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的吸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9268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引擎的吸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引擎的吸气装置,更详细地,涉及向引擎的气缸内部供给通过吸气歧管流入的吸气的引擎的吸气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提高引擎的性能意味着将通过燃烧形成的热量尽可能改变为按压气缸的力。为此,需要提高燃烧燃料的速度,为了提高燃烧速度,汽油引擎的特性上,空气和燃料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充分混合。

另一方面,在引擎的吸气装置中形成旋转和滚动等涡流是在很久之前以使空气和燃料迅速混合的目的研究的方法中的一种,若混合器在短时间内混合,则燃烧稳定性提高,从而提高燃烧速度,且不参与燃烧过程而直接排除的燃料的比例减少,燃油经济性和排气侧面也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

尤其,若滚流得到加强,则可同时获得混合器迅速形成的效果和乱流能量提高的效果,在上述效果中,提高乱流能量会提高燃烧速度。

另一方面,在以往的引擎的吸气口结构中,在吸气口的壁面形成用于引导空气的流动方向的多个引导件,由此,向沿着吸气口内部流动的层流气流追加乱流强度,从而提高燃烧性能。

但是,上述现有技术中,在气缸头的内部追加形成用于提高燃烧性能的结构,气缸头被单独加工或者被再次制造,由此,车辆的单价提高且作业工序增加。

由此,最近,开发了在气缸头和吸气歧管之间安装流动调节阀及配流盘的方式,尤其,开发了用于加强滚流的多种配流盘结构。

并且,开发了配流盘在连续的吸气的流入及滚流的冲击过程中也不会脱离的具有坚固地结合力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韩国授权专利公报第10-1459932号(2014年11月03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了改善如上所述的以往的引擎的吸气装置所具有的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加强滚流的引擎的吸气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引擎的吸气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吸气歧管,用于使吸气流入;气缸头,由吸气口贯通而成,使得从上述吸气歧管流入的吸气向引擎的气缸供给;流动调节阀,配置于上述吸气歧管,能够以在从上述吸气歧管向上述气缸头流入的吸气发生滚流的方式调节吸气的流动方向;配流盘,用于加强在上述流动调节阀中发生的滚流;以及盘支撑部,与上述配流盘相结合,以使上述配流盘插入于上述吸气口的方式与上述吸气歧管和上述气缸头之间相结合。

此时,上述配流盘可包括:盘本体,向上述吸气口插入,用于加强吸气的滚流;固定部,在上述盘本体的两侧端部延伸而成,用于防止上述盘本体从上述盘支撑部脱离;以及第一高度差部,以使上述吸气口和上述盘本体隔开的方式在上述盘本体的两侧端部延伸而成。

并且,上述配流盘还可包括第二高度差部,上述第二高度差部与上述盘支撑部相结合,且在上述盘本体向上述吸气歧管方向延伸而成。

此时,上述第二高度差部能够以与上述流动调节阀的形态相对应的方式突出而成,使得与上述流动调节阀隔开的空间最小化。

另一方面,在上述盘本体中,引擎的气缸方向的端部可呈非对称形态,以加强吸气的滚流。

此时,在上述盘本体的表面可形成凹坑。

并且,在上述盘本体以朝向与吸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弯曲的方式形成有台阶。

并且,上述盘本体可包括:第一盘;第二盘,在上述第一盘延伸而成,通过从上述第一盘弯曲来形成台阶;以及第三盘,在上述第一盘延伸而成,通过从上述第一盘弯曲来形成台阶,与上述第二盘并排。

另一方面,在上述固定部可形成有固定孔,当上述盘支撑部注塑成型时,上述固定孔用于使注塑物贯通并凝固,使得上述固定部与上述盘支撑部固定结合。

另一方面,上述盘支撑部可包括:歧管结合部,与上述吸气歧管相结合;气缸结合部,与上述气缸头相结合;以及连通部,用于使上述吸气歧管与上述吸气口相连通,使上述配流盘以被收容的方式结合,形成有用于引导上述流动调节阀的旋转的引导槽。

并且,上述盘支撑部还可包括组装部,上述组装部用于使结合上述吸气歧管和上述气缸头的螺栓贯通。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引擎的吸气装置还可包括:第一气密部,与上述吸气歧管相连接,用于对上述吸气歧管与上述盘支撑部之间的空间进行密封;以及第二气密部,与上述盘支撑部相结合,用于对上述盘支撑部与上述气缸头之间的空间进行密封。

另一方面,上述盘支撑部可在将上述配流盘配置于模具的状态下通过注塑成型来形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引擎的吸气装置,本发明具有加强滚流,耐久性优秀,使流动的损失最小化来提高引擎的性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吸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流盘及板支撑图的立体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配流盘的主视图。

图4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配流盘的主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配流盘的立体图。

图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配流盘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配流盘的立体图。

图8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吸气装置中的盘支撑部的歧管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9为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吸气装置中的盘支撑部的气缸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10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吸气歧管和配流盘及盘支撑部结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为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配流盘和吸气口隔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部分放大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吸气歧管

20:气缸头

21:吸气口

30:流动调节阀

40、140、240、340、440:配流盘

41、141、241、341、441:盘本体

42、142、242、342、442:固定部

42a、142a、242a、342a、442a:固定孔

43、143、243、343、443:第一高度差部

44、144、244、344、444:第二高度差部

45、145、245:延伸部

246:凹坑

341a:下端部

341b:上端部

341c:弯曲部

441a:第一盘

441b:第一弯曲部

441c:第二盘

441d:第二弯曲部

441e:第三盘

50:盘支撑部

51:歧管结合部

52:气缸结合部

53:连通部

53a:引导槽

60:第一气密部

70:第二气密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参照图1及图10,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吸气装置包括吸气歧管10、气缸头20、流动调节阀30、配流盘40、盘支撑部50、第一气密部60及第二气密部70。

此时,在上述吸气支管10内收容上述流动调节阀30及上述第一气密部60,上述盘支撑部50的一侧面与上述吸气歧管10相结合,上述盘支撑部50的另一侧面收容上述第二气密部70的状态下与上述气缸头20相结合。另一方面,上述配流盘40与上述盘支撑部50相结合来收容于上述气缸头20。

上述吸气歧管10以向引擎的气缸(未图示)流入的方式具有多个管的形态。

上述气缸头20与上述盘支撑部50相结合来与上述吸气歧管10及上述盘支撑部50相连通。因此,上述气缸头20用于向气缸(未图示)供给通过上述吸气歧管10流入的吸气。另一方面,上述气缸头20包括与引擎的气缸(未图示)相连接的管形态的吸气口21,在上述吸气口21内配置上述配流盘40。

参照图10,上述流动调节阀30配置于上述吸气歧管10,并通过旋转轴3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紧固于上述吸气歧管10来调节吸气的流动,且呈与上述吸气歧管10的内周面的形态相对应的弯曲的板形态。

参照图3,上述配流盘40包括盘本体41、固定部42、第一高度差部43、第二高度差部44及延伸部45。

此时,上述盘本体41呈板形态,在上述盘本体41的两侧端部,上述固定部42及上述第一高度差部43延伸,上述第二高度差部44在上述盘本体41向上述吸气歧管10方向延伸,在上述盘本体41,上述延伸部45向引擎的气缸方向(吸气歧管方向的相反方向)延伸。

即,上述配流盘40以上述盘本体41的插入方向(上述吸气口21的轴方向)中心线为基准,上述固定部42、上述第一高度差部43及上述第二高度差部44对称延伸,上述延伸部45以中心线为基准,仅形成于一侧,从而整体呈非对称形态。

上述固定部42在上述盘本体41的两侧端部延伸,在内部形成固定孔42a,当上述盘支撑部50注塑成型时,上述固定孔42a因注塑物的流入并凝固而与上述盘支撑部50固定结合。

参照图3及图11,上述第一高度差部43在上述盘本体41的两侧端部延伸,与上述固定部42的气缸方向端部相连接。并且,上述第一高度差部43与上述盘支撑部50相结合,在上述气缸头20的上述吸气口21和上述盘本体41之间形成间隔。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在上述吸气口21和上述盘本体41之间形成1.7mm以上、1.9mm以下的间隔,但并不局限于此。

上述第二高度差部44在上述盘本体41向上述吸气歧管方向延伸并与上述盘支撑部50相结合。此时,上述第二高度差部44的上述吸气歧管方向端部以不向上述盘支撑部50的外部露出的方式配置,以使与上述流动调节阀30隔开的空间最小化的方式呈与上述流动调节阀30相对应的形态。

上述延伸部45在上述盘本体41的引擎的气缸(未图示)方向端部延伸,以上述盘本体41的轴方向中心线为基准形成为一侧。此时,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延伸部45以梯形形态突出,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按多种形态突出。

参照图1、图8、图9,上述盘支撑部50包括歧管结合部51、气缸结合部52、连通部53、组装部54及支撑框架55。

此时,上述歧管结合部51配置于朝向上述吸气歧管10的方向,上述气缸结合部52配置于朝向上述气缸头20的方向,上述连通部53及上述组装部54呈贯通上述歧管结合部51及上述气缸结合部52的孔形态。并且,上述支撑框架55形成于上述气缸结合部52。

上述歧管结合部51与上述吸气歧管10及与上述吸气歧管10相结合的上述第一气密部60相接。

上述气缸结合部52与上述气缸头20相结合,并收容上述第二气密部70,从而对上述气缸头20和上述气缸结合部52之间的空间进行密封。

上述连通部53呈贯通上述歧管结合部51及上述气缸结合部52的孔形态(气缸的内周面形态),在侧壁(内周面)形成用于引导上述流动调节阀30的旋转的引导槽53a。并且,在上述连通部53,上述配流盘40沿着轴方向固定结合,上述固定部42及上述第二高度差部44固定于侧壁内部,上述盘本体41及上述延伸部45向上述气缸结合部52的外部露出,从而收容于上述气缸头20的上述吸气口21。

上述组装部54呈贯通上述歧管结合部51及上述气缸结合部52的孔形态。另一方面,当上述吸气歧管10和上述气缸头20螺栓结合时,上述组装部54引导螺栓的结合位置,并在假组装时,为了防止脱离而还包括管形态的紧固部件(未图示)。

上述支撑框架55为了防止变形而在上述气缸结合部52上突出形成。

参照图1,上诉第一气密部60放置于上述吸气歧管10,以防止吸气的流出呈与上述吸气歧管10及上述连通部53相对应的形态。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气密部60呈多个环形成为一体的形态,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呈分别分离的环形态。

上述第二气密部70放置于上述气缸结合部52,为了防止吸气的流出,呈与上述连通部53及上述吸气口21相对应的形态。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气密部70呈分离为多个的环的形态,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呈多个环连接呈一体的形态。

参照图1及图2,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吸气装置的制造及组装,首先,通过sus材料制造上述配流盘40,将上述配流盘40配置于模具。之后,在模具配置上述配流盘40的状态下,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形成上述盘支撑部50。结果,上述固定部42及上述第二高度差部44以配置于上述盘支撑部50的状态固定结合。尤其,在上述固定部42形成上述固定孔42a,当进行注塑成型时,在上述固定孔42a填充注塑物之后被凝固,上述固定部42和上述盘支撑部50的结合力得到加强。

若形成上述配流盘40及上述盘支撑部50,则将上述第二气密部70放置于上述盘支撑部50,在形成于上述气缸头20的螺栓假组装上述盘支撑部50的组装部54。此时,若在上述组装部54形成上述紧固部件(未图示),则上述盘支撑部50不会从上述气缸头20脱离。最后,在将上述第一气密部60及上述流动调节阀30相结合的上述吸气歧管10安装于上述歧管结合部51之后,通过螺母来紧固上述气缸头20的螺栓来完成组装。

参照图1、图10及图11,根据吸气的流动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引擎的吸气装置的效果,首先,吸气沿着上述吸气歧管10流入。此时,上部的吸气及下部的吸气通过均匀地液压来以均匀的速度移动。若吸气与上述流动调节阀30混合,则下部的吸气沿着上述流动调节阀30向上述吸气歧管10的上部引导并与上部吸气发生速度差,随着流入的变窄,液压上升并发生滚流。

此时,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高度差部44呈与上述流动调节阀30相对应的形态,使上述流动调节阀30和上述配流盘40之间的空间最小化,由此,防止吸气的泄露所导致的减少滚流。并且,形成上述延伸部45来非对称地形成上述配流盘40,由此,吸气的流动变得不稳定。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加强吸气的滚流,减少发生的滚流的损失,从而提高引擎的性能。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形成上述第一高度差部43,当组装上述配流盘40时,防止上述吸气口21和上述盘本体41相互摩擦。

并且,在上述连通部53形成上述引导槽53a,通过增加上述流动调节阀30的旋转角度来提高吸气的控制效率,通过结合上述第一气密部60及上述第二气密部70来防止吸气的泄露,由此提高引擎的性能。

进而,在滚流得到加强的本实施例中,随着滚流的发生,向上述配流盘40施加的冲击增加,来形成上述固定部42及固定孔42a,通过注塑成型方式,与上述盘支撑部50形成为一体来结合,由此增加耐久性。

另一方面,图4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配流盘140包括盘本体141、固定部142、第一高度差部143、第二高度差部144及延伸部145,上述第二高度差部144沿着吸气歧管方向间隙地突出。根据本实施例,上述流动调节阀30和上述配流盘140之间的空间最小化,从而具有滚流得到加强的效果。

并且,图5所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配流盘240包括盘本体241、固定部242、第一高度差部243、第二高度差部244及延伸部245,在上述盘本体241的表面形成凹坑246。根据本实施例,吸气沿着上述凹坑246流动并引导滚流,整体上,滚流得到加强。

另一方面,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配流盘340包括盘本体341、固定部342、第一高度差部343及第二高度差部344,上述盘本体341包括下端部341a、上端部341b及弯曲部341c。即,上述盘本体341包括沿着轴方向弯曲两次的上述弯曲部341c,上述下端部341a和上述上端部341b形成一端。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上述下端部341a和上述上端部341b,吸气不稳定地移动,滚流得到加强。

最后,图7示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配流盘440包括盘本体441、固定部442、第一高度差部443、第二高度差部444及延伸部445,上述盘本体441包括第一盘441a、第一弯曲部441b、第二盘441c、第二弯曲部441d及第三盘441e,上述延伸部445包括第一延伸部445a及第二延伸部445b。此时,上述第一盘441a通过上述第一弯曲部441b与上述第二盘441c相连接,通过上述第二弯曲部441d与上述第三盘441e相连接。并且,上述第一弯曲部441b和上述第二弯曲部441d呈在上述第一盘441a向两侧分支的形态,上述第一弯曲部441b以使上述第一盘441a和上述第二盘441c形成台阶的方式弯曲,上述第二弯曲部441d以使上述第一盘441a和上述第三盘441e形成台阶的方式弯曲。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上述盘本体441的剖面呈与音叉类似的形态。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上述第一盘441a、上述第二盘441c及上述第三盘441e在吸气发生涡流,且滚流得到加强。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用于具体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对本发明进行变形或改良。

本发明的简单变形或变更均属于本发明的领域,本发明的具体保护范围通过发明要求保护范围变得更加明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