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及工程车辆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8781431阅读:来源:国知局
盖I和右端盖12分别固定在内壳体11和外壳体3的左右端面,内壳体11上靠近左端盖I的位置设有带网孔的左隔板19,内壳体11上靠近右端盖12的位置设有带网孔的右隔板10 (参见图7),左端盖I与左隔板19之间和右端盖12和右隔板10之间分别填充有吸声材料2。现有技术中的消声器结构中,左端盖Ia和右端盖13a处均会产生透射噪声,造成噪声的外泄,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带有网孔的左隔板19和右隔板10,并在隔板与端盖之间填充吸声材料2,使得左右两侧也能起到较好的阻性降噪作用。
[0063]在一个更优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对进气管13、排气管4、第一管8和第二管6的位置进行合理布局,使气体的流向更加合理。如图5所示,进气管13的端面低于至少一个第一管8的中心线,排气管4的高度高于至少一个第二管6的中心线。这里出现的“高”和“低”,均是以设置在外壳体3底部的固定座16为基准进行比较。
[0064]从现有技术的图1中可以看出,进气管14a的进气端面伸入到较高的位置,当气体从进气口出来需要进入第一穿孔管15a时,需要返回后经过弯折的路径才能进入第一穿孔管15a的入口 ;当气体从第二穿孔管7a的出口出来需要进入排气管4a时,也需要返回经过弯折的路径才能进入排气管4a的入口,这样气体在流通时会形成涡流,增加气体流通时的阻力。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减小进气管13和排气管4伸入腔体内的长度,从而使气体从进气管13进入第一管8,以及从第二管6进入排气管4时,不需要返回一段路径而可以直接到达,从而进一步减小气体流通时的阻力。
[0065]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下面将以图5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为例对气体流向进行具体的阐述。如图10所示,图中的箭头表示气体流向,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从进气管13端面的主排气口和侧壁上的微孔进入进气腔体14内,再通过第一管8的右端面进入,分别从第一管8的左端面和侧壁上的微孔排出,从第一管8的左端面出来的气体进入第二主消声腔体17,再通过第二隔板7上的通气孔20绕回到第一主消声腔体15,进而从第二管6的右端面进入;从第一管8侧壁上的微孔出来的气体进入第一主消声腔体15,也从第二管6的右端面进入,然后进入第二管6的气体从左端面排出以及侧壁上的微孔排出到排气腔体18,最后从排气管4端面的主排气口和侧壁上的微孔排出机外。气体在迂回流通的过程中,通过流通截面的变化可以实现降噪,同时也可以通内壳体10、左隔板19和右隔板10上的网孔与吸声材料2充分接触,能够进一步优化降噪效果。
[0066]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由于该阻抗复合式消声器能够在降噪的同时减小排气阻力,在阻性消声和抗性消声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可以更好地消除更宽频段的噪声,因而安装了此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的工程车辆能够有效地降低机外噪音,提高整机性能,减少环境污染,并给驾驶员带来更舒适的感受。
[0067]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11)和外壳体(3),所述内壳体(11)和所述外壳体⑶之间填充有吸声材料(2),所述内壳体(11)中设有进气腔体(14)、排气腔体(18)和主消声腔体,所述主消声腔体位于所述进气腔体(14)和所述排气腔体(18)之间; 所述内壳体(11)和所述外壳体(3)上安装有进气管(13)和排气管(4),所述进气管(13)的主进气口端伸入到所述进气腔体(14)内,所述排气管(4)的主排气口端伸入到所述排气腔体(18)内; 所述主消声腔体内设有引导装置,能够引导气体在所述主消声腔体内形成迂回的流通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内壳体(11)中的第一隔板(9)和第三隔板(5),所述第一隔板(9)和所述内壳体(11)之间形成所述进气腔体(14),所述第三隔板(5)和所述内壳体(11)之间形成所述排气腔体(18),所述第一隔板(9)和所述第三隔板(5)之间形成所述主消声腔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主消声腔体内的至少一个第一管(8)和至少一个第二管(6),所述第一管(8)能够连通所述进气腔体(14)和所述主消声腔体,所述第二管(6)能够连通所述排气腔体(18)和所述主消声腔体; 所述第一管(8)的主进气口端和所述第二管(6)的主排气口端之间形成供气体在所述主消声腔体内迂回流通的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8)的一端与所述进气腔体(14)连通,另一端与所述排气腔体(18)隔离;所述第二管(6)的一端与所述排气腔体(18)连通,另一端与所述进气腔体(14)隔离;所述第一管(8)的侧壁上设有主进气口,所述第二管出)的侧壁上设有主排气口,所述主进气口和所述主排气口位于非正对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消声腔体内设有第二隔板(7),所述第二隔板(7)将所述主消声腔体分隔成第一主消声腔体(15)和第二主消声腔体(17),且所述第二隔板(7)上设有将所述第一主消声腔体(15)和所述第二主消声腔体(17)连通的通气孔(20) 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8)的两端分别与所述进气腔体(14)和所述第二主消声腔体(17)连通;所述第二管(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主消声腔体(15)和所述排气腔体(18)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7)平行或者垂直于所述第一隔板(9)与所述第三隔板(5)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7任一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6)在所述第二主消声腔体(17)内设置三个,所述第一管(8)在所述第一主消声腔体(15)内设置两个,所述通气孔(20)在所述第二隔板(7)上开设两个。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板(7)包括两个以上,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隔板(7)之间至少设有一个过渡管,每个第二隔板(7)上至少设有一个所述通气孔(20)。
10.根据权利要求3?7任一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3)、所述排气管(4)、所述第一管(8)和所述第二管(6)的外壁上开设有多个微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1)上开设有网孔。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左端盖(I)和右端盖(12),所述左端盖(I)和所述右端盖(12)分别固定在所述内壳体(11)和所述外壳体(3)的左右端面,所述内壳体(11)上靠近所述左端盖(I)的位置设有带网孔的左隔板(19),所述内壳体(11)上靠近所述右端盖(12)的位置设有带网孔的右隔板(10),所述左端盖(I)与所述左隔板(19)之间和所述右端盖(12)和所述右隔板(10)之间分别填充有所述吸声材料(2)。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13)的端面低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管(8)的中心线,所述排气管(4)的高度高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管(6)的中心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11)和所述外壳体(3)均由薄板卷圈拼焊形成。
15.一种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阻抗复合式消声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及工程车辆,阻抗复合式消声器包括:内壳体(11)和外壳体(3),内壳体(11)和外壳体(3)之间填充有吸声材料(2),内壳体(11)中设有进气腔体(14)、排气腔体(18)和主消声腔体,主消声腔体位于进气腔体(14)和排气腔体(18)之间;内壳体(11)和外壳体(3)上安装有进气管(13)和排气管(4),进气管(13)的主进气口端伸入到进气腔体(14)内,排气管(4)的主排气口端伸入到排气腔体(18)内;主消声腔体内设有引导装置,能够引导气体在主消声腔体内形成迂回的流通路径。此种阻抗复合式消声器能够在降低噪声的同时减小排气阻力。
【IPC分类】F01N1-10
【公开号】CN204492925
【申请号】CN201520026753
【发明人】张战文, 耿彦波, 苏俊收
【申请人】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1月14日
当前第3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