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化的燃油泵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1234发布日期:2019-06-11 22:52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成化的燃油泵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集成化的燃油泵总成。



背景技术:

电动燃油泵是用于汽车中的电控燃油喷射系统中的重要部件,燃油泵的作用主要是将燃油从燃油箱中吸出、加压后输送到供油管中,和燃油压力调节器配合建立一定的燃油压力。燃油泵总成包括油池、泵芯和油泵支架,油泵支架安装于油池内并位于油池上方,泵芯安装在油泵支架上,出油管路和回油管路分别穿过油泵支架。

但是,目前的燃油泵总成,大都功能大都较为单一,尤其是油池及油泵支架上的接口,基本都是根据车型进行定制的,使得燃油泵总成的适用性较差。并且,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对燃油供油系统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也要求燃油泵总成具有更多的功能;为此,急需开发集成化、平台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供油系统的需求,达到快速、高效、降低开发成本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燃油泵总成功能单一,适用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集成化的燃油泵总成,集成了更多的功能,并且能够满足不同供油系统的需求,使燃油泵总成的适用性更强,从而大大降低了不同平台燃油泵总成的开发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集成化的燃油泵总成,包括油池、泵芯、油泵支架、燃油调压器以及喷射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泵支架安装于油池内,其包括上支架、管状壳体以及底托,所述上支架与管状壳体的上端固定连接,底托与管状壳体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在底托的下方设有一进油管;在上支架上集成有出油管、主回油管以及调压器安装槽;所述燃油调压器安装于调压器安装槽内,主回油管的下端与该调压器安装槽相连通;所述喷射阀安装于油池底部,在油池的侧壁上设有回油通道,该回油通道的上端与调压器安装槽相连通,下端与喷射阀的回油口相连通,该喷射阀的喷射口与油池相连通;所述泵芯安装于管状壳体内,并与管状壳体紧配合在一起,其出油口与出油管相连通;

在上支架上还设有远端虹吸装置,所述远端虹吸装置包括远端虹吸油管、次回油管以及底盒,所述底盒的下侧为开放结构,远端虹吸油管和次回油管均与底盒的上侧相连;在上支架上对应底盒设有一底盒安装槽,所述底盒安装于该底盒安装槽内,在底盒安装槽的底部具有一与油池相连通的通孔。

本方案中,底托与管状壳体可拆卸连接在一起,这样,通过将底托取下即可进行泵芯的拆装,从而便于燃油泵总成的安装与更换;能够有效提高燃油泵总成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燃油泵总成的使用成本。在油泵支架上设置远端虹吸装置后,通过远端虹吸油管能够进行其他油箱或油室的吸油,适用于双油箱或油箱双室结构;装配使用过程中,远端虹吸装置的次回油管与出油管相连通,这样,利用燃油泵的一部分输出流量,通过小孔作用产生高速流动液体,推动喷口周围液体向前运动,向前的液体流出后,在该部位产生局部真空,产生吸力,从而源源不断将燃油吸入。

进一步地,在底托的下方设有一粗滤器,该粗滤器的上侧与进油管相连。通过燃油粗滤器作用,过滤燃油中的杂质,从而保证燃油泵正常工作。

更进一步地,所述粗滤器包括支架和包覆在支架上的无纺布;结构简单,加工方便,过滤效果更好。

更进一步地,所述次回油管与底盒相连的一端呈锥形;这样,能够更好地在底盒内产生冲击力,并形成高速流动液体,推动喷口周围液体向前运动,从而通过远端虹吸油管吸取油液。

进一步地,在底托的下方设有主动驱动虹吸油管;在底托的底部设有一连接油管,所述连接油管为双层结构,且内层与外层之间具有间隙;该连接油管的内层的上端与泵芯进油盖的排气孔相连,下端呈锥形;该连接油管的外层上端低于内层上端,外层下端位于底托下侧;所述主动驱动虹吸油管的上端与连接油管的外层下端相连。所述主动驱动虹吸油管(适用于无回油系统):通过燃油泵排气孔流量或双涡轮燃油泵中次级叶片产生的流量,经过小孔(连接油管内层的锥形端)作用产生高速流动液体,推动锥形端周围液体向前运动,流入油池,使油池始终处于满油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底托与管状壳体卡接在一起;并且底托的底部与泵芯的进油盖相连;这样更便于泵芯的快速更换,通过泵芯无损更换能够满足同款车型不同发动机工作需求。

进一步地,在油泵支架的上端还设有一油量传感器组件,所述油量传感器组件包括支座、浮子、连杆以及角度传感器;所述支座安装于油泵支架的上支架上,所述连杆呈L型,其一端向油池方向弯折后与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向背离油池的方向弯折后与浮子转动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与连杆远离浮子的一端相连。通过该油量传感器组件能够实现剩余油量指示功能:通过浮子的浮力作用于浮子杆,将液面的高度信号转化为传感器的角度信号,再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出给仪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该燃油泵总成集成了远端吸油功能(适用于双油箱或油箱双室结构)、剩余油量指示功能、主动驱动虹吸油管(适用于燃油泵排气孔驱动或双涡轮燃油泵驱动)、油泵初过滤功能;从而能够满足不同供油系统的需求,使燃油泵总成的适用性更强,从而大大降低了不同平台燃油泵总成的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去掉油池和油量传感器组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1—油池,2—泵芯,21—进油盖,22—外壳,3—油泵支架,31—上支架,32—管状壳体,33—底托,4—燃油调压器,5—喷射阀,6—出油管,7—主回油管,8—远端虹吸装置,9—粗滤器,10—主动驱动虹吸油管,111—支座,112—浮子,113—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集成化的燃油泵总成,包括油池1、泵芯2、油泵支架3、燃油调压器4以及喷射阀5。所述油泵支架3安装于油池1内,其包括上支架31、管状壳体32以及底托33。所述上支架31与管状壳体32的上端固定连接,底托33与管状壳体32的下端可拆卸连接;具体实施时,所述底托33与管状壳体32卡接在一起;并且底托33的底部与泵芯2的进油盖21相连;这样更便于泵芯2的快速更换,能够满足同款车型不同发动机工作需求。在装配中,所述上支架31与油池1上端紧配合在一起。在底托33的下方设有一进油管;在底托33的下方设有一粗滤器9,该粗滤器9的上侧与进油管相连;这样,通过燃油粗滤器9作用,过滤燃油中的杂质,从而保证燃油泵正常工作。其中,所述粗滤器9包括支架和包覆在支架上的无纺布;结构简单,加工方便,并且过滤效果更好。

在上支架31上集成有出油管6、主回油管7以及调压器4安装槽;所述燃油调压器4安装于调压器4安装槽内,主回油管7的下端与该调压器4安装槽相连通。所述喷射阀5安装于油池1底部,在油池1的侧壁上设有回油通道,该回油通道的上端与调压器4安装槽相连通,下端与喷射阀5的回油口相连通,该喷射阀5的喷射口与油池1相连通。所述泵芯2安装于管状壳体32内,并与管状壳体32紧配合在一起,其出油口与出油管6相连通;在泵芯2的出油口与出油管6之间设有密封圈。其中,所述泵芯2包括进油盖21、叶轮、出油盖、电枢以及外壳22;所述外壳22与管状壳体32紧配合在一起。

在上支架31上还设有远端虹吸装置8,所述远端虹吸装置8包括远端虹吸油管、次回油管以及底盒。所述底盒的下侧为开放结构,远端虹吸油管和次回油管均与底盒的上侧相连。在加工过程中,所述次回油管与底盒相连的一端呈锥形;这样,能够更好地在底盒内产生冲击力,并形成高速流动液体,推动喷口周围液体向前运动,从而通过远端虹吸油管吸取油液。在上支架31上对应底盒设有一底盒安装槽,所述底盒安装于该底盒安装槽内,在底盒安装槽的底部具有一与油池1相连通的通孔。

本方案中,底托33与管状壳体32可拆卸连接在一起,这样,通过将底托33取下即可进行泵芯2的拆装,从而便于燃油泵总成的安装与更换;能够有效提高燃油泵总成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降低燃油泵总成的使用成本。在油泵支架3上设置远端虹吸装置8后,通过远端虹吸油管能够进行其他油箱或油室的吸油,适用于双油箱或油箱双室结构;装配使用过程中,远端虹吸装置8的次回油管与出油管6相连通,这样,利用燃油泵的一部分输出流量,通过小孔作用产生高速流动液体,推动喷口周围液体向前运动,向前的液体流出后,在该部位产生局部真空,产生吸力,从而源源不断将燃油吸入。

在底托33的下方设有主动驱动虹吸油管10。在底托33的底部设有一连接油管,所述连接油管为双层结构,且内层与外层之间具有间隙。该连接油管的内层的上端与泵芯2进油盖21的排气孔相连,下端呈锥形;该连接油管的外层上端低于内层上端,外层下端位于底托33下侧。具体实施时,连接油管的外层上端与底托33底部平齐,内层下端也与底托33底部平齐;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虹吸效果。所述主动驱动虹吸油管10的上端与连接油管的外层下端相连。所述主动驱动虹吸油管10(适用于无回油系统):通过燃油泵排气孔流量或双涡轮燃油泵中次级叶片产生的流量,经过小孔作用产生高速流动液体,推动喷口周围液体向前运动,流入油池1,使油池1始终处于满油状态。

在油泵支架3的上端还设有一油量传感器组件,所述油量传感器组件包括支座111、浮子112、连杆113以及角度传感器。所述支座111安装于油泵支架3的上支架31上,所述连杆113呈L型,其一端向油池1方向弯折后与底座转动连接,另一端向背离油池1的方向弯折后与浮子112转动连接。所述角度传感器与连杆113远离浮子112的一端相连。通过该油量传感器组件能够实现剩余油量指示功能:通过浮子112的浮力作用于浮子112杆,将液面的高度信号转化为传感器的角度信号,再以电信号的方式输出给仪表。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