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齿轮气动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1066阅读:7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齿轮气动马达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动机械装置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三齿轮气动马达。



背景技术:

气动马达因其体积小、重量轻、输出扭矩大、可实现瞬时正反转,操纵手柄可自动复位,使用寿命长,适合高频率使用的工作场所,可无极变速,应用场合光,适用于在易燃、易爆、高温、潮湿、高粉尘等恶劣的环境下工作。被广泛的用于矿山机械、船舶、冶金、化工、造纸等行业。但气动马达一般采用双齿轮设置,提供扭矩有限,不适于在重型装备行业使用,而较高功率和扭矩的双齿轮气动马达体积会很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三齿轮气动马达,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动马达一般采用双齿轮设置,提供扭矩有限,不适于在重型装备行业使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三齿轮气动马达,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围成齿轮腔、第一上腔室、第一下腔室、第二上腔室、第二下腔室和排气腔,

所述齿轮腔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齿轮腔、第二齿轮腔和第三齿轮腔,所述第二齿轮腔内设置有主齿轮,所述第一齿轮腔和所述第三齿轮腔内均设置有与所述主齿轮啮合的副齿轮,

所述第一齿轮腔与所述第二齿轮腔顶部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上腔室连通,底部连接端与所述第一下腔室连通,

所述第二齿轮腔和所述第三齿轮腔顶部连接端与所述第二上腔室连通,底部连接端与所述第二下腔室连通,

所述第一齿轮腔和所述第三齿轮腔还分别与两个所述排气腔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气腔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齿轮腔和所述第三齿轮腔连通且容积不同的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

所述第一排气腔与所述壳体上的进气口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上腔室、所述第一下腔室、所述第二上腔室和所述第二下腔室均依次通过换向阀与所述进气口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排气腔和所述第二排气腔的容积比为 1:1.01~3.5。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排气腔和所述第二排气腔均与消音器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消音器包括消音壳,所述消音壳内包括缓冲室、一次消音室和二次消音室,所述缓冲室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一次消音室两侧,且两个所述缓冲室分别与所述第一排气腔、所述第二排气腔连通,所述缓冲室和所述一次消音室之间、所述一次消音室和所述二次消音室之间均设置有消音网板,所述二次消音室与吸波管连通,所述二次消音室设置在所述一次消音室上方。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三个所述消音网板依次连接围成消音网框,所述消音网框为一体成型。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上腔室与所述第一下腔室、所述第二上腔室与所述第二下腔室分别呈斜角设置。

本实用新型使用原理及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改变了回转马达采用双齿轮设置的固有模式,巧妙的设计了一种三齿轮回转马达,有效提高了回转马达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扭矩,更好的满足了重型装备行业的使用需求,同时相较于相同功率和扭矩的双齿轮气动马达体积更小,设置科学合理。

同时设计了一种不对称双排气腔结构,将通过换向阀与上腔室(包括第一上腔室和第二上腔室)或下腔室(包括第一下腔室和第二下腔室)连通的第一排气腔的容积扩大,这一设置有效保证了第一排气腔的排气顺畅,不会因上腔室或下腔室短时大量向第一排气腔涌进而造成齿轮箱内齿轮运转受阻,影响其工作效率。这一设置更加符合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各自的排气量需求,有效保证了齿轮箱内气体的流通速度,确保了马达的排气速率和运转速度,保证了马达的正常运转,设置科学、合理。

2、本实用新型第一上腔室与第一下腔室、第二上腔室与第二下腔室分别呈斜角设置,使得气体进入齿轮腔后,被引导充满整个齿轮腔,促使气体所携带动能作用于整个齿轮,这一设置有效保证了设备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同时增加气体在齿轮腔的停留时间,有效避免了上下腔室在同一竖直方向设置,气体仅能作用齿轮的一侧的弊端,有效提高了气体动能的作用区域,降低了气体动能的浪费率。

3、本实用新型中消音室设置使得气体在排出前经过了两次消音网板和吸波管的三重消音处理后排至钻机外,有效降低了噪声,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其中,缓冲室的设置有效提高了消音器的气体容积,在保证设备耗气量的同时又放缓了最终的排气速度,这一设置在充分保障了钻机的运转速度同时又降低了设备噪声,有效减少了和设备使用对作业人员及周围人群的人身健康影响,设置科学、合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进气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消音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消音网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齿轮腔,21-第一齿轮腔21,22-第二齿轮腔,23-第三齿轮腔,24-第一上腔室,25-第一下腔室,26-第二上腔室,27-第二下腔室,3-主齿轮,4-排气腔,41-第一排气腔,42-第二排气腔,5-副齿轮,6-消音器,61-消音壳,62-缓冲室,63-一次消音室,64-二次消音室,65-消音网板,66-吸波管,7- 进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三齿轮气动马达,包括壳体1,壳体 1围成齿轮腔2、第一上腔室24、第一下腔室25、第二上腔室26、第二下腔室 27和排气腔4,

齿轮腔2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齿轮腔21、第二齿轮腔22和第三齿轮腔23,第二齿轮腔22内设置有主齿轮3,第一齿轮腔21和第三齿轮腔23内均设置有与主齿轮3啮合的副齿轮5,

第一齿轮腔21与第二齿轮腔22顶部连接端与第一上腔室24连通,底部连接端与第一下腔室25连通,

第二齿轮腔22和第三齿轮腔23顶部连接端与第二上腔室26连通,底部连接端与第二下腔室27连通,

第一齿轮腔21和第三齿轮腔23还分别与两个排气腔4连通。

进一步,排气腔4包括分别与第一齿轮腔21和第三齿轮腔23连通且容积不同的第一排气腔41和第二排气腔42,

第一排气腔41与壳体1上的进气口7连通,

第一上腔室24、第一下腔室25、第二上腔室26和第二下腔室27均依次通过换向阀与进气口7连通。

进一步,第一排气腔41和第二排气腔42的容积比为1:1.01~3.5。

使用时,气体通过第一上腔室24和第二下腔室27(或第一下腔室25和第二上腔室26)进入齿轮腔2,为齿轮腔2内的主齿轮3和副齿轮5转动提供动力,进而带动钻机完成相应动作,之后气体通过第一下腔室24、第二上腔室27 (或第一上腔室25、第二下腔室26)和排气腔4排出。

其中通过第一上腔室24、第一下腔室25、第二上腔室26或第二下腔室27 排出的气体可依次通过换向阀进入第一排气腔41,再通过第一排气腔41排出;与此同时,位于壳体1下方的行走总成所排出气体,也可通过换向阀进入第一排气腔41,再通过第一排气腔41排出。

本实用新型改变了回转马达采用双齿轮设置的固有模式,巧妙的设计了一种三齿轮回转马达,有效提高了回转马达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扭矩,更好的满足了重型装备行业的使用需求,同时相较于相同功率和扭矩的双齿轮气动马达体积更小,设置科学合理。同时设计了一种不对称双排气腔结构,将通过换向阀与上腔室(包括第一上腔室和第二上腔室)或下腔室(包括第一下腔室和第二下腔室)连通的第一排气腔的容积扩大,这一设置有效保证了第一排气腔的排气顺畅,不会因上腔室或下腔室短时大量向第一排气腔涌进而造成齿轮箱内齿轮运转受阻,影响其工作效率。这一设置更加符合第一排气腔和第二排气腔各自的排气量需求,有效保证了齿轮箱内气体的流通速度,确保了马达的排气速率和运转速度,保证了马达的正常运转,设置科学、合理。

进一步,第一排气腔41和第二排气腔42均与消音器6连通。

进一步,消音器6包括消音壳61,消音壳61内包括缓冲室62、一次消音室63和二次消音室64,缓冲室62为两个,对称设置在一次消音室63两侧,且两个缓冲室62分别与第一排气腔41、第二排气腔42连通,缓冲室62和一次消音室63之间、一次消音室63和二次消音室64之间均设置有消音网板65,二次消音室64与吸波管66连通,二次消音室64设置在一次消音室63上方。

气体经排气腔4进入消音器6后,现在缓冲室62进行缓冲,之后经过缓冲室62和一次消音室63之间的消音网板65,进入一次消音室63,再经过一次消音室63和二次消音室64之间的消音网板65,进入二次消音室64,再通过吸波管66排出。

这一设置使得气体在排出前经过了两次消音网板65和吸波管66的三重消音处理后排至钻机外,有效降低了噪声,改善了操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其中,缓冲室62的设置有效提高了消音器6的气体容积,在保证设备耗气量的同时又放缓了最终的排气速度,这一设置在充分保障了钻机的运转速度同时又降低了设备噪声,有效减少了和设备使用对作业人员及周围人群的人身健康影响,设置科学、合理。

进一步,三个消音网板65依次连接围成消音网框,消音网框为一体成型。

消音网框采用一体成型,保证了各消音网板25相对位置的稳定性,确保了两次消音效果的稳定性,设置科学、合理。

进一步,第一上腔室24与第一下腔室25、第二上腔室26与第二下腔室27 分别呈斜角设置。

第一上腔室24与第一下腔室25、第二上腔室26与第二下腔室27分别呈斜角设置,使得气体进入齿轮腔2后,被引导充满整个齿轮腔,促使气体所携带动能作用于整个齿轮,这一设置有效保证了设备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同时增加气体在齿轮腔2的停留时间,有效避免了上下腔室在同一竖直方向设置,气体仅能作用齿轮的一侧的弊端,有效提高了气体动能的作用区域,降低了气体动能的浪费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