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支架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9120发布日期:2018-10-19 22:30阅读:6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固定支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称为人们最常用的的代步工具。在汽车的生产和装配过程中设计多个系统设备和零部件,其中发动机是汽车的重要组成之一。

一般汽车的发动机连接有进气管、气体管路、废弃排出管,以及分别设置在废气排出管前端和后端的两个氧气传感器。进气管为发动机燃烧提供空气,氧气传感器用于检测废气排出管内的氧气含量,并将检测的数据发送至汽车的ECU。发动机线束与氧气传感器线束连接,发动机线束连接汽车电源和ECU,为前氧传感器提供电源和接地,以及将尾气数据信号传递给ECU处理。

现有的发动机上的前氧传感器线束固定在机舱内环境较高的位置且没有固定,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由于线束来回晃动,线皮容易磨损导致车辆被烧;而且发动机的进气管仅端部与发动机连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容易在来回晃动,容易损坏进气管。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固定发动机进气管和氧气传感器线束的固定支架,以及使用该固定支架的汽车。

一种固定支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板、从所述第一固定板一端部向上延伸出的第一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板上端连接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开设第一固定孔,所述第一固定孔用于连接发动机的机身,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所述第二固定孔用于连接发动机的进气管,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三固定板,所述第三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端连接,另一端朝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固定板上开设一凹槽,所述凹槽与氧气传感器线束的接头适配。

上述固定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固定板另一端部向上延伸出的第二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二连接板上端连接的第四固定板,所述第四固定板上开设一第三固定孔,所述第三固定孔用于连接所述发动机。

上述固定支架,其中,所述第二支架还包括连在所述第三固定板一端的第三连接板,以及与所述第三连接板另一端连接的第四连接板,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固定板和所述第四连接板的上端均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底部接触。

上述固定支架,其中,所述第二支架的截面呈凵字形。

上述固定支架,其中,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侧面焊接。

上述固定支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发动机与发动机连接的进气管,和设置在废弃排出管上的氧气传感器,以及上述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和第三固定板分别与所述发动机、所述进气管和氧气传感器线束连接。

上述汽车,其中,所述氧气传感器线束的接头周向设置两个相对的环形凸台,两个所述环形凸台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第三固定板的厚度适配,所述接头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将发动机的进气管、氧气传感器和发动机线束固定在发动机的机身上。从而避免进气管、氧气传感器和发动机线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晃动,防止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的连接环境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传感器线束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该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10,该固定支架10用于将发动机的进气管以及废气管前端的氧气传感器线束固定在发动机身上。该固定支架10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具备一定的刚性,其可采用金属材质。

第一支架20包括依序连接的第一固定板21、第一连接板22和第二固定板 23,具体的,该第一固定板21、第一连接板22和第二固定板23可通过冲压工艺一体成型。第一连接板22的下端与第一固定板21的一端连接,第一连接板 22的上端与第二固定板23的一侧连接。具体的,第一连接板22可垂直连接在第一固定板21和第二固定板23之间,第一固定板21平行于第二固定板23,从第一支架20的截面来看,第一支架20大致呈Z字形。第一固定板21上开设一第一固定孔211,该第一固定孔211可以为螺栓孔,通过穿过第一固定孔211的螺栓可将该第一支架21固定在发动机的机身上。

第二固定板23上开设有第二固定孔231,该第二固定孔231也可为螺栓孔,通过第二固定孔231可将发动机的进气管固定在第一支架上,从而可通过该固定支架10将该进气管40固定在发动机机身上,防止进气管移动,避免损坏进气管40。第二固定板23具有一定的长度,并且第二固定孔231设置在第二固定板23远离第一连接板22的一端,以便于与发动机的进气管连接。

第二支架30包括第三固定板31,第三固定板31的一端垂直连接在第一连接板22的一侧端,另一端朝着远离第一连接板22的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板31与第一连接板23可一体成型,即第一支架20和第二支架30可通过冲压工艺形成各个部分。第二固定板23上开设一与前端氧气传感器线束50 的接头51适配的凹槽231。本实施例中,氧气传感器线束的接头上周向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环形凸台,两个环形凸台之间的间隙与第三固定板的厚度适配,氧气传感器的接头位于该凹槽311内,并通过两个环形凸台卡接在第三固定板31 上。氧气传感器线束的接头与发动机线束的接头相连接,通过第二支架30可将氧气传感器线束以及发动机线束固定在发动机的机身上。规范线束走向,同时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线束与发动机身相互摩擦,导致线束损坏。

可以理解的,第二支架30与第一支架20的连接方式不限于一体成型,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第三固定板31还可焊接在第一连接板22上。

本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将发动机的进气管、氧气传感器和发动机线束固定在发动机的机身上。从而避免进气管、氧气传感器和发动机线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晃动,防止磨损。

请参阅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其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支架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第一支架20还包括从第一固定板 21另一端部向上延伸出的第二连接板24,以及与第二连接板24上端连接的第四固定板25。第四固定板25平行与第一固定板21,且第四固定板25上开设有第三固定孔251。该第三固定孔251例如为螺栓孔,通过螺栓可将第四固定板 25固定在发动机上,以增强该固定支架10与发动机连接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该第二支架30还包括相连接的第三连接板32和第四连接板33,第三连接板32垂直连接第三固定板31和第四连接板33。从其截面来看,第二支架呈“凵”字形。第三连接板32的一侧面与第一连接板22的一侧面焊接。

第一支架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第二支架的各个组成部分的连接简单,通过冲压工艺易于形成。为了简化固定支架的制作工艺,本实施例中分别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冲压工艺形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再将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焊接工艺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第三固定板31和第四连接板33的上端可分别焊接在第二固定板23的底面,增强该固定支架10结构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通过第四固定板来提高该固定支架与发动机的机身固定的牢固性,同时,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焊接连接,简化了该固定支架的加工工艺,同时也增强了固定支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发动机、与发动机连接的进气管,和设置在废弃排出管上的氧气传感器,以及上述固定支架。如图3所示,该固定支架的第一固定板21通过开设的第一固定孔固定在发动机上,第二固定板23通过开设的第二固定孔与集气管连接,氧气传感器线束50的接头51卡设在第三固定板31上的凹槽内。如图4所示,氧气传感器线束50的接头51上周向设置有两个相对的环形凸台52,两个环形凸台52之间的间隙与第三固定板31的厚度适配,氧气传感器的接头51位于该凹槽内,并且第三固定板31卡设在两个环形凸台52之间。

氧气传感器线束50的接头51与发动机线束60插接,氧气传感器检测的信号通过氧气传感器线束50和发动机线束60传输至汽车的ECU进行处理。氧气传感器线束50的接头51与发动机线束60的接头相连接,通过第二支架30可将氧气传感器线束50以及发动机线束60固定在发动机的机身上。规范线束走向,同时防止汽车行驶过程中线束与发动机身相互摩擦,导致线束损坏。

本实施例中的汽车通过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分别将发动机的进气管、氧气传感器和发动机线束固定在发动机的机身上。从而避免进气管、氧气传感器和发动机线束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晃动,防止磨损。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