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气尾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5008发布日期:2018-12-05 18:52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气尾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机械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排气尾管。



背景技术:

以发动机为动力的工程机械设备均需要进行发动机相关配套设计,其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燃油系统、冷却系统以及进排气系统等。排气系统一般包括尾气后处理装置、消声器以及排气尾管等。作为排气系统的最后环节,排气尾管与消声器相连接,作用主要是把废气排到远离发动机进气口、冷却通风系统以及驾驶室的地方,以降低发动机工作温度保证其性能,并防止有害气体进入驾驶室或遮挡驾驶员视线。

目前,发动机排气尾管采用的技术方案多为圆柱状单层管,如说明书附图图1所示,排气尾管底部具有安装法兰,法兰通过螺栓固定在发动机护罩上,消声器出气口穿入排气尾管内,且消声器出气口的外径小于所述排气尾管的内径。此种结构的排气尾管存在以下缺点:

消声器出气口与排气尾管之间存在较大间隙(一般为避免安装干涉,设计间隙不小于10mm),排气过程存在漏气现象;

排气尾管大部分伸出机罩外,正常工作后排气尾管温度可达到500℃,而排气尾管现有技术方案不具有散热或隔热功能,驾驶人员如不小心碰触到炙热的排气尾管,可能会引起严重烫伤;

排气压力大,流速快,废气易在窄而长的排气尾管内发生湍流产生噪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针对现有技术排气尾管排气存在漏气,且管体过热易引起烫伤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排气尾管,是在现有的发动机排气尾管单层管结构的基础上改为双层管,并将内层管设计为文丘里管,外层管设计为带网眼圆柱状管,从而可以利用混合引射作用有效防止尾气泄漏,并降低外层管壁温度及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排气尾管技术方案为,包括内层管、外层管、底板、安装法兰以及排气口,其中,安装法兰设置于外层管进气口端,所述内层管设置于外层管内侧,底板为圆环状,设置于进气口端用于连接内外层管,所述的内层管为文丘里管结构,所述的外层管为带圆孔的圆柱状管,以便于空气流通和散热。

所述的内层管由进气口端到出气口端依次包括入口段、收缩段、喉道和扩散段,

其中入口段为圆柱端,其直径为D,四周均布小孔;

收缩段:为一锥形管,锥形管最大直径端与入口段连接,锥形管最小直径端与喉道连接;

喉道:为直管段;

扩散段:为一锥形管,锥形管截面最大处直径为d,d>D。

所述的收缩段锥形管锥角为21°±2°。

所述喉道直径为1/3~1/4D,长度等于管径。

所述扩散段锥角为8°~15°。

扩散段d-D=10-30mm,优选为,d-D=20mm。

所述底板上设置有漏水小孔,漏水小孔为2~4个。

所述的安装法兰与外层管连接,通过螺栓固定在发动机护罩上,安装法兰不限定于方形,可以是圆形等其他形状。所述的外层管圆孔设置于安装法兰与排气口之间。

所述的排气口为一弯管,将废气排向车体一侧。

所述排气尾管进气口套入消声器出气口外,且所述消声器出气口的外径d1小于所述排气尾管的内径d2,d2>d1,d2-d1=10-20mm,优选d2-d1=20mm,排气尾管内层管入口段上沿在高度方向处于消声器出气管上沿同一水平面。

所述排气尾管各部分组成采用焊接形式,但不限定于焊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当发动机废气经过内层管,引起文丘里效应,对入口周围空气产生吸附作用,防止了废气泄漏,与此同时,加速排气尾管外壁周围的低温空气流动,带动其从外层管圆孔进入,经过内层管入口段小孔流入排气尾管与废气混合,从而降低外层管壁的温度,混合气体经过内层管喉道进入扩散段后降低流速,避免了湍流的发生,从而降低了噪声。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的排气尾管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尾管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排气尾管工作原理图。

图中,1.排气口,2.外层管,3.安装法兰,4.底板,5.入口段,6.收缩段,7.喉道,8.扩散段,9.圆孔,10.小孔,11.发动机护罩,12.消声器出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用具体实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排气尾管,包括内层管、外层管2、底板4、安装法兰3以及排气口1,其中,安装法兰3设置于外层管2进气口端,所述内层管设置于外层管2内侧,底板4为圆环状,设置于进气口端用于连接内外层管,所述的内层管为文丘里管结构,所述的外层管2为带圆孔9的圆柱状管,以便于空气流通和散热。

所述的内层管由进气口端到出气口端依次包括入口段5、收缩段6、喉道7和扩散段8,

其中入口段5为圆柱端,其直径为D,四周均布小孔10;

收缩段6:为一锥形管,锥形管最大直径端与入口段连接,锥形管最小直径端与喉道7连接;

喉道7:为直管段;

扩散段8:为一锥形管,锥形管截面最大处直径为d,d>D。

工作原理图如说明书附图图3所示,当发动机废气经过消声器喷出,进入排气尾管内层管,引起文丘里效应,对入口周围空气产生吸附作用,从而加速排气尾管外壁周围的空气流动,带动其从外层管2圆孔9进入,经过内层管入口段5小孔10流入排气尾管与废气混合,最终经排气口排出机体。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排气尾管,包括内层管、外层管2、底板4、安装法兰3以及排气口1,其中,安装法兰3设置于外层管2进气口端,所述内层管设置于外层管2内侧,底板4为圆环状,设置于进气口端用于连接内外层管,所述的内层管为文丘里管结构,所述的外层管2为带圆孔9的圆柱状管,以便于空气流通和散热。

所述的内层管由进气口端到出气口端依次包括入口段5、收缩段6、喉道7和扩散段8,

其中入口段5为圆柱端,其直径为D,四周均布小孔10;

收缩段6:为一锥形管,锥形管最大直径端与入口段连接,锥形管最小直径端与喉道7连接;收缩段锥形管锥角为21°±2°。

喉道7:为直管段;所述喉道7直径为1/3~1/4D,长度等于管径。

扩散段8:为一锥形管,锥形管截面最大处直径为d,d>D。所述扩散段8锥角为8°~15°。扩散段8d-D=20mm。

所述底板4上设置有漏水小孔,漏水小孔为2~4个。

所述的安装法兰3与外层管2连接,通过螺栓固定在发动机护罩11上,安装法兰3不限定于方形,可以是圆形等其他形状。所述的外层管2圆孔9设置于安装法兰6与排气口1之间。

所述的排气口1为一弯管,将废气排向车体一侧。

所述排气尾管进气口套入消声器出气管12外,且所述消声器出气管12的外径d1小于所述排气尾管的内径d2,d2>d1,优选d2-d1=20mm,排气尾管内层管入口段5上沿在高度方向处于消声器出气管12上沿同一水平面。

所述排气尾管各部分组成采用焊接形式,但不限定于焊接。

工作原理图如说明书附图图3所示,当发动机废气经过消声器喷出,进入排气尾管内层管,引起文丘里效应,对入口周围空气产生吸附作用,从而加速排气尾管外壁周围的空气流动,带动其从外层管2圆孔9进入,经过内层管入口段5小孔10流入排气尾管与废气混合,最终经排气口排出机体。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