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滤器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0851发布日期:2018-11-07 21:2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滤器密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空滤器部件,具体涉及空滤器的密封结构。



背景技术:

空滤器作为汽车进气系统的重要零件,其功能之一便是过滤外界空气为发动机燃烧提供新鲜、洁净的空气。随着技术发展,汽车配置不断丰富,需要在发动机舱布置更多的零部件以实现配置功能,导致发动机舱布置空间日趋紧促,增加了发动机舱零部件布置难度。空滤器在满足其功能的前提下,需要尽可能的减小空间包络以适应复杂、紧凑的发动机舱。

对于目前市面上的空滤器大部分采用盘式滤芯,其结构主要为空滤器上壳体、下壳体及滤芯,通过铰链、螺栓、自攻螺钉、弹性卡簧以及其组合进行连接,压缩滤芯PU发泡胶实现密封功能。随着发动机舱可用布置空间的压缩,在保证空滤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减小空滤器滤芯的密封面宽度从而减小空滤器空间包络以满足发动机舱布置需求。

减小空滤器滤芯密封面宽度,在进行空滤器组装装配的时候,存在滤芯PU 发泡胶偏离设计位置,从而导致在装配完成后空滤器滤芯未装配到位,局部位置密封失效,外界未经空滤器滤芯过滤的空气直接通过空滤器进入发动机,影响发动机寿命甚至导致发动机拉缸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结构旨在解决上述因减小空滤器滤芯密封面宽度导致空滤器局部密封失效的问题,提出一种空滤器密封结构,可避免空滤器组装装配滤芯密封 PU发泡胶偏离设计位置,保证空滤器滤芯装配到位,避免空滤器密封失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空滤器密封结构,包括上壳体、下壳体及滤芯,上壳体、下壳体通过壳口边缘的密封抵压边上下压紧滤芯边缘的密封边,并通过紧固结构固定而实现密封。本实用新型在空滤器上壳体密封位置新增限位结构,即在上壳体的密封抵压边内侧有向下的内侧限位边,下壳体的密封抵压边外侧有向上的外侧限位边,两者共同限制滤芯密封边的左右侧位移位置,保证空滤器滤芯装配后位于设计的正确位置,避免空滤器密封失效。

进一步,所述上壳体的内侧限位边为上壳体内侧的加强筋的向下延伸部分。这样设置可以巧妙利用上壳体加强筋的延伸,不增加零部件,达到滤芯位置正确,密封有效的目的。

进一步,所述上壳体的内侧限位边与滤芯的密封边的内侧边沿相邻部位形状契合,这样有利于密封边在受压时,顺利进入限位位置。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在不增加零部件的情况下,针对现有结构优化调整,实现较好的密封效果。尤其是巧妙利用上壳体加强筋的延伸和本侧限位边与滤芯的密封边的内侧边的契合结构,不增加零部件,达到顺利进入限位位置、滤芯位置正确,密封有效的目的。实用新型改进的空滤器密封结构可减小空滤器包络尺寸,使发动机舱可布置更多的零部件,实现更丰富的配置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空滤器密封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传统空滤器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空滤器密封结构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00空滤器上壳体 101传统上壳体加强筋

102延伸后上壳体加强筋 110上壳体密封抵压边

120空滤器滤芯密封面可视宽度 200滤芯密封边

201滤芯密封边上沿 202滤芯PU发泡胶外侧边沿

203滤芯密封边内侧边沿 300空滤器下壳体

301下壳体装配限制面 302下壳体滤芯外侧限制面

303下壳体内表面 310下壳体密封抵压边

320下壳体滤芯密封面宽度 330滤芯密封边下沿接触面宽度

400自攻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空滤器密封结构包括空滤器上壳体100、空滤器滤芯200及空滤器下壳体300,其连接方式为现有技术,可以通过自锁卡扣、铰链、螺栓、自攻螺钉、弹性卡簧以及其组合方式进行连接,本实用新型以自攻螺钉连接为例说明。

现有空滤器密封结构如图2,其所示空滤器上壳体100、空滤器滤芯密封边200及空滤器下壳体300均为自由状态下位置,其密封功能实现原理如下。

如图2所示由空滤器上壳体100向空滤器下壳体300由上向下施力,使上壳体壳口边缘的密封抵压边110挤压滤芯密封边上延至上壳体密封抵压边100与下壳体装配限制面301接触,并通过自攻螺钉400连接固定。

其中空滤器滤芯的密封边200采用PU发泡胶,其受挤压使PU发泡胶外侧边沿202向下壳体滤芯外侧限位边302移动并保持一定间隙或者接触。

如上则空滤器密封功能通过空滤器滤芯密封边200与上壳体滤芯密封抵压边 110、下壳体滤芯密封抵压边310相互挤压,密封实现。

在进行空滤器组装时,空滤器滤芯预先放入空滤器下壳体300,但并无限位结构保证空滤器滤芯的密封边200在如图2设计状态位置,可能出现滤芯密封边外侧边沿202与下壳体滤芯外侧限制面302之间距离增大,导致滤芯PU发泡胶下沿接触面宽度330减小。

因减小空滤器滤芯密封面可视宽度120及下壳体滤芯密封面宽度320,则滤芯 PU发泡胶下沿接触面宽度330进一步减小,在对空滤器上壳体的密封抵压边100 施力装配时,空滤器滤芯的密封边200受力变形导致在其局部位置空滤器滤芯密封边200与下壳体滤芯密封抵压边310并未接触,导致局部位置密封失效。

本实用新型在空滤器上壳体密封位置新增限位结构,此限位结构是由传统空滤器上壳体的密封抵压边内侧增加侧限位边,可在预先摆放空滤器上壳体100及对其装配施力两个过程中,限制滤芯密封边内侧边沿的位置,保证空滤器滤芯200 装配后位于设计的正确位置,避免空滤器密封失效。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空滤器密封结构在如图2的密封结构基础上,将图2中传统上壳体内侧的加强筋101进行向下延伸,形成上壳体密封抵压边内侧的侧限位边,使延伸后上壳体加强筋102位于滤芯密封边内侧边沿203内侧并预留一定的间隙。且延伸后上壳体加强筋102与滤芯密封边内侧边沿203相邻部位形状契合,则可保证在空滤器滤芯预先放入空滤器下壳体300后,再将空滤器上壳体100摆放在空滤器滤芯200上时,可通过延伸后上壳体加强筋102与滤芯密封边内侧边沿203 契合形状顺利的将空滤器滤芯的PU发泡胶“推”到设计位置,并能保证在对空滤器上壳体100向空滤器下壳体300由上向下施力时,限制空滤器滤芯密封边200向延伸后上壳体加强筋102侧变形,从而避免空滤器滤芯密封边200与下壳体滤芯密封抵压边310局部位置未接触而导致密封失效。

本实施例中,空滤器上壳体的密封抵压边内侧增加的侧限位边,是直接利用传统上壳体内侧的加强筋101进行向下延伸而形成,这样做是为了使结构简单,便于制造。但实际生产中,并不限于这样的结构实现形式,该结构也可以与加强筋无关,是直接成型在密封抵压边内侧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