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进气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059296发布日期:2020-11-25 17:40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车辆的进气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进气构造。



背景技术:

在两轮摩托车的进气构造中,存在如下的结构:在发动机的后方配置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的周围被车身框架围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空气滤清器中,在前后分割的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半侧(后壳体)配置有筒状的空气过滤器。在后壳体的侧面,在与空气过滤器相对的位置安装有能够装卸的维护罩。通过拆卸维护罩,与空气过滤器相对的后壳体侧面的规定区域被开口,能够进行空气过滤器的装卸。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753745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若采用净化效率更好的板状的空气过滤器,则为了装卸板状的空气过滤器而需要设置较大的开口。然而,在像专利文献1那样空气滤清器的周围被车身框架围起的情况下,在空气滤清器壳体设置较大的开口是很困难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该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进气构造,能够确保空气过滤器的面积,并且能够提高空气过滤器的维护性。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车辆的进气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主框架,该主框架由从头管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管和从所述主管向车辆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车身框架构成;座椅轨道,该座椅轨道从所述主框架向车辆后方延伸;以及空气滤清器,从车辆侧面观察时,该空气滤清器配置于由所述主框架和所述座椅轨道围起的空间,所述空气滤清器具有将内部划分成清洁侧和脏污侧的空气过滤器,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后端与所述座椅轨道相比位于车辆下方,所述空气过滤器与所述座椅轨道相比位于车辆下方。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确保空气过滤器的面积,并且提高空气过滤器的维护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概略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后视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俯视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左侧视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主视图。

图8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前半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从右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前半部分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后半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后半部分的左侧视图。

图12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后半部分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两轮摩托车

4空气滤清器

5第一清洁部

6第二清洁部

7空气过滤器

10车身框架

11头管

12主框架

14主管

14a托架

15车身框架

17座椅轨道

17a第一座椅轨道

17b第二座椅轨道

30座椅

35第一侧罩

36第二侧罩

50左半部

51右半部

52水平部

53倾斜部

54管部

54a凸部

55管部

55a凸部

56排出管

57插入部

58固定部

59环状部

59a凸部

60前半部

61后半部

62圆形开口

63管部

64夹具

65进气管

70框体

71突出部

72过滤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以下,对将本发明应用于运动类型的两轮摩托车(车辆)的例子进行说明,但应用对象不限于此,能够变更。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他类型的两轮摩托车、货车类型的机动三轮车、机动四轮车等。另外,关于方向,用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用箭头re表示车辆后方,用箭头l表示车辆左方,用箭头r表示车辆右方。另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一部分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概略结构的左侧视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俯视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仰视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的后视图。

如图1至图4所示,两轮摩托车1构成为在构成车辆的骨架部分的车身框架10悬架发动机2。发动机2例如由并列双气缸的水冷式发动机构成。发动机2构成为在收容左右延伸的曲轴(未图示)等的曲轴壳20的上部安装气缸体21、气缸盖22以及气缸盖罩23(详细情况参照图2至图5)。另外,在曲轴壳20的下部设置有油盘24。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曲轴壳20、气缸体21、气缸盖22、气缸盖罩23和油盘24合起来称为发动机箱。

曲轴壳20具有上壳体20a和下壳体20b。通过使上壳体20a和下壳体20b配合,而在曲轴壳20内形成收容各种轴的空间。曲轴位于上壳体20a和下壳体20b的接合面上。

在曲轴壳20的左右两侧分别形成开口。在左侧的开口安装有覆盖磁铁(未图示)的磁铁罩25。另外,在右侧的开口安装有覆盖离合器(未图示)的离合器罩26(图2至图4)。

车身框架10例如是焊接金属管而形成的金刚石框架,构成为通过像上述那样悬架发动机2,从而对于整个车身来说能够得到刚性。具体而言,车身框架10构成为包含:上下延伸的头管11、从头管的上端侧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主框架12、以及从头管11的下端侧朝向车辆后下方延伸的下框架13。

头管11以从侧面观察时上端侧相比于下端侧向后方倾斜的方式配置在车辆的前方侧。头管11经由转向轴(未图示)而支承左右一对前叉(未图示)。

主框架12由从头管11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管14、从左右一对主管14的后端朝向车辆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车身框架15构成。主管14在发动机2的上方随着朝向车辆后方而向下方稍微倾斜,从侧面观察时延伸到与曲轴壳20的后端对应的位置。车身框架15在发动机2的后方从气缸盖罩23的上端延伸到与曲轴壳20(下壳体20b)的下端对应的位置。车身框架15的下端与下壳体20b的后部连结。即,车身框架15支承曲轴壳20的后下部。

下框架13从头管11的下端朝向后下方延伸,下端与气缸盖22的前部连接。即,下框架13支承气缸盖22的前部。另外,主管14的后端经由托架14a而与气缸盖22的后部连接。即,主管14(托架14a)支承气缸盖22的后部。另外,主管14与下框架13通过连结管16而连结。由此,提高车身框架10的刚性。

在车身框架15安装有朝向车辆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7。座椅轨道17随着朝向后方而稍微向上方倾斜。具体而言,座椅轨道17具有:一端(前端)与车身框架15的上端侧连结的第一座椅轨道17a、以及一端与车身框架15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连结的第二座椅轨道17b。第一座椅轨道17a的后端与第二座椅轨道17b的后端连结,从侧面观察时呈v字状。另外,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7的后端彼此通过连结板17c而连结(参照图2)。在第一座椅轨道17a的上方配置有驾驶员用的座椅30。在座椅30的前方配置有燃料箱(未图示)。

空气滤清器4经由节气门体31而安装在位于气缸盖22的背面侧的进气口。节气门体31配置在左右一对主框架12之间,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主管14的下方且车身框架15的前方。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空气滤清器4配置在由主框架12(车身框架15)和座椅轨道17围起的空间。空气滤清器4例如通过合成树脂等而形成为箱型。空气滤清器4的详细结构后述说明。此外,空气滤清器4采用相对于发动机2的进气口水平配置的卧式的布局。

在座椅30的后下方且空气滤清器4的后方配置有电池32。电池32配置在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7之间。此外,在图2所示的俯视时,左右一对主管14、车身框架15以及座椅轨道17的左右宽度(相对间隔)为大致相同的宽度。另外,气缸盖22也具有与它们相同的左右宽度。另外,如图4所示,左右一对车身框架15随着朝向下方而左右宽度(相对间隔)稍微变窄。本实施方式的两轮摩托车1通过优先考虑外观设计,而将各种结构部件尽可能地收敛在车身框架10的宽度内,从而与以往相比抑制了车宽。此外,在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7之间,除了上述结构之外,有时还配置有保险丝盒、工具、手册、ecu(electroniccontrolunit:电子控制单元)、整流器、传感器类等。

在车身框架15的下端侧形成有枢轴部15a。在上下方向上,枢轴部15a位于车身框架15相对于第二座椅轨道17b的连结部与车身框架15相对于下壳体20b的连结部之间。摆动臂18以能够上下摆动的方式支承于枢轴部15a。摆动臂18朝向车辆后方延伸。后轮3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摆动臂18的后端。另外,在摆动臂18与车身框架15之间设置有后悬架34。

另外,在枢轴部15a的前方,在发动机2的左侧面设置有链轮罩27。另外,作为配置于左右两侧的车身罩,在座椅轨道17安装有第一侧罩35和第二侧罩36。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第一侧罩35遮蔽空气滤清器4的一部分。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第二侧罩36遮蔽电池32。

然而,在两轮摩托车的进气构造中,存在如下的结构:在发动机的后方配置空气滤清器,空气滤清器的周围被车身框架围起。在这种空气滤清器中,为了实现配置在内部的空气过滤器的装卸,提出了采用能够分割的壳体的方案。然而,由于空气滤清器本身被车身框架围起,因而为了空气过滤器的装卸而在壳体设置较大的开口是很困难的。

另外,为了确保空气滤清器的容量,还考虑在车宽方向上增大壳体。但是,考虑到车辆的外观设计、乘员的就座位置,还有时要求与以往相比减小车宽。在该情况下,会很难确保空气滤清器的容量。例如,若仅为了确保空气滤清器的容量而变更形状,则有可能对其他部件的布局造成影响。或者,由于空气滤清器的形状变得复杂,不仅制造成本恶化,而且还有可能对性能造成影响。

因此,本案发明者着眼于空气滤清器的构造和布局,想到了本发明。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车辆侧面观察时,空气滤清器4配置于由主框架12和座椅轨道17围起的空间,空气滤清器4的后端与座椅轨道17相比位于车辆下方。另外,将空气滤清器4的内部划分为清洁侧和脏污侧的空气过滤器7(参照图11、图12)与座椅轨道17相比位于车辆下方。

根据该结构,空气过滤器7与座椅轨道17相比位于下方,由此空气过滤器7的周围不会被车身框架10覆盖。因此,容易进行空气过滤器7的更换。另外,由于空气过滤器7没有被车身框架10围起,因此空气过滤器7的面积也容易确保。这样,能够确保空气过滤器7的面积,并且提高空气过滤器7的维护性。

另外,主框架12的左右宽度与座椅轨道17的左右宽度相同,空气滤清器4收敛在主框架12和座椅轨道17的宽度内。而且,空气滤清器4在从主框架12之间向车辆后方延伸之后,以沿着主框架12的方式向车辆下方延伸。

根据该结构,即使是车宽较窄的机种,通过将空气滤清器4延伸到座椅轨道17内,从而即使空气滤清器4的形状简单也能够确保其容量。另外,通过使空气滤清器4的形状沿着主框架12,从而对于座椅轨道17内的其他部件布局的影响也能够抑制在最小限度。这样,能够在不对其他部件的布局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兼得空气滤清器4的容量确保和性能确保。

接着,参照图5至图12对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俯视图。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左侧视图。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主视图。图8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前半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从右后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前半部分的立体图。图10是从右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后半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后半部分的左侧视图。图12是从左前方观察本实施方式的空气滤清器的后半部分的立体图。此外,在图12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一部分的结构。

如图5至图7所示,空气滤清器4具有:主要构成清洁侧的第一清洁部5、以及主要构成脏污侧的第二清洁部6。第一清洁部5与第二清洁部6前后排列配置,第一清洁部相比于第二清洁部6位于前侧。第一清洁部5配置在从车身框架15到座椅轨道17的范围内。第二清洁部6相比于座椅轨道17配置在下方。第二清洁部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一清洁部5装卸。将空气滤清器4划分成清洁侧和脏污侧的空气过滤器7配置在第二清洁部6(参照图11、图12)。

第一清洁部5构成为左右分割式。具体而言,将左半部50和右半部51熔接而将第一清洁部5形成为箱型。另外,第一清洁部5具有:从车辆侧面观察时前侧部分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52、以及在车辆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向后下方弯曲而后半部分向后下方倾斜地延伸的倾斜部53(参照图6)。

水平部52具有中央部分收敛在左右一对座椅轨道17(参照图2)的宽度内的左右宽度,顶端部分以随着朝向前方而顶端变细的方式俯视时呈v字状。倾斜部53随着朝向后方而左右宽度稍微变小,在其后端部分,左右宽度稍微变大。

另外,第一清洁部5的分割面(也可以称为分型线)、即左半部50与右半部51的接合面p1在俯视时在车辆前侧位于车宽方向中央,在车辆后侧位于偏向车宽方向一侧(左侧)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接合面p1的顶端位于水平部52的尖细位置,在俯视时以沿着水平部52的外表面形状的方式随着朝向后方而向左方倾斜。而且,接合面p1在倾斜部53中在俯视时偏向左侧的位置朝向后方笔直地延伸。

另外,如图8所示,在水平部52的前部设置有左右一对管部54、55。管部54、55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管部54从左半部50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基端部分与内部连通。管部55从右半部51的前表面朝向前方突出,基端部分与内部连通。从图7所示的正面观察时,管部54、55夹着接合面p1左右排列配置。另外,从图6所示的车辆侧面观察时,管部54、55以随着朝向前方而稍微向下方倾斜的方式延伸。在管部54、55的前端侧的外表面形成有沿径向稍微突出的环状的凸部54a、55a。详细情况后述说明,在管部54、55分别插入排出管56。

另外,在左半部50的前表面设置有二次空气导入用的管接头50a和通气用的管接头50b。管接头50a、50b在管部54的上方左右排列配置。

如图6所示,排出管56具有大致圆形管形状,具有:插入到第一清洁部5内的插入部57、以及用于固定于管部54、55的固定部58。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插入部57具有沿着第一清洁部5的形状平缓地弯曲的形状。具体而言,插入部57在水平部52内沿着管部54、55的形状随着朝向后方而稍微向上方倾斜,在倾斜部53的近前平缓地弯曲,随着朝向后方而向下方倾斜。插入部57的前端相比于管部54、55的顶端向前方突出。插入部57的后端具有稍微扩径的锥形状。另外,在图5所示的俯视时,插入部57随着朝向后方而稍微朝向车辆内侧弯曲。

固定部58具有如下形状:在插入部57的顶端侧从插入部57的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之后,沿着插入部57的轴向向后方延伸的圆筒形状。管部54、55的顶端进入由固定部58形成的内侧的环状凹部(未图示),利用夹具(未图示)来夹持固定部58的外周,由此将排出管56固定于管部54、55。此时,插入部57的顶端相比于管部54、55和固定部58向前方突出。在插入部57的顶端安装有将空气滤清器4和节气门体31相连的进气管(未图示)。

另外,如图9所示,在倾斜部53的后部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清洁部6的环状部59。环状部59从右半部51的后表面突出,中央开口。环状部59的中心位于倾斜部5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具有比倾斜部53的宽度稍微小的外径。在环状部59的外表面形成有沿径向稍微突出的环状的凸部59a。环状部59构成用于与第二清洁部6连接的插入部。另外,在环状部59的左下方设置有排水用的排水管51a。在排水管51a设置有盖51b。

如图10至图12所示,第二清洁部6构成为前后分割式,通过利用螺栓b来紧固前半部60和后半部61而形成为箱型。从正面观察时,第二清洁部6具有下边比上边短的大致梯形。即,从正面观察时,第二清洁部6随着朝向下方而左右宽度变小。另外,第二清洁部的左右宽度比第一清洁部5的左右宽度大(参照图5)。螺栓b的紧固位置设置在梯形的四个角。

像上述那样,将空气滤清器4划分成清洁侧和脏污侧的空气过滤器7配置在前半部60与后半部61的接合面p2上。具体而言,前半部60构成清洁侧,后半部61构成脏污侧。接合面p2位于第二清洁部6的偏向车辆前后方向前侧的位置。即,后半部61形成构成第二清洁部6的主要部分的箱部,前半部60作为覆盖该箱部的前方的盖部发挥功能。

在前半部60的正面,与第一清洁部5的环状部59对应地形成有圆形开口62。圆形开口62具有与环状部59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内径。另外,在前半部60的正面设置有沿着圆形开口62的圆筒状的管部63。管部63由例如橡胶等弹性体形成。环状部59能够插入管部63。通过将环状部59插入管部63并利用夹具64夹持管部63的外周,从而将第二清洁部6固定于第一清洁部5。管部63构成用于插入环状部59的连结部。另外,圆形开口62构成用于将管部63安装于前半部60的前表面的开口部。

后半部61具有朝向后方鼓出的形状。在后半部61的后部连接(设置)有进气管65。进气管65具有从后半部61的后端上表面向上方突出且朝向前上方弯曲的形状。进气管65的前端延伸到管部63的上方,并开放。另外,从正面观察时,进气管65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较长的扁平形状。另外,在后半部61的最下部设置有排水用的排水管61a。在排水管61a设置有盖61b。

空气过滤器7具有与第二清洁部6的正面观察时的外形对应的环状的框体70。框体70的中央开口,形成有沿着该开口部分向后方突出的筒状的突出部71。在筒状的突出部71的内侧配置有过滤部72。过滤部72例如由将网眼较细的滤纸折叠成蛇腹状而成的干式类型的过滤器构成。此外,过滤部72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由在海绵中渗入了油而成的湿式类型的过滤器构成。

在前半部60和后半部61的双方的接合面p2上形成有能够供框体70卡合的槽(未图示)。在前半部60与后半部61之间配置空气过滤器7,在使彼此的接合面一致的状态下,沿着外形对多个位置进行螺钉固定,由此将前半部60、后半部61以及空气过滤器7一体固定。即,空气过滤器7以将第二清洁部6的内部空间前后分隔的方式安装在前半部60与后半部61的边界部分。

在这样构成的空气滤清器4中,从进气管65的前端导入外部空气。外部空气通过进气管65而进入作为脏污侧的后半部61内。而且,外部空气在通过过滤部72而被净化之后,被导入作为清洁侧的前半部60内。净化后的外部空气通过管部63而流入第一清洁部5,经由左右一对排出管56而导入节气门体31侧。

详细情况后述说明,在空气滤清器4中,由于第二清洁部6能够相对于第一清洁部5装卸,因此在更换空气过滤器7时,预先将第二清洁部6从第一清洁部5拆卸,将前半部60和后半部61分离。由此,提高空气过滤器7的维护性。

接下来,参照图1至图12,对车辆周边结构与空气滤清器4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空气滤清器4中的、第一清洁部5的顶端从车身框架15稍微向前方突出。另外,第二清洁部6相比于第二座椅轨道17b位于下方。另外,第一清洁部5具有凹陷的形状,以回避将左右一对车身框架15连结的连结管15b。即,连结管15b位于水平部52(参照图6)的正下方。另外,排出管56(参照图6)位于连结管15b的正上方。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排出管56的后端延伸到与第一座椅轨道17a重叠的位置。

后悬架34位于车身框架15与第一清洁部5之间。如图7所示,第一清洁部5的下表面侧成为稍微凹陷的形状以避开后悬架34。即使摆动臂18摆动,摆动臂18和后轮33也不会与空气滤清器4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的进气构造中,空气滤清器4由前后排列的第一清洁部5和第二清洁部6构成,能够相对于第一清洁部5装卸的第二清洁部6相比于第二座椅轨道17b配置在下方。另外,空气过滤器7配置于第二清洁部6。根据该结构,通过使空气滤清器4采用二分割结构,能够仅通过拆卸第二清洁部6而进行空气过滤器7的更换,提高维护性。另外,由于第二清洁部6位于第二座椅轨道17b的下方,因而容易拆卸。另外,通过使空气滤清器4采用二分割结构,即使空气滤清器4整体为前后细长的形状,也不需要使成型模具大型化。因此,能够抑制金属模具费用。另外,空气滤清器4的形状的自由度也提高。

另外,第二清洁部6的左右宽度比第一清洁部5的左右宽度大。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车宽方向上增大位于第二座椅轨道17b的下方的第二清洁部6,能够确保空气过滤器7的面积。由此,有助于吸入空气的净化效率提高和进气阻力的抑制。

另外,第一清洁部5构成为左右分割式,另一方面,第二清洁部6构成为前后分割式。位于宽度比较窄的车身框架15与座椅轨道17之间的第一清洁部5前后细长,因此为了成形方便,适合左右分割。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空气过滤器7的面积,需要在车宽方向上增大第二清洁部6,因此适合前后分割。这样,通过与空气滤清器4的配置位置对应地,使分割面最佳化,能够确保空气滤清器4的容量,还能够抑制金属模具费用。另外,通过使第一清洁部5构成为左右分割式,从而接合面p1不会在车宽方向上突出,能够使空气滤清器4本身接近车身框架10侧而确保容量。

另外,第一清洁部5的分割面(接合面p1)在车辆前侧位于车宽方向中央,在车辆后侧位于偏向车宽方向一侧的位置。而且,在第一清洁部5的后表面设置有环状部59,来作为用于连接第二清洁部6的插入部。根据该结构,即使是以左右分割的方式插入第一清洁部5的构造,接合面p1也不与环状部59重叠,因此能够确保第一清洁部5与第二清洁部6的密封性。另外,能够在第一清洁部5的后表面确保较大的平面,因此能够增大环状部59的开口面积,还能够抑制进气阻力。

另外,第二清洁部6具有:作为用于插入环状部59的连结部的管部63、以及作为用于将管部63安装于该第二清洁部的前表面的开口部的圆形开口62。根据该结构,在以前后分割的方式容易确保较大的平面的第二清洁部6的前表面设置比较大的圆形开口62,能够使管部63的开口面积较大。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进气阻力。

另外,从车辆侧面观察时,位于进气管65的前端的开放端设置在与第二座椅轨道17b和第一侧罩35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进气的入口被第一侧罩35遮盖,异物不容易进入进气管65。这样,通过在沙尘、水不容易进入的第二座椅轨道17b的内侧进气,能够提高空气过滤器7的耐久性。

另外,从车辆侧面观察时,排出管56具有弯曲的形状,至少一部分延伸到与第一座椅轨道17a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第一清洁部5内的进气管长度,能够实现中低速区域的输出提高。另外,即使是细长的形状的空气滤清器4,也能够从空气滤清器4的中央部稳定地进气。

另外,在排出管56的前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管部54、55的凹部(固定部58)。根据该结构,即使是前后比较长的排出管56也能够可靠地固定,组装性也提高。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确保空气过滤器7的面积,并且提高空气过滤器7的维护性。另外,能够在不对其他部件的布局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兼得空气滤清器4的容量确保和性能确保。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辆,以两轮摩托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是机动四轮车、机动三轮车等其他类型的车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并列双气缸的发动机2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该结构。例如,发动机2可以由单气缸、三气缸以上的发动机构成,各气缸的配置也不限于并列,能够适当地变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车身框架10由金刚石框架构成,但不限于该结构。车身框架10例如也可以是双翼梁型的框架。

另外,说明了本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作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整体或者部分组合。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替换、变形。此外,根据技术的进步或者派生的其他技术,只要能够以其他的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可以使用该方法来实施。因此,权利要求的范围覆盖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中可以包含的全部的实施方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效果:能够确保空气过滤器的面积,并且提高空气过滤器的维护性,特别是对于两轮摩托车的进气构造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