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95742阅读:3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油箱控制阀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控制阀。



背景技术:

新发布的国六排放标准将于2020年实施。国六排放标准新增加了对车载油气回收系统(英文简称orvr系统)的要求。orvr系统要求油箱阀体直接连接碳罐,以达到加油时产生的油蒸汽经过碳罐吸附后再排出纯净的空气的目的。目前的阀体技术通过尼龙管路直接连接碳罐,在行车过程中由于油箱不停的晃动以及油箱内的压力升高,很容易造成燃油液体从阀体流出进入碳罐,进而造成碳罐堵塞,碳罐通气阻力变大,用户无法加油以及排放超标的现象。另外,如果加油站加油枪损坏导致不能自动跳枪,现有阀体也无法防止燃油液体进入碳罐,造成用户无法加油以及排放超标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其在阀体内增加了积液腔,使得燃油液体不会进入到碳罐内,进而确保加油顺畅和排放达标。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内包括上部腔体、中部腔体、下部腔体,所述下部腔体的底部连通对应安装的油箱的内腔,所述上部腔体通过加油管通气口外接加油管通气管,所述中部腔体包括有积液腔、隔离片、保护膜片,所述积液腔的上部设置有隔离片,所述隔离片的上部入气端面上布置有保护膜片,所述保护膜片在下端面无足够压力的状态下密封住所述隔离片的上端面的气孔,所述积液腔包括有上部的积液器浮子,所述积液器浮子的上端面对应凸起朝向所述隔离片的下端面进气孔,所述隔离片的导通腔体的外端连通碳罐通气口,所述下部腔体内设置有对应的浮子,所述下部腔体的上端面通过对应的出气孔连通所述积液腔。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膜片上对应于所述隔离片的上端面的气孔外侧位置设置有限流孔,所述限流孔的下方连通所述积液器浮子的上部空间,所述限流孔的上方连通所述上部腔体,所述积液器浮子的高度方向的环面遮盖于所述下部腔体的外边界,所述外壳和所述积液腔浮子的高度方向的环面的外边界间留有中转间隙,确保通过加油管通气口进入到阀体内的燃油液体沿着限流孔、中转间隙进入到积液腔内部,再从积液腔内部沿着下部腔体的上端面的对应的出气孔进入下部腔体,然后下部腔体的底部回流进入油箱的内腔;

所述下部腔体预设有两个独立壳体,两个壳体的上端壁分别预留有排气孔、下端壁分别设有开放端面,对应的开放端面连通对应安装的油箱的内腔,其中一个壳体内布置有加油控制浮子,另一个壳体内布置有壳体内排气浮子;

所述积液腔由积液器浮子、两个独立壳体的上端壁组合形成,在积液腔内液体足够多时,所述积液器浮子可相对于两个独立壳体的上端壁进行上浮;

所述上部腔体的外环面还设置有翻车阀通气口,所述翻车阀通气口用于外接翻车阀的管路;

所述外壳包括上盖、外壳本体、下盖,所述外壳本体的上端面固装有隔离片,所述保护膜片盖装于所属外壳本体的上端面中心位置,所述上盖盖装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外部环面、并形成上部腔体,所述下盖盖装于所述外壳本体的下端面,所述下盖对应于所述加油控制浮子、壳体内排气浮子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承端面、连通孔;

所述上盖的外环面上分别设置有碳罐通气口、加油管通气口、翻车阀通气口,所述上盖的碳罐通气口处对应于所述外壳本体的对应位置处封装后形成密封中间腔体,所述密封中间腔体连通所述隔离片的导通腔体;

所述翻车阀通气口通过对应的空腔连通至中转间隙、再连通至所述积液腔内部或积液器浮子的上端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中部腔体包括有积液腔、隔离片、保护膜片,积液腔的上部设置有隔离片,隔离片的上部入气端面上布置有保护膜片,保护膜片在下端面无足够压力的状态下密封住隔离片的上部入气端面,积液腔包括有上部的积液器浮子,积液器浮子的上端面对应凸起朝向隔离片的下端面进气孔,隔离片的导通腔体的外端连通碳罐通气口,下部腔体内设置有对应的浮子,下部腔体的上端面通过对应的出气孔连通积液腔,其使得从加油管通气口流入的液体被保护膜片挡住,无法进入到隔离片的上端面的气孔;且使得从下部腔体进入到阀体内的液体暂存于积液腔,积液腔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时,积液器浮子的上端面对应凸起堵住隔离片的下端面进气孔,进而使得液体无法进入到隔离片所对应的导通腔体,进而确保燃油液体不会进入到碳罐内;综上,其在阀体内增加了积液腔,使得燃油液体不会进入到碳罐内,进而确保加油顺畅和排放达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半剖立体图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应用于油箱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外壳1、上部腔体2、中部腔体3、下部腔体4、加油管通气口5、积液腔6、隔离片7、保护膜片8、积液器浮子9、对应凸起10、下端面进气孔11、导通腔体12、碳罐通气口13、中转间隙14、壳体15、排气孔16、17、加油控制浮子18、壳体内排气浮子19、翻车阀通气口20、上盖1-1、外壳本体1-2、下盖1-3、支承端面21、连通孔22、密封中间腔体23、空腔24

多功能控制阀100、碳罐排气口200、翻车阀300、油箱400、加油管500、加油管通气管600、碳罐700。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多功能控制阀,见图1、图2:其包括外壳1,外壳1内包括上部腔体2、中部腔体3、下部腔体4,下部腔体4的底部连通对应安装的油箱的内腔,上部腔体2通过加油管通气口5外接加油管通气管,中部腔体3包括有积液腔6、隔离片7、保护膜片8,积液腔6的上部设置有隔离片7,隔离片7的上部入气端面上布置有保护膜片8,保护膜片8在下端面无足够压力的状态下密封住隔离片7的上端面的气孔,积液腔6包括有上部的积液器浮子9,积液器浮子9的上端面对应凸起10朝向隔离片7的下端面进气孔11,隔离片7的导通腔体12的外端连通碳罐通气口13,下部腔体4内设置有对应的浮子,下部腔体4的上端面通过对应的出气孔连通积液腔6。

保护膜片8上对应于隔离片.的上端面的气孔外侧位置设置有限流孔13,优选地,限流孔13的孔径为2mm,限流孔13的下方连通积液器浮子9的上部空间,限流孔13的上方连通上部腔体2,积液器浮子9的高度方向的环面遮盖于下部腔体4的外边界,外壳1和积液腔浮子9的高度方向的环面的外边界间留有中转间隙14,确保通过加油管通气口5进入到阀体内的燃油液体沿着限流孔13、中转间隙14进入到积液腔6内部,再从积液腔6内部沿着下部腔体4的上端面的对应的出气孔进入下部腔体4,然后从下部腔体4的底部回流进入油箱的内腔;

下部腔体4预设有两个独立壳体15,两个壳体15的上端壁分别预留有排气孔16、17,两个壳体15的下端壁分别设有开放端面,对应的开放端面连通对应安装的油箱的内腔,其中一个壳体15内布置有加油控制浮子18,另一个壳体15内布置有壳体内排气浮子19;

积液腔6由积液器浮子9、两个独立壳体15的上端壁组合形成,在积液腔6内液体足够多时,积液器浮子9可相对于两个独立壳体15的上端壁进行上浮;

上部腔体2的外环面还设置有翻车阀通气口20,翻车阀通气口20用于外接翻车阀的管路;

外壳1包括上盖1-1、外壳本体1-2、下盖1-3,外壳本体1-2的上端面固装有隔离片7,保护膜片8盖装于外壳本体1-2的上端面中心位置,上盖1-1盖装于外壳本体1-2的外部环面、并形成上部腔体2,下盖1-3盖装于外壳本体1-2的下端面,下盖1-3对应于加油控制浮子18、壳体内排气浮子19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承端面21、连通孔22;

上盖1-1的外环面上分别设置有碳罐通气口13、加油管通气口5、翻车阀通气口20,上盖1-1的碳罐通气口13处对应于外壳本体1-2的对应位置处封装后形成密封中间腔体23,密封中间腔体23连通隔离片7的导通腔体12;

翻车阀通气口20通过对应的空腔24连通至中转间隙14、再连通至积液腔6内部或积液器浮子9的上端面。

图3为本多功能控制阀100与周边零件的连接状态图:

多功能控制阀100通过热板焊方式焊接在油箱400上,多功能控制阀100上的加油管通气口5连接加油管500;多功能控制阀100的翻车阀通气口20连接翻车阀300;多功能控制阀100的碳罐通气口13连接碳罐700。

其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种情况:加油时,燃油液体通过加油管500注入油箱400中,产生的油蒸汽通过多功能控制阀100上的碳罐通气口13排出到碳罐700,碳罐700吸附了油蒸汽中的ch化合物,通过碳罐排气口200排出干净的空气,以达到控制排放的目的。有一种意外情况是,如果加油枪损坏导致加满油时不能自动跳枪,那么加油管500中的燃油液体有可能倒灌入加油管通气管600中,进一步通过多功能控制阀100进入碳罐700中,造成碳罐700堵塞,碳罐700通气阻力变大,用户无法加油以及排放超标。由于多功能控制阀100内的保护膜片8在下端面无足够压力的状态下密封住隔离片7的上端面的气孔,倒灌入加油管通气管600的燃油液体经过加油管通气口5进入本多功能控制阀100内,由于保护膜片8密封了隔离片7,使得液体不能流入隔离片7的上端面的气孔,只能沿着限流孔13、中转间隙14进入到积液腔6内部,再从积液腔6内部沿着下部腔体4的上端面的对应的出气孔进入下部腔体4,然后从下部腔体4的底部回流进入油箱的内腔,其防止了加油枪损坏造成的液体泄露进入碳罐的可能性。

第二种情况:行车过程中,加油管500被加油口盖堵上。由于汽油容易挥发导致油箱400内的压力升高,此时可以通过多功能控制阀100和翻车阀300进行排气,排出的油气也经过碳罐700吸附hc化合物后再排出到大气中以降低排放。如果车辆行驶在颠簸路面或者高低不平的山路时,随着油箱400内燃油不停的晃动,燃油液体有可能在晃动和压力的双重作用通过对应的通孔涌入多功能控制阀100和翻车阀300中,进一步流入碳罐700中,同样会造成碳罐堵塞,碳罐通气阻力变大,用户无法加油以及排放超标。而由于内置了积液器浮子9,从下面涌入的燃油液体通过油控制浮子18、壳体内排气浮子19上面的排气孔16、17进入积液腔6后,积液器浮子9可以在液体浮子的作用下上浮,积液器浮子的上端面对应凸起堵住保护膜片8的下端面进气孔,进而使得液体无法进入到隔离片所对应的导通腔体,阻止了液体进入碳罐排气口13中。同时翻车阀300中如果有燃油液体,也会通过翻车阀排气孔20进入空腔24、至中转间隙14、再连通至积液腔6内部,防止了翻车阀300中的液体流入碳罐700。积液腔6在整车进入到平稳状态下,内部的液体是否可通过排气孔16、17再次回流进入到油箱400内,确保后续排气的正常进行。

其有益效果如下:

1内置积液器,防止燃油液体动态泄露进入碳罐;

2内置保护膜片防止加油枪自动跳枪失效时的燃油液体进入碳罐;

上述结构的改进目的都是防止碳罐堵塞造成无法加油以及排放超标。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