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0818发布日期:2020-01-14 23:10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发动机部件的零件,尤其涉及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



背景技术:

油轨的作用:以汽油发动机为例,汽油发动机有多个气缸,且每个气缸都独立装有喷油器以提供汽油,所有喷油器连接在一根公用的油管上(简称燃油共轨)。工作原理是先由油泵将汽油按一定的压力从油箱输送进入油轨,油轨内部有一个恒定的工作压力将汽油送入每个喷油器,喷油器通过电控装置将汽油按要求喷射进入气缸内进行燃烧。油轨独立与汽油发动机之外,在整个喷射燃烧过程中保持不变。

高压油轨:将燃油直接喷射入气缸内,利用气缸内的高压气流使汽油充分雾化达到汽油充分燃烧的目的。由于汽油被充分燃烧,所以其燃油的经济性能大大的提高,其二氧化碳排放明显降低,使得高压燃油发动机的性能有着极佳的表现,是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汽油发动机技术。

目前国际上的高压汽油发动为了在提升性能的同时节能降耗,主流方法是不断提高整个发动机的工作压力和强度,对于高压油轨本身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对于用于发动机高压油轨总成的分配管的密封性及耐压性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分配管内部的内腔2通常为通孔(详见图1和图2),内腔2通孔一端为开口,内腔2通孔另一端以分体式管接头11配合第一无氧铜环12在分配管本体1内部进行分体式连接,但是在分体式管接头11与分配管本体1内壁之间、第一无氧铜环12与分配管本体1内壁之间均不可避免地存在缝隙(即泄露风险点5),这些缝隙在高压情况下易产生汽油泄露,减低汽油使用率的同时还可能造成汽车其他部件损害,因此如何避免分配管的管接头与分配管之间缝隙泄露汽油(尤其是在分配管内部高压的情况下)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如何避免分配管与管接头分体连接形成缝隙泄露汽油(尤其是在分配管内部高压的情况下)的问题,通过解决前述问题能够达到进一步提升分配管的密封性能、耐压性能、减少零件、减少装配工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体、管接头,所述分配管本体内设有内腔,管接头内设有第一通油孔,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腔一端开口,内腔另一端的分配管本体与管接头形成一体成型的密封结构,管接头的第一通油孔连通内腔内部和管接头的内部。

进一步,所述分配管本体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油孔。

进一步,所述内腔另一端的形状为圆柱形或锥形或球面形或w形或倒直角或倒圆角或由圆柱形、锥形、球面形、w形、倒直角、倒圆角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

进一步,所述内腔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椭圆形或梯形或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进一步,所述分配管本体外边缘形成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椭圆形或梯形或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

进一步,所述内腔另一端的折角处为圆弧过渡。

进一步,所述折角处的圆弧过渡的r角至少为0.1毫米。

进一步,所述分配管本体的中轴线和内腔的中轴线重合。

进一步,所述分配管本体最小厚度为至少1毫米;所述管接头的壁厚为至少1毫米;所述内腔的深度为1~1000毫米。

进一步,所述管接头与分配管本体一体成型的连接处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或正方形或长方形或椭圆形或梯形或梅花形或齿轮形或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或由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梅花形、齿轮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

鉴于上述技术特征,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产品主要用于发动机高压油轨总成,可以适用于汽油发动机、柴油发动机、燃气发动、其它类型的燃料发动机及其它能源的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可以运用于机动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大型机械的发动机中。

本实用新型产品通过分配管本体与管接头一体成型连接的设计,能够提高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的密封性能、耐压性能、机械强度;同时因为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的一体式设计,而非分体式,能够减少产品所需零件、减少装配工序(如装配所需要的设备、夹具、人工和时间;如质量检验所需要的设备、工具、人工和时间)、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能够实现密封性能好、耐压性能高、结构简单且可靠、实用性强、加工简单且效率高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尺寸,以满足不同发动机高压油轨总成的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分配管与管接头分体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m部位的现有技术中分配管、管接头、第一无氧铜环安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n部位(即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内腔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a部位的剖面图1(圆形);

图6是图4中a-a部位的剖面图2(正方形);

图7是图4中a-a部位的剖面图3(长方形);

图8是图4中a-a部位的剖面图4(椭圆形);

图9是图4中a-a部位的剖面图5(五边形);

图10是图4中a-a部位的剖面图6(梅花形);

图11是图4中a-a部位的剖面图7(齿轮形);

图12是实施例1中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例2中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内腔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实施例3中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内腔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实施例4中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内腔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实施例5中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内腔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现有技术中分配管本体,2为现有技术中分配管内腔,5为现有技术中分配管的泄露风险点,6为分配管本体,6-1为分配管本体上的第二通油孔,7为分配管内腔,7-1为分配管内腔底部,8为管接头,8-1为管接头的第一通油孔,8-2为管接头的内部,9为折角处,11为现有技术中分体式管接头,12为用于现有技术中分配管的第一无氧铜环,m为现有技术中分配管内腔底部,n为分配管内腔底部(即分配管内腔靠近管接头一端的底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参见图3至图12,实施例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包括分配管本体6和管接头8,管接头8内设有第一通油孔8-1,其特征在于:分配管本体6内设有内腔7,内腔7一端开口,该开口是由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加工后形成的工艺开口,可用封堵盖(附图中未体现)和第二无氧铜环(附图中未体现)对内腔7的这个开口进行封堵,内腔7另一端的分配管本体6与管接头8形成一体成型的密封结构(即管接头8与分配管本体6一体式密封,无缝隙,此处也就不存在泄露风险点,即分配管内腔7为非通孔,提升了本实用新型产品的密封性能和耐压性能),该结构使得管接头8与分配管本体6一体成型、无缝连接的一体式封堵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在管接头8与分配管本体6的连接处发生泄露风险点,进而提升分配管的密封性能、耐压性能及机械强度,节省了零件、减少装配及检验工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管接头的第一通油孔8-1连通分配管内腔7内部和管接头的内部8-2,即管接头的内部8-2将外部燃料(如汽油、柴油等)通过管接头的第一通油孔8-1导入分配管内腔7内部。分配管本体6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通油孔6-1(第二通油孔6-1可以为一个或二个或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个,按照实际情况分布在分配管本体6上,比如可以呈直线分布且该直线与分配管本体6轴线平行,也可以呈不规则地分布),本实施例1为四个第二通油孔6-1,用于将分配管内腔中的油流入喷油装置中。

分配管本体6采用材料可以选用以下型号的不锈钢板,通过冷轧和/或热挤压和/或浇铸和/或锻造和/或冷镦和/或切割及其它用于制造毛坯料的工艺制成:

中国gb--06cr19ni10、022cr19ni10、y12cr18ni9、022cr17ni12mo2、06cr18ni11ti、12cr17mn6ni5n、12cr18mn9ni5n、12cr17ni7、06cr19ni10n、06cr19ni9nbn、022cr19ni10n、10cr18ni12、06c23ni13、06cr25ni20、06cr17ni12mo2、06cr17ni12mo2ti、06cr17ni12mo2n、022cr17ni13mo2n、06cr18ni12mocu2、022cr18ni14mo2cu2、06cr19ni13mo3、022cr19ni13mo3、06cr18ni11nb、y12、y15、y12、y15、y20、y30、y35、y40mn、y45cas、y100pb、y100bi。

日本jis--sus304、sus304l、sus316、sus316l、sus321、sus201、sus202、sus301、sus304n1、sus304n2、sus304ln、sus305、sus309s、sus310、sus310s、sus316ti、sus316n、sus316j1、sus316j1l、sus317、sus317l、sus347。

美国astm--304、304l、316、316l、321、201、202、301、304n、xm21、304ln、305、306、309s、310s、316ti、316n、316ln、317、317l、347。

美国uns—s30400、s30403、s31603、s32100、s20100、s20200、s30100、s30451、s30452、s30453、s30500、s30908、s31008、s31600、s31635、s31651、s31653、s31700、s31703、s34700。

欧洲en—1.4301、1.4302、1.4303、1.4304、1.4305、1.4306、1.4307、1.4308、1.4309、1.4310、1.4401、1.4402、1.4403、1.4404、1.4405、1.4406、1.4407、1.4408、1.4409、1.4410、1.4372、1.4373、1.4319、1.4315、1.4833、1.4845、1.4571、1.4429、1.4438、1.4541、1.455。

德国din—x5crni18-10、x2crni19-11、x2crnimo17-12-2、x6crniti18-10、x12crmnnin17-8-5、x12crmnnin18-9-5、x5rni17-7、x5crnin19-9、x2crnin18-10、x4crni18-12、x12crni23-13、x8crni25-21、x5crnimo17-12-2、x6crnimoti17-12-2、x2crnimon17-13-3、x2crnimo18-15-4、x6crninb18-10。

韩国ks—sts304、sts304l、sts316l、sts321、sts201、sts202、sts301、sts304n1、sts304n2、sts304ln、sts305、sts309s、sts310s、sts316、sts316n、sts316ln、sts316j1、sts317l、sts347。

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也就是分配管内腔靠近管接头一端的底部,内腔底部7-1通过管接头的第一通油孔8-1连通管接头的内部8-2)的形状为圆锥形(属于锥形的一种情况),更能有效改善内腔底部7-1的应力集中情况,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圆柱形或球面形或w形或倒直角或倒圆角或由圆柱形、锥形、球面形、w形、倒直角、倒圆角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以及前述至少两种形状的组合,满足不同情况所需。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的折角处9为圆弧过渡(例如r角或c角),圆弧过渡能够帮助有效减少应力的集中,对内腔底部7-1进行有效的保护,延长分配管的使用寿命;折角处9的圆弧过渡的r角至少为0.1毫米,本实施例1中折角处9的圆弧过渡的r角为2毫米。

内腔7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或椭圆形或梯形或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以及前述至少两种形状的组合,满足不同情况所需。

分配管本体6外边缘形成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或椭圆形或梯形或正五边形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以及前述至少两种形状的组合,满足不同情况所需。

分配管本体6的中轴线和内腔7的中轴线重合,能够帮助内腔7处于分配管本体6中心位置,结构合理,确保分配管本体6的各部位均能够承受内腔7中压力。

分配管本体6最小厚度为至少1毫米,管接头的壁厚为至少1毫米,内腔7的深度为1~1000毫米。鉴于内腔7的截面形状为圆形且分配管本体6外边缘形成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因此本实施例1中分配管本体6厚度为4.5毫米,管接头的壁厚为9毫米,内腔7的深度为329毫米。

管接头8与分配管本体6一体成型的连接处(即a-a部位)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见图5),除圆形以外还可以设计加工为正方形(见图6)或长方形(见图7)或椭圆形(见图8)或梯形或梅花形(见图10)或齿轮形(见图11)或正五边形(见图9)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或由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梅花形、齿轮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该设计便于管接头上装配、拆卸其他零件。

本实用新型产品对的具体优势体现如下:

(上表中,y表示为是;n表示为否)

(上表中,mpa为兆帕;cc/min为毫升每分钟)

(上表中,mpa为兆帕)

本实用新型中分配管的硬度测试及对比,见下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分配管零件(即分配管本体)进行硬度检测(维氏硬度hv)。将分配管零件等份切割为10段检测样件,放入硬度仪进行检测。将硬度数据与传统无缝管的硬度进行对比,本实用新型的分配管硬度略优于传统分配管的硬度。

本实用新型中分配管的材料晶粒度的检测及对比,见下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分配管进行微观晶粒度的检查(100x、500x)。将分配管零件切割开,分别用仪器检测外表面、内表面,均用100x、500x的等级检查。将成像图片与传统无缝管的微观晶粒度进行对比,本实用新型的分配管的晶粒度更细小、更致密,其金属强度、硬度更高,塑性、任性更好。

本实用新型中分配管的压力脉动试验的测试及对比,见下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分配管进行压力脉动测试。将分配管零件装在压力脉动设备上,使用2个等级的压力分别进行测试。将数据与传统无缝管的数据进行对比,本实用新型的分配管耐压性能、抗疲劳性能更优秀。

参见图13,实施例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本实施例2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的形状为圆柱形;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的折角处9为圆弧过渡(例如r角或c角),圆弧过渡能够帮助有效减少应力的集中,对内腔底部7-1进行有效的保护,延长分配管的使用寿命;折角处9的圆弧过渡的r角至少为0.1毫米,本实施例2中折角处9的圆弧过渡的r角为2毫米。

同时管接头8与分配管本体6一体成型的连接处(见图13,即b-b部位)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见图5),除圆形以外还可以设计加工为正方形(见图6)或长方形(见图7)或椭圆形(见图8)或梯形或梅花形(见图10)或齿轮形(见图11)或正五边形(见图9)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或由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梅花形、齿轮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该设计便于管接头上装配、拆卸其他零件。

参见图14,实施例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本实施例4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的形状为球面形,更能有效改善内腔底部7-1的应力集中情况。

同时管接头8与分配管本体6一体成型的连接处(见图14,即c-c部位)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见图5),除圆形以外还可以设计加工为正方形(见图6)或长方形(见图7)或椭圆形(见图8)或梯形或梅花形(见图10)或齿轮形(见图11)或正五边形(见图9)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或由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梅花形、齿轮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该设计便于管接头上装配、拆卸其他零件。

参见图15,实施例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本实施例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的形状为w形(即内腔底部的过分配管本体6中轴线的截面形状,或为内腔底部7-1的结构为w形),更能有效改善内腔底部7-1的应力集中情况。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的折角处9为圆弧过渡,圆弧过渡能够帮助有效减少应力的集中,对内腔底部7-1进行有效的保护,延长分配管的使用寿命;折角处9的圆弧过渡的r角至少为0.1毫米,本实施例2中折角处9的圆弧过渡的r角为2毫米。

同时管接头8与分配管本体6一体成型的连接处(见图15,即d-d部位)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见图5),除圆形以外还可以设计加工为正方形(见图6)或长方形(见图7)或椭圆形(见图8)或梯形或梅花形(见图10)或齿轮形(见图11)或正五边形(见图9)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或由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梅花形、齿轮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该设计便于管接头上装配、拆卸其他零件。

参见图16,实施例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一体式管接头密封的分配管,本实施例5与实施例1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的形状为组合式的内腔7结构(即可以由圆柱形、锥形、球面形、直倒角、圆倒角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且相通的形状),本实施例5中采用圆柱形和球面型组合成为内腔7结构,此时球面形位于圆柱形顶部且更靠近管接头8,更能有效改善内腔底部7-1的应力集中情况。内腔7另一端(即内腔底部7-1)的折角处9为圆弧过渡,圆弧过渡能够帮助有效减少应力的集中,对内腔底部7-1进行有效的保护,延长分配管的使用寿命;折角处9的圆弧过渡的r角至少为0.1毫米,本实施例2中折角处9的圆弧过渡的r角为2毫米。

同时管接头8与分配管本体6一体成型的连接处(见图16,即e-e部位)的截面形状为圆形(见图5),除圆形以外还可以设计加工为正方形(见图6)或长方形(见图7)或椭圆形(见图8)或梯形或梅花形(见图10)或齿轮形(见图11)或正五边形(见图9)或正六边形或正多边形或不规则多边形或由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梅花形、齿轮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多边形、不规则多边形中至少两个形状组合而成的形状。该设计便于管接头上装配、拆卸其他零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