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机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1808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建筑机械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用于净化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建筑机械。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已知的建筑机械具有能够俯仰地支承作业附属装置的底座、被设置在 该底座上的发动机、和覆盖上述底座的防护板。在这种建筑机械中,在近年,期望将用于净化发动机的排气的排气后处理装置搭 载在底座上。具体而言,上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有用于使含在发动机的排气中的煤及雾等的 粉尘的量减少的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和用于使含在排气中的Nox量减少的 还原催化剂(例如,专利文献1及2)。但是在上述底座上,原本将发动机及其周边设备(液压系统等)密集地平面地配 置,因此,在该底座上作为平面空间很难重新确保用于配设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空间。于是存在以下问题考虑在底座上确保新的空间,但若只将排气后处理装置配置 在发动机及其周边设备的上方,不仅增大了建筑机械自身的体积,其结果令从操作者的视 野变小。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3-90214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3-1202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建筑机械,能够避免体积 增大及操作者的视野的狭小化,且能够配设排气后处理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机械,具有作业附属装置,具有能够 俯仰地支承上述作业附属装置的底座、被设置在该底座上的发动机、能够借助该发动机的 排气流动净化该排气的排气后处理装置、以覆盖这些发动机及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方式设置 在上述底座上的防护板,其特征为,上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有具有能够收集发动机的排气 中的粉尘的过滤器的第一处理部、具有用于将由该第一处理部进行了处理的排气中的氮氧 化物分解的催化剂的第二处理部,上述防护板具有与上述底座大致平行地配置且在与上述 发动机相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的顶板、和从该顶板向上突出且以覆盖上述开口的方式 设置的机罩,在上述第一处理部、第二处理部之中,一方的处理部被配置为比上述顶板更靠 下方,并且另一方的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上述开口而被配置为比上述顶板更靠上方且 比机罩更靠下方。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体积增大及操作者的视野的狭小化,且能够配设排气后处
理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上部旋转体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图1的上部旋转体中的省略了防护板及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状态的俯视 图。图3是表示在图2的上部旋转体上配置了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上部旋转体的后视图。图5是图3的上部旋转体的俯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旋转体的俯视图。图7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旋转体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上部旋转体的局部放大的立体图。图9是图6的上部旋转体的俯视图。图10是图6的上部旋转体的后视图。图11是图6的上部旋转体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压挖掘机的上部旋转体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 图1的上部旋转体中的省略了防护板及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在图 2的上部旋转体上配置了排气后处理装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参照图1 图3,液压挖掘机1具有履带式的下部行进体(未图示)、能够旋转地 搭载在该下部行进体上的上部旋转体2、相对于该上部旋转体2能够俯仰地被支承的作业 附属装置3 (参照图2)。上部旋转体2具有被设置在上述下部行进体上的底座4、覆盖该底座4的上部的 防护板12、设置在上述底座4上的座舱5、发动机6、液压泵7、动作油容器8、燃料容器9、配重 10、以及排气后处理装置11(参照图3)。另外,将由坐在上述座舱5内的驾驶席(未图示)中 的乘员看的前后以及左右方向作为上部旋转体2的前后以及左右方向,从而进行以下说明。在底座4上,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的纵板4a、4b被立设在左右方向的大致 中央位置。在这些纵板4a、4b的前部彼此之间支承有上述作业附属装置3。此外,在左侧的 纵板4a的左前位置上设有上述座舱5。发动机6,将其以长度方向朝向左右方向的横向的姿势且以横跨上述纵板4a、4b 的方式设置在底座4的后部。该发动机6具有发动机主体6a、从该发动机主体6a的右端面 向右侧突出的输出轴6b,发动机主体6a的右端部大致被配置在右侧的纵板4b上。液压泵7,以能够借助发动机6的动力运转的方式经由图外的联轴节等相对于上 述输出轴6b左右地连结。其结果,液压泵7被从右侧的纵板4b的上方配置在该纵板4b的 右侧的范围(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动作油容器8和燃料容器9被前后一列地并列配设在右侧的纵 板4b的右侧位置。即,被配设为燃料容器9在前、动作油容器8在后,其结果,动作油容器 8与液压泵7邻接且被配置在该液压泵7的前方。动作油容器8—体地具有高背部8c,其高度与配重10大致相同;低部8b,被设置在该高背部8c的后部,且具有上表面8a,该上表面8a的高度为与液压泵7的高度H4 (参照 图4)大致相同或比高度H4低的高度H5。配重10被沿着底座4的后缘部设置。即,配重10隔着液压泵7而与上述动作油 容器8前后地相互对置。在这些配重10与动作油容器8之间且在液压泵7的上方设置用 于净化上述发动机6的排气的排气后处理装置11。有关于该排气后处理装置11的构成后 述。防护板12以覆盖发动机6、液压泵7、动作油容器8、燃料容器9以及排气后处理装 置11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底座4上。具体而言,防护板12具有与上述底座4大致平行地 配置的顶板14、被设置在该顶板14的左右缘部的一对的侧板15 (在图1中仅仅表示了右 侧)、以从该顶板14向上突出的方式设置的机罩16。顶板14,被设置在从配重10到座舱5的前后范围之中,以覆盖发动机6、液压泵7、 动作油容器8、燃料容器9以及排气后处理装置11的方式设置。另外,顶板14被设置在高 度与配重10大致相同的位置上。
该顶板14上,在与上述发动机6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贯通的开口 14a (参照图2), 能够经由该开口 14a进行发动机6 (特别是发动机主体6a)的维护。机罩16,以能够使上述开口 14a开放或者闭塞的方式经由图外的折叶而被安装在 上述顶板14的上面。此外,机罩16被形成为在关闭的状态下向上鼓起的容器状,因此能够 与机罩16的内侧的空间的部分对应而令防护板12内的空间向上扩张。在此,参照图4说明防护板12和发动机6和液压泵7的高度的关系。另外,以下 说明的高度位置是以底座4作为基准的高度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发动机主体6a的高度H1,与顶板14的高度H2大致相等或比高 度H2稍高、比机罩16的高度H3低。此外,液压泵7的高度H4比上述高度Hl H3的任意 一个都低。并且,在液压泵7与防护板12之间配置排气后处理装置11。图4是图3的上部旋转体的后视图。图5是图3的上部旋转体的俯视图。参照图3 图5,排气后处理装置11具有第一处理部17 ( —方的处理部),与发 动机6的排气通路连接;连结部19,收纳从该第一处理部导出的排气;第二处理部(另一方 的处理部)18,收纳从该连结部19导出的排气;排气筒20 (参照图1),用于将从该第二处理 部18导出的排气向防护板12的外部排出。另外,该排气筒20从上述第二处理部18延伸 至该防护板12的外侧而贯通上述防护板12(机罩16)。第一处理部17具有用于除去含在发动机6的排气中的煤及雾的过滤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以下称为DPF。未图示)、和收纳该DPF的第一壳21。DPF具有收集 流通于内部的排气中的煤等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在高温下将收集的粉尘焚烧,能够令上 述收集能力再生。第一壳21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圆形的筒状的部件,在其内部收纳有上述 DPF0该第一壳21如图4所示,被设置为比顶板14更靠下方且比液压泵7更靠上方。此外, 第一壳21如图4以及图5所示,从上看被配置在顶板14的开口 14a的外侧位置,并且沿着 顶板14的开口 14a的右侧的缘部配置。第二处理部18具有用于除去含在发动机6的排气中的Nox的催化剂层(未图示)、 和收纳该催化剂层的第二壳22。催化剂,借助使处于尿素水被雾化的状态的排气通过内部而发生所谓的脱氮反应,将排气中的氮氧化物(Nox)分解为氮、氧和水。第二壳22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截面圆形的筒状的部件,在其内部收纳了上述催化剂层。该第二壳22,其截面积被设定为与上述第一壳21的截面积大致相等,并且被配置 在比第一壳21高的位置。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22的上表面被配置在比顶板 14高、比机罩16低的位置上,其结果,该第二壳22的上部,通过开口 14a而被配置为比顶板 14靠上方、比机罩16靠下方。另外,第二壳22的顶点部分被配置为比发动机主体6a的上 表面更高。此外,如图5所示,在从上方看的视点中,第二壳22以收纳在顶板14的开口 14a的 范围内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从上方看,第二壳22以在其与第一壳21之间隔着开口 14a 的右侧的缘部的方式被与上述第一壳21并列地配置在开口 14a的内侧位置上,并且沿着该 开口 14a的右侧的缘部配置。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与机罩16的量对应的向上扩展的到液 压泵7和防护板12的上下空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壳21、22的排气的流动方向分 别在前后方向平行的构成,但是不是必须平行,例如,也可以以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式配置 第一以及第二壳21、22。连结部19,以上述第一壳21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二壳2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方式 且在高度不同的状态下支承这两个壳21、22的前端部。该连结部19被安装在上述动作油 容器8的上表面8a上。并且,从连结部19的前端面到上述各壳21、22的后端面的尺寸为, 能够插入至从上述配重10的前面到动作油容器8的高背部8c的后面的空间的前后尺寸。如以上说明,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第二处理部18的上部被配置为比顶板14靠上方 且比机罩16靠下方,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底座4与防护板12之间的有限的空间。S卩,开口 14a的内侧的范围与除此之外的范围相比,与机罩16所突出的量对应从 底座4到防护板12的高度增高,而通过该开口 14a使第二处理部18的上部配置在比顶板 14靠上方,因此即使在顶板14上不形成突出部分也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本存在的机罩16内 的高度空间,从而能够配置排气后处理装置11。从而,能够既避免体积增大及操作者的视野的狭小化,又配置排气后处理装置11。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以朝向前后方向的方式配置第一以及第二处理部17、 18的排气的流动方向,并且令与上述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相互大致相同的圆形截面 形状,且将第一处理部17和第二处理部18安装在互不相同的高度位置上,若根据以上构 成,则改变相同截面形状的第一处理部17以及第二处理部18的高度位置,因此,与对于第 二处理部18为了形成配置在比顶板14靠上方的部分而令该各处理部17、18的截面形状为 特殊的形状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各处理部17、18的制造所需要的成本的降低。并且,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各处理部17、18之中,以从上方看收纳在开口 14a 的范围内的方式配置被配置在高位置上的处理部18,若根据上述构成,则在将较高地配置 的第二处理部18收纳在机罩16内的范围内,可以配置在尽量靠上的位置上,因此,能够有 效地利用该处理部18的下方的空间。此外,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从上方看,各处理部17、18隔着开口 14a的右侧的缘 部而并列于开口 14a的内外,并且以夹在各处理部17、18之间的开口 14a的右侧的缘部与 各处理部17、18的排气的流动方向相互顺延的方式配置,若根据上述构成,则通过将各处理部17、18配置在尽量近的位置上且将第二处理部18的上部配置在开口的内侧,能够利用机罩16与顶板14的阶梯差而有效地利用防护板12内的高度方向的空间。在此,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以排气的流动方向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第一以 及第二处理部17、18,若根据上述构成,则能够令排气后处理装置11整体以更加紧凑的形 态配置在防护板12与底座4之间。进而,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在动作油容器8上设置低部8b,从而能够令排气后 处理装置11的配置空间向水平方向扩大,相应地能够延长相对于第一以及第二处理部17、 18的排气的流路长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气的净化性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仅令动作油容器8的后部为低部8b,将排气后处理装 置11配置在该低部8b上,但如图6所示,也可以令动作油容器8的整体为低部Sb。若这样地进行,则令动作油容器8的上表面整体为低部8b,相应地能够向前后延 长排气后处理装置11,因此能够实现排气的净化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仅仅在动作油容器8上形成低部8b的构成,但是 并不限定于动作油容器8,可以在与液压泵7邻接地配置的动作油容器8、燃料容器9的至 少一方上设置低部Sb。并且,如图7所示,在液压泵7的前方左右并列地配置动作油容器8 和燃料容器9时,可以分别在这些容器8、9上形成低部8b、9b以及高背部8c、9c,从而能够 利用这些低部8b、9b的上方的空间配置排气后处理装置11。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调整具有圆形截面的第一以及第二壳21、22的高 度位置,令该第一以及第二壳21、22的上部位置不同,但是如图8 图11所示,可以采用具 有椭圆形的截面的第一壳23以及第二壳24。该实施方式的排气后处理装置26具有主要配置在顶板14与液压泵7之间的第 一壳23、配置在机罩16与液压泵7之间的第二壳24、将这些壳23、24的后端部彼此连结的 连结部25。第一壳23如图9详细地所示,其大部分被配置在从上述开口 14a的形成范围向右 侧偏离的位置上,并且残余的一部分以与开口 14a的形成范围重合的方式配置。该第一壳 23,配置为令排气的流动方向朝向前后、并且令与该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积为长轴朝向左 右的椭圆形。另一方面,第二壳24,从上方看,以其整体收纳在上述开口 14a的形成范围内的方 式被配置在开口 14a的内侧位置上。该第二壳24被配置为令排气的流动方向朝向前后、并 且令与该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积为长轴朝向上下的椭圆形。进而,第二壳24与上述第一壳 23,其相互的截面积大致相同且各自的下表面被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各壳23、24而采用具有椭圆形的截面形状的部件,因 此与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地采用圆形截面的部件的情况相比,作为排气的流路能够更大地确 保截面积,相应地具有能够缩短流路长度的优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动作油容 器8上不设置低部8b (参照图3),也能够充分地确保排气的流量。但是,不是除去低部8b 的宗旨。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在第一处理部17以及第二处理部18的各自的下方的空间被 限制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时,在防护板12与底座4之间对应空间的扩宽而调整截面形 状中的最大长度(长轴)的方向,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底座4与防护板12之间的有限的空间。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令第二处理部18的截面形状为上下方向纵长,因此能够减小 用于配置该第二处理部18而所需的底座4上的面积,相应地能够有效地利用第二处理部18 的横向的空间。另外,在上述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中主要包含具有以下的构成的发明。S卩,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建筑机械,是一种具有作业附属装置的建筑机械,其具有 底座,能够俯仰地支承上述作业附属装置;发动机,被设置在该底座上;排气后处理装置, 能够借助该发动机的排气流动将该排气净化;防护板,以覆盖这些发动机及排气后处理装 置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底座上,其特征为,上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有第一处理部,具有能够 收集发动机的排气中的粉尘的过滤器;第二处理部,具有用于将被该第一处理部处理了的 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分解的催化剂,上述防护板具有顶板,与上述底座大致平行地配置且在 与上述发动机相对应的部分上形成开口 ;机罩,从该顶板向上突出且以覆盖上述开口的方 式设置,并且在上述第一处理部、第二处理部之中,一方的处理部被配置为比上述顶板更靠 下方,并且另一方的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上述开口而被配置为比上述顶板更靠上方且 比机罩更靠下方。根据本发明,上述另一方的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为比顶板更靠上方且比机 罩更靠下方,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底座与防护板之间的有限的空间。S卩,开口的内侧的范围与除此之外的范围相比,与机罩所突出的量对应从底座到 防护板的高度增高,而通过该开口使另一方的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顶板靠上方,因 此即使在顶板上不形成突出部分也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本存在的机罩内的高度空间,从而能 够配置排气后处理装置。从而,能够既避免体积增大及操作者的视野的狭小化,又配置排气后处理装置。在上述建筑机械中,优选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处理部被分别配置为令通过各处理部 内的排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水平方向,并且令与上述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相互大致相 同的圆形截面形状,且被安装在互不相同的高度位置上。S卩,令各处理部之中的被配置在高位置上的部件为上述另一方的处理部,将该处 理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比上述顶板更高的位置上,若根据上述构成,则改变相同截面形 状的第一处理部以及第二处理部的高度位置,因此,与对于上述另一方的处理部为了形成 配置在比顶板靠上的位置的部分而令第一以及第二处理部的截面形状为特殊的形状(例 如,椭圆)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各处理部的制造所需要的成本的降低。此外,在将各处理部设置在不同的高度位置上时,可以以从上方看收纳在上述开 口的范围内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处理部、第二处理部之中的被配置在高位置上的处理部。若如此,则可以将各处理部之中的更高地配置的处理部在收纳在机罩内的范围 内,配置在尽量靠上的位置上,相应地能够有效地利用该处理部的下方的空间。另一方面,上述第一处理部以及第二处理部优选,令通过各处理部内的排气的流 动方向朝向水平方向,且被分别配置为相互的下表面位于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根据该构成,在第一处理部以及第二处理部的各自的下方的空间被限制在大致相 同的高度位置上时,相对于防护板与底座之间的空间的扩宽而调整截面形状中的最大长度 的方向,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底座与防护板之间的有限的空间。具体而言,令第一处理部、第二处理部之中的与上述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中的上下方向的最大尺寸大的处理部为上述另一方的处理部,从而能够令该另一方的处理部的上部通过开口而配置在比顶板靠上方且比机罩靠下方。进而可以构成为,令上述一方的处理部中的与排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 沿水平方向横长,令上述另一方的处理部中的与排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沿上下 方向纵长,从上方看该另一方的处理部被收纳且配置在上述开口的范围内。若如此,则能够令各处理部之中的截面形状为沿上下方向纵长的另一方的处理部 的上部整体通过开口而配置为比顶板靠上方且比机罩靠下方。此外,在该构成中,令另一方 的处理部的截面形状为沿上下方向纵长,因此能够减小用于配置该另一方的处理部所需要 的底座上的面积(从上方看时的另一方的处理部的大小),相应地能够有效地利用另一方 的处理部的横向的空间。在上述建筑机械中,优选上述各处理部,以从上方看隔着上述开口的缘部的一部 分的方式被分别配置在上述开口的内侧位置和外侧位置上,并且以令夹在各处理部之间的 上述开口的缘部的一部分与上述各处理部的排气的流动方向相互顺延的方式分别配置。若如此,则使相互的流动方向顺延地将一方的处理部与另一方的处理部配置在尽 量近的位置上,并且从上方看将上述另一方的处理部配置在开口的内侧位置上,从而能够 利用机罩与顶板的阶梯差而有效地利用防护板内的高度方向的空间。在此,可以以该第一处理部的排气的流动方向与上述第二处理部的排气的流动方 向相互大致平行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处理部。若如此,则通过使第一以及第二处理部的排气的流动方向一致,能够令排气后处 理装置整体以更加紧凑的形态配置在防护板与底座之间。并且,优选上述该处理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部被配置在与上述发动机连结的 液压泵的上方。若如此,则能够利用液压泵与防护板之间的空间配置上述各处理部之中的至少一 方的处理部。特别是在将各处理部配置在互不相同的高度位置上时,令上述另一方的处理 部与发动机邻接而配置在液压泵的上方,并且将上述一方的处理部配置为比该另一方的处 理部靠下方,从而能够有效地利用液压泵与机罩之间的已有的空间配置排气后处理装置。 另一方面,在将各处理部的下表面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上时,能够将这两个处理部 配置在液压泵的上方。进而可以构成为,具有在上述底座上与上述液压泵邻接地设置的、具有动作油容 器、燃料容器的至少一方的容器装置,该容器装置至少在液压泵侧的一部分处具有低部,该 低部具有被配置在与上述液压泵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或比其低的高度位置上的 上表面,上述各处理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部被配置在上述低部以及液压泵的上方。若如此,则通过形成低部,能够令上述各处理部的配置空间向水平方向扩大,相应 地能够延长各处理部的排气的流路长度。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排气的净化性能。若根据本发明,则能够抑制体积增大及操作者的视野的狭小化,并且能够配置排 气后处理装置。
权利要求
一种建筑机械,是一种具有作业附属装置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具有底座,能够俯仰地支承上述作业附属装置;发动机,设置在该底座上;排气后处理装置,能够借助该发动机的排气流动将该排气净化;防护板,以覆盖这些发动机及排气后处理装置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底座上,上述排气后处理装置具有第一处理部,具有能够收集发动机的排气中的粉尘的过滤器;第二处理部,具有用于将由该第一处理部进行了处理的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分解的催化剂,上述防护板具有顶板,与上述底座大致平行地配置且在与上述发动机相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机罩,从该顶板向上突出且以覆盖上述开口的方式设置,在上述第一处理部、第二处理部之中,一方的处理部被配置为比上述顶板更靠下方,并且另一方的处理部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上述开口而被配置为比上述顶板更靠上方且比机罩更靠下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处理部分别以使通过 各处理部内的排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水平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与上述流动方向垂直的截面 形状为相互大致相同的圆形截面形状,且被安装在互不相同的高度位置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上述第一处理部、第二处理部之中,被配 置在高位置的处理部被配置为从上方看收纳在上述开口的范围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上述第一处理部以及第二处理部被分别 配置为使通过各处理部内的排气的流动方向朝向水平方向,并且各自的下表面位于大致相 同的高度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上述一方的处理部中的与排气的流动方 向垂直的截面形状为沿水平方向横长,上述另一方的处理部中的与排气的流动方向垂直的 截面形状为沿上下方向纵长,从上方看该另一方的处理部被配置为收纳在上述开口的范围 内。
6.如权利要求1 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上述各处理部以从上方看 隔着上述开口的缘部的一部分的方式被分别配置在上述开口的内侧位置和外侧位置,并且 以使夹在各处理部之间的上述开口的缘部的一部分与上述各处理部的排气的流动方向相 互并排延伸的方式分别配置。
7.如权利要求1 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处理部 以使该第一处理部的排气的流动方向与上述第二处理部的排气的流动方向相互大致平行 的方式配置。
8.如权利要求1 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上述各处理部之中的至少 一方的处理部被配置在与上述发动机连结的液压泵的上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建筑机械,其特征为,具有在上述底座上与上述液压泵邻接地设置的、具有动作油容器、燃料容器的至少一 方的容器装置,该容器装置至少在液压泵侧的一部分处具有低部,该低部具有被配置在与上述液压泵的上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或比其低的高度位置上的上表面,上述各处理部之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部被配置在上述低部以及液压泵的上方.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能够避免体积增大及操作者的视野的狭小化且能够配置排气后处理装置的建筑机械。防护板(12)具有与底座(4)大致平行地配置且在与发动机(6)相对应的部分上形成有开口(14a)的顶板(14)、从该顶板(14)向上突出且以覆盖开口(14a)的方式设置的机罩(16),第一处理部(21)被配置为比顶板(14)更靠下方,并且第二处理部(22)至少在一部分处具有通过上述开口(14a)而被配置为比顶板(14)更靠上方且比机罩(16)更靠下方的部分。
文档编号E02F9/00GK101835963SQ20088011263
公开日2010年9月15日 申请日期2008年8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0月22日
发明者横田淳平 申请人:神钢建设机械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