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EGR系统的高效率涡轮增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60091发布日期:2020-03-06 07:52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涡轮增压器(102),其特征在于包括:

压缩机(104),所述压缩机具有压缩机叶轮(106);

涡轮机(108),所述涡轮机被提供在壳体内;以及

排气再循环(egr)流动路径(114),所述排气再循环流动路径具有:

第一流体连接部(116),所述第一流体连接部在所述壳体中并且位于所述涡轮机附近;

第二流体连接部(118),所述第二流体连接部位于所述压缩机叶轮的尾部边缘附近;以及

排气再循环控制阀(120),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流体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流体连接部之间,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被配置成控制排气再循环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进一步包括:

阀位置指示器,所述阀位置指示器被配置成输出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的阀位置;以及

排气再循环压力传感器,所述排气再循环压力传感器被配置成确定和输出排气再循环系统压力;其中所述涡轮增压器被配置成至少部分地基于阀位置和所述排气再循环系统压力来确定涡轮增压器速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连接部被配置成将排气再循环流与来自所述压缩机叶轮的新鲜空气流对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包括铲形阀(320),所述铲形阀具有:

第一侧面(304),所述第一侧面具有被配置成当处于密封位置时与壳体壁(310)对准的主要平坦表面;以及

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反的第二侧面,所述第二侧面具有被配置成当处于排气再循环位置时将排气再循环流引导至所述排气再循环流动路径的凹形表面(306)。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包括翻板阀(42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520)包括:

密封翻板(506),所述密封翻板在近端(510)操作性地连接到旋转驱动机构(508),所述密封翻板具有带有倒圆边缘(526)的密封表面(514),所述倒圆边缘被配置成与涡轮机蜗壳开口(522)的倒角边缘(518)配合;

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528),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被配置成与蜗壳开口配合并且提供排气再循环流动路径(114);并且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被配置成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操作所述密封翻板;其中: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排气再循环流动路径被提供为从涡轮机蜗壳穿过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到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并且

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由与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的倒角边缘配合的所述倒圆边缘密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与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522)的倒角边缘(518)之间的竖直偏移(516)。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120)定位成在低热模式下提供第一排气再循环率、并且定位成在正常运行模式下提供第二排气再循环率,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率大于所述第二排气再循环率。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响应于从发动机控制单元(ecu)接收到的控制信号来重新定位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120)。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120)被配置成响应于检测到排气后处理系统(138)中的故障而重新定位以增大排气再循环率。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体连接部包括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1102)的出口,所述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具有:

排气再循环入口(1104),所述排气再循环入口被配置成接收排气再循环流(1304);

排气再循环出口(1106),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设置在提供新鲜空气流(1302)的所述压缩机叶轮的尾部边缘附近;以及

面积减小的渐进部,所述面积减小的渐进部围绕所述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520)包括:

密封翻板(506),所述密封翻板在近端(510)操作性地连接到旋转驱动机构(508),所述密封翻板具有带有倒圆边缘(526)的密封表面(514);

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与涡轮机蜗壳开口(522)的倒角边缘(518)之间的竖直偏移(516);

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528),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被配置成与蜗壳开口配合并且提供排气再循环流动路径(114);并且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被配置成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操作所述密封翻板;其中: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由与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的倒角边缘配合的所述倒圆边缘密封;并且

在所述第二位置和中间位置,所述排气再循环流动路径被提供为从涡轮机蜗壳穿过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到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并且

所述第二流体连接部包括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1102)的出口,所述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包括:

排气再循环入口(1104),所述排气再循环入口被配置成接收排气再循环流(1304);

排气再循环出口(1106),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设置在提供新鲜空气流(1302)的所述压缩机叶轮的尾部边缘附近;以及

面积减小的渐进部,所述面积减小的渐进部围绕所述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

13.一种用于涡轮机蜗壳(504)的排气再循环(egr)控制阀(502),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控制阀包括:

密封翻板(506),所述密封翻板在近端(510)操作性地连接到旋转驱动机构(508),所述密封翻板具有带有倒圆边缘(526)的密封表面(514);

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528),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被配置成与涡轮机蜗壳开口(522)配合并且提供排气再循环流动路径(114);并且

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被配置成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操作所述密封翻板;其中: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由与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的倒角边缘(518)配合的所述倒圆边缘密封;并且

在所述第二位置和中间位置,所述排气再循环流动路径被提供为从所述涡轮机蜗壳穿过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到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管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排气再循环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密封翻板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被配置成抵靠第一蜗壳壁和第二蜗壳壁密封,所述第一蜗壳壁和所述第二蜗壳壁是经机加工的壁(524)。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排气再循环控制阀,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在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与所述涡轮机蜗壳开口的倒角边缘之间的竖直偏移(516)。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排气再循环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翻板进一步包括:

侧面密封件(802),所述侧面密封件设置在所述密封翻板的在所述近端与远端之间的侧面(540)上;以及

气体端口(804),所述气体端口设置在所述密封翻板的密封侧面上、并且流体连接(806)到所述侧面密封件;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作用在所述气体端口上的排气再循环压力使得所述侧面密封件压靠涡轮机蜗壳侧壁。

17.一种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1102),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气再循环(egr)入口(1104),所述排气再循环入口被配置成接收排气再循环流(1304);

排气再循环出口(1106),所述排气再循环出口设置在提供新鲜空气流(1302)的压缩机叶轮的尾部边缘附近;以及

面积减小的渐进部,所述面积减小的渐进部围绕所述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再循环流围绕所述压缩机叶轮沿周向分布。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其特征在于,来自所述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的排气再循环流的一部分在所述压缩机叶轮的压缩机叶轮凹座(1312)处被引导。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涡轮增压器压缩机排气再循环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叶轮的后壁包括扇形边缘(1602),所述扇形边缘被配置成有助于与离开所述压缩机叶轮的流体相切地引导所述排气再循环流。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