钎头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33879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钎头壳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装在凿岩机钎杆上、用于在岩石上钻凿爆破孔的钎头壳体。
现行的钎头壳体是由壳体上部设有的排粉槽和尾部设有的尾锥孔组成;其缺点一是由于钎头壳体的顶面为平面,在做成钎头镶焊硬质合金时需要进行打磨;二是由于钎头壳体的上部和尾部为锥面联接,粉尘排出的阻力大,使排粉槽的排粉效果不好,影响了凿孔的工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排粉效果好,镶焊硬质合金时不需要重新进行打磨的钎头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钎头壳体,是由壳体上部的排粉槽和尾部的尾锥孔组成,其特殊之处是壳体的顶面为拱形面,壳体上部和尾部为圆弧过渡联接,尾锥孔内端面为平面。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是在由钎头壳体做成钎头时,不需要进行打磨,在顶面铣槽后镶焊上硬质合金并钻出通水孔,即为钎头,节省了工序;又由于其上部和尾部的联接为圆弧过渡联接,减少了粉尘排出的阻力,提高了排粉槽的排粉效果,从而也提高了生产效率;又由于尾锥孔内端面为平面,增大了与钎杆的配合长度,提高了钎头壳体的使用寿命。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
图1的俯视图。
参考
图1、图2。钎头壳体1尾部呈圆柱状,内设尾锥孔2;钎头壳体的上部与尾部为圆弧过渡联接,钎头壳体的顶面为拱形面,钎头壳体的上部两侧设有向内倾斜的凹弧形排粉槽3;尾锥孔2的内端面为平面。
权利要求1.一种钎头壳体,由壳体(1)上部的排粉槽(3)和尾部的尾锥孔(2)组成,其特征是壳体(1)的顶面为拱形面,壳体(1)上部和尾部为圆弧过渡联接,尾锥孔(2)的内端面为平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安装在凿岩机钎头杆上、用于在岩石上钻凿爆破孔的钎头壳体。是由壳体上部的排粉槽和尾部的尾锥孔组成,其特殊之处是:壳体的顶面为拱形面,壳体上部和尾部为圆弧过渡联接,尾锥孔的内端面为平面。本实用新型在加工成钎头时,不需进行打磨,在壳体的顶面铣槽后镶焊硬质合金即可,且还具有排粉效果好,生产效率和使用寿命高的优点。
文档编号E21B10/36GK2434421SQ0021534
公开日2001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0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0年6月30日
发明者张晋恩 申请人:张晋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