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74103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通过在一条在直线上布置、基于阀单元传递动力的齿轮和阀的移动轴,从而能够稳定地接收发动机的动力并运转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引擎中排出的排放气体经过安装在汽车上并用于防止引擎中排出的排放气体中产生的氮氧化物(nox)的排放气体再循环(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阀冷却并部分气体与混合气混合后吸入到汽缸内。

为了再循环排放气体,在排气多歧管和吸气多歧管的节流阀的下流之间形成通路以再循环排放气体,在所述通路上设置排放气体再循环阀并开闭所述通路。

所述排放气体再循环阀包括具有吸入和排出排放气体的气体流道的外壳、选择性的开闭所述气体流道的阀单元、用于产生运转阀单元的动力的发动机及向所述阀单元传递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力的动力传递部。

所述动力传递部将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力方向转换为直线方向并向所述阀单元传递,基于所述发动机的运转所述阀单元做直线移动,从而能够选择性地开闭所述气体流道。

现有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具有动力传递部中传递动力的齿轮互相错开布置,且外壳只支撑齿轮的旋转轴的一侧端面的结构,在传递发动机的旋转力的过程中,由于侧向力和摩擦力导致大量的动力损耗,由于运转的稳定性不好,再循环排放气体并开闭气体流道时,存在可靠性低的问题。

此外,运转中由于旋转轴发生的震动导致动力传递不顺畅并产生大量动力损耗,导致运转可靠性的降低,而且旋转轴和齿轮由于震动经常被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通过将接收发动机的旋转力的齿轮和阀的移动轴配置在一条直线上,能够减少基于侧向力的摩擦力以提供稳定的运转,从而提高用于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运转的可靠性。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其开闭通往吸气多歧管的通路以再循环汽车内燃机产生的排放气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阀外壳,其具有吸入和排出排放气体的气体流道;阀单元,通过直线移动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气体流道;发动机,产生动力以运转所述阀单元;阀转动部,通过接收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力以使所述阀单元直线运动;以及动力传递部,用于将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阀转动部,所述动力传递部包括用于传递所述发动机的旋转力的动力传递齿轮部,所述阀转动部包括与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咬合旋转的运转齿轮部,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和所述运转齿轮部与所述阀单元的直线移动方向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本发明中,所述运转齿轮部与偏心于旋转中心的凸轮孔形成一体,所述阀转动部可包括驱动滚筒部,插入于所述凸轮孔中并在所述凸轮孔内滚动;以及滚筒支架部,可旋转地连接有所述驱动滚筒部且安装在所述阀单元的端部。

本发明中,所述阀转动部还可包括为所述阀单元提供弹性支撑的弹簧部。

本发明中,所述凸轮孔可具有一侧与所述运转齿轮部的旋转轴近,另一侧与所述运转齿轮部的旋转轴远的结构。

本发明中,所述阀单元包括可阀移动轴,基于所述阀转动部进行直线移动;阀盘,位于所述阀移动轴的端部并开闭气体流道的排出口,所述滚筒支架部包括第一滚筒支撑部和第二滚筒支撑部,分别安置在所述运转齿轮部的两侧面并支撑所述驱动滚筒部的滚动轴两端;以及支架底部,在所述运转齿轮部的外侧连接所述第一滚筒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滚筒支撑部并安装有所述阀移动轴的端部。

本发明中,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轴上可具有主齿轮部,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包括第一中间齿轮部,其与所述主齿轮部咬合;第二中间齿轮部,其直径比所述第一中间齿轮部的直径小,且凸出于所述第一中间齿轮部的一侧并与所述运转齿轮部咬合,所述第二中间齿轮部、所述运转齿轮部、所述驱动滚筒部及所述阀移动轴布置在同一垂直线上。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中间齿轮部和所述主齿轮部可互相咬合并与所述运转齿轮部隔离且平行布置。

本发明中,所述阀外壳可包括底盘躯干部,用于安装在车辆上;第一轴支撑部,具有在所述底盘躯干部的上面向上部一侧延伸的形状,且支撑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和所述运转齿轮部的一侧;第二轴支撑部,具有与所述第一轴支撑部隔离且在所述底盘躯干部的上面向上部一侧延伸形状,且支撑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和所述运转齿轮部的另一侧,且使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轴贯通;发动机插入部,从所述第二轴支撑部向所述第一轴支撑部的反面延伸且其内部插入有所述发动机;流道躯干部,具有在所述底盘躯干部的下面向下部一侧延伸的形状,形成流入并排出排放气体的气体流道,形成基于所述阀单元开闭的气体流道。

本发明中,所述阀外壳还可包括用于覆盖所述发动机插入部的开口一侧的发动机插入部盖子,所述发动机插入部盖子通过向所述发动机插入部的内部插入所述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发动机轴贯穿并凸出所述第二轴支撑部的轴贯通孔后,与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的开口一侧结合以关闭所述发动机插入部的内部。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轴支撑部的宽度可小于所述第二轴支撑部的宽度,所述阀外壳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的下部一体连接且具有凹陷的形状以使上部与所述运转齿轮部相隔的第一连接框和第二连接框。

本发明中,所述底盘躯干部可具有在所述第一轴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之间凸出形成且形成有移动轴贯通孔的所述弹簧下部支撑部,所述弹簧部下部支撑部的外周形成有所述圆形槽,所述弹簧部的下端部插入并安装在所述圆形槽内,所述阀移动轴的上部具有支持所述弹簧部的上端一侧的弹簧上部支撑部。

本发明中,所述移动轴贯通孔内可具有轴移动引导套管,所述轴移动引导套管贯通有所述阀移动轴且引导所述阀移动轴的上下直线移动。

本发明中,所述轴移动引导套管位于所述移动轴贯通孔内,且所述移动轴贯通孔内具有上下方向隔离的多个所述轴移动引导套管。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轴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中任意一侧可具有向所述阀单元的移动方向细长地形成的移动引导槽,所述移动引导槽内还包括与所述阀单元连接且一起移动的磁性体;以及感应所述磁性体的位置的霍尔感应器。

本发明中,所述流道躯干部可具有流入并排出排放气体的气体流道和位于所述阀盘且能够开闭的所述气体流道的排出口,所述气体流道内具有将从所述气体流道的流入口流入的排放气体导向所述气体流道的排出口的倾斜壁。

本发明中,所述阀转动部还可包括用于在设定范围内限制所述运转齿轮部的旋转的旋转制动部。

本发明中,所述运转齿轮部的侧面可具有圆弧形的制动装置槽或者制动装置孔以限制所述运转齿轮部的旋转半径,所述旋转制动部包括所述第一轴支撑部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中任意一侧凸出并插入所述制动装置槽或者所述制动装置孔内的制动装置销。

发明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接收发动机的旋转力的运转齿轮部和阀转动部的阀移动轴在一条直线上配置,以减少侧向力和摩擦力,从而最小化动力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动力损耗,开闭气体流道时,能够稳定地运转,并具有提高运转可靠性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一体化运转齿轮和凸轮节约制造成本,开闭气体流道时能够稳定的运转,并具有能够提高运转可靠性的效果。

本发明通过支撑传递动力的齿轮的旋转轴的两端,最小化齿轮运转时发生的震动从而具有提高齿轮和旋转轴的耐久性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截面透视图。

图3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透视图。

图4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截面图。

图5和图6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工作示意图。

图7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略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阀外壳11:流道躯干部

11a:气体流道12:底盘躯干部

12a:移动轴贯通孔13:第一轴支撑部

14:第二轴支撑部15:发动机插入部

15a:轴贯通孔20:阀单元

21:阀移动轴22:阀盘

30:发动机40:阀转动部

41:运转齿轮部41a:制动装置槽

41b:第二旋转轴42:弹簧部

43:凸轮部43a:凸轮孔

44:驱动滚筒部45:滚筒支架部

45a:第一滚筒支撑部45b:第二滚筒支撑部

45c:支架底部50:动力传递部

50a:第一旋转轴51:动力传递齿轮部

51a:第一中间齿轮部51b:第二中间齿轮部

60:主齿轮部70:旋转制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说明本发明之前,如果认为有关的公知功能及结构的具体说明对于阐述本发明的主旨没有必要或者使其混淆时将其省略。本发明的实施例是为了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说明本发明,使本发明能够更加全面的被理解而提供的。因此,为了更加清晰明确地说明,附图中的组成要素的形状和尺寸可能被放大。

本发明涉及通过吸气多歧管再循环汽车的内燃机产生的排放气体并开闭通路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

图1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截面透视图。

此外,图3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图4是图示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参照图1至图4,以下对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包括具有吸入和排出排放气体的气体流道11a的阀外壳10,通过直线移动以选择性地开闭所述气体流道11a的阀单元20,产生动力以运转所述阀单元20的发动机30,通过接收所述发动机30的旋转力以使所述阀单20元直线运动的阀转动部40,以及用于将所述发动机30的旋转力传递给所述阀转动部40的动力传递部50。

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还包括从所述动力传递部50接收所述发动机30的旋转力并直线移动所述阀单元20的阀转动部40。所述阀转动部40直线移动所述阀单元20并选择性地开闭所述阀外壳10的所述气体流道11a。

所述阀单元20还包括形成在基于所述阀转动部40做直线移动的阀移动轴21和所述阀移动轴21的端部并开闭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的阀盘22。

所述动力传递部50包括向所述阀转动部40传递所述发动机30的旋转力的动力传递齿轮部51,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可基于第一旋转轴50a的旋转地被所述阀外壳10支撑。

所述阀外壳10具有分别支撑所述第一旋转轴50a的两端部的第一轴支撑部13和第二轴支撑部14。

即,所述第一旋转轴50a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连接并被支撑。

所述阀外壳10包括流道躯干部11,其具有用于流入和排出排放气体的气体流道11a的;底盘躯干部12,其一体形成在流道躯干部11上,并与所述气体流道11a连通,且具有贯通有所述阀移动轴21的移动轴贯通孔12a且安装在汽车上。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竖立分离地形成在所述底盘躯干部12上。

更具体地,所述阀外壳10包括底盘躯干部12,用于安装在车辆上;第一轴支撑部15,具有在所述底盘躯干部12的上面向上部一侧延伸的形状,且支撑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的一侧;第二轴支撑部14,具有与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隔离且在所述底盘躯干部12的上面向上部一侧延伸形状,且支撑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的另一侧,且使所述发动机20的发动机轴31贯通;发动机插入部15,从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向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的反面延伸且其内部插入有所述发动机30;流道躯干部11,具有在所述底盘躯干部12的下面向下部一侧延伸的形状,形成流入并排出排放气体的气体流道11a,形成基于所述阀单元开闭的气体流道11a。

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不经支撑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的两侧面而且支撑所述阀转动部40的运转齿轮部41的两侧,以下对其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之间具有用于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所述运转齿轮部41等的动力传递且布置有多个齿轮的齿轮室10a。

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的宽度可以比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的宽度小。

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由于需要有在其一侧形成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因此应具有与所述发动机30的直径对应且能够形成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的宽度。

所述阀外壳10还包括能够覆盖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的开口侧的发动机插入部盖子15b。

所述发动机插入部盖子15b通过向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的内部插入所述发动机30并所述发动机30的发动机轴31穿过第二轴支撑部14的轴贯通孔15a并凸出后与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的开口一侧结合以关闭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的内部。

所述阀外壳10还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的下部一体连接且具有凹陷的形状以使上部与所述运转齿轮部41相隔从而上部防止的所述运转齿轮部41旋转的第一连接框17和第二连接框18。

所述第一连接框17和所述第二连接框18牢固地支撑相互分离地竖立的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使其保持稳定。

所述气体流道11a具有用于流入排放气体的流入口和排出排放气体并向汽车的内燃机吸入空气并向吸气多歧管流入的排出口11b。所述排出口11b在所述阀单元20的直线移动方向上与所述移动轴贯通孔12a连通,从而在所述阀移动轴21直线移动时基于所述阀盘22开闭所述排出口11b。

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具有发动机插入部15以插入所述发动机30,且具有与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的内部连通且能够使所述发动机30的发动机轴31贯通的轴贯通孔15a。

所述发动机插入部15内插入的所述发动机30,其发动机轴穿过所述轴贯通孔15a凸出在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之间。

所述发动机轴具有与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咬合的主齿轮部60。作为一例,所述主齿轮部60可以是小齿轮。

所述阀转动部40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包括以第二旋转轴41b为中心旋转的运转齿轮部41,所述第二旋转轴41b与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咬合旋转且被所述阀外壳10支撑。

所述运转齿轮部41具有偏心于所述第二旋转轴41b并推动所述阀单元20的凸轮部43,所述阀转动部40还包括为了弹性支撑所述阀单元20的弹簧部42。

所述运转齿轮部41以第二旋转轴41b为中心旋转,基于偏心于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旋转中心旋转的所述凸轮部43,推动所述阀单元20使其向开启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的方向直线移动,基于所述凸轮部43解除施加在所述阀单元20的压力,基于所述弹簧部42所述阀单元20向关闭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的方向移动,从而重新关闭所述排出口11b。

所述凸轮部43在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一侧形成圆弧性的凸轮孔43a,所述阀转动部40包括驱动滚筒部44,插入在所述凸轮孔43a并在所述凸轮孔43a内滚动;以及滚筒支架部45,可旋转地连接有所述驱动滚筒部44且安装在所述阀移动轴21的端部。

所述驱动滚筒部44与所述凸轮孔43a的内周面接触并滚动。

所述运转齿轮部41插有所述驱动滚筒部44并移动,并与偏心于旋转中心的凸轮孔43a形成一体,能够节约制造成本,开闭气体流道11a时,能够更加稳定地运转,也能提高运转可靠性。

更具体地,所述凸轮孔43a具有与临近所述阀单元20的一端相比,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轴41b的中心间的距离更远的结构。所述驱动滚筒部44位于与所述第二旋转轴41b临近的所述凸轮槽或所述凸轮孔43a的以端部侧时,所述阀单元20处于关闭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的状态,所述驱动滚筒部44位于与所述第二旋转轴41b远离的所述凸轮槽或所述凸轮孔43a的另一端部侧时,推动所述阀单元20使其直线移动并开启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

所述滚筒支架部45包括分别配置在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两侧面用于支撑所述驱动滚筒部44的滚筒轴两端的第一滚筒支撑部45a和第二滚筒支撑部45b,在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外侧连接所述第一滚筒支撑部45a和所述第二滚筒支撑部45b并安装有所述阀移动轴21的端部的支架底部45c。

所述凸轮孔43a具有贯通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两侧面的形状,所述第一滚筒支撑部45a和所述第二滚筒支撑部45b分别配置在所述凸轮孔43a的两侧。

所述滚筒支架部45具有所述第一滚筒支撑部45a和所述第二滚筒支撑部45b竖立在所述支架底部45c的两侧端部的形状。

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一侧与插入有所述驱动滚筒部44并滚动的凸轮孔43a一体形成,在所述凸轮孔43a内插有所述驱动滚筒部44的状态下所述驱动滚筒部44的滚筒轴两端部在所述凸轮孔43a的两侧通过所述第一滚筒支撑部45a和所述第二滚筒支撑部得到支撑,通过在所述支架底部45c安装所述阀移动轴21的端部,从而将所述运转齿轮部41,所述驱动滚筒部44,所述阀移动轴21配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直线与所述阀移动轴21的直线移动方向一致。

因此,所述运转齿轮部41,所述驱动滚筒部44,所述阀移动轴21配置在与所述阀移动轴21的直线移动方向一致的方向上,从而能够减少运转中的侧向力(sideforce)和摩擦力,从而最小化动力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动力损耗。

另外,所述第二旋转轴41b的两端部分别连接在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上并得到支撑。

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包括所述与主齿轮部60咬合的第一中间齿轮部51a;

具有比所述第一中间齿轮部51a小的直径且在所述第一中间齿轮部51a的一侧凸出且与所述运转齿轮部41咬合的第二中间齿轮部51b。

所述第一中间齿轮部51a和所述第二中间齿轮部51b以所述第一旋转轴50a为中心,以同一旋转中心旋转。

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和接收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的旋转力并旋转的所述运转齿轮部41分别以所述第一旋转轴50a和所述第二旋转轴41b为中心旋转,所述第一旋转轴50a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连接并得到支撑,所述第二旋转轴41b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连接并得到支撑。

所述第一中间齿轮部51a和所述主齿轮部60互相咬合并与所述运转齿轮部41隔离且平行布置,所述第二中间齿轮部51b与所述运转齿轮部41咬合并在所述运转齿轮部41和所述阀移动轴21的直线移动方向一致的方向配置。

因此,所述第二中间齿轮部51b,所述运转齿轮部41,所述驱动滚筒部44,所述阀移动轴21配置在同一垂直线上,从而能够减少运转中的侧向力(sideforce)和摩擦力,从而最小化动力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动力损耗。

此外,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在所述第一旋转轴50a的两端部分别支撑有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的状态下旋转,所述运转齿轮部41在所述第二旋转轴41b的两端部分别支撑有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的状态下旋转,从而所述动力传递部50和所述运转齿轮部41旋转时能够最小化震动的发生,能够以稳定且精确齿数比控制运转。

所述底盘躯干部12具有在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之间凸出且形成有移动轴贯通孔12a的所述弹簧下部支撑部12b,所述弹簧部下部支撑部12b的外周形成有所述圆形槽,所述弹簧部42的下端部插入并安装在所述圆形槽内。

此外,所述阀移动轴21的上部一侧即,所述滚筒支架部45的下部具有支撑所述弹簧部42的上端一侧的弹簧上部支撑部110。

所述弹簧部42的下端部一侧插入有所述弹簧下部支撑部12b以稳定的支撑,从而当收缩和膨胀时不发生变形并为所述阀单元20提供稳定的弹性支撑。

此外,所述弹簧下部支撑部12b的所述移动轴贯通孔12a内具有贯通有所述阀移动轴21且引导所述阀移动轴21的上下直线移动的轴移动引导套管21a。

所述轴移动引导套管21a安装在所述移动轴贯通孔12a内并引导所述阀移动轴21使其能够顺畅地上下直线移动。

所述轴移动引导套管21a位于所述移动轴贯通孔内,且所述移动轴贯通孔内具有上下方向隔离的多个所述轴移动引导套管21a,从而所述阀移动轴21在上下移动时能够无晃动且稳定的移动。

此外,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中任意一侧具有向所述阀单元20的移动方向细长地形成的移动导引槽16,所述移动导引槽16内配置有与所述阀单元20一同移动的磁性体90。

所述磁性体90与所述阀移动轴21和所述弹簧上部支撑部110连接,且与所述阀移动轴21一同上下直线移动。作为一例,所述磁性体90为电磁体或永久磁铁中任意一个。

虽为图示,所述磁性体90的前方安装有连接在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ecu)的霍尔感应器。所述霍尔感应器感应所述磁性体90的位置,从而准确地感应所述阀单元20的位置并向汽车的电子控制单元传递。

所述霍尔感应器测定互相相反的两个方向的磁束bx、bz,基于两个方向的磁束比例计算输出值,从而能够正确感知所述感知物体。

由于所述磁性体90的磁束基于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基于所述磁性体90的位置的两个方向的磁束比例保持不变,因此,所述霍尔感应器基于排放气体温度变化的周边温度的变化,能够准确地确认所述磁性体90的位置。

所述流道躯干部11具有流入并排出排放气体的气体流道11a和位于所述阀盘22且能够开闭的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所述气体流道11a具有将从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流入口侧流入的排放气体导向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的倾斜壁11c。

所述倾斜壁11c将流入所述气体流道11a内的排放气体导向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并向所述排出口11b排出时能够不发生涡流并顺畅地排出排放气体。

另外,所述阀转动部40还包括在设定地范围内限制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旋转的旋转制动部70。

所述运转齿轮部41限制所述阀单元20的直线移动范围,从而所述旋转制动部70能够防止由于所述阀单元20的过度移动导致所述气体流道11a内破损。

所述运转齿轮部41基于所述旋转制动部70其旋转半径受到限制,从而使所述阀单元20只在关闭和开启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的范围内旋转。

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侧面形成有圆弧形的制动装置槽41a或制动装置孔以限制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旋转半径,所述旋转制动部70包括在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中任意一侧凸出并插入在所述制动装置并槽41a或所述制动装置孔的制动装置销71。

本发明中,作为一例,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侧面形成有圆弧形的制动装置槽41a或制动装置孔用于插入所述制动装置销71的端部使其在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旋转半径范围内被阻挡。

基于所述发动机30的运转,所述发动机30的旋转力通过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51向所述运转齿轮部41传递使所述运转齿轮部41旋转。

此外,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优选地还包括围绕并覆盖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的外周的外壳覆盖部80。

所述外壳覆盖部80通过防止配置在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之间的所述动力传递部50和所述阀转动部40的露出,从而能够防止由于运转时杂质的进入齿轮之间导致的故障或者事故。

所述外壳覆盖物80与所述阀外壳10可分离地结合,选择性地开放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之间,从而能够维修和检查位于所述第一轴支撑部13和所述第二轴支撑部14之间的所述动力传递齿轮部、所述运转齿轮部41及所述驱动滚筒部44。

另外,参照图5和图6,以下对本发明涉及的凸轮结构的排放气体再循环阀装置的工作例子进行说明。

参照图5,基于所述发动机30的运转,所述运转齿轮部41旋转,所述驱动滚筒部44在所述凸轮孔43a的一端部侧与所述凸轮孔43a的内周面接触并滚动,向所述凸轮孔43a的另一端部侧移动,此时,所述凸轮孔43a的旋转中心与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旋转中心发生偏心,所述驱动滚筒部44基于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推动做直线移动,由此,使所述阀移动轴21做直线移动从而所述阀盘22开启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使排放气体流入内燃机的吸气多歧管内。

参照图6,从所述发动机30接收逆方向的旋转力,所述运转齿轮部41向逆方向旋转,所述驱动滚筒部44从所述凸轮孔43a的另一端侧向所述凸轮孔43a的一端部侧移动,解除所述驱动滚筒部44的加压状态,基于所述弹簧部42的弹力所述阀移动轴21向所述阀盘22关闭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的方向作直线移动,关闭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从而能够阻断排放气体流入内燃机的吸气多歧管内。

此外,参照图7,通过所述制动装置销71的端部分别阻挡所述制动装置槽41a的两端部,所述运转齿轮部41限制旋转半径。

即,所述制动装置销71的端部阻挡所述制动装置槽41a的一端部,限制向关闭所述气体流道11a的排出口11b的方向的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旋转半径,所述制动装置销71的端部阻挡所述制动装置槽41a的另一端,限制向开启所述气体排出流道的排出口11b的方向的所述运转齿轮部41的旋转半径。

本发明通过将接收发动机30的旋转力的运转齿轮部41和阀转动部40的阀移动轴21在一条直线上配置,以减少侧向力和摩擦力,从而最小化动力传递过程中产生的动力损耗,开闭气体流道11a时,能够稳定地运转,并提高运转可靠性。

本发明通过一体化运转齿轮和凸轮节约制造成本,开闭气体流道11a时能够稳定的运转,并能够提高运转可靠性。

本发明通过支撑传递动力的齿轮的旋转轴的两端,最小化齿轮运转时发生的震动从而提高齿轮和旋转轴的耐久性。

在不超出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主旨范围内,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具有通常知识的技术人员可进行修改和变形。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应基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进行解释。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