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3820阅读:5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包括外壳(1),外壳(1)设置有流入口(10)、流出口(11)及内部空间(12);阳极组(2),阳极组(2)为圆筒形电板,阴极组(3),阴极组(3)包括第一阴极组(30)和第二阴极组(31),阳极组(2)的内壁(20)与第一阴极组(30)形成第一工作空间(120),阳极组(2)的外壁(21)与第二阴极组(31)形成第二工作空间(121);第一阴极组(30)与第二阴极组(31)外壁设置有绝缘分割板(4);本技术方案通过调整阴阳极的位置,使得其阴阳极的接触面积较单电解空间大,且阴极设置绝缘分隔板,回收过程中仅需将两块半筒形的金属板从阴极组上取下即可。
【专利说明】
一种増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微蚀液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相当一部分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清除钢材表面氧化铁皮而使用盐酸和稀硫酸进行酸洗,废酸液中的硫酸亚铁、氯化亚铁和废碱液中的偏铝酸钠可作为净水剂中的主要有效成分,用于印染、造纸、皮革等行业的废水处理。然而由于废酸和废碱中往往含有超标重金属,使得这些废酸和废碱不能得到有效利用,浪费了资源。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11月06日,专利号为200910176023.7,专利名称为增大接触比表面积的有价金属回收利用槽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在镀金废水或含有有价金属的废水中,将可再次利用的有价金属,有效电沉淀以进行回收的电解槽,本发明通过设立两个电解空间,从而增大废水所接触的比表面积。在实际使用中发现,阴极为钢丝结构,其上回收的金属难以进行有效回收,不方便使用,金属回收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微蚀液电解槽,可以有效将回收得到的金属成分从阴极中剥离,且阴阳极的接触面积较大,回收效率高。
[0004]—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流入口、流出口及内部空间;阳极组,所述阳极组为圆筒形电板,阴极组,所述阴极组包括第一阴极组和第二阴极组,其特别之处是,所述第一阴极组与第二阴极组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内,且第一阴极组位于所述内部空间的中心部位,所述第一阴极组与所述第二阴极组为相适配的圆筒形结构,所述阳极组为圆筒形结构,该阳极组设置在所述第一阴极组与所述第二阴极组之间,所述阳极组的内壁与所述第一阴极组形成第一工作空间,所述阳极组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阴极组形成第二工作空间;所述第一阴极组与所述第二阴极组外壁设置有绝缘分割板。
[000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阴极组为圆柱结构,所述第一绝缘分割板插入至所述圆柱结构的第一槽内。
[0006]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阴极组为圆筒形结构,所述第二绝缘分割板插入至所述圆筒形结构的第二槽内。
[000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阴极组与所述第二阴极组的净距离为50_100mm。
[0008]作为优选,所述阴阳极面积比为1:4 一 1:8。
[0009]作为优选,所述阴极组与所述阳极组为设有镀金的钛材质。
[0010]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11](I)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是一种电解槽,克服在使用两种电解空间,且利用钢丝网结构增大比表面积的电解槽,在使用过程中其金属难以进行回收的问题,本技术方案,通过调整阴阳极的位置,使得其阴阳极的接触面积较单电解空间大,与此同时,在阴极设置绝缘分隔板,在回收过程中,金属为板筒形结构,仅需将两块半筒形的金属板从阴极组上取下即可,不仅可获得完成的金属板,且使用方便。
[0012](2)本实用新型设置有第一阴极组和第二阴极组,两组阴极组与阳极组进行有效配和,阴阳极比表面积高,能够更好的提高金属的电解析出效率。
【附图说明】
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的制作方法附图
[0013]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0014]图1为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B-B方向的整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的外形整体示意图。
[0016]图3为第一阴极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第二阴极组形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
[0019]实施例
[0020]如图1及图2所示,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包括外壳I,所述外壳I设置有流入口 10、流出口 11及内部空间12;阳极组2,所述阳极组2为圆筒形电板,阴极组3,所述阴极组3包括第一阴极组30和第二阴极组31,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第二阴极组31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12内,且第一阴极组30位于所述内部空间12的中心部位,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为相适配的圆筒形结构,所述阳极组2为圆筒形结构,该阳极组2设置在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之间,所述阳极组2的内壁20与所述第一阴极组30形成第一工作空间120,所述阳极组2的外壁21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形成第二工作空间121;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外壁设置有绝缘分割板。
[0021]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为圆柱结构,所述第一绝缘分割板插入至所述圆柱结构的第一槽401内。所述第二阴极组31为圆筒形结构,所述第二绝缘分割板插入至所述圆筒形结构的第二槽411内。其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的净距离为50-100mm。其中,所述阴阳极面积比为1:4 一 1:8。
[002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阴极组3与所述阳极组2为设有镀金的钛Ti材质。当然,在本技术方案中,前述的净距离值与阴阳面积比为一定范围内的值可通过调整该电解槽的尺寸进行有效的调整,调整的范围均在本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00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工业产生的废酸、废碱经过检测复合处理要求后,通入废液沉淀槽进行沉淀,然后将废液沉淀槽内的上清液通入多维高压脉冲氧化还原器进行处理;在该电解槽中进行电解,液体由流入口 10进入,在第一工作空间120和第二工作空间121内进行通电电解,微蚀液中以离子态存在镍、铬等重金属元素发生还原反应,离子态的镍、铬等重金属元素形成金属单质,从而使液体中的重金属成分被除去,重金属单质可以被收集并加以利用。
[002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包括外壳(I),所述外壳(I)设置有流入口(10)、流出口(11)及内部空间(12);阳极组(2),所述阳极组(2)为圆筒形电板,阴极组(3),所述阴极组(3)包括第一阴极组(30)和第二阴极组(3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第二阴极组(31)设置在所述内部空间(12)内,且第一阴极组(30)位于所述内部空间(12)的中心部位,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为相适配的圆筒形结构,所述阳极组(2)为圆筒形结构,该阳极组(2)设置在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之间,所述阳极组(2)的内壁(20)与所述第一阴极组(30)形成第一工作空间(120),所述阳极组(2)的外壁(21)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形成第二工作空间(121);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外壁设置有绝缘分割板(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为圆柱结构,第一绝缘分割板(40)插入至所述圆柱结构的第一槽(401)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阴极组(31)为圆筒形结构,第二绝缘分割板(41)插入至所述圆筒形结构的第二槽(411)内。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所述的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组(30)与所述第二阴极组(31)的净距离为50-100mm。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阴阳极面积比为1:4一1:8。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增大接触面积的微蚀液电解槽,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组(3)与所述阳极组(2)为设有镀金的钛(Ti)材质。
【文档编号】C25C7/00GK205710969SQ201620161112
【公开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请日】2016年3月3日
【发明人】沈少华
【申请人】湖州梦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