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喷油器支撑机构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29897发布日期:2018-09-04 20:4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喷油器支撑机构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喷油器是发动机的一个重要部件,其作用是按照发动机ECU计算出的喷射正时和脉宽(喷油量),向进气歧管或气缸内喷射燃油,喷油器实际上是一个电磁阀,ECU通过控制其电磁阀线圈的电流通断(接地线的通断)来控制喷油器的工作。当有电流通过时,喷油器柱塞被吸引,针阀上升,实现燃油喷射。

现有技术中,主要通过外部设置的螺栓结构将喷油器固定于气缸盖上,在喷油器的工作中,喷油器受力情况较为复杂,存在垂直于喷油器轴向的侧向力的作用,随着燃油系统压力的增加,喷油器所受到的侧向力的作用会越加明显,有可能造成喷油器本体针阀结构的失效和损坏;也有可能引起喷油器密封圈的变形,从而导致喷油器的密封失效,造成气压和燃油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喷油器支撑机构易由于侧向力作用造成针阀结构损坏及密封失效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喷油器支撑机构及发动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喷油器支撑机构,包括气缸盖、燃油分配器和喷油器,所述喷油器包括喷油阀和针阀结构,所述燃油分配器连接在所述喷油阀的进油口上,所述针阀结构连接在所述喷油阀的出油口上,所述喷油阀与所述针阀结构的连接位置设置有侧向支撑台,所述气缸盖上开有喷油孔,所述喷油孔包括由外至内相互连通的台阶孔、侧向支撑孔和密封孔,所述台阶孔与所述侧向支撑孔相接的位置形成台阶面,所述喷油阀的端部抵接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喷油阀的外壁与所述台阶孔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侧向支撑台与所述侧向支撑孔过渡配合,所述针阀结构与所述密封孔间隙配合,所述针阀结构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与所述密封孔过盈配合。

可选的,所述喷油孔还包括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导向孔位于所述侧向支撑孔和所述密封孔之间,所述第一导向孔和所述第二导向孔为锥形孔,从所述侧向支撑孔至所述密封孔方向,所述第一导向孔的半径逐渐缩小,所述第二导向孔的半径逐渐缩小。

可选的,所述喷油阀朝向所述针阀结构的端部设置有减震环,所述减震环抵靠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减震环的外壁与所述台阶孔的内壁间隙配合。

可选的,所述燃油分配器包括主管、分配头和安装部,所述分配头和安装部并排连接于所述主管上,所述分配头与所述喷油阀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安装部上开有第一安装孔,所述气缸盖上开有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之间设置有螺栓连接。

可选的,所述分配头上设置有装配槽,所述装配槽与所述主管连通,所述喷油阀的进油口处连接有进油管,所述进油管和所述针阀结构分别位于所述喷油阀相背离的两端,所述进油管上套接有第二密封圈,所述进油管伸入所述装配槽中,所述第二密封圈与所述装配槽过盈配合。

可选的,所述喷油器还包括有压紧环,所述压紧环包括套环和连接于所述套环两侧的两个弹性弧,所述套环套接于所述进油管上,且所述套环抵接所述喷油阀,所述弹性弧抵接在所述分配头上所述装配槽的外端面。

可选的,所述分配头上还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槽和所述装配槽的开口朝向一致,所述喷油器还包括有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进油管并排设置,所述卡块伸入所述卡槽中。

可选的,所述喷油器还包括有插接件,所述插接件包括连接部和插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所述喷油阀,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插接部,所述插接部上设有插接槽。

可选的,所述连接部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包括如上所述的喷油器支撑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喷油器支撑机构,在所述喷油器上设置有侧向支撑台,在针阀结构上套接有第一密封圈,通过密封孔与第一密封圈之间的弹性过盈配合,能够有效地将气缸盖内部的燃烧室与外部环境密封,能够一定程度上缓冲喷油器在工作时产生的侧向作用力;通过侧向支撑孔与侧向支撑台之间刚性的过渡配合,能够为喷油器提供可靠的支撑,在喷油器工作时,如产生侧向作用力,该结构能提供反向支撑,使喷油器受力均匀,减少对针阀结构和第一密封圈的侧向作用力,以保持喷油器的寿命和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喷油器支撑机构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喷油器支撑机构的侧向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喷油器支撑机构其气缸盖的侧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喷油器支撑机构的爆炸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喷油器支撑机构其喷油孔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喷油器支撑机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气缸盖;11、喷油孔;111、密封孔;112、第一导向孔;113、第二导向孔;114、侧向支撑孔;115、台阶孔;12、第二安装孔;2、喷油器;21、喷油阀;211、减震环;22、针阀结构;221、第一密封圈;23、侧向支撑台;24、插接件;241、连接部;2411、加强筋;242、插接部;2421、插接槽;25、进油管;251、第二密封圈;26、压紧环;261、套环;262、弹性弧;27、卡块;3、燃油分配器;31、主管;32、分配头;321、装配槽;322、卡槽;33、安装部;331、第一安装孔;3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喷油器支撑机构,包括气缸盖1、燃油分配器3和喷油器2,所述喷油器2包括喷油阀21和针阀结构22,所述燃油分配器3连接在所述喷油阀21的进油口上,所述针阀结构22连接在所述喷油阀21的出油口上,所述喷油阀21与所述针阀结构22的连接位置设置有侧向支撑台23,所述气缸盖1上开有喷油孔11,所述喷油孔11包括由外至内相互连通的台阶孔115、侧向支撑孔114和密封孔111,所述台阶孔115与所述侧向支撑孔114相接的位置形成台阶面,所述喷油阀21的端部抵接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喷油阀21的外壁与所述台阶孔115的内壁间隙配合,所述侧向支撑台23与所述侧向支撑孔114过渡配合,所述针阀结构22与所述密封孔111间隙配合,所述针阀结构22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圈221,所述第一密封圈221与所述密封孔111过盈配合。

在所述喷油器2上设置有侧向支撑台23,在针阀结构22上套接有第一密封圈221,通过密封孔111与第一密封圈221之间的弹性过盈配合,能够有效地将气缸盖1内部的燃烧室与外部环境密封,能够一定程度上缓冲喷油器2在工作时产生的侧向作用力;通过侧向支撑孔114与侧向支撑台23之间刚性的过渡配合,能够为喷油器2提供可靠的支撑,在喷油器2工作时,如产生侧向作用力,该结构能提供反向支撑,使喷油器2受力均匀,减少对针阀结构22和第一密封圈221的侧向作用力,以保持喷油器2的寿命和耐久性。

可以理解的,因减少了针阀结构22和第一密封圈221的侧向作用力,使得喷油器2在使用过程中,针阀结构22不易受侧向作用力的影响而被损坏,第一密封圈221也不易受侧向作用力的影响而产生变形,因第一密封圈221的变形而导致喷油器2与喷油孔11之间的密封失效,造成气压和燃油泄漏。

在本实施例中,侧向支撑孔114为圆柱形孔;侧向支撑台23为多个圆台相连,且相连的圆台之间的半径呈一大一小间隔排布,半径大的圆台的周边设有一定的圆角,侧向支撑台23上的圆台的最大半径不大于侧向支撑孔114的孔径,保证侧向支撑台23的外壁与侧向支撑孔114的内壁能过渡配合。

上述喷油器支撑机构解决了以下两个问题:其一是因喷油器2外壁与喷油孔11内壁之间因孔隙过大,使得喷油器2在工作时,喷油器2与喷油孔11之间无法贴合,导致无侧向作用力的支撑,从而减少喷油器2的使用寿命。其二是因喷油器2外壁与喷油孔11内壁之间因孔隙过小或没有孔隙,使得喷油器2与喷油孔11之间难以装配,增加了喷油器2与喷油孔11之间的组装难度。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油孔11还包括第一导向孔112和第二导向孔113,所述第一导向孔112和所述第二导向孔113位于所述侧向支撑孔114和所述密封孔111之间,所述第一导向孔112和所述第二导向孔113为锥形孔,从所述侧向支撑孔114至所述密封孔111方向,所述第一导向孔112的半径逐渐缩小,所述第二导向孔113的半径逐渐缩小。可以理解的,台阶孔115、侧向支撑孔114、第二导向孔113、第一导向孔112及密封孔111之间依次连接,且其半径逐渐缩小,针阀结构22与第一导向孔112和第二导向孔113均为间隙配合。因侧向支撑孔114的半径比密封孔111的半径大很多,密封孔111与侧向支撑孔114如直接连接,因彼此半径差异大增加了彼此之间的连接难度,所以需要在密封孔111与侧向支撑孔114之间设置第一导向孔112和第二导向孔113,通过第一导向孔112和第二导向孔113的导向作用,使得针阀结构22能顺利的进入喷油孔1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油阀21朝向所述针阀结构22的端部设置有减震环211,所述减震环211抵靠在所述台阶面上,所述减震环211的外壁与所述台阶孔115的内壁间隙配合。减震环211能够补偿喷油器2工作过程中造成的轴向冲击力,可以对喷油器2进行轴向约束,同时,减震器能够减缓喷油器2的轴向震动,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

具体地,减震环211设置在喷油阀21朝向针阀结构22的端部,减震环211进入台阶孔115中,且减震环211与台阶面抵接。减震环211的外壁与台阶孔115的内壁间隙配合。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燃油分配器3包括主管31、分配头32和安装部33,所述分配头32和安装部33并排连接于所述主管31上,所述分配头32与所述喷油阀21的进油口连接,所述安装部33上开有第一安装孔331,所述气缸盖1上开有第二安装孔12,所述第一安装孔33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2之间设置有螺栓34连接。可以理解的,燃油分配器3通过分配头32与喷油器2连接,而喷油器2连接至气缸盖1上的喷油孔11;燃油分配器3通过螺栓34将安装部33固定在气缸盖1上的第二安装孔12上,使燃油分配器3的安装部33与气缸盖1上的第二安装孔12固定连接;通过两重连接使得燃油分配器3与气缸盖1之间连接更稳固,不会因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导致燃油分配器3松动,从而产生燃油泄漏的情况。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头32上设置有装配槽321,所述装配槽321与所述主管31连通,所述喷油阀21的进油口处连接有进油管25,所述进油管25和所述针阀结构22分别位于所述喷油阀21相背离的两端,所述进油管25上套接有第二密封圈251,所述进油管25伸入所述装配槽321中,所述第二密封圈251与所述装配槽321过盈配合。通过在进油管25上套设第二密封圈251,使得进油管25与装配槽321之间能够密封,因第二密封圈251具有一定的弹性,使得第二密封圈251与装配槽321之间能实现过盈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油器2还包括有压紧环26,所述压紧环26包括套环261和连接于所述套环261两侧的两个弹性弧262,所述套环261套接于所述进油管25上,且所述套环261抵接所述喷油阀21,所述弹性弧262抵接在所述分配头32上所述装配槽321的外端面。可以理解的,喷油器2通过进油管25与燃油分配器3上的装配槽321连接,通过在进油管25上套设第二密封圈251使喷油器2与燃油分配器3之间能够密封连接,再通过在喷油阀21与装配槽321之间设置一压紧环26,能够对喷油器2的轴向进行限位,防止燃油分配器3因压力过大而损坏喷油器2。燃油分配器3与喷油器2之间通过设置压紧环26,因压紧环26具有一定的弹性力,使得燃油分配器3压向喷油器2时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力;而喷油器2与喷油孔11之间设有减震环211,减震环211能够抵接至台阶面上,减震环211的外壁与台阶孔115的内壁间隙配合,使得喷油器2与喷油孔11之间能够连接;这样,燃油分配器3、喷油器2与喷油孔11之间均能够实现连接。

如图1和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喷油器2还包括有插接件24,所述插接件24包括连接部241和插接部242,所述连接部241的一端连接所述喷油阀21,所述连接部24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插接部242,所述插接部242上设有插接槽242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头32上还设置有卡槽322,所述卡槽322和所述装配槽321的开口朝向一致,所述喷油器2还包括有卡块27,所述卡块27与所述进油管25并排设置,所述卡块27伸入所述卡槽322中。具体地,卡块27安装在喷油器2的插接件24上;更具体的,卡块27连接在插接件24的连接部241上,通过将连接部241上的卡块27插入分配头32上的卡槽322中,燃油分配器3可以有效的对喷油器2进行限位作用,通过卡槽322能够限制喷油器2的周向旋转角度,保证了喷油器2安装过程中喷雾角度的设计管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241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加强筋2411。通过在连接部241的外壁上设置加强筋2411,能够提高喷油器2自身的结构稳定性,而且喷油器2在与气缸盖1上的喷油孔11配合时,喷油器2与气缸盖1之间具有较大的配合面积,可以对喷油器2的周向进行限位,使得喷油器2与气缸盖1之间的定位更稳定,并且,无需增加其他的部件,装备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喷油器支撑机构。

发动机还包括气缸(图中未标出),气缸包括气缸盖1,气缸盖1上设有多个间隔开布置的喷油孔11,喷油器2安装在喷油孔11内。

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喷油器支撑机构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在所述喷油器2上设置有侧向支撑台23,在针阀结构22上套接有第一密封圈221,通过密封孔111与第一密封圈221之间的弹性过盈配合,能够有效地将气缸盖1内部的燃烧室与外部环境密封,能够一定程度上缓冲喷油器2在工作时产生的侧向作用力;通过侧向支撑孔114与侧向支撑台23之间刚性的过渡配合,能够为喷油器2提供可靠的支撑,在喷油器2工作时,如产生侧向作用力,该结构能提供反向支撑,使喷油器2受力均匀,减少对针阀结构22和第一密封圈221的侧向作用力,以保持喷油器2的寿命和耐久性。因减少了喷油器2收到的侧向作用力,提高了喷油器2的寿命和耐久性,而发动机使用了上述喷油器2,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寿命和耐久性,具有更高的经济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