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05132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其具有分隔流道空间用于循环流体的间隔体。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的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中,在用于将被驱动侧转子固定至凸轮轴的螺栓中形成的流道空间内可设置有机油控制阀(OCV)(例如专利号为2012/097122的美国申请,即对比文件1)。螺栓的流道空间与被驱动侧转子同轴地形成,间隔体被压装入流道空间中,间隔体将流道空间分隔为用于将工作流体供给至提前角腔室或滞后角腔室的流道和用于从提前角腔室或滞后角腔室排出工作流体的流道。

在对比文件1的结构中,螺栓和间隔体被配置为相同类型的金属材料。在这种情况下,置于外侧的圆柱形螺栓在许多情况下直径扩大并变形。这是因为,相较于间隔体在内侧被压紧,螺栓在外侧经受环向拉伸形变更容易变形。为此,当设定螺栓和其外边缘侧上的其它部件之间的间隙时,有必要考虑螺栓的变形量。也可以想到使螺栓的强度高于间隔体的强度,以便抑制螺栓的变形。然而,当作用于接受高轴向力时,螺栓的可靠性降低,例如,当螺栓的强度增加时,韧性会降低。

因此,需要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涉及的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的结构特征在于,其包括:驱动侧转子、被驱动侧转子、流体压室、螺栓、以及间隔体;其中,上述驱动侧转子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地转动,上述被驱动侧转子与上述驱动侧转子同轴地设置,并且上述被驱动侧转子与上述内燃机中的凸轮轴同步地转动,上述流体压室形成于所述驱动侧转子和所述被驱动侧转子中的至少一个上,并且所述流体压室被分隔为提前角腔室和滞后角腔室,上述螺栓与所述被驱动侧转子的旋转轴同轴地设置,所述螺栓连接所述被驱动侧转子和所述凸轮轴,并且所述螺栓包括与所述旋转轴同轴的圆柱部,上述间隔体包括压接至所述圆柱部中的压接部,所述间隔体将所述圆柱部分隔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用于进行工作流体进出所述流体压室的供给和排出,上述压接部具有用于切削所述圆柱部的内边缘表面的切削部。

在本结构中,由于在间隔体中在压接部设有用于切削螺栓的内表面的切削部,因此当间隔体被压入螺栓时,圆柱部的内边缘表面被切削。于是,螺栓的内表面被切削,从而抑制了螺栓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变形,因此易于设定螺栓和其外边缘侧上的其他部件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另一结构特征在于,上述压接部的端部的外边缘设置有切除部,并且将不具有切除部的外边缘部分作为上述切削部。

在本结构中,当在压接部的端部外边缘上形成切除部时,切除部部分不紧靠螺栓的内表面,因此没有切除部的外边缘部分的表面压力增加。因此,该外边缘部分形成切削部,并能够切削螺栓的内表面。通过这样的方式,在本结构中,可通过简单的加工使间隔体具有切削功能,并能够将间隔体适当地安装于螺栓。

本发明的另一结构特征在于,其包括:开闭所述第一流道的阀体、以及容纳所述阀体的阀体外壳,其中在上述第一流道侧设有接合部,所述接合部的直径比所述压接部的直径小,并且所述阀体外壳设置有在外部与所述接合部配合的被接合部,以及,其中形成有一空间,所述空间作为在所述被接合部的所述间隔体侧的末端表面和与其互相面对的所述间隔体的末端表面之间的杂质储藏所。

当将间隔体压入螺栓的圆柱部时,通过设于压接部的切削部,螺栓的内表面被切削而产生碎片。如果作为杂质的碎片混入流道,则会产生对设于流道的阀的运行带来不利影响等问题。但是,在本结构中,在作为压接部的插入方向前侧的第一流道侧具有直径比压接部的直径小的接合部,并在被接合部的间隔体侧的末端表面和与其互相面对的间隔体的末端表面(形成于压接部与接合部之间的末端表面)之间形成有用作杂质储藏所的空间。由此,能够将杂质限制在该空间中,并防止杂质向流道流出。

本发明的另一结构特征在于,在所述圆柱部中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之间的边界处设置有阶部,所述间隔体在邻近所述压接部的位置中具有凸缘,所述凸缘的一部分紧靠所述阶部,以及在上述阶部和上述凸缘的径向方向上的基部之间设有用作杂质储藏所的空间。

在将间隔体压入螺栓的圆柱部时所产生的碎片有时会形成于作为压接部的插入方向前侧的第二流道侧。但是,在本结构中,间隔体所具有的凸缘以一部分紧靠形成于螺栓的圆柱部的阶部,并且在凸缘的径向方向上的基部与阶部之间设有用作杂质储藏所的空间。由此,能够将杂质限制在该空间中,并防止杂质向流道流出。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详细说明结合考虑附图,本发明前述的以及其它的特征和特点将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阐明一种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截面图;

图2为沿着图1中的线II-II的截面图;

图3为阐明设置有流体控制阀的螺栓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阐明螺栓和螺栓附近的流道的截面图;

图5为阐明间隔体的垂直面剖视图;

图6为阐明间隔体的主视图;

图7为阐明间隔体的立体图;

图8为阐明具有间隔体的流道间隔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图9为阐明另一个实施例中的具有间隔体的流道间隔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这里公开的实施例将参照附图来描述。

基本配置

如图1和图2所示,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A被设置为包括作为驱动侧转子的外转子20,作为被驱动侧转子的内转子30,以及用于控制作为工作流体的液压油的电磁控制阀40。

内转子30(被驱动侧转子的一个例子)与进气凸轮轴5的旋转轴X同轴地设置,并且通过连接螺栓50拧入并连接至进气凸轮轴5以便一体地转动。该外转子20(驱动侧转子的一个例子)与旋转轴X同轴心设置,且通过容纳内转子30,外转子20可相对转动地支撑内转子30。该外转子20与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E中的曲轴1同步转动。

电磁控制阀40具有由发动机E支撑的电磁螺线管44、卷轴41和容纳在连接螺栓50的卷轴腔室51S中的卷轴弹簧42。

电磁螺线管44具有与旋转轴X同轴心设置的柱塞44a,以便紧靠在卷轴41的外端部上,通过控制供给至螺线管内的电力来设置柱塞44a的伸出量以设定卷轴41的操作位置。由此,电磁螺线管44控制液压油(工作流体的一个例子),而通过控制液压油,能设定外转子20和内转子30的相对转动相位。因此,实现了进气阀5V的开关定时控制。

发动机和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

图1所示的发动机E(内燃机的一个例子)设置在车辆中,例如客车。该发动机E在上部位置的缸体2中的缸筒内容纳有活塞3,发动机E配置为四冲程型,通过连杆4连接活塞3和曲轴1。在发动机E的上侧设置有开闭进气阀5V的进气凸轮轴5和排气凸轮轴(未示出)。

在可转动地支撑进气凸轮轴5的发动机构成元件10中,形成有供给流道8,以供给来自由发动机E驱动的液压泵P(流体压力泵的一个例子)的液压油。液压泵P通过供给流道8向电磁控制阀40提供存储于发动机E的油底壳内的润滑油作为液压油(工作流体的一个例子)。

正时链条7绕在发动机E的曲轴1中形成的输出链轮6和外转子20的正时链轮22S上。这样,外转子20与曲轴1同步转动。在排气侧的排气凸轮轴的前端设置有链轮,正时链条7绕在该链轮中。

如图2所示,通过来自曲轴1的驱动力,外转子20朝向驱动旋转方向S转动。内转子30相对于外转子20以与驱动旋转方向S相同的方向进行相对转动的方向称之为提前角方向Sa,相反的方向称之为滞后角方向Sb。在该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A中,当相对旋转相位在提前角方向Sa上移动时,曲轴1与进气凸轮轴5之间的关系设置为根据移动量的增加来提高进气压缩比,且当相对旋转相位在滞后角方向Sb上移动时,根据移动量的增加来降低进气压缩比。

虽然该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A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于进气凸轮轴5内,该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A也可设置于排气凸轮轴中,或者也可设置于进气凸轮轴5和排气凸轮轴二者内。

外转子20包括外转子主体21、前板22和后板23,这些部分通过多个紧固螺栓24的接合而结合为整体。正时链轮22S形成于前板22的外边缘上。环形元件9可相对转动地设置在前板22的内边缘上,连接螺栓50的螺栓头52相对于该环形元件9压接(crimped)。这样,环形元件9、内转子主体31和进气阀5V结合在一起。

液压控制结构

在径向方向上朝向内侧凸起的多个凸起部21T一体地形成于外转子主体21中。内转子30包括圆柱形内转子主体31,该圆柱形内转子主体31与外转子主体21的凸起部21T达到紧密接触,内转子30还包括从内转子主体31的外边缘上朝向径向方向外侧凸起的四个叶片部32,以便达到与外转子主体21的内边缘表面接触。

由此,外转子20容纳内转子30,且多个流体压室C在旋转方向上彼此相邻的凸起部21T的中间位置形成于内转子主体31的外边缘侧。这些流体压室C被叶片部32分隔开来,并分隔形成提前角腔室Ca和滞后角腔室Cb。与提前角腔室Ca连通的提前角流道33形成于内转子30内,与滞后角腔室Cb连通的滞后角流道34形成于内转子30内。

如图1所示,扭力弹簧28设置在外转子20和环形元件9上,其通过从最大滞后角相位至提前角方向Sa的偏向作用力的作用,辅助外转子20和内转子30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下文中,称之为相对旋转相位)移动至提前角方向Sa。

设置有锁定机构L,该锁定机构L将外转子20和内转子30之间的相对旋转相位锁定(固定)在最大滞后角相位。该锁定机构L配置为具有以相对于上述一个叶片部32在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支撑的锁定元件26,突出并偏置锁定元件26的锁定弹簧,以及形成在后板23上的锁定凹部。该锁定机构L可配置为具有导向以便沿着径向方向移动的锁定元件26。

相对旋转相位到达最大滞后角相位。从而,锁定元件26通过锁定弹簧的偏向作用力与锁定凹部配合,该锁定机构L用于将相对旋转相位保持于最大滞后角相位。在提前角流道33与锁定凹部连通并且液压油供给至提前角流道33的情况下,该锁定机构L还可配置为执行锁定释放,以便通过液压油压力使锁定元件26从锁定凹部脱离。

连接螺栓

如图1、3-4所示,连接螺栓50具有一部分为圆柱形的螺栓体51,安装在螺栓体51的圆柱形部分51a上的圆柱形套筒55,以及作为定位这些部分的接合元件的接合销57。

在进气凸轮轴5中,围绕旋转轴X形成有阴螺纹部5S,轴5T的内部空间的直径大于阴螺纹部5S,因此,套筒55可被紧紧地装配。如上所述,轴5T的内部空间与供给流道8连通。液压油从液压泵P供给至轴5T的内部空间。

螺栓头52形成在螺栓体51的外端部上,阳螺纹部53形成在内端部上。基于这样的构造,螺栓体51上的阳螺纹部53螺纹拧入进气凸轮轴5的阴螺纹部5S,内转子30通过螺栓头52的转动操作被紧固至进气凸轮轴5。在该紧固状态下,安装在螺栓体51中的套筒55的外边缘(公螺纹侧)的内端侧与轴5T的内部空间的内边缘表面紧密接触,外端侧(螺栓头侧)与内转子主体31的内边缘表面紧密接触。

在螺栓体51的内部,形成有从螺栓头52(在旋转轴X的方向上)朝向阳螺纹部53的孔形圆柱部51a。保持件54(间隔体的一个例子)被压入并装配到该圆柱部51a。该圆柱部51a由保持件54分隔为卷轴腔室51S(第二流道的一个例子)和作为流体腔室的液压油腔室51T(第一流道的一个例子)。

如图5-8所示,保持件54从卷轴腔室51S侧依次具有锁定部71,凸缘72,压接部73,接合部74。锁定部71从凸缘72朝向卷轴腔室51S突出,以便保持卷轴弹簧42。阶部51d置于圆柱部51a中卷轴腔室51S和液压油腔室51T之间的边界处,凸缘72紧靠阶部51d。压接部73压装至圆柱部51a的内边缘表面。接合部74与下文将描述的阀体的球保持架61(阀体外壳的一个例子)接合。

保持件54在液压油腔室51T的一侧开启,并具有沿旋转轴X形成的孔部75。多个切除部(cutout)76(图6中有四个)在压接部73的端部外边缘上形成于在周向上均匀分布的位置。由于切除部76并不紧靠圆柱部51a的内边缘表面,没有切除部的外边缘部77的表面压力增加。为此,螺栓体51的内表面可通过该外边缘部77切削(cut)。也就是说,该外边缘部77作为压接部73的切削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通过简单处理在压接部73的端部外边缘上安置切除部76的位置,使得保持件54具有切削功能。因此,可将保持件54适当地连接至螺栓体51。

在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A中,如果保持件54从圆柱部51a的开口压装,从而分隔形成于连接螺栓50中用作机油控制阀的圆柱部51a,置于外部的圆柱形螺栓体51在许多情况下直径扩大并变形。这是因为,相较于保持件54在内部被压紧,螺栓体51在外侧和在周向上接受拉伸形变更容易变形。在该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用于在保持件54的压接部73处切削螺栓体51的内表面的切削部77,当保持件54压装至螺栓体51中时,圆柱部51a的内边缘表面被切削。从而,螺栓体51的内表面被切削,这样抑制了螺栓体51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变形。因此,易于设定螺栓体51和外边缘侧上的其它部件之间的间隙。

卷轴腔室51S形成为圆筒内表面形,上述卷轴41容纳在卷轴腔室51S中,可沿着旋转轴X往复移动。从而,卷轴弹簧42设置在该卷轴41的内端和保持件54之间。由此,卷轴41被偏置以便在外端侧的方向(螺栓头52的方向)上突出。

在螺栓体51中,形成有与液压油腔室51T和轴5T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多个获取流道51m,在液压油腔室51T与螺栓体51的外边缘表面之间形成有多个中间流道51n。

在液压油腔室51T的从获取流道51m输送液压油至中间流道51n的流道中设置有止回阀CV。该止回阀CV被配置为具有球保持架61(阀体外壳的一个例子)、止回弹簧62和回止球63(阀体的一个例子)。

在该止回阀CV中,止回弹簧62设置在保持件54与回止球63之间,回止球63通过止回弹簧62的偏置力与球保持架61的开口压接以关闭流道。在球保持架61中设置有滤油器64,该滤油器64从朝向止回球63流动的液压油中移除杂质。

如图8所示,球保持架61朝向卷轴腔室51S开启,卷轴腔室51S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为被接合部65,该被接合部65在外部与保持件54的接合部74配合。球保持架61,例如,可配置为树脂材料等。空间S1形成于被接合部65的保持件54侧的末端表面66和与其面对的保持件54的末端表面(形成于压接部73和接合部74之间的末端表面)78之间。

当保持件54压接至螺栓体51中时,通过位于压接部73处的切削部77,螺栓体51的内表面被切削以产生碎片。由于空间S1位于压接部73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碎片(杂质)被限制在空间S1中,从而可避免杂质流出物进入流道。也就是说,空间S1可用作杂质储藏所。

在保持件54压接至螺栓体51中的时候形成的杂质可形成于卷轴腔室51S一侧,即压接部73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因此,形成了空间S2,作为位于卷轴腔室51S和液压油腔室51T的交界处的阶部51d和保持件54的凸缘72的径向方向的基部之间的杂质储藏所。阶部51d的转角部51e成倒角,因此扩大了空间S2。这样,在压接部73的插入方向的上游侧形成的杂质被限制在空间S2中,从而可避免杂质流出物进入流道。

在供给至液压油腔室51T的液压油的压力超出预设值的情况下,止回阀CV抵抗止回弹簧62的偏置力开启流道。在压力降低到小于预设值的情况下,止回阀CV通过止回弹簧62的偏置力关闭流道。通过这样的运行,当液压油的压力降低时,避免了液压油从提前角腔室Ca或滞后角腔室Cb逆流,并且抑制了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A的相位的变化。此外,在止回阀CV的下游侧的压力超出预设值的情况下,该止回阀CV执行关闭操作。

电磁控制阀

如上所述,电磁控制阀40具有卷轴41、卷轴弹簧42和电磁螺线管44。

连通卷轴腔室51S和螺栓体51的外边缘表面的多个泵端口50P作为通孔形成于螺栓体51中。多个提前角端口50A和连通卷轴腔室51S与套筒55的外边缘表面的一对滞后角端口50B作为通孔在连接螺栓50中形成于螺栓体51上和套筒55上。

提前角端口50A、泵端口50P以及滞后角端口50B按此顺序从连接螺栓50的外端侧向内端侧设置。提前角端口50A和滞后角端口50B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上形成为位置相互重叠,泵端口50P形成为位置不与这些端口重叠。

在套筒55的外边缘上,形成有环形槽,多个提前角端口50A在该环形槽中连通,且多个提前角端口50A从环形槽与多个提前角流道33连通。同样地,在套筒55的外边缘上,形成有环形槽,多个滞后角端口50B在该环形槽中连通,且多个滞后角端口50B从环形槽与多个滞后角流道34连通。此外,连通中间流道51n和泵端口50P的引入流道56在套筒55的内边缘表面上形成为槽形。

也就是说,套筒55成形为尺寸上能从螺栓体51的螺栓头52达到中间流道51n,引入流道56形成于避开提前角端口50A和滞后角端口50B的区域。

呈凹进形状的第一接合部51f形成于在螺栓体51中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偏离保持件54的压接与固定位置的位置,呈径向贯穿的孔形的第二接合部55f形成于套筒55内。因此,设置有接合销57以便与第一接合部51f和第二接合部55f两部分配合。

通过接合部51f和55f以及接合销57的接合,确定了螺栓体51和套筒55的绕旋转轴X转动的相对姿态,及其沿着旋转轴X的相对位置。这样,来自液压油腔室51T的液压油可通过引入流道56供给至泵端口50P。

卷轴41形成有柱塞44a在外端侧紧靠着的抵接面,形成在沿着旋转轴X的方向上位于两个位置的凸台部41A,并形成位于这些凸台部41A的中间位置的凹槽部41B。该卷轴41形成有中空,在卷轴41的突出末端形成有排出孔41D。卷轴41紧靠在连接螺栓50的外端侧的内边缘开口上提供的止挡件43,因此突出侧的位置得以确定。

电磁控制阀40使得柱塞44a紧靠在卷轴41的抵接面上,并控制伸出的量。因此,电磁控制阀40被设置为能够设定卷轴41位于中间位置、滞后角位置以及提前角位置。

如图4所示,卷轴41被设定处于中间位置,因此,提前角端口50A和滞后角端口50B通过卷轴41的一对凸台41A关闭。结果是,没有执行向提前角腔室Ca和滞后角腔室Cb进出液压油,并且保持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A的相位。

在中间位置(图4)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电磁螺线管44,柱塞44a回缩(向外操作),因此卷轴41被设定在提前角位置。在该提前角位置,泵端口50P通过凹槽部41B与提前角端口50A连通。同时,滞后角端口50B从卷轴41的内端与卷轴腔室51S连通。这样,液压油供给至提前角腔室Ca,液压油从滞后角腔室Cb流过卷轴41的内部,且液压油从排出孔41D排出。结果是,进气凸轮轴5的旋转相位在提前角方向Sa上移动。

在锁定机构L处于锁定状态的状态下,卷轴41被设定在提前角位置,且在液压油供给至提前角流道33的情况下,液压油从提前角流道33供给至锁定机构L的锁定凹部。因此,锁定元件26从该锁定凹部脱离,且锁定机构L的锁定状态被释放。

在中间位置(图4)的基础上,通过控制电磁螺线管44,柱塞44a伸出(向内操作),因此卷轴41被设定在滞后角位置。在该滞后角位置,泵端口50P通过凹槽部41B与滞后角端口50B连通。同时,

由于提前角端口50A能与排出空间(从卷轴腔室51S延续至外端侧的空间)连通,液压油从提前角腔室Ca中排出,并且液压油同时供给至滞后角腔室Cb。结果是,进气凸轮轴5的旋转相位在滞后角方向Sb上移动。该滞后角位置与卷轴41通过卷轴弹簧42的偏置力紧靠在止挡件43上的位置一致。

第二实施例

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介绍了切削部77配置为不同于切除部76的区域的例子,在该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切削部77配置为一种形状,其中压接部73的液压油腔室51T侧的端部外边缘突出为锐角。切削部77设置于压接部73的全部或部分端部外边缘上。

其它实施例

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介绍了在压接部73的端部外边缘的周向方向上具有四个切除部76的例子,该切除部76的数量也可为三个或更少,或者五个或更多,并不限定该切除部76的数量为四个。虽然在第一实施例中介绍了多个切除部76在周向上均匀分布,上述多个切除部76也可不在周向上均匀分布。

这里公开的实施例可用于通过流体压力设定阀开闭定时的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

根据本发明一方面的阀开闭定时控制装置的特点在于,该装置包括与内燃机的曲轴同步转动的驱动侧转子,与驱动侧转子同轴设置并且与内燃机中的凸轮轴同步转动的被驱动侧转子,形成于驱动侧转子和被驱动侧转子中的至少一个上并且被分隔为提前角腔室和滞后角腔室的流体压室,与被驱动侧转子的旋转轴同轴设置的、连接被驱动侧转子和凸轮轴的、包括与旋转轴同轴的圆柱部的螺栓,以及包括压接至圆柱部的压接部的、将圆柱部分隔为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以用于工作流体进出流体压室的供给和排出的间隔体。该压接部具有用于切削圆柱部的内边缘表面的切削部。

在该结构中,由于在间隔体的压接部中提供有用于切削螺栓的内表面的切削部,当间隔体压装至螺栓中时,圆柱部的内边缘表面被切削。从而,螺栓的内表面被切削,因此抑制了螺栓在径向方向上向外变形,从而易于设定螺栓和其外边缘侧上的其它部件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这一方面的另一特点在于,压接部的端部的外边缘设置有切除部,没有切除部的外边缘部作为切削部。

在该结构中,如果切除部设置于压接部的端部的外边缘上,由于切除部并不紧靠螺栓的内表面,没有切除部的外边缘部的表面压力增加。为此,该外边缘部起到切削部的作用,因此螺栓的内表面可被切削。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该结构,可通过简单处理使间隔体具有切削功能,并可在螺栓中适当地安装间隔体。

本发明这一方面的再一特点在于,该装置进一步包括开闭第一流道的阀体,以及容纳阀体的阀体外壳。接合部设置为距离第一流道比压接部距离第一流道更近,接合部的直径比压接部的直径更小,且阀体外壳设置有在外部与该接合部配合的被接合部。形成有一空间,以用作在间隔体侧上被接合部的末端表面和与其面对的间隔体的末端表面之间的杂质储藏所。

当间隔体被压接至螺栓的圆柱部中时,通过位于压接部中的切削部,螺栓的内表面被切削并产生碎片。如果碎片作为杂质侵入流道中,会出现麻烦,例如对位于流道中的阀的运行存在不利影响。根据该结构,具有比压接部的直径更小的直径的接合部设置为离位于压接部的插入方向的下游侧的第一流道更近,形成一空间,用作在间隔体侧上被接合部的末端表面和与其面对的间隔体的末端表面(形成于压接部和接合部之间的末端表面)之间的杂质储藏所。这样,杂质被限制在空间中,因此可避免杂质流出物进入流道。

本发明这一方面的再一特点在于,圆柱部中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的边界处设置有阶部,间隔体在邻近压接部的位置中具有凸缘,凸缘的一部分紧靠阶部。提供一空间,作为凸缘的径向方向上的基部和阶部之间的杂质储藏所。

在将间隔体压接至螺栓的圆柱部中的时候产生的碎片可形成于第二流道侧,即压接部的插入方向的上游侧。根据该结构,提供于间隔体上的凸缘和形成于螺栓的圆柱部上的阶部部分地互相紧靠,且凸缘的径向方向的基部和阶部之间形成了用作杂质储藏所的空间。这样,杂质被限制在该空间中,从而可避免杂质流出物进入流道。

在上述内容中介绍了本发明的原理、优选实施例以及运行模式。然而,要保护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此外,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应视为阐述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进行改变、修饰或采用等同物,并不脱离于本发明的精神。相应地,很明确,本发明保护的精神和范围包括所有修改、润饰以及等同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