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62794发布日期:2019-10-14 16:2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旋转机械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旋转机械。



背景技术:

在燃气轮机、喷气式发动机等旋转机械中,已知有在相邻的涡轮动叶之间分别设置有减震器的结构。减震器在旋转机械的旋转时与涡轮动叶接触。并且,在激励力作用于涡轮动叶而产生了振动时,通过该减震器与涡轮动叶的接触部位处的摩擦力来使该振动衰减。

例如,在日本特开2016-217349号公报中,公开了具备与相邻的涡轮动叶的缘板这双方接触的减震器销的旋转机械。



技术实现要素:

此外,在旋转机械的转速的升速时、降速时,会产生各种振动模式。然而,减震器销以在成为了规定的振动振幅时实现衰减的方式设计。因此,存在如下情况:对于特定的振动模式,能够适当地赋予衰减,但对于转速的升速时、降速时的振幅小或大的振动模式,不能实现适当的衰减。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根据转速而赋予适当的衰减的旋转机械。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旋转机械具备:旋转轴,其绕轴线旋转;多个动叶,它们在所述旋转轴的外周侧沿着周向排列,所述动叶具有安装于所述旋转轴的叶根、设置于该叶根的径向外侧的缘板、以及从该缘板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叶主体;以及减震器销,其在彼此相邻的所述动叶之间的所述缘板的径向内侧分别设置,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缘板中的一个所述缘板具有供所述减震器销抵接的第一减震器抵接面,所述第一减震器抵接面在径向上延伸,所述旋转机械具有:第一移动构件,其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缘板之间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减震器抵接面进行相对移动,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形成有供所述减震器销抵接的第二减震器抵接面,所述第二减震器抵接面与所述第一减震器抵接面在周向上对置,且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与所述第一减震器抵接面之间的对置距离变小;以及施力构件,其将所述第一移动构件朝向与所述第二减震器抵接面抵接的所述减震器销施力。

根据上述结构,当作用于减震器销的离心力随着旋转机械的转速的变化而变化时,从该减震器销向第一减震器抵接面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的按压力变化。此时,根据经由第二减震器抵接面作用于第一移动构件的按压力与从施力构件作用于第一移动构件的作用力的平衡,第一移动构件中的第二减震器抵接面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的相对位置变化。于是,减震器销的相对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的接触位置变化。由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通过减震器销进行的衰减发生变化。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减震器抵接面和所述第二减震器抵接面中的至少一方的摩擦系数在与所述轴线正交的剖视下延伸的方向上变化。

由此,能够根据减震器销的接触位置的变化,来使在接触部位产生的摩擦力任意地变化。由此,能够根据转速来赋予必要的衰减。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移动构件设置为能够在周向上移动,所述施力构件是设置于另一个所述缘板与所述第一移动构件之间且将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向周向一侧弹性地施力的弹簧构件。

根据来自减震器销的按压力与来自弹簧构件的作用力的平衡,第一移动构件的周向位置变化。由此,减震器销的接触位置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衰减发生变化。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移动构件设置为能够在径向上移动,所述施力构件是设置于另一个所述缘板与所述第一移动构件之间且将所述第一移动构件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施力的弹簧构件。

根据来自减震器销的按压力与来自弹簧构件的作用力的平衡,第一移动构件的径向位置变化。由此,减震器销的接触位置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衰减发生变化。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移动构件设置为能够在周向上移动,并且具有在另一个所述缘板侧的端部形成且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延伸的受压面,另一个所述缘板具有与所述受压面在周向上对置的对置面,所述施力构件能够与所述受压面及所述对置面这双方抵接,且能够在径向上移动。

通过施力构件能够在径向上移动,从而在该施力构件上作用有离心力时,施力构件与该离心力相应地按压第一移动构件的受压面。根据从施力构件作用于该受压面的按压力与从减震器销作用的按压力的平衡,第一移动构件的周向位置变化。由此,与上述同样地,减震器销的接触位置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衰减发生变化。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是具有与所述受压面能够滑动地抵接的第一滑动接触面和与所述对置面能够滑动地抵接的第二滑动接触面的第二移动构件。

由此,第二移动构件与离心力相应地将第一移动构件向周向一侧按压。根据来自该第二移动构件的按压力与通过减震器销进行的按压力的平衡,第一移动构件的周向位置变化。因此,与上述同样地,减震器销的接触位置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衰减发生变化。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施力构件是在所述轴线方向上同形状地延伸且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截面形状的轮廓为非旋转对称形状的施力减震器销。

通过施力减震器销为非旋转对称形状,从而在作用有离心力时该施力减震器销与受压面的接触部位随机地变化。由此,从施力减震器销作用于受压面的按压力变化。因此,与上述同样地,减震器销的接触位置根据第一移动构件的周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衰减发生变化。

在上述方案中,也可以是,所述施力减震器销的与所述轴线正交的截面形状的轮廓由向外侧凸出并且曲率半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圆弧、以及将所述圆弧连结的多个线段形成。

由此,能够容易地使施力减震器销与受压面的接触部位随机地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机械,能够根据转速来赋予适当的衰减。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气轮机的示意性的纵剖视图。

图2是从轴线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气轮机的动叶组而得到的示意性的图。

图3是图2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是从轴线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气轮机的彼此相邻的缘板而得到的图。

图4是从轴线方向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燃气轮机的减震器销而得到的图。

图5是从轴线方向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气轮机的减震器销而得到的图。

图6是从轴线方向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气轮机的减震器销而得到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燃气轮机

2压缩机

3压缩机转子

4压缩机壳体

5压缩机动叶段

6压缩机动叶

7压缩机静叶段

8压缩机静叶

9燃烧器

10涡轮

11涡轮转子

11a盘形件

12涡轮壳体

13涡轮静叶段

14涡轮静叶

20涡轮动叶段

30涡轮动叶

31叶根

32缘板

33外周面

34缘板侧面

35外周侧侧面

36内周侧侧面

37第一凹部

38第一减震器抵接面

39第一凹部底面

40第一凹部下表面

41叶主体

50减震器销(减震器构件)

60第二凹部

61第二凹部上表面

62第二凹部底面

63第二凹部下表面

70第一移动构件

71外周面

72背面

72a受压面

73内周侧端面

74前表面

75第二减震器抵接面

80弹簧构件(施力构件)

90第二移动构件

91第一滑动接触面

92第二滑动接触面

100壁部

102支承面

110施力减震器销

111圆弧

112线段

r1收容空间

o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3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气轮机1。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燃气轮机1具备:压缩机2,其生成压缩空气;燃烧器9,其向压缩空气混合燃料并使该燃料燃烧而生成燃烧气体;以及涡轮10,其被燃烧气体驱动。

压缩机2具有绕轴线o旋转的压缩机转子3和从外周侧覆盖压缩机转子3的压缩机壳体4。压缩机转子3呈沿着轴线o延伸的柱状。在压缩机转子3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着轴线o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压缩机动叶段5。各压缩机动叶段5具有在压缩机转子3的外周面上沿着轴线o的周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压缩机动叶6。

压缩机壳体4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筒状。在压缩机壳体4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沿着轴线o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压缩机静叶段7。从轴线o方向观察时,这些压缩机静叶段7相对于上述的压缩机动叶段5交替地排列。各压缩机静叶段7具有在压缩机壳体4的内周面上沿着轴线o的周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压缩机静叶8。

燃烧器9设置于上述的压缩机壳体4与后述的涡轮壳体12之间。由压缩机2生成的压缩空气在燃烧器9内部与燃料混合而成为预混合气体。在燃烧器9内,通过该预混合气体燃烧而生成高温高压的燃烧气体。燃烧气体被向涡轮壳体12内引导而驱动涡轮10。

涡轮10具有绕轴线o旋转的涡轮转子11和将涡轮转子11从外周侧覆盖的涡轮壳体12。涡轮转子11呈沿着轴线o延伸的柱状。在涡轮转子1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着轴线o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涡轮动叶段20。各涡轮动叶段20具有在涡轮转子11的外周面上沿着轴线o的周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涡轮动叶30。该涡轮转子11通过沿着轴线o方向与上述的压缩机转子3一体地连结,从而形成燃气轮机转子。

涡轮壳体12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筒状。在涡轮壳体12的内周面上,设置有沿着轴线o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涡轮静叶段13。从轴线o方向观察时,这些涡轮静叶段13相对于上述的涡轮动叶段20交替地排列。各涡轮静叶段13具有在涡轮壳体12的内周面上沿着轴线o的周向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涡轮静叶14。涡轮壳体12沿着轴线o方向与上述的压缩机壳体4连结,从而形成燃气轮机壳体。即,上述的燃气轮机转子能够在该燃气轮机壳体内绕轴线o一体地旋转。

(涡轮动叶)

接着,参照图2更详细地说明涡轮动叶30。

涡轮动叶30具有叶根31、缘板32及叶主体41。叶根31是安装于涡轮动叶30中的涡轮转子11的部分。涡轮转子11通过将呈以轴线o为中心的圆盘状的盘形件11a沿着轴线o方向层叠多个而构成。叶根31通过从轴线o方向嵌入于在该盘形件11a的外周面上形成的盘形件11a的凹槽(省略图示)中,从而与盘形件11a一体地安装。由此,相对于盘形件11a,涡轮动叶30以沿着周向隔开间隔的方式呈放射状配置。

缘板32一体地设置于叶根31的径向外侧。缘板32从叶根3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沿着轴线o方向及周向伸出。缘板32中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33暴露于通过涡轮10的燃烧气体。

叶主体41从缘板32的外周面33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即,叶主体41的基端与缘板3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一体地连接。叶主体41的与该叶主体41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截面形状呈翼型。

在此,如图3所示,缘板32的朝向周向的缘板侧面34沿着径向且轴线o方向延伸。对于彼此相邻的涡轮动叶30的缘板32彼此,缘板侧面34彼此在周向上对置。

在彼此相邻的缘板32中的位于周向一侧(图3中的右侧)的一个缘板32的缘板侧面34上,形成有从该缘板侧面34凹陷并且沿着轴线o方向延伸的第一凹部37。该缘板侧面34被第一凹部37沿着径向分割。缘板侧面34中的位于该第一凹部37的径向外侧的部分成为外周侧侧面35,缘板侧面34中的位于第一凹部37的径向内侧的部分成为内周侧侧面36。

一个缘板32的第一凹部37中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成为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呈与轴线o平行的平面状。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以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图3中的左侧)倾斜地延伸,并与外周侧侧面35连接。

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中的与外周侧侧面3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于第一凹部底面39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所述第一凹部底面39与轴线o平行且沿着径向地延伸。在第一凹部底面39中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内周侧侧面3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与轴线o平行且沿着周向地延伸的第一凹部下表面40。

在彼此相邻的缘板32中的位于周向另一侧的另一个缘板32的缘板侧面34上,形成有从该缘板侧面34凹陷并且沿着轴线o方向延伸的第二凹部60。该缘板侧面34被第二凹部60沿着径向分割。缘板侧面34中的位于该第二凹部60的径向外侧的部分成为外周侧侧面35,缘板侧面34中的位于第二凹部60的径向内侧的部分成为内周侧侧面36。

另一个缘板32的第二凹部60中的朝向径向内侧的面成为第二凹部上表面(引导面)61。第二凹部上表面61呈与轴线o平行的平面状。第二凹部上表面61呈沿着周向延伸的平坦状。即,第二凹部上表面61沿着以轴线o为中心的假想圆的切线呈平面状延伸。第二凹部上表面6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与外周侧侧面35的径向内侧的端部连接。

第二凹部上表面61中的与外周侧侧面3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于第二凹部底面(对置面)62的径向外侧的端部,所述第二凹部底面(对置面)62与轴线o平行且沿着径向地延伸。在第二凹部底面62中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与内周侧侧面36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与轴线o平行且沿着周向延伸的第二凹部下表面63。

由相邻的缘板32的第一凹部37及第二凹部60划分形成收容空间r1,该收容空间r1按照上述的第一凹部37及第二凹部60的形状而以将缘板32沿着轴线o方向贯穿的方式延伸。收容空间r1形成于相邻的全部的缘板32彼此之间。因此,收容空间r1形成有与涡轮动叶30相同数量。

(第一移动构件)

如图3所示,在收容空间r1内设置有第一移动构件70。第一移动构件70收容于另一个缘板32的第二凹部60内。第一移动构件70在轴线o方向上以一样的外形延伸。第一移动构件70具有配置为能够与第二凹部上表面61滑动接触且与该第二凹部上表面61平行地沿着周向延伸的外周面(被引导面)71。通过外周面71被第二凹部上表面61引导,从而第一移动构件70能够相对于另一个缘板32的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沿着周向进行相对移动。也可以在外周面71和第二凹部上表面61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用于降低摩擦系数的涂层。

在第一移动构件70的第二凹部上表面61中的周向另一侧的端部,形成有与第二凹部底面62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与该第二凹部底面62平行地沿着径向延伸的背面72。背面72与第二凹部60的第二凹部底面62在周向上对置。在第一移动构件70的背面72的径向内侧的端部,形成有与外周面71平行地沿着周向延伸并且与第二凹部下表面63在径向上对置的内周侧端面73。在第一移动构件70中的朝向周向一侧的面上,形成有从内周侧端面73的周向一侧的端部朝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前表面74。前表面74以与背面72平行的方式沿着径向延伸。

在第一移动构件70中的朝向周向一侧的面中的、前表面7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外周面71的周向一侧的端部之间,形成有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呈与轴线o平行的平面状。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朝向周向一侧倾斜。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在周向上对置。上述的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与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的对置距离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变小。即,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和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以上述的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的假想延长面与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的假想延长面在径向外侧彼此交叉的方式形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构成为,在与轴线o正交的剖视下,在延伸的方向上摩擦系数发生变化。

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形成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且周向另一侧,摩擦系数逐渐变大。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形成为,随着趋向径向外侧且周向另一侧,摩擦系数逐渐变大。这些摩擦系数可以是逐渐变大的结构,也可以是阶段性地变大的结构。

这样的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和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上的摩擦系数的变化也可以通过使形成的涂层的材料、性状变化来实现。另外,也可以通过使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和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各自的表面加工的程度在它们延伸的方向上发生变化来实现。

(弹簧构件)

在另一个缘板32的第二凹部60内的位于第一移动构件70与第二凹部底面62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弹簧构件80(施力构件)。弹簧构件80沿着径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弹簧构件80设置为能够沿着周向进行伸缩。弹簧构件80通过以压缩状态配置,从而将第一移动构件70相对于第二凹部底面62向周向一侧弹性地施力。作为弹簧构件80,可以采用螺旋弹簧、板簧等各种结构。

(减震器销)

如图3所示,在收容空间r1内设置有减震器销50。在本实施方式中,减震器销50设置于收容空间r1中的由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第一凹部底面39、第一凹部下表面40、第二凹部下表面63、前表面74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划分出的空间内。减震器销50呈沿着轴线o方向延伸的销状。减震器销50的与轴线o正交的截面形状在轴线o方向上一样。减震器销50的直径设定为比彼此相邻的缘板32的侧面彼此的间隔大。

(作用效果)

在涡轮10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减震器销50,由此减震器销50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这双方接触。此时,在减震器销50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之间产生摩擦力。通过基于该摩擦力得到的衰减,能够抑制涡轮动叶30的激励力。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随着涡轮10的转速的变化而作用于减震器销50的离心力变化时,从该减震器销50向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的按压力变化。此时,根据经由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作用于第一移动构件70的按压力与从弹簧构件80作用于第一移动构件70的作用力的平衡,第一移动构件70的周向位置发生变化。

例如,在对减震器销50作用大的离心力的高速旋转时,减震器销50的按压力相对于弹簧构件80的作用力而变大,由此移动构件成为向周向另一侧即另一个缘板32侧移动了的状态。在该情况下,减震器销50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中的径向外侧的部分抵接。

另一方面,在作用于减震器销50的离心力比较小的低速旋转时,减震器销50的按压力变小,由此移动构件按照弹簧构件80的作用力而向周向一方即一个缘板32侧移动。在该情况下,与上述高速旋转时相比,减震器销50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中的径向内侧的部分抵接。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涡轮10的转速的不同,减震器销50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即,通过接触形态变化,从而通过减震器销50进行的衰减也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通过减震器销50进行的衰减发生变化。

另外,通过接触部位根据转速而变化,能够抑制仅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的一部分的磨损加大。

而且,通过任意地调整弹簧构件80的作用力,能够使减震器销50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的接触位置、接触形态容易地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的摩擦系数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变大。因此,在高速旋转时,通过减震器销50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之间的摩擦力变大,能够对激励力赋予大的衰减。由此,能够对涡轮动叶的响应振幅赋予适当的衰减。另一方面,在低速旋转时,通过减震器销50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之间的摩擦力变小,能够对激励力赋予比较小的衰减。因此,能够实现涡轮10叶的振动响应的稳定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例如,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图4所示的结构。在该变形例中,第一移动构件70能够沿着径向移动。第一移动构件70的背面(被引导面)72被第二凹部60的第二凹部底面(引导面)62沿着径向引导。由此,第一移动构件70能够相对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进行相对移动。

变形例的弹簧构件80设置于另一个缘板32的第二凹部60中的第二凹部上表面61与第一移动构件70的外周面71之间。弹簧构件80沿着周向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弹簧构件80设置为能够沿着径向伸缩。弹簧构件80通过以压缩状态配置,从而将第一移动构件70相对于第二凹部上表面61向径向内侧弹性地施力。

在该变形例中,根据作用于减震器销50的离心力的不同,该减震器销50所抵接的第一移动构件70的径向位置发生变化。由此,能够使减震器销50相对于第一减震器抵接面38及第二减震器抵接面75的接触位置变化。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根据转速来使通过减震器销50进行的衰减发生变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5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移动构件70的背面72成为受压面72a。受压面72a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朝向周向另一侧倾斜。受压面72a呈与轴线o平行的平面状。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力构件,代替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构件80而设置有第二移动构件90。第二移动构件90在轴线o方向上以一样的外形延伸。

(第二移动构件)

第二移动构件90在第二凹部60内设置于第一移动构件70的受压面72a与第二凹部60的第二凹部底面62之间。第二移动构件90中的朝向周向另一侧的面成为与第二凹部底面62在径向上滑动接触的第一滑动接触面91。第一滑动接触面91被第二凹部底面62引导,由此第二移动构件90能够相对于另一个缘板32沿着径向进行相对移动。也可以在第一滑动接触面91和第二凹部底面62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用于使它们的滑动容易的摩擦系数小的涂层等。

第二移动构件90中的朝向周向一侧的面成为第二滑动接触面92。第二滑动接触面92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延伸。第二滑动接触面92与受压面72a平行,能够与受压面72a滑动接触。即,第二移动构件90和第一移动构件70在与轴线o正交的截面中,能够一边沿着上述的第二滑动接触面92及受压面72a所延伸的方向彼此滑动接触一边进行相对移动。在第二滑动接触面92和受压面72a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与上述同样地形成有用于降低摩擦系数的涂层等。

(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移动构件90能够沿着径向移动,由此在对该第二移动构件90作用有离心力时,根据该离心力而第二移动构件90按压第一移动构件70的受压面72a。由此,第二移动构件90一边与第一移动构件70滑动接触一边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第一移动构件70向周向一侧移动。

然后,根据从第二移动构件90作用于受压面72a的按压力与从减震器销50作用的按压力的平衡,第一移动构件70的周向位置发生变化。由此,与上述同样地,减震器销50的接触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衰减发生变化。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来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另一个缘板32形成有壁部100,该壁部100形成为从第二凹部60的第二凹部下表面63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且覆盖该第二凹部60的开口的一部分。壁部100的径向外侧的端面成为从径向内侧将第一移动构件70的内周侧端面73支承为能够沿着周向滑动的支承面102。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移动构件70的受压面72a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以随着趋向径向外侧而向周向另一侧延伸的方式倾斜。

(施力减震器销)

并且,在第二凹部60内的由壁部100划分出的该壁部100的周向另一侧的空间内,收容有施力减震器销110(施力构件)。施力减震器销110在轴线o方向上以一样的形状延伸。施力减震器销110能够与第二凹部底面62及受压面72a这双方同时地接触。施力减震器销110的与轴线o正交的截面形状的轮廓呈非旋转对称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非旋转对称形状的一例,施力减震器销110的与轴线o正交的轮廓形状由向外侧凸出并且曲率半径互不相同的多个圆弧111、以及将这些圆弧111连结的多个线段112形成。由此,施力减震器销110的上述轮廓形状成为即便使该轮廓形状的一部分任意地旋转,也不出现与该一部分重复那样的同一形状的非旋转对称形状。

(作用效果)

在涡轮10旋转时离心力作用于施力减震器销110的情况下,该施力减震器销110与第二凹部底面62及受压面72a这双方接触。第一移动构件70的周向位置根据来自该施力减震器销110的按压力与周向一侧的减震器销50的按压力的平衡来决定。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施力减震器销110成为非旋转对称形状,从而在作用有离心力时该施力减震器销110与受压面72a的接触部位随机地变化。由此,从施力减震器销110作用于受压面72a的按压力发生变化。因此,与上述同样地,减震器销50的接触位置根据第一移动构件70的周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能够根据转速来使衰减发生变化。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施力减震器销110的与轴线o正交的截面形状的轮廓由互不相同的圆弧111及线段112形成,能够容易地使施力减震器销110的外周面的轮廓为非旋转对称形状。由此,能够使施力减震器销110的接触部位更随机地变化。另外,轮廓的线段112的区域成为平面状,因此能够通过与受压面72a及第二凹部底面62面接触来降低面压。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该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变更。

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使一对减震器抵接面38、75这双方相对于径向倾斜的结构。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一对减震器抵接面38、75中的一方与实施方式同样地倾斜,并且另一方沿着径向延伸。

例如在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适用于燃气轮机1的涡轮动叶30的例子,但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适用于喷气式发动机的动叶、蒸气轮机的动叶等其他旋转机械的动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