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2203阅读:968来源:国知局
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风速区高塔风力发电机塔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支撑风力发电机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风力发电机塔架的混凝土直塔筒一般设计高度在30米以下,对于30米以上的塔架情况,一般采用变径混凝土塔筒,模板用量大、造价高。单一混凝土直塔筒设计模板简单,但筒体直径较大,随着塔架高度的增加筒体材料利用效率降低,而变径混凝土塔筒模板费用较高,前期投资成本巨大。

因此很有必要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之上设计研发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安装方便,牢固稳定,安全性好,可用于30米以上的混凝土风机塔架。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30米以上混凝土高塔风力发电机塔架设计效率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安装方便,牢固稳定,安全性好,模板利用率高,可大大提高混凝土材料利用效率,可用于30米以上的混凝土风力发电塔架。

技术方案: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它包括预应力混凝土直塔筒段和与预应力混凝土塔筒段通过螺栓组合件相连钢塔筒段;

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塔筒段包括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安装在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上端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所述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从下至上直径逐渐变小,所述的不同直径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之间通过预制混凝土塔筒变径段连接;

所述的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上设有塔门;

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直塔筒段外张拉有体外预应力钢绞线。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预应力混凝土直塔筒段内沿圆周方向均布张拉有体外预应力钢绞线。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预应力钢绞线不穿过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上的塔门。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所述的螺栓组合件包括螺栓、螺母以及锚板等。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与预制混凝土塔筒变径段之间通过法兰连接、螺栓连接或焊接。

作为优选方案,以上所述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直径由塔底到塔顶依次减小,其中直径相等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单元数量大于等于1,预制混凝土塔筒变径段数量大于等于1;钢塔筒段的数量大于等于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先挖开地面,浇筑混凝土制作重力式基础,填土,在重力式基础上现场浇筑或预制安装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

b、然后将预制好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吊装到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上,再将预制混凝土塔筒变径段吊装到预制混凝土直塔筒上,然后根据设计标高,将直径小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吊装到预制混凝土塔筒变径段上,安装该方法安装到设计标高后,将钢塔筒段吊装到最顶部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上,并采用螺栓组合件连接;

c、安装并张拉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和预制混凝土塔筒变径段内侧的体外预应力钢绞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和现有设计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结构设计合理,成本低,安装方便,牢固稳定,安全性好,可大大提高混凝土材料利用效率,可用于30米以上的混凝土风力发电塔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混凝土塔筒可在风场附近就近预制,可拆卸模板安装方便高效,运费低,可避开超宽限制。相对固定的混凝土塔筒段规格,模板投入较少,相近机型,相近高度,均可采用相同塔筒段;混凝土筒段水平分段,吊装工期较快。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塔筒段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底节塔筒段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分段直塔筒预应力混凝土风机塔架,它包括预应力混凝土直塔筒段和与预应力混凝土塔筒段通过螺栓组合件4相连钢塔筒段5;

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塔筒段包括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1、安装在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1上端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2;所述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2从下至上直径逐渐变小,所述的不同直径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2之间通过预制混凝土塔筒变径段3连接;

所述的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1上设有塔门7;

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直塔筒段内沿圆周方向均布张拉有预应力钢绞线6。但预应力钢绞线6不穿过底节混凝土直塔筒段1上的塔门7。

所述的直径相等的预制混凝土直塔筒段2、预制混凝土塔筒变径段3和钢塔筒段5单元数量大于1。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