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能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5691发布日期:2019-02-26 17:3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能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航空发动机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蓄能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输送介质的管路是通过管材直接折弯形成,管路将介质从供油泵输送到指定的附件或位置。对于供油系统和控制系统,介质的流速稳定和压力稳定就尤为重要,控制系统是通过压力差来实现作动部件的运作。如因供油泵的工作不稳定或其它因素导致供油压力或流量突然变化,对控制系统而言是不利的影响,甚至会干扰作动部件的运作。如果因为供油系统的温度和流量不稳定,则会影响发动机燃烧室的燃烧效率,甚至对发动产生燃烧不充分或局部过燃烧的故障。

现有的航空发动机仅对供油泵的供油压力和流量提出了精度要求,并未在供油泵和控制附件之间设置稳流或稳压装置。这样在供油泵的工作不稳定或其它因素导致供油压力或流量突然变化时,会影响控制系统对作动部件的控制,干扰作动部件的工作状态。如是供油系统出现压力或流量突然变化,则会影响发动机燃烧室的燃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能器组件,所述蓄能器组件能够使供油压力稳定。

为实现所述目的的蓄能器组件,包括主管体、支管体、活塞组件和弹性组件,所述主管体适于使流体通过,所述支管体与所述主管体交汇连通;所述活塞组件与所述支管体的内壁可滑动地密封配合;

所述活塞组件用于被所述流体驱动,进而作用于所述弹性组件,以使所述弹性组件发生形变。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支管体包括支管主体和支管盖体,所述支管主体与所述主管体交汇连通,所述支管盖体盖合在所述支管主体上;

所述活塞组件与所述支管主体的内壁可滑动地密封配合,所述弹性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支管盖体中。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支管盖体上开设有透气通孔,以排出被所述活塞组件挤压的气体。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弹性组件包括弹性件和保护套,所述保护套包括套体部和管体部,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套体部中,所述管体部的一端与所述套体部连通,另一端伸入所述透气通孔。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活塞组件包括移动杆和密封件,所述移动杆包括第一端部,所述第一端部设置在所述支管主体中,所述密封件紧套在所述第一端部上;所述密封件与所述支管体的内壁可滑动地密封配合,并用于被所述流体驱动。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移动杆还包括杆部和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设置在所述支管盖体中,并与所述支管盖体的内壁可滑动地配合,以作用于所述弹性组件;所述杆部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所述第二端部。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二端部的侧壁具有凸起,所述支管盖体的内壁具有滑槽,所述凸起与所述滑槽可滑动地配合。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主管体包括三通部、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三通部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三通部的第二端连通,所述支管体与所述三通部的第三端连通。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第一管段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管段的中心线共线设置;或者所述第一管段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管段的中心线相互垂直设置。

所述的蓄能器组件,其进一步的特点是,所述支管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管段的中心线共线设置;或者所述支管体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管段的中心线共线设置;或者所述支管体的中心线垂直于所述第一管段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管段的中心线。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蓄能器组件,包括主管体、支管体、活塞组件和弹性组件,主管体适于使流体通过,支管体与主管体交汇连通;活塞组件与支管体的内壁可滑动地密封配合;活塞组件用于被流体驱动,进而作用于弹性组件,以使弹性组件发生形变。由于位于支管体中的活塞组件能够被主管体中流动的流体驱动,且与活塞组件配合的弹性组件能够吸收和释放能量,因此,主管体中流动的流体的压力能够被调节,实现了主管体中流动的流体压力的稳定。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的特征、性质和优势将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明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蓄能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蓄能器组件纵向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支管盖体纵向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支管盖体纵向的底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支管盖体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弹性组件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杆纵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杆纵向的底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蓄能器组件的示意图,其中第一管段的中心线和第二管段的中心线相互垂直设置,支管体的中心线垂直于第一管段的中心线和第二管段的中心线;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蓄能器组件的示意图,第一管段的中心线和第二管段的中心线相互垂直设置,支管体的中心线与第一管段的中心线共线设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在以下的描述中阐述了更多的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能够以多种不同于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作类似推广、演绎,因此不应以此具体实施例的内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下述公开了多种不同的实施的主题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或者实施例。为简化公开内容,下面描述了各元件和排列的具体实例,当然,这些仅仅为例子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进行限制。例如在说明书中随后记载的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方或者上面形成,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直接联系的方式形成的实施方式,也可包括在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形成附加特征的实施方式,从而第一和第二特征之间可以不直接联系。另外,这些公开内容中可能会在不同的例子中重复附图标记和/或字母。该重复是为了简要和清楚,其本身不表示要讨论的各实施方式和/或结构间的关系。进一步地,当第一元件是用与第二元件相连或结合的方式描述的,该说明包括第一和第二元件直接相连或彼此结合的实施方式,也包括采用一个或多个其他介入元件加入使第一和第二元件间接地相连或彼此结合。

需要注意的是,图1至图10均仅作为示例,其并非是按照等比例的条件绘制的,并且不应该以此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际要求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蓄能器组件900,该蓄能器组件900可以安装在航空发动机的供油管路中,作为油路的一部分。

蓄能器组件900包括主管体1和支管体2,支管体2与主管体1交汇连通。交汇连通的方式有多种,例如可以在主管体1上开一个孔,再将支管体2接上去。

或者,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10所示,主管体1包括三通部10、第一管段11和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与三通部10的第一端连通,第二管段12与三通部10的第二端连通,支管体2与三通部10的第三端连通。在一个实施例中,流体,如液压油或者燃油,可以从第一管段11流入,从第二管段12流出。

图1、9、10还示出了第一管段11、第二管段12、支管体2与三通部10的不同的连接方式。其中,第一管段11的中心线和第二管段12的中心线共线设置;或者第一管段11的中心线和第二管段12的中心线相互垂直设置。支管体2的中心线与第一管段11的中心线共线设置;或者支管体2的中心线与第二管段12的中心线共线设置;或者支管体2的中心线垂直于第一管段11的中心线和第二管段12的中心线。这些不同的设置方式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形状管路的需要。

为实现压力调节的过程,如图2所示,蓄能器组件900还包括活塞组件3和弹性组件4,活塞组件3与支管体2的内壁可滑动地密封配合;活塞组件3用于被流体驱动,进而作用于弹性组件4,以使弹性组件4发生形变。流体驱动活塞组件3的动力的来源是流体自身的压力变化。当流体自身的压力突然变大时,对支管体2内的活塞组件3的压力也会变大,进而顶动活塞组件3,并使活塞组件3作用于弹性组件4,以使弹性组件4发生形变而蓄能。

由于位于支管体2中的活塞组件3能够被主管体1中流动的流体驱动,且与活塞组件3配合的弹性组件4能够吸收和释放能量,因此,主管体1中流动的流体的压力能够被调节,实现了主管体1中流动的流体压力的稳定。

弹性组件4与活塞组件3之间的配合设置关系有多种,如图2所示,活塞组件3被流体驱动时挤压弹性组件4。在其他为图示的实施例中,活塞组件3也可被设置成在被流体驱动时拉伸弹性组件4。

继续参考图2,支管体2包括支管主体21和支管盖体22,支管主体21与主管体1交汇连通,支管盖体22盖合在支管主体21上;活塞组件3与支管主体21的内壁可滑动地密封配合,弹性组件4固定设置在支管盖体22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支管体2还包括紧固件23,支管主体21和支管盖体22通过紧固件23可拆卸地相互盖合连接。紧固件23可以是紧固螺钉。

为保证活塞组件3的运动,需要保证活塞缸体(即图2中的支管盖体22)内的吸气和排气的过程,为此,支管体2上设置有透气结构。例如,在图2、3、4中,支管盖体22上开设有透气通孔22a,以排出被活塞组件3挤压的气体。此外,支管主体21和支管盖体22相盖合的接缝也可以作为上述透气结构。

当存在透气通孔22a时,支管体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支管主体21和支管盖体22之间的密封垫24,密封垫24能够防止流体从支管主体21和支管盖体22的接合处渗出。密封垫24可由橡胶材料制作。

当不存在透气通孔22a时,支管主体21和支管盖体22的接合处应当具有一定透气性,或者在支管盖体22的其他位置设置透气结构。

参考图2、7、8,在一个实施例中,活塞组件3包括移动杆31和密封件32,移动杆31包括第一端部311,第一端部311设置在支管主体21中,密封件32紧套在第一端部311上;密封件32与支管体21的内壁可滑动地密封配合,并用于被流体驱动。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端部311的外周侧具有环形凹槽311a,密封件32卡在环形凹槽311a内。密封件32可由橡胶材料制作。

移动杆31还包括杆部310和第二端部312,第二端部312设置在支管盖体22中,并与支管盖体22的内壁可滑动地配合,以作用于弹性组件4;杆部31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部311和第二端部312。第二端部312与支管盖体22的内壁可滑动地配合的方式有多种,例如间隙配合,间隙中可添加一定量的润滑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4、5、8所示,第二端部312的侧壁具有凸起312a,支管盖体22的内壁具有滑槽22b,凸起312a与滑槽22b可滑动地配合。

参考图2、6,弹性组件4包括弹性件41和保护套42;保护套42包括套体部42a和管体部42b,弹性件41设置在套体部42a中,管体部42b的一端与套体部42a连通,另一端伸入透气通孔22a。

管体部42b的作用是为了排除弹性件41被挤压而释放的气体。弹性件41可塑性佳,可在自由状态下恢复到原始状态,即回弹性较好。弹性件41和保护套42可以由橡胶材料制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支管体2除了透气通孔22a外不具有其他透气机构时,管体部42b与透气通孔22a之间具有一定间隙,以用于吸气或者排气。

当流体压力减小,且在弹性件41复原的过程中,会推动移动杆31向下运动,为实现对移动杆31向下运动的限位,支管主体21与支管盖体22相盖合的端面向内延伸形成限位面21a,该限位面21a起到防止第二端部312滑入支管主体21内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