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副油箱切换的燃油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76323发布日期:2020-05-19 20:48阅读:105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主副油箱切换的燃油换向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汽车供油零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副油箱切换的燃油换向阀。



背景技术:

目前柴油发动机普遍配备两个燃油箱,分别为主油箱和副油箱,主油箱内一般装入高标号柴油,副油箱内装入适应当地气温的低标号柴油,以实现节能环保,现有的柴油发动机普遍通过复杂的燃油转换阀进行切换,但是现有的燃油转换阀多结构复杂,切换效率低,并且由于零部件繁杂,调教难度大,而且极其容易发生磨损报废,同时现有燃油转换法在切换时存在高低标号油箱混油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主油箱内的高标号柴油容易混入副油箱的低标号柴油箱内,造成低温环境下,本不应凝结的副油箱因掺入高标号柴油而发生凝结,造成发动机启动难的问题,从而影响其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主副油箱切换的燃油换向阀,该燃油换向阀组装简单,切换方便,能够有效避免主油箱内的高标号柴油混入副油箱的低标号柴油内。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主副油箱切换的燃油换向阀,包括阀体、出油阀芯、回油阀芯以及驱动轴,阀体上开设有发动机进油孔、发动机出油孔、主油箱供油孔、主油箱回油孔、副油箱供油孔以及副油箱回油孔,发动机进油孔以及发动机出油孔分别与发动机相连接,主油箱供油孔和主油箱回油孔分别与主油箱相连接,副油箱供油孔和副油箱回油孔分别与副油箱相连接,发动机进油孔、主油箱供油孔和副油箱供油孔交汇处形成上阀槽,出油阀芯位于上阀槽内,发动机出油孔、主油箱回油孔和副油箱回油孔交汇处形成下阀槽,回油阀芯位于下阀槽内,驱动轴插入阀体内,并且驱动轴驱动出油阀芯转动,出油阀芯通过连接轴驱动回油阀芯,驱动轴和连接轴的中心轴线重合,出油阀芯和回油阀芯均是空心结构,并且均具有两组通孔,出油阀芯用于转换主油箱或副油箱供油,回油阀芯用于转换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或副油箱,两组通孔的中心线与连接轴的中心线垂直,回油阀芯的上端开设有与连接轴下端间歇转动连接的扇形滑槽。

主油箱、副油箱和发动机通过管路与阀体的相应通孔相连接,驱动轴驱动出油阀芯和回油阀芯关联转动,出油阀芯用于转换主油箱或副油箱供油,回油阀芯用于转换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或副油箱,回油阀芯的上端开设有与连接轴下端间歇转动连接的扇形滑槽,因此形成三种切换模式,分别是主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副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副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副油箱,三种切换模式均能够通过转动驱动轴实现,该燃油换向阀组装简单,切换方便,能够有效避免主油箱内的高标号柴油混入副油箱的低标号柴油内。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发动机进油孔和发动机出油孔均位于阀体的后侧,发动机进油孔通过并联的前进油通道和后进油通道与上阀槽的前后侧连通,主油箱供油孔以及副油箱供油孔与上阀槽的左右侧连通,驱动轴驱动出油阀芯转动,使得出油阀芯切换前进油通道、后进油通道、主油箱供油孔以及副油箱供油孔的开闭,从而实现主油箱供油或者副油箱供油。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发动机出油孔与下阀槽的后侧连通,主油箱回油孔以及副油箱回油孔分别与下阀槽的左右两侧连通,通过转动回油阀芯能够实现主油箱回油孔以及副油箱回油孔的开闭,进而调节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或副油箱。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驱动轴的下端与出油阀芯卡接连接,连接轴的上端与出油阀芯卡接连接,当主油箱切换至副油箱供油时,此时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驱动轴驱动出油阀芯和连接轴转动90°,但是由于回油阀芯的上端开设有与连接轴下端间歇转动连接的扇形滑槽,因此回油阀芯不转动,此时发动机内的低标号柴油通过回油阀芯流至主油箱,驱动轴驱动出油阀芯和连接轴再次转动90°,出油阀芯和回油阀芯同时转动90°,切换至副油箱供油,发动机内的低标号柴油回流至副油箱。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优选地,副油箱供油孔以及副油箱回油孔的孔径大于出油阀芯和回油阀芯的直径,并且副油箱供油孔以及副油箱回油孔的内部设有一端封闭的套筒,出油阀芯和回油阀芯均抵住套筒的另一端的开口处,从而企业可以轻松安装阀体内的零部件,在保证密闭性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燃油换向阀的组装效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主油箱、副油箱和发动机通过管路与阀体的相应通孔相连接,驱动轴驱动出油阀芯和回油阀芯转动,出油阀芯用于转换主油箱或副油箱供油,回油阀芯用于转换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或副油箱,回油阀芯的上端开设有与连接轴下端间歇转动连接的扇形滑槽,因此形成三种切换模式,分别是主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副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副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副油箱,三种切换模式均能够通过转动驱动轴实现,该燃油换向阀组装简单,切换方便,能够有效避免主油箱内的高标号柴油混入副油箱的低标号柴油内。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前侧等轴测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后侧等轴测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阀体内部件的结构示意图,此时主油箱供油,并且回油至主油箱。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回油阀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阀体内部件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此时副油箱供油,并且回油至主油箱。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阀体内部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此时副油箱供油,并且回油至副油箱。

图中:1、阀体;2、出油阀芯;3、回油阀芯;4、驱动轴;5、发动机进油孔;6、发动机出油孔;7、主油箱供油孔;8、主油箱回油孔;9、副油箱供油孔;10、副油箱回油孔;11、连接轴;12、通孔;13、前进油通道;14、后进油通道;15、扇形滑槽;16、套筒;17、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主副油箱切换的燃油换向阀,包括阀体1、出油阀芯2、回油阀芯3以及驱动轴4,阀体1上开设有发动机进油孔5、发动机出油孔6、主油箱供油孔7、主油箱回油孔8、副油箱供油孔9以及副油箱回油孔10,发动机进油孔5以及发动机出油孔6分别与发动机相连接,发动机进油孔5和发动机出油孔6均位于阀体1的后侧,主油箱供油孔7和主油箱回油孔8分别与主油箱相连接,副油箱供油孔9和副油箱回油孔10分别与副油箱相连接,发动机进油孔5、主油箱供油孔7和副油箱供油孔9交汇处形成上阀槽,出油阀芯位于上阀槽内,发动机出油孔6、主油箱回油孔8和副油箱回油孔10交汇处形成下阀槽,回油阀芯3位于下阀槽内,驱动轴4插入阀体1内,并且驱动轴4驱动出油阀芯2转动,出油阀芯2通过连接轴11驱动回油阀芯3,驱动轴4和连接轴11的中心轴线重合,出油阀芯2和回油阀芯3均是球形的空心结构,并且均具有两组通孔12,出油阀芯2用于转换主油箱或副油箱供油,发动机进油孔5通过并联的前进油通道13和后进油通道14与上阀槽的前后侧连通,主油箱供油孔7以及副油箱供油孔与上阀槽的左右侧连通,驱动轴4驱动出油阀芯2转动,使得出油阀芯2切换前进油通道13、后进油通道14、主油箱供油孔7以及副油箱供油孔的开闭,从而实现切换主油箱或者副油箱供油,回油阀芯3用于转换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或副油箱,发动机出油孔6与下阀槽的后侧连通,主油箱回油孔8以及副油箱回油孔10分别与下阀槽的左右两侧连通,通过转动回油阀芯3能够实现主油箱回油孔8以及副油箱回油孔10的开闭,进而调节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或副油箱,两组通孔12的中心线与连接轴11的中心线垂直,并且两组通孔的中心线以球心为圆心成直角夹角,回油阀芯3的上端开设有与连接轴11下端间歇转动连接的扇形滑槽15。

工作过程:

起始状态时,主油箱供油,并回路至主油箱,此时出油阀芯2的两组通孔12分别与主油箱供油孔7和后进油通道14连通,回油阀芯3的两组通道分别与发动机出油孔6和主油箱回油孔8连通;驱动轴4顺时针转动90°,出油阀芯2和连接轴11同步顺时针转动90°,但是由于回油阀芯3的上端开设有与连接轴11下端间歇转动连接的扇形滑槽15,因此回油阀芯3不转动,此时出油阀芯2的两组通孔12分别与副油箱供油孔和后进油通道14连通,回油阀芯3的两组通道仍旧分别与发动机出油孔6和主油箱回油孔8连通,此时副油箱供油,返回至主油箱;驱动轴4顺时针转动90°,出油阀芯2、连接轴11和回油阀芯3同步顺时针转动90°,此时出油阀芯2的两组通孔12分别与副油箱供油孔和前进油通道13连通,回油阀芯3的两组通道分别与发动机出油孔6和副油箱回油孔10连通,此时副油箱供油,返回至副油箱;驱动轴4逆时针转动180°,出油阀芯2和连接轴11同步逆时针转动180°,并且回油阀芯3转动90°,此时回复至起始状态,综上实现高效切换燃油换向阀的三种工作状态。

根据上述实施例,优选地,副油箱供油孔9以及副油箱回油孔10的孔径大于出油阀芯2和回油阀芯3的直径,并且副油箱供油孔9以及副油箱回油孔10的内部设有一端封闭的套筒16,套筒16的封闭侧安装有盖板17,出油阀芯2和回油阀芯3均抵住套筒16的另一端的开口处,从而能够轻松安装阀体1内的各个零部件,在保证密闭性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燃油换向阀的组装效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主油箱、副油箱和发动机通过管路与阀体1的相应通孔12相连接,驱动轴4驱动出油阀芯2和回油阀芯3转动,出油阀芯2用于转换主油箱或副油箱供油,回油阀芯3用于转换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或副油箱,回油阀芯3的上端开设有与连接轴11下端间歇转动连接的扇形滑槽15,因此实现三种切换模式,分别是主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副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主油箱;副油箱供油,发动机回油至副油箱,三种切换模式均能够通过转动驱动轴4实现,该燃油换向阀组装简单,切换方便,能够有效避免主油箱内的高标号柴油混入副油箱的低标号柴油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