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8683发布日期:2020-05-20 00:54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底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底壳。



背景技术:

油底壳是安装在发动机本体底部用于收集和储存润滑油的壳体。现有的油底壳多采用金属板材冲压成型,其包括油底壳本体,油底壳本体具有开口朝上的储油腔,油底壳本体的口沿处设有用于连接发动机本体的外围凸缘,外围凸缘与发动机本体之间通过间隔设置的多个螺栓连接,为了增强油底壳与发动机本体之间的密封效果,外围凸缘与发动机本体之间还应当设有密封垫圈。

现有油底壳的存在如下缺点:外围凸缘与发动机本体之间通过多个螺栓连接,各个螺栓相对独立,每个紧固螺栓的松紧不同,外围凸缘的不同部位可能会受到不同的压力,由此可导致外围凸缘翘曲变形,外围凸缘与发动机本体的安装面不能完全贴合,其对密封垫片的压紧作用也有限,漏油的情况时有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发动机本体贴合更好的油底壳,以避免漏油的故障发生。

为到达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油底壳本体,油底壳本体具有开口朝上的储油腔,油底壳本体的口沿处连接有用于跟发动机本体连接的外围凸缘,外围凸缘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安装孔,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外围凸缘的底面上贴装有围绕油底壳本体周边设置的依次相接的多个条形垫片,每个条形垫片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孔,连接孔与相应部位的安装孔上下对应。采用上述结构后,紧固螺栓可以穿过条形垫片上的连接孔及外围凸缘上的安装孔与发动机本体相连接,当然外围凸缘与发动机本体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垫片,对外围凸缘的压紧较为平实,多个条形垫片共同形成一个环圈结构,从而对外围凸缘进行全面压紧,外围凸缘各部位受到的压力基本相同,不会发生翘曲变形,这样就可以跟发动机本体更好地贴合,增强密封效果,避免漏油故障;此外条形垫片还能起到增强外围凸缘强度的效果,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应力而发生形变。

所述条形垫片的数目为四个,其中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形为长直型的第一垫片,还包括位于两个第一垫片前方的左右两个具有拐角的第二垫片,还包括位于位于两个第一垫片后方的左右两个具有拐角的第三垫片,两个第二垫片的其中一端相互对接,两个第二垫片的另外一端各与一个第一垫片的前端相对接,两个第三垫片的其中一端相互对接,两个第三垫片的另外一端各与一个第一垫片的后端相对接。第一垫片为长直型,用于油底壳较长的两个侧部,第二垫片、第三垫片具有拐角,用于油底壳的四角,第一垫片、第二垫片、第三垫片可分别制作,使用时可分别放置,组合后刚好围绕油底壳本体一圈,制作、安装都比较方便,使用后可以对外围凸缘进行全面压紧。

所述外围凸缘的外边缘处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翻边可进一步提高外围凸缘的强度,并在外围凸缘的下表面形成安装槽,将条形垫片及紧固螺栓容纳其内,起到防护的作用。

所述翻边对应每个条形垫片均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缺口处连接有向油底壳本体所在的一侧弯曲以伸向条形垫片底部对其进行限位的限位挡片。限位挡片对条形垫片具有限位作用,使条形垫片保持在安装槽内,条形垫片与外围凸缘成为一体,安装油底壳时不需要再去找寻匹配的条形垫片,条形垫片也不用单独存放,使用更加方便。

所述多个条形垫片中每两个相对接的垫片中,其中一个条形垫片的端部边缘处设有向下弯折的搭接边,而另一条形垫片上设有向下弯折后再向上弯曲形成的搭接槽,其中一个条形垫片的搭接边插入到另一个条形垫片的搭接槽中。两条形垫片上的搭接边、搭接槽共同形成可插接可分离的插接结构,插接后可使相邻条形垫片连为一体,更加有利于对外围凸缘的压紧,采用插接结构的各条形垫片可分别放置以便于安装使用,条形垫片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量,可以进行微量的位置调节使连接孔与安装孔相对齐。

所述油底壳本体上设有回油孔、漏油孔,储油腔的内壁上对应回油孔、漏油孔分别连接有第一加强圈、第二加强圈,第一加强圈上设有与回油孔连通的螺纹孔,第二加强圈上设有与漏油孔连通的螺纹孔。漏油孔用于油底壳内旧油的排出,回油孔用于向油底壳内注入新油,带有螺纹孔的第一加强圈、第二加强圈不仅用于回油孔、漏油孔跟油管的连接,它们对于油底壳本体上设有回油孔、漏油孔的部位还具有增加强度的作用。

所述油底壳本体上设有预留孔,油底壳本体的储油腔中对应预留孔连接有第三加强圈,第三加强圈上设有连通预留孔的螺纹孔。预留孔留作备用,带有螺纹孔的第三加强圈不仅能够连接油管,它对油底壳本体上设有预留孔的部位还具有增加强度的作用。

所述漏油孔设在储油腔的底壁上,所述回油孔、预留孔设在储油腔的侧壁上并分别位于漏油孔的左右两侧。回油孔、漏油孔、预留孔这样分布和设置的好处在于:漏油孔位置最低,便于旧油的排出,回油孔、预留孔设在油底壳本体的储油腔侧壁上便于连接注油管,有利于新油的注入,三者分散在油底壳的不同部位,可减少对油底壳的强度破坏。

所述储油腔的底壁上设有向下凹陷的凹陷部,凹陷部具有一个朝向外侧的斜面,所述漏油孔设在该斜面上,储油腔的底壁上位于凹陷部左右两侧的部位各有一向下凹陷并且左右延伸的第一变形槽,储油腔的底壁上位于漏油孔后方的部位设有向下凹陷并且左右延伸的第二变形槽。凹陷部、第一变形槽、第二变形槽共同形成对油底壳本体储油腔底壁的加强结构,能够进一步防止油底壳本体变形而影响外围凸缘的平整。

所述外围凸缘位于安装孔之间的部位设有至少一个向下凹陷并且沿外围凸缘的延伸方向相适应的第三变形槽。设置在安装孔之间第三变形槽对外围凸缘具有加强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外围凸缘的强度,能够更好的保证它的平整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外围凸缘具有更强的结构,其与发动机本体的安装面可以更好的贴合,在安装和使用过程中不会因为受到紧固螺栓的压力而发生变形,与发动机本体之间的密封效果较好,与现有油底壳相比出现漏油的故障率更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线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b部放大图;

图4图2的仰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条形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仰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沿c-c线剖切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d部放大图;

图9为条形垫片之间的其中一种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例中,油底壳包括油底壳本体1,油底壳本体1具有开口朝上的储油腔,油底壳本体1的口沿处连接有用于跟发动机本体连接的外围凸缘2,外围凸缘2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安装孔3,外围凸缘2的底面上贴装有围绕油底壳本体1周边设置的依次相接的多个条形垫片4,每个条形垫片4上设有一个或多个连接孔5,连接孔5与相应部位的安装孔3上下对应。条形垫片4可以固定在外围凸缘2上,也可以独立存在,在安装紧固螺栓时将条形垫片4放置在外围凸缘2底面的相应部位即可;条形垫片4可以为长条形,可以为带有弯曲的条形结构,这些条形垫片4共同形成一个与外围凸缘2形状相适应的环圈结构。采用上述结构后,紧固螺栓可以穿过条形垫片4上的连接孔5及外围凸缘2上的安装孔3与发动机本体相连接,当然外围凸缘2与发动机本体之间可以设置密封垫片,对外围凸缘2的压紧较为平实,多个条形垫片4共同形成一个环圈结构,从而对外围凸缘2进行全面压紧,外围凸缘2各部位受到的压力基本相同,不会发生翘曲变形,这样就可以跟发动机本体更好地贴合,增强密封效果,避免漏油故障;此外条形垫片4还能起到增强外围凸缘2强度的效果,避免其在使用过程中因为应力而发生形变。

条形垫片4的数目可以根据油底壳的规格设置两个、三个、四个、五个等等。图5中示出的条形垫片4的数目为四个,其中包括左右间隔设置的两个形为长直型的第一垫片6,还包括位于两个第一垫片6前方的左右两个具有拐角的第二垫片7,还包括位于位于两个第一垫片6后方的左右两个具有拐角的第三垫片8,两个第二垫片7的其中一端相互对接,两个第二垫片7的另外一端各与一个第一垫片6的前端相对接,两个第三垫片8的其中一端相互对接,两个第三垫片8的另外一端各与一个第一垫片6的后端相对接。第一垫片6为长直型,用于油底壳较长的两个侧部,第二垫片7、第三垫片8具有拐角,用于油底壳的四角,第一垫片6、第二垫片7、第三垫片8可分别制作,使用时可分别放置,组合后刚好围绕油底壳本体1一圈,制作、安装都比较方便,使用后可以对外围凸缘2进行全面压紧。

参照图2、图3,外围凸缘2的外边缘处设有向下弯折的翻边9。翻边9可进一步提高外围凸缘2的强度,并在外围凸缘2的下表面形成安装槽,将条形垫片4及紧固螺栓容纳其内,起到防护的作用。

参照图1、图2、图4,油底壳本体1上设有回油孔14、漏油孔15,储油腔的内壁上对应回油孔14、漏油孔15分别连接有第一加强圈16、第二加强圈17,第一加强圈16上设有与回油孔14连通的螺纹孔,第二加强圈17上设有与漏油孔15连通的螺纹孔。漏油孔15用于油底壳内旧油的排出,回油孔14用于向油底壳内注入新油,带有螺纹孔的第一加强圈16、第二加强圈17不仅用于回油孔14、漏油孔15跟油管的连接,它们对于油底壳本体1上设有回油孔14、漏油孔15的部位还具有增加强度的作用。油底壳本体1上设有预留孔20,油底壳本体1的储油腔中对应预留孔20连接有第三加强圈21,第三加强圈21上设有连通预留孔20的螺纹孔。预留孔20留作备用,带有螺纹孔的第三加强圈21不仅能够连接油管,它对油底壳本体1上设有预留孔20的部位还具有增加强度的作用。漏油孔15设在储油腔的底壁上,所述回油孔14、预留孔20设在储油腔的侧壁上并分别位于漏油孔15的左右两侧。回油孔14、漏油孔15、预留孔20这样分布和设置的好处在于:漏油孔15位置最低,便于旧油的排出,回油孔14、预留孔20设在油底壳本体1的储油腔侧壁上便于连接注油管,有利于新油的注入,三者分散在油底壳的不同部位,可减少对油底壳的强度破坏。

参照图1、图2、图4,储油腔的底壁上设有向下凹陷的凹陷部26,凹陷部26具有一个朝向外侧的斜面27,所述漏油孔15设在该斜面27上,储油腔的底壁上位于凹陷部26左右两侧的部位各有一向下凹陷并且左右延伸的第一变形槽23,储油腔的底壁上位于漏油孔15后方的部位设有向下凹陷并且左右延伸的第二变形槽24。凹陷部26、第一变形槽23、第二变形槽24共同形成对油底壳本体1储油腔底壁的加强结构,能够进一步防止油底壳本体1变形而影响外围凸缘2的平整。外围凸缘2位于安装孔3之间的部位设有至少一个向下凹陷并且沿外围凸缘2的延伸方向相适应的第三变形槽25。设置在安装孔3之间第三变形槽25对外围凸缘2具有加强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外围凸缘2的强度,能够更好的保证它的平整性。

参照图6、图7、图8,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在第一种实施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改进,改进后的翻边9上对应每个条形垫片4均设有一个或多个缺口10,缺口10处连接有向油底壳本体1所在的一侧弯曲以伸向条形垫片4底部对其进行限位的限位挡片11。限位挡片11对条形垫片4具有限位作用,使条形垫片4保持在安装槽内,条形垫片4与外围凸缘2成为一体,安装油底壳时不需要再去找寻匹配的条形垫片4,条形垫片4也不用单独存放,使用更加方便。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条形垫片4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不连接,例如在5中给出了一种不连接的结构,相邻条形垫片4的端部相靠近。图9则给出了一种条形垫片4之间相连接的结构,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多个条形垫片4中每两个相对接的垫片中,其中一个条形垫片4的端部边缘处设有向下弯折的搭接边12,而另一条形垫片4上设有向下弯折后再向上弯曲形成的搭接槽13,其中一个条形垫片4的搭接边12插入到另一个条形垫片4的搭接槽13中。两条形垫片4上的搭接边12、搭接槽13共同形成可插接可分离的插接结构,插接后可使相邻条形垫片4连为一体,更加有利于对外围凸缘2的压紧,采用插接结构的各条形垫片4可分别放置以便于安装使用,条形垫片4之间具有一定的活动量,可以进行微量的位置调节使连接孔5与安装孔3相对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做若干的更改和修饰,所有这些变化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