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料系统的主动放泄液体捕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85151发布日期:2018-12-22 09:49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燃料系统的主动放泄液体捕集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料系统捕集器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用于燃料系统的主动放泄液体捕集器。

背景技术

燃料蒸气排放控制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符合对汽油动力车辆的制造商强加的环境和安全法规。随着整个系统的复杂性,系统内的单独的部件的复杂性也在增加。影响汽油动力车辆行业的某些法规要求在发动机的操作期间储存来自燃料箱的通风系统的燃料蒸气排放。为了使整个蒸气排放控制系统能够继续为预期目的起作用,在车辆的操作期间必须要定期吹扫储存的碳氢化合物蒸气。除了管理蒸气排放之外,一些燃料系统包括液体捕集器。目前许多液体捕集器配置成用作文丘里泵减压器的一部分,汽车上使用的液体捕集器多数为垂直设计安装,内部则采用多片捕集隔板阻挡,现技术容易出现气液堵塞,导致文丘里泵内部流速降低,影响了文丘里泵的吸附作用,有待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燃料系统的主动放泄液体捕集器,包括固定环和捕集仓,所述捕集仓为圆筒形结构,捕集仓的右端面对称设有气体出口和液体出口,捕集仓的顶部靠近左端面的位置设有流体入口,所述捕集仓的内部与流体入口、气体出口和液体出口连通,所述固定环设有两个且其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捕集仓表面两端;

所述捕集仓包括密封机构、切断机构、下压机构、粒子捕集板、导风机构、控制机构、隔层板、导流机构、第二传动机构、捕集仓主体、固定横板,所述密封机构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捕集仓右上端,所述捕集仓上端中部设有下压机构,所述下压机构的右端与密封机构的左端啮合,下压机构的右端正对于控制机构的左端,所述隔层板设于捕集仓主体上端,且其与下压机构和密封机构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机构与隔层板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切断机构的一端与密封机构左端转动连接,切断机构的另一端与捕集仓主体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机构底部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捕集仓主体底部左端,且左端通过第二传动机构与导风机构相连接,所述固定横板左端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捕集仓主体左侧中部,且为平行状态,所述导风机构底部与固定横板顶部右端相连接,且固定横板底部设有第二传动机构,所述粒子捕集板设有两个且安装于固定横板上表面左端,所述控制机构与切断机构和导风机构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第一复位导轨、入口隔板、升降杆、固定密封板、升降密封板、升降支架和直齿条,所述固定密封板右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捕集仓主体右侧上端的三分之二处,所述捕集仓主体顶部右端的三分之一处垂直设有入口隔板,所述升降杆右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入口隔板左端,且右上端通过第一复位导轨与捕集仓主体顶部相连接,所述升降支架左上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升降杆右端,且右下端与升降密封板左端相扣合,所述升降密封板通过入口隔板垂直升降,且与固定密封板相连接,所述升降杆的左端面设有直齿条,升降杆通过直齿条与下压机构啮合,所述升降杆的左端靠近上部的位置与切断机构的一端转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切断机构包括联动直杆和正触头,所述联动直杆的下端与第二圆柱转动连接,联动直杆的上端与第一圆柱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圆柱固定连接在升降杆左端靠近上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圆柱固定连接在圆盘靠近侧面边缘的位置,所述正触头固定连接在捕集仓主体的内部上端位置,所述圆盘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上端设有与正触头相对应的负触头,所述控制机构与正触头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下压机构包括转轴、丝杆、下压杆和圆柱杆,所述转轴的前后两侧与捕集仓主体内部的前后两侧壁转动连接,转轴与主齿轮和主锥齿轮键连接,所述主齿轮与直齿条啮合,所述主锥齿轮与副锥齿轮啮合,所述下压杆的上端正对控制机构,下压杆的下端设有螺纹孔,所述丝杆的左右两端通过轴承与撑柱连接,丝杆通过螺纹孔与下压杆螺纹连接,丝杆的右端与副锥齿轮键连接,所述撑柱的下端与隔层板固定连接,所述圆柱杆的左右两端与撑柱固定连接,圆柱杆与下压杆滑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风机构包括风扇皮带、驱动主轴、防护罩、扇叶主轴、扇叶、电机和皮带轮,所述防护罩为矩形结构且底部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固定横板上表面右端,所述驱动主轴与扇叶主轴套合连接,且安装于防护罩中部,所述防护罩上端与电机底部相连接,所述电机的上端与捕集仓主体的内部上侧壁固定连接,电机的输出轴与皮带轮键连接,电机与控制机构电性连接,所述风扇皮带下端与驱动主轴中部啮合连接,风扇皮带上端套接在皮带轮上,所述驱动主轴左端与第二传动机构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块、顶杆、滑板、切断块和第一弹簧,所述控制块的内部中心位置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一空腔的上下两侧设有第二空腔,第一空腔左侧壁的中心位置与支撑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空腔的左侧设有通道与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支撑杆的右端与限位端头固定连接,支撑杆的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一电磁铁,所述第一电磁铁与第一空腔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滑板的中心位置与支撑杆滑动连接,滑板与第一空腔滑动连接,滑板的左端面设有与第一电磁铁相对应的第一磁铁,滑板的右端面上下对称设有第二导电铜片和第一导电铜片,所述滑板的右端面上侧的第二导电铜片与第一电磁铁的正极电性连接,滑板的右端面上侧的第一导电铜片与电机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滑板的右端面下侧的第二导电铜片与第一电磁铁的负极电性连接,滑板的右端面下侧的第一导电铜片与电机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支撑杆上套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第一空腔的左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滑板的左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杆的右端正对于下压杆的上端,顶杆的左端与第一空腔滑动连接,顶杆的左端面设有与第二导电铜片相对应的第二导电块,顶杆的左端面还设有与第一导电铜片相对应的第一导电块,所述顶杆左端面上侧的第二导电块与第一电磁铁的电源正极电性连接,顶杆左端面上侧的第一导电块与电机的电源正极电性连接,所述顶杆左端面下侧的第二导电块与第一电磁铁的电源负极电性连接,顶杆左端面下侧的第一导电块与电机的电源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第一空腔的右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顶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空腔的左侧底部与第二电磁铁固定连接,所述切断块的一端与滑板的右端面边缘接触连接,切断块另一端的左侧面设有与第二电磁铁相对应的第二磁体,所述第二电磁铁和第二磁体之间设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的一端与第二空腔的左侧底部固定连接,第三弹簧的另一端与切断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与第二电磁铁的电源正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的负极与正触头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的电源负极与负触头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流机构包括蜗杆主轴、蜗杆支座、导流蜗杆,所述导流蜗杆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蜗杆主轴中部,所述蜗杆主轴为圆筒形结构,且左端与第二传动机构相连接,所述蜗杆主轴两端分别通过蜗杆支座安装于捕集仓主体底部左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动机构包括变向主轴、定位吊扣、驱动皮带、联动皮带,所述变向主轴右端与两个定位吊扣套合连接,所述定位吊扣顶部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固定横板底部右端,所述联动皮带上端与驱动主轴左端相啮合,且下端与变向主轴右端的四分之二处啮合连接,所述变向主轴左端通过驱动皮带与蜗杆主轴左端相啮合。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设有的捕集仓内部密封机构在液体进入后,重量带动升降密封板下沉并脱离固定密封板,燃料流体就能够排入捕集仓主体底部,且密封机构将动力转嫁至切断机构和下压机构上,切断机构使控制机构解锁,下压机构使控制机构使导风机构启动并进行逆风制造,方便粒子捕集板进行捕集,而后导风机构通过第二传动机构同步带动导流机构转动,提高了流体的排放速度,避免气液出现堵塞,提高了捕集器在文丘里泵上的作用,防止因捕集仓内部堵塞造成文丘里泵的吸附作用受到影响。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一种用于燃料系统的主动放泄液体捕集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捕集仓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捕集仓的内部工作示意图;

图4是图2中切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下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控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流体入口-1、固定环-2、捕集仓-3、气体出口-4、液体出口-5、密封机构-301、切断机构-302、下压机构-303、粒子捕集板-304、导风机构-305、控制机构-306、隔层板-307、导流机构-308、第二传动机构-309、捕集仓主体-310、固定横板-311、第一复位导轨-3011、入口隔板-3012、升降杆-3013、固定密封板-3014、升降密封板-3015、升降支架-3016、直齿条-3017、圆盘-3021、联动直杆-3022、正触头-3023、负触头-3024、固定块-3025、第一圆柱-3026、第二圆柱-3027、主齿轮-3031、主锥齿轮-3032、转轴-3033、副锥齿轮-3034、丝杆-3035、下压杆-3036、圆柱杆-3037、撑柱-3038、螺纹孔-3039、风扇皮带-3051、驱动主轴-3052、防护罩-3053、扇叶主轴-3054、扇叶-3055、电机-3056、皮带轮-3057、控制块-3061、第一空腔-3062、第二空腔-3063、顶杆-3064、第一电磁铁-3065、第一磁铁-3066、滑板-3067、切断块-3068、第一导电块-3069、第二导电块-30610、第一弹簧-30611、第二导电铜片-30612、第一导电铜片-30613、限位端头-30614、支撑杆-30615、第二弹簧-30616、第二电磁铁-30617、第三弹簧-30618、第二磁铁-30619、蜗杆主轴-3081、蜗杆支座-3082、导流蜗杆-3083、变向主轴-3091、定位吊扣-3092、驱动皮带-3093、联动皮带-309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6,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燃料系统的主动放泄液体捕集器,包括固定环2和捕集仓3,所述捕集仓3为圆筒形结构,捕集仓3的右端面对称设有气体出口4和液体出口5,捕集仓3的顶部靠近左端面的位置设有流体入口1,所述捕集仓3的内部与流体入口1、气体出口4和液体出口5连通,所述固定环2设有两个且其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捕集仓3表面两端;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捕集仓3包括密封机构301、切断机构302、下压机构303、粒子捕集板304、导风机构305、控制机构306、隔层板307、导流机构308、第二传动机构309、捕集仓主体310、固定横板311,所述密封机构301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捕集仓3右上端,所述捕集仓3上端中部设有下压机构303,所述下压机构303的右端与密封机构301的左端啮合,下压机构303的右端正对于控制机构306的左端,所述隔层板307设于捕集仓主体310上端,且其与下压机构303和密封机构301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机构306与隔层板307的左侧固定连接,所述切断机构302的一端与密封机构301左端转动连接,切断机构302的另一端与捕集仓主体310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导流机构308底部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捕集仓主体310底部左端,且左端通过第二传动机构309与导风机构305相连接,所述固定横板311左端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捕集仓主体310左侧中部,且为平行状态,所述导风机构305底部与固定横板311顶部右端相连接,且固定横板311底部设有第二传动机构309,所述粒子捕集板304设有两个且安装于固定横板311上表面左端,所述控制机构306与切断机构302和导风机构305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机构301包括第一复位导轨3011、入口隔板3012、升降杆3013、固定密封板3014、升降密封板3015、升降支架3016和直齿条3017,所述固定密封板3014右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捕集仓主体310右侧上端的三分之二处,所述捕集仓主体310顶部右端的三分之一处垂直设有入口隔板3012,所述升降杆3013右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入口隔板3012左端,且右上端通过第一复位导轨3011与捕集仓主体310顶部相连接,所述升降支架3016左上端通过扣合方式安装于升降杆3013右端,且右下端与升降密封板3015左端相扣合,所述升降密封板3015通过入口隔板3012垂直升降,且与固定密封板3014相连接,所述升降杆3013的左端面设有直齿条3017,升降杆3013通过直齿条3017与下压机构303啮合,所述升降杆3013的左端靠近上部的位置与切断机构302的一端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切断机构302包括联动直杆3022和正触头3023,所述联动直杆3022的下端与第二圆柱3027转动连接,联动直杆3022的上端与第一圆柱3026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圆柱3027固定连接在升降杆3013左端靠近上部的位置,所述第一圆柱3026固定连接在圆盘3021靠近侧面边缘的位置,所述正触头3023固定连接在捕集仓主体310的内部上端位置,所述圆盘302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固定块3025,所述固定块3025的上端设有与正触头3023相对应的负触头324,所述控制机构306与正触头3023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压机构303包括转轴3033、丝杆3035、下压杆3036和圆柱杆3037,所述转轴3033的前后两侧与捕集仓主体310内部的前后两侧壁转动连接,转轴3033与主齿轮3031和主锥齿轮3032键连接,所述主齿轮3031与直齿条3017啮合,所述主锥齿轮3032与副锥齿轮3034啮合,所述下压杆3036的上端正对控制机构306,下压杆3036的下端设有螺纹孔3039,所述丝杆3035的左右两端通过轴承与撑柱3038连接,丝杆3035通过螺纹孔3039与下压杆3036螺纹连接,丝杆3035的右端与副锥齿轮3034键连接,所述撑柱3038的下端与隔层板3037固定连接,所述圆柱杆3037的左右两端与撑柱3038固定连接,圆柱杆3037与下压杆3036滑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机构305包括风扇皮带3051、驱动主轴3052、防护罩3053、扇叶主轴3054、扇叶3055、电机3056和皮带轮3057,所述防护罩3053为矩形结构且底部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固定横板311上表面右端,所述驱动主轴3052与扇叶主轴3054套合连接,且安装于防护罩3053中部,所述防护罩3053上端与电机3056底部相连接,所述电机3056的上端与捕集仓主体310的内部上侧壁固定连接,电机3056的输出轴与皮带轮3057键连接,电机3056与控制机构306电性连接,所述风扇皮带3051下端与驱动主轴3052中部啮合连接,风扇皮带3051上端套接在皮带轮3057上,所述驱动主轴3052左端与第二传动机构309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机构306包括控制块3061、顶杆3064、滑板3067、切断块3068和第一弹簧30611,所述控制块3061的内部中心位置设有第一空腔3062,所述第一空腔3062的上下两侧设有第二空腔3063,第一空腔3062左侧壁的中心位置与支撑杆30615的左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空腔3063的左侧设有通道与第一空腔3062相连通,所述支撑杆30615的右端与限位端头30614固定连接,支撑杆30615的上下两侧对称设有第一电磁铁3065,所述第一电磁铁3065与第一空腔3062的左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滑板3067的中心位置与支撑杆30615滑动连接,滑板3067与第一空腔3062滑动连接,滑板3067的左端面设有与第一电磁铁3065相对应的第一磁铁3066,滑板3067的右端面上下对称设有第二导电铜片30612和第一导电铜片30613,所述滑板3067的右端面上侧的第二导电铜片30612与第一电磁铁3065的正极电性连接,滑板3067的右端面上侧的第一导电铜片30613与电机3056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滑板3067的右端面下侧的第二导电铜片30612与第一电磁铁3065的负极电性连接,滑板3067的右端面下侧的第一导电铜片30613与电机3056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支撑杆30615上套有第二弹簧30616,所述第二弹簧30616的一端与第一空腔3062的左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弹簧30616的另一端与滑板3067的左端面固定连接,所述顶杆3064的右端正对于下压杆3036的上端,顶杆3064的左端与第一空腔3062滑动连接,顶杆3064的左端面设有与第二导电铜片30612相对应的第二导电块3069,顶杆3064的左端面还设有与第一导电铜片30613相对应的第一导电块30610,所述顶杆3064左端面上侧的第二导电块3069与第一电磁铁3065的电源正极电性连接,顶杆3064左端面上侧的第一导电块30610与电机3056的电源正极电性连接,所述顶杆3064左端面下侧的第二导电块3069与第一电磁铁3065的电源负极电性连接,顶杆3064左端面下侧的第一导电块30610与电机3056的电源负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弹簧30611的一端与第一空腔3062的右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弹簧30611的另一端与顶杆306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空腔3063的左侧底部与第二电磁铁30617固定连接,所述切断块3068的一端与滑板3067的右端面边缘接触连接,切断块3068另一端的左侧面设有与第二电磁铁30617相对应的第二磁体30619,所述第二电磁铁30617和第二磁体30619之间设有第三弹簧30618,所述第三弹簧30618的一端与第二空腔3063的左侧底部固定连接,第三弹簧30618的另一端与切断块3068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30617与第二电磁铁30617的电源正极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30617的负极与正触头302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磁铁30617的电源负极与负触头3024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机构308包括蜗杆主轴3081、蜗杆支座3082、导流蜗杆3083,所述导流蜗杆3083通过套合方式安装于蜗杆主轴3081中部,所述蜗杆主轴3081为圆筒形结构,且左端与第二传动机构309相连接,所述蜗杆主轴3081两端分别通过蜗杆支座3082安装于捕集仓主体310底部左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动机构309包括变向主轴3091、定位吊扣3092、驱动皮带3093、联动皮带3094,所述变向主轴3091右端与两个定位吊扣3092套合连接,所述定位吊扣3092顶部通过焊接方式安装于固定横板311底部右端,所述联动皮带3094上端与驱动主轴3052左端相啮合,且下端与变向主轴3091右端的四分之二处啮合连接,所述变向主轴3091左端通过驱动皮带3093与蜗杆主轴3081左端相啮合。

工作过程及原理:通过固定环2安装在燃料设备上,通过流体入口1连接,再由捕集仓3进行过滤捕集,最终通过气体出口4与液体出口5进行排放,当流体进入时,重量带动升降密封板3015与升降支架3016下压,升降支架3016下压带动升降杆3013下移,升降杆3013下移时,一方面在联动直杆3022的带动下使圆盘3021逆时针转动,进而通过固定块3025使正触头3023和负触头3024分离,进而使第二电磁铁30617断电失去磁性,使切断块3068在第三弹簧30618作用下恢复到与滑板3067相接触的状态,这时顶杆3064将不会收到切断块3068的阻碍作用,可向左移动,另一方面直齿条3017向下移动带动主齿轮3031转动,进而通过主锥齿轮3032和副锥齿轮3034的作用带动丝杆3035转动,进而使下压杆3036向左移动,下压杆3036与顶杆3064相接触并使顶杆3064向左克服第一弹簧30611移动,当下压杆3036移动到使第一导电块3069与第一导电铜片30612接触、第二导电铜块30610与第二导电铜片30613接触时,一方面电机3056启动,另一方面,第一电磁铁3065通电产生磁力,且磁力与第一磁铁3066相互排斥,推动滑板3067使第一导电块3069与第一导电铜片30612和二导电铜块30610与第二导电铜片30613接触更稳定,防止系统抖动造成分离,进而使整个装置停止运行,当电机3056启动时,皮带轮3057带动风扇皮带3051转动,进而带动驱动主轴3052,设有的驱动主轴3052右端带动扇叶3055转动,并产生逆风,从而进行燃料废气的吸收,且左端通过联动皮带3094带动变向主轴3091快速转动,设有的变向主轴3091左端将动力变向转嫁至蜗杆主轴3081,最终驱动导流蜗杆3083转动,由于流体入口1内的液体流入在捕集仓主体310底部,设有的导流蜗杆3083就能够加速进行流体排放,且扇叶3055也同步进行快速排气,有效避免堵塞,当流体排放完毕,升降杆3013上移,一方面使顶杆3064向右移动,进而使电机3056和第一电磁铁3065断电,另一方面使圆盘3021转动,进而使正触头3023和负触头3024接触,使第二电磁铁30617通电并与第二磁铁相排斥,进而推动切断块3068向右移动至与靠近顶杆3064底端的位置,这样可以放置在系统抖动时,使使第一导电块3069与第一导电铜片30612和二导电铜块30610与第二导电铜片30613接触短暂接触,造成系统使用寿命降低。

本发明设有的捕集仓内部密封机构在液体进入后,重量带动升降密封板下沉并脱离固定密封板,燃料流体就能够排入捕集仓主体底部,且密封机构将动力转嫁至切断机构和下压机构上,切断机构使控制机构解锁,下压机构使控制机构使导风机构启动并进行逆风制造,方便粒子捕集板进行捕集,而后导风机构通过第二传动机构同步带动导流机构转动,提高了流体的排放速度,避免气液出现堵塞,提高了捕集器在文丘里泵上的作用,防止因捕集仓内部堵塞造成文丘里泵的吸附作用受到影响。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仅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