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尾气管防滴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48190发布日期:2018-07-03 19:06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尾气管防滴水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产业近些年发展迅速,成为较普遍、非常重要的一种交通工具,因此对于汽油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为了减缓原油的压力,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现阶段在汽油中掺和15%的酒精,汽油中的酒精在发动机燃烧且伴随化学反应,排出的水蒸气在通过尾气管的过程中,由于温差而液化,液化所产生的水滴从尾气管口排出,洒落在地面上,这对于长时间处于零下的地区,这些水滴到达地面后会凝固成冰块,这给后面的汽车行驶带来了诸多不便,时常会因为这种情况而发生交通事故,现阶段急需要一种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方案以供使用,经过广泛检索,尚未发现较为理想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阶段在寒冷的地区,因汽车尾气管排出水滴后凝固成冰块,不利于交通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汽车尾气管防滴水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尾气管防滴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汽车尾气管连通的水箱,所述水箱内连接电机和液位传感器,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连接直流水泵,在所述直流水泵上分别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出水管连接莲蓬头,所述莲蓬头连接在所述水箱的外侧;

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所述电机和所述液位传感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可以有以下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所述水箱采用桶状箱体结构。

在所述水箱内设有支架,在支架上通过连接件连接固定所述电机。

所述液位传感器采用光电式传感器。

在所述箱体的一侧设有管道,所述出水管的出水端配合连接在所述管道内,管道通过第一法兰盘连接所述莲蓬头。

所述箱体上设有连接管,所述连接管通过第二法兰盘连接所述汽车的尾气管。

在所述进水管的进水口来接喇叭口,喇叭口与所述水箱下侧内壁对应配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先对从尾气管中流出的废水进行收集、并通过液位传感器对水位进行检测,当水位达到指定位置后,通过水泵把水箱里的水泵出,最后通过莲蓬头雾化,有效的解决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水滴导致尾气管漏水所带来的交通不便的技术难题,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装置详细说明,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汽车尾气管防滴水装置,包括与汽车尾气管连通的水箱1,所述水箱1采用桶状箱体结构,在所述箱体1的一侧设有管道11,所述箱体1上设有连接管13,所述连接管13通过第二法兰盘14连接在所述汽车的尾气管上。

在所述水箱1内设有支架9,所述支架9为板状结构,在支架9上通过连接件10连接固定所述电机2,所述连接件10采用螺钉,所述电机2采用微型直流电机,在所述电机2的输出轴上连接直流水泵3,所述直流水泵3为现有技术,它采用微型直流水泵,所述直流水泵3将原动机的机械能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它具有寿命长达年,体积小,效率高,功耗低等特点。

在所述直流水泵3上分别连接进水管4和出水管5,在所述进水管4的进水口来接喇叭口8,喇叭口8与所述水箱1下侧内壁对应配合。所述出水管5的出水端通过螺纹连接在所述管道11内,管道11通过第一法兰盘12连接所述莲蓬头7,所述莲蓬头7连接在所述水箱1的外侧。

所述水箱1内还连接用于检测所述水箱1内水位的液位传感器6,所述液位传感器6为现有技术,它采用光电式传感器。

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采用单片机控制,所述单片机控制采用现有的常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器控制连接所述电机2和所述液位传感器6。

雾化原理: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由于汽油的完全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水在高温下是水蒸气,但是当温度低于100度以后,水蒸汽就会冷凝成水滴,如果冷凝的水滴积聚起来,就变成了水流从尾气管中流出来。喷嘴雾化装置不同会导致雾化效果的不同,虽然雾化装置不同但液体破碎成液滴的步骤大致可分为: 液体展开成液膜或液柱; 液膜或液体在气流的扰动下出现空洞或者细丝; 空洞进一步扩大使液膜破裂; 细丝则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 细丝被进一步破碎成液滴; 大液滴可能因为不稳定或者受撞击而再分裂成小液滴,即雾化现象。本装置根据这个原理,采用泵和莲蓬头达到预期效果,使汽车尾气管流出来的水以雾状喷出。当汽车行驶后一段时间,收集的水达到预期的检测水位,传感器将接收到的信号传递给单片机,单片机接收到信号后作出处理,通过控制雾化装置使排出来的水呈雾状,从而达到雾化效果。

液体经过加压后获得较大的动能,经过莲蓬头7的小孔后液体速度喷射出去,在液体表面张力、粘性及空气阻力的相互作用下,液体由滴落、平滑流、波状流向喷雾流逐渐转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