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89451发布日期:2018-11-17 01:3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力输出装置。

背景技术

伴随着自然环境的逐渐恶化、以及能源的日趋紧缺,人们对于机械动力输出装置节能型以及环保型的要求逐渐提高,目前的发电机通常是采用煤炭作为能源,将煤炭燃烧后驱动发电机组,是发电机组高速转动的情况下发电,从而将煤炭转换为电能,但是,这种做法对于能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并且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产生大量排入大气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污染较大。此外,也有的是采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发电虽然能够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并且为可持续的再生能源,但是太阳能设备的使用地域受限,其通常仅能够用于一些高海拔、低纬度等太阳光线较为充足的地域,并且太阳能设备具有相对较高的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能够解决现有的煤炭发电机组以及其他传动装置燃料消耗大、对环境影响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力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机架上的至少四个驱动单元,该四个驱动单元沿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

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枢接在机架上的主轴,主轴的一端设有主动齿轮、驱动齿轮及第一驱动链轮;

转动组件,该转动组件包括与主轴同步联接的两转动臂、分别枢接在转动臂两端的滚筒,两滚筒通过两循环链条同步联接,两循环链条之间连接有一连接件,所述两滚筒中的其中一个靠第一驱动链轮的一端枢接点经转动臂穿出后同步联接有第一从动链轮,该第一从动链轮通过第一驱动链条与第一驱动链轮同步联接;

第一驱动链轮与第一从动链轮的传动比范围为1比1至1比40;

两拉绳,拉绳的一端连接在连接件上,拉绳的另一端绕过其中一滚筒的外表面缠绕在悬吊组件;

悬吊在两拉绳的悬吊组件,该悬吊组件包括两滚轮、连接两滚轮的轮轴及固定于轮轴中部的螺纹轮,两拉绳绕设在对应滚轮的外表面;

压力组件,包括一支撑架、压力轮及第一配重块,所述支撑架的一端枢接在机架上以使转动架可绕该枢接点转动,所述第一配重块安装在支撑架可上下活动的一端,所述压力轮枢接于转动架上,该压力轮底边耦合在螺纹轮的螺纹凸边;

传动组件,包括同步联接于传动轴的第一传动齿轮及第二传动齿轮,联接于从动轴的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及第二驱动链轮,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一从动齿轮啮合,所述第二从动齿轮与驱动齿轮啮合;

顶力组件,该顶力组件包括第二从动链轮、经转轴与第二从动链轮同步联接的凸轮,所述第二从动链轮通过第二驱动链条与第二驱动链轮同步联接,所述凸轮装设在第一配重块的底部;

所述第二驱动链轮与第二从动链轮的传动比范围为1∶2至1∶20;

升力组件,包括枢接在机架上的同步联接轴,联接在同步联接轴两端的同步转轮,所述同步转轮上绕设有一吊绳,该吊绳的一端绕设在滚轮上,并绕设相应圈数后连接在第二配重,吊绳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三配重块

机架上设有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在上下方向以及顺着轴长方向移动;

该四个驱动单元的主轴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且四个驱动单元的转动臂在主轴径向截面上的投影呈“米”字形。

优选地,所述两滚筒的端部同步联接有主动链轮,所述循环链条将两滚筒同一端的主动链轮同步联接。

优选地,所述主动齿轮上开设有一对定位孔,主轴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主轴与离合板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及滑槽,导轨和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的轴向一致,离合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在主轴上来回移动的拉杆,该离合板上设有一对定位柱,该定位柱可插置于定位孔内以使主轴与主动齿轮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驱动齿轮和第一驱动链轮通过一轴套同步联接,该轴套活动的套接在主轴上。

优选地,所述机架应对拉绳的部位枢接有滑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链轮与第一从动链轮的传动比为1∶4。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链轮与第一从动链轮的传动比为1比2。

优选地,所述主动齿轮、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第一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及驱动齿轮的传动比为1

优选地,9所述轮轴的两端同步联接有齿轮。

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由固定于机架上的两组挡柱组成,两组挡柱分别挡持在轮轴的两端,每组挡柱分别由一挡柱及一齿条组成,所过挡柱挡持在轮轴左端的外表面,所述齿条挡持在齿轮右端与齿轮啮合,该限位机构用于限定轮轴只在上下方向移动。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压力组件的重力施加于悬吊组件经拉绳将力源传递于转动组件,并利用第二配重块对滚轮施加的旋转力的配合下牵引转动组件受力转动从而带动主轴旋转,其可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持续地转动,从而输出转动动力,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利用对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动齿轮与离合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及图4为图2中a-a向及b-b向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的限位机构与轮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螺纹轮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凸轮结构示意图;

图8至图12为本发明的五种工作状态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四个驱动单元的转动臂在某个状态下的侧向投影图。

其中:20、主轴;21、主动齿轮;211、定位孔;22、离合板;221、离合外板;222、离合内板;223、定位柱;23,导轨;24、拉杆;25、轴套;251、驱动齿轮;252、第一驱动链轮;30、润滑油池;10、转动组件;11、转动臂;12、连接臂;13、第一滚筒;14、第二滚筒;15、第一从动链轮;16、第一驱动链条;17、主动链轮;18、循环链条;19、连接件;40、拉绳;50、悬吊组件;51、轮轴;52、滚轮;53、螺纹轮;531、螺纹凸边;54、第二配重块;55、齿轮;60、压力组件;61、支撑架;62、压力轮;63、第一配重块;64、轴承;70,传动组件;71,传动轴;72、第一传动齿轮;73、第二传动齿轮;74、从动轴;75、第一从动齿轮;76、第二从动齿轮;77、第二驱动链轮;90,顶力组件;91、第二驱动链条;92、第二从动链轮;93、转轴;94、凸轮;80、限位机构;81、挡柱;82、齿条;100、升力组件;101、同步联接轴;102、同步转轮;103、第三配重块;104、吊绳;200、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的清楚明白,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一种动力输出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其包括机架(图未示)以及四个驱动单元,该四个驱动单元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即图示中的x向)排列,该四个驱动单元等间距排列,也可以是根据实际的安装要求,将上述四个驱动单元按照非等间距的方式在机架的长度方向非等间距的排列,无论是上述何种排列方式,从机架的侧面来看,上述的四个驱动单元共同构成一个“米”字形。

驱动单元作为整个装置的动力部件,四个驱动单元的结构形式以及部件的尺寸均相同,驱动单元的具体结构如下:

每个驱动单元均包括主轴20、转动组件10、润滑油池30、拉绳40、悬吊组件50、压力组件60、传动组件70、顶力组件90、升力组件100及限位机构80。

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主轴20沿机架长度方向延伸并通过轴承枢接在机架上,主轴20的一端设有主动齿轮21、驱动齿轮251及第一驱动链轮252,具体的,主动齿轮21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20上;并且在主动齿轮21开设有一对定位孔211,主轴20上设有可沿其轴向来回移动的离合板22,离合板22位于主动齿轮21旁边,离合板22上设有一对定位柱223,该定位柱223可插置于定位孔211内,以使主轴20与主动齿轮21同步转动;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离合板22包括离合内板222及离合外板221。其中,离合内板222与离合外板221之间通过轴承(图未标示)进行连接,定位柱223设置在离合内板222的相对两侧;离合内板222与主轴20同步联接关系,具体的,所述主轴20与离合内板222之间设有相互配合的导轨23及滑槽(图未标示),导轨23和滑槽的长度方向与主轴20的轴向一致,从而实现了该离合板22可在主轴20上来回滑动,本实施例中,主轴20上设有一条导轨23,相应的离合内板222上设有一条滑槽(如图4所示),离合板22上设有用于推动离合板22在主轴20上来回移动的拉杆24,具体的,拉杆24的中部铰接在机架上,拉杆24一端铰接在离合外板221上,通过推动拉杆24的自由端,可实现将离合板22沿着主轴20轴向来回移动的目的(如图2所示),进而实现主轴20与主动齿轮21之间的同步传动或脱离的目的。该离合装置用于停机检修作用。所述驱动齿轮251通过轴套25与第一从链轮252同步联接,该轴套25通过轴承枢接在主轴20上,所述驱动齿轮251装设在轴套25靠主动齿轮21的一端,第一驱动链轮252装设在靠转动组件10的一端。

请结合参阅图1,所述转动组件10,该转动组件10包括与主轴20同步联接的两转动臂11、分别枢接在两转动臂11两端的滚筒13及滚筒14,两滚筒13及滚筒14的两端部同步联接有主动链轮17,该滚筒13及滚筒14同一端的主动链轮17通过循环链条18同步联接使两滚筒同步转动,两循环链条18之间顺主轴20长度方向连接有一连接件19,其中滚筒13靠第一驱动链轮252的一端枢接点经转动臂11穿出后同步联接有第一从动链轮15,该第一从动链轮15通过第一驱动链条16与第一驱动链轮252同步联接,使滚筒13及滚筒14与轴套25同步转动,该第一驱动链轮252与第一从动链轮15的传动比为1比4,所述两转动臂11还通过多根连接杆12进行连接;

润滑油池30装设在转动组件10的底下方,该润滑油池30用于在转动组件10转动到图11状态时两循环链条18与润滑油接触对两循环链条18与主动链轮17润滑作用。

所述两拉绳40的一端连接在连接件19的相应处,拉绳40的另一端绕过滚筒13的外圆表面向下绕设在悬吊组件50。

请结合参阅图5,悬吊组件50悬吊在两拉绳40上,该悬吊组件50包括两滚轮52、连接两滚轮52的轮轴51及固定于轮轴51中部的螺纹轮53,所述两滚轮52设有绳槽(图未示),两拉绳40分别逆时针绕设在对应滚轮52的外表面的绳槽上并缠绕相应圈数后固定在滚轮52,所述轮轴51的两端同步联接有齿轮55,该轮轴51在螺纹轮53旋转角度大于360度时可设置轮轴51可在齿轮55上顺轴长方向来回移动,具体的,所述轮轴52的两端联接齿轮55的部位顺轮轴52的轴长方向对应的设有两条导轨,也就是上下对应或者是左右对应设置,所述齿轮55相应的设有两滑槽,在滑槽上设有滑轮使轮轴52顺轴长方向移动时导轨与滑轮接移动,从而减小轮轴52与滑槽之间的摩擦力,由此可使轮轴52在转动中同时在第三齿轮55滑槽上前后移动并能带动第三齿轮55转动。

请参阅图1,所述压力组件60包括一支撑架61、压力轮62及第一配重块63,所述支撑架61的右端通过轴承64枢接在机架上,以使该支撑架61可绕该枢接端转动,所述第一配重块63装设在支撑架61可上下移动的左端,该第一配重块63用于驱动主轴20转动提供重力作用,所述压力轮62通过轴承枢接于支撑架61的中部,也就是支撑架61右端枢接点到支撑架61左端第一配重块63之间的中部,所述压力轮62外轮周设置有凹槽,该凹槽耦合在螺纹轮53的螺纹凸边531上。所述螺纹轮53的外轮周设有围绕顺时针方向旋转逐步增大延伸设置的螺纹凸边531(如图6所示),使螺纹轮53逆时针旋转时,压力轮62会随着螺纹轮53的螺纹凸边531从最低点转向最高点,当螺纹轮53顺时针转动时,压力轮62又从螺纹轮53最高点转到最低点,在此过程中,压力轮62只是随着螺纹轮53转动,不会上下和前后移动,只有螺纹轮53在转动中上下移动;因此,在螺纹轮53顺时针转动及逆时针转动的工作过程中,支撑架61始终保持在一定的幅度内,不会产生大幅度移动,并且螺纹轮53在轮轴52上持四面平衡状态,也就是螺纹轮53的每一个旋转角度对轮轴52产生的扭力都是基本一样的,该螺纹轮53可旋转0度角以上,其中以90度角至3600度角范围比较适宜,也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请参阅图1,传动组件70包括联接于传动轴71的第一传动齿轮72及第二传动齿轮73,联接于从动轴74的第一从动齿轮75、第二从动齿轮76及第二驱动链轮77,所述第一传动齿轮71与主动齿轮21啮合,第二传动齿轮73与第一从动齿轮75啮合,第二从动齿轮76与驱动齿轮251啮合,所述传动轴71及从动轴74均枢接于机架,所述主动齿轮21、第一传动齿轮72、第二传动齿轮73、第一从动齿轮75、第二从动齿轮76及驱动齿轮251的传动比为1,也就是主轴20转动360度通过传动组件70带动轴套25也是转动360度,该传动组件70用于将主轴20顺时针的转动力源转换成逆时针转动力施加在滚筒13,由此带动两循环链条18逆时针转动,从而拉动两拉绳40向上移动,具体的,主动齿轮21在主轴20的带动下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一传动齿轮72与主动齿轮21啮合,使得第一传动齿轮72逆时针转动,因第二传动齿轮73与第一传动齿轮72同步联接的,使得第二传动齿轮73逆时针转动,因第二传动齿轮73与第一从动齿轮75啮合,使第一从动齿轮75顺时针转动,因第二从齿轮76及第三从动链轮77与第一从动齿轮75同步联接的,使第二从齿轮76及第三从动链轮77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二从动齿轮76与驱动齿轮251啮合,使得驱动齿轮251逆时针转动,驱动齿轮251与第一驱动链轮252同步联接的,第一驱动链轮252通过第一驱动链条16带动滚筒13逆时针转动,滚筒13又带动循环链条18逆时针转动,循环链条18拉动拉绳40向上移动。

所述顶力组件90包括第二从动链轮92,经转轴93与第二从动链轮92同步联接的凸轮94,且第二从动链轮92与第二驱动链轮77通过第二驱动链条91同步联接,该第二驱动链轮77与第二从动链轮92的传动比为1∶2,所述凸轮94装设在第一配重块63设有绝对光滑的底部(图中未标示),所述转轴93通过轴承枢接在机架上,所述凸轮94上设有第一凸边941及第二凸边942(如图7所示),第二凸边942高度小于第一凸边941高度,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二从动链轮92在第二驱动链轮77的带动下经转轴93带动凸轮94转动,使凸轮94的第一凸边941与第一配重块63分离后,第二凸边942应对第一配重块63并呈悬空状态,转动架61在第一配重块63的重力作用下左端向下移动,使压力轮62凹槽下压在螺纹轮53的螺纹凸边531,由此使得压力组件60有一个向下的重力施加在悬吊组件50上,经拉绳40传递至第一滚筒13对转动组件10施加一个顺时针转转动的牵引力,由此带动转动组件10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主轴20转动并对外输出动力,当凸轮94转动180度后,第二凸边942与第一配重块63底部分离,第一凸边941与第一配重块63底部接触顶起转动架61的左端,使压力轮62凹槽与螺纹轮53的螺纹凸边531分离,以解除压力组件60通过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对转动组件10右边施加的向下拉力,驱动单元停止对主轴20转动做功。

请具体参阅图11,滑轮200用于转动组件10在转动到从图10到图12的过程中,防止拉绳40对两滚轮52产生斜拉作用,使转动组件10转动到图10状态时两拉绳40分别落入在对应的滑轮200上,拉绳40对滚轮52在限位机构80内垂直向上拉动。

请具体参阅图5,所述限位机构80装设于机架上,该限位机构80用于限定轮轴51只在上下方向移动,具体的,限位机构80由固定于机架上的两组挡柱组成,两组挡柱分别挡持在轮轴51两端,每组挡柱分别由一挡柱81及齿条82组成,所述挡柱81挡持在轮轴51左边轮轴51的外圆周表面,所述齿条82挡持于轮轴51右边与齿轮55啮合,所述齿条82设为凹槽形状,从而使第三齿轮55只能在齿条82上啮合转动,不能前后移动。

升力组件100,所述升力组件100包括枢接在机架上的同步联接轴101,联接在同步联接轴101两端的同步转轮102,所述同步转轮102上绕设有一吊绳104,该吊绳104的一端反时针绕设在滚轮52上,并且绕设相应的圈数后向下连接在第二配重块54上,吊绳104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三配重块103上,所滚轮52上设有用于防止吊绳104与滚轮52打滑的固定钉,该第三配重块93的重力大于悬吊组件50及第二配重块54的重力,该升力组件100用于转动组件10转动到图10到图12的过程中,用解除悬吊组件50及第一配重块54的重力经拉绳40对循环链条的拉力,所述第一配重块54用于在驱动单元从图8到图10的过程中对悬吊组件50提供一个逆时针的旋转力,使悬吊组件50更易于转动。

图8至图12,其为本发明在五种不同工作状态的示意:

其中,图8为初始进入工作状态示意图,图9为驱动单元处在工作状态中,图10为退出工作状态中,图11为驱动单元处于空转状态中,图12为驱动单元转动180度后两滚筒刚好处于调转位置状态,四个驱动单元的转动臂11从侧面看呈“米”字形(如图13所示),以第一驱动单元处在图8状态时,第二驱动单元则处于图9状态,第三驱动单元处于图10状态,第四驱动单元则处在图11状态。并且图9状态中的驱动单元处于对主轴20转动做功当中,使本发明完成安装后即具有初始运行功能。

本发明在正常运转时,离合板211的定位柱223插置于主动齿轮21的定位孔211内,此时主轴20与主动齿轮21是同步联接的关系;

其中,以图8状态驱动单元来说明本发明的工作原理:

以第二驱动链轮77与第二从动链轮92的传动比为1∶2,第一驱动链轮252与第一从动链轮15的传动比为1∶4为例,初始状态时,驱动单元处于如图8所示的状态,此时随着主轴20的转动,主轴20通过主动齿轮21带动第一传动齿轮72逆时针转动,由于第一传动齿轮72与第二传动齿轮73经传动轴71同步联接的,使得第二传动齿轮73也是逆时针转动,因第二传动齿轮73与第一从动齿轮75啮合,使得第一从动齿轮75顺时针转动,由于第一从动齿轮75与第二从动齿轮76及第二从动链轮77通过从动轴74同步联接的,使得此时的第二从动齿轮76及第二驱动链轮77也是顺时针转动的,因第二从动齿轮76与驱动齿轮251啮合,使得驱动齿轮251逆时针转动,同时,第二驱动链轮77通过第二驱动链条91带动第二从动链轮92顺时针转动,由此经转轴93带动凸轮94顺时针转动,使第一凸边941与第一配重块63底部分离,第二凸边942应对第一配重块63底部,使得压力组件60失去重力支撑点后向下移动,使压力轮62凹槽下压在螺纹轮53上,由此将压力组件60的重力支撑点从凸轮94转移至螺纹轮53上,从而使得压力组件60的重力可通过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将力源传递于滚筒13上对转动组件10施加一个顺时针转动的牵引力,同时,此时第二配重块54对滚轮52施加一个逆时针转动力并在转动向下移动,使拉绳40向滚轮52缠绕由此带动转动组件10顺时针转动,从而带动主轴20转动,在此过程中,由于螺纹轮53与滚轮52通过轮轴51同步联接的,使得螺纹轮53也在转动中向下移动,并且螺纹凸边531与压力轮62凹槽的接触点会随着在转动动下移中逐步增大,即是从轮轴51的中心点到螺纹凸边531与压力轮62凹槽的接触点,会随着下移在转动中逐步增大,也就是说轮轴51的中心点在转动中向下移动了多少同时使螺纹凸边531增大了多少,使支撑架61左端在螺纹轮53的作用下不往下移动,第一配重块63底部与第二凸边942保持分离状态,使压力组件60始终有一个重力施加在悬吊组件50上,与此同时,在转动组件10顺时针转动时,转动组件10带动主轴20转动,主轴20通过主动齿轮21驱动传动组件70带动第一驱动链轮252逆时针转动,第一驱动链轮252又经第一驱动链条15带动滚筒13逆时针转动,滚筒13又带动循环链条18逆时针转动,两循环链条18拉动拉绳40向上移动,使拉绳40从滚筒13到滚轮52的长度随着转动组件10向下移动逐步缩短,驱动单元运行到图9状态时,转动组件10转动了45°并且转动组10也带动主轴20顺时针转动了45°,滚筒13在主轴20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了360°,此时,处在后一级的驱动单元开始进入工作状态,同时,前一级的驱动单元则退出工作状态。驱动单元继续从图9向图10状态运行,在从图9至图10的过程中,此驱动单元则与后一驱动单元共同对主轴20做功,(从图8到图9是与前一级驱动单元共同对主轴20转动做功),在转动组件10转动到图10状态时,转动组件10在拉绳40的牵引下又转动了45°,同时转动组件10也带动主轴20转动了45°,滚筒13在主轴20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了360°,至此转动组件10全程转动了90°,主轴20全程也是顺时针转动了90°滚筒13在主轴20的带动下全程逆时针转动了720°,第二驱动链轮77带动凸轮94全程转动了180°,此时第二凸边942转动到与第一配重块63底部分离,第一凸边941与第一配重块63底部接触并顶起支撑架61,使得压力组件60的重力支撑点从螺纹轮53转移到凸轮94上,从而解除了压力组件60的重力通过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向转动组件10输送力源的路径,至此驱动单元停止对主轴20转动做功,此时由于悬吊组件50上没有施加有重力,使得悬吊组件50在第三配重块103的重力作用下顺时针转动,从而配合转动组件10在主轴20的带动下继续顺时针转动,并且转动组件10属于空转状态,不对主轴20转动做功,在转动组件10转动到图11状态时,转动组件10空转了45°,此时的拉绳40从滚筒13圆周表面调转到滚筒14圆周表面上,滚筒13在主轴20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了360°,转动组件10转动到图12状态时,转动组件10转动了45°,滚筒13在主轴20的带动下逆时针转动了360°,至此转动组件10在主轴20的带动下全程空转了90°,凸轮94转动了180°,此时第一凸边941转动到与第一配重块63底边分离,第二凸边942应对第一配重块63底部,支撑架61左端失去重力支撑点,并在第一配重块63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使压力轮62凹槽下压在螺纹轮53螺纹凸边531上,由此将压力组件60的重力支撑点从凸轮94转移至螺纹轮53上,从而连接起压力组件60的重力通过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向转动组件10输送转动力源的路径,此时滚筒13与滚筒14刚好调转位置,使得拉绳40对滚筒14施加一个向下的牵引力牵引转动组件10顺时针转动,驱动单元又进入工作状态对主轴20转动做功,重复上述工作过程。由此循环重复使在四个驱动单元的相互配合下,主轴20得以持续的转动并对外输出动力。

在上述工作中,驱动单元在从图8到图9,图9到图10,图10到图11,图11到图12的四个运行动作中,每一个动作都是转动45°的,同时滚筒13也是逆时转动360°,使得循环链条18在每一个运行动作中逆时转动的长度都是相同的,因此拉绳40在循环链条18逆时针的拉动下在四个运行动作中向上移动的长度也是相等的,因此在公开专利(201410125964.9。201410128307.x)中造成一种错觉,以为拉绳40的底部是不会上下移动的,其实,在图8到图9及图9到图10的过程中,由于拉绳40是随着转动组件10同时向下移动的,此时的拉绳40会逐步向下移动的,也就是拉绳40在图8到图9及图9到图10的过程中,拉绳40在循环链条18逆时针的拉动下向上移动的长度小于转动组件10从在图8转动到图10的距离,因此拉绳40在图8到图9及图9到图10的过程中会逐步向下移动的。拉绳40从图10到图11及图11到图12的过程中,由于此时的拉绳40从滚筒13调转至滚筒14上,此时的转动组件10从图10到图12的过程中是没有向下移动的,从而使得拉绳40从图10到图12的过程中拉绳40又逐步向上移动的,转动组件10转动到图12状态时悬吊组件50又向上移动到图8状态的高度。

本发明四个驱动单元的主轴20沿着机架的长度方向(即x向)依次排列并同步联接,所述主轴20实际上可设置为一条,四个驱动单元共用该主轴20。

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压力组件60第一配重块63的重力经悬吊组件50及拉绳40将力源以传递的方式施加在转动组件10的右端牵引传动组件10顺时针转动,由此将第一配重块63的重力施加于主轴20上,为主轴20提供转动的力源,由此可使在四个驱动单元的相互配合下,本发明得以周而复始的转动,从而实现在无其他动力或其他动力较小的情况下,使主轴20持续地转动,从而对外输出转动动力,因此,本发明可以减小利用煤炭、汽油、天然气等能源的消耗,并且不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减少环境污染。

根据上述原理,还可制作各种大小不等的,用于观赏性的,适合各种场合工艺品,使本发明的利用价值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