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回填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378945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物料回填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沉管隧道建造,特别是涉及一种物料回填系统。
背景技术
在水下建造沉管隧道时需要先在水下铺设放置沉管的基床,基床建成之后,进行首节沉管的安装,在对已安装沉管进行锁固回填时,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回填船将物料由船体上直接撒入水中,使物料沉入沉管两侧,但是该种方式所投放的物料不能在沉管两侧均匀下沉,不能保证沉管两侧等量均匀的回填,沉管在侧向力的作用下易发生位移,施工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实用新型内容(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避免沉管因其两侧不等量均匀的回填而发生的位移,提高沉管隧道的安全性。(二)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物料回填系统,其包括:船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船体上的锁固回填系统;所述锁固回填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船体船舷一侧的两个可移动的溜管以及与所述溜管相连的供料模块。其中,所述供料模块包括设置在皮带舱内承接所述船体的料箱供给物料的舱内下皮带机,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连接并对所述物料进行高度提升的至少一级提升皮带机,以及与所述提升皮带机连接并将所述物料供给所述溜管的供料皮带机。其中,所述供料模块包括一级提升皮带机,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的首部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的尾部连接,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的首部位于所述皮带舱内,其尾部位于所述船体上方。其中,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的首部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的尾部之间通过横向皮带机相连,所述横向皮带机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垂直设置,以对所述物料进行转向。其中,所述供料模块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的尾部和两个溜管连接的第一供料皮带机和第二供料皮带机。其中,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与所述第一供料皮带机和第二供料皮带机之间通过分料塔连接。其中,所述溜管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进料口。其中,所述锁固回填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船体船舷一侧的两个移动台车,两个所述移动台车分别与两个所述溜管一一对应相连,以带动所述溜管移动。其中,所述溜管的长度可调。(三)有益效果上述技术 方案所提供的物料回填系统,通过在船体上设置可移动的溜管以及与溜管相连的供料模块,能够实现对溜管供料,由溜管完成对沉管隧道的锁固回填,实现沉管两侧的均匀供料和物料的实时沉积,溜管的可移动设置,能够实现对沉管隧道各个位置的均匀回填,保证沉管整体的牢固稳定,提高沉管隧道的安全性。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物料回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物料回填系统对沉管两侧进行回填的示意图;图3是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物料回填系统对沉管顶部进行回填的示意图。其中,1:舱内下皮带机;2:横向皮带机;3:提升皮带机;4:第一供料皮带机;5:第二供料皮带机;6:分料塔;7:料斗;8:第一溜管;9:第二溜管;10:沉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物料回填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和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物料回填系统中的回填部分的结构。参照图示,本实施例物料回填系统包括船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船体上的锁固回填系统;所述锁固回填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船体船舷一侧的两个可移动的溜管以及与所述溜管相连的供料模块。该结构的物料回填系统通过在船体上设置可移动的溜管以及与溜管相连的供料模块,能够实现对溜管供料,由溜管完成对沉管隧道的锁固回填,实现沉管两侧的均匀供料和物料的实时沉积,溜管的可移动设置,能够实现对沉管隧道各个位置的均匀回填,保证沉管整体的牢固稳定,提高沉管隧道的安全性。具体地,供料模块包括设置在皮带舱内承接所述船体的料箱供给物料的舱内下皮带机1,与所述舱内下皮 带机I连接并对所述物料进行高度提升的至少一级提升皮带机,以及与所述提升皮带机连接并将所述物料供给所述溜管的供料皮带机。即舱内下皮带机I设置在皮带舱内,船体的料箱上设置多个料斗7,所述料斗7的出料口位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I的上方,船体料箱内的物料由料斗7传送至舱内下皮带机I上,再由舱内下皮带机I传送至提升皮带机,提升皮带机对物料进行向高处的输送,并进一步将物料供给供料皮带机,由供料皮带机将物料输送至溜管,通过溜管完成对沉管隧道的锁固回填。提升皮带机的级数根据工程中物料所需要达到的高度、船体的尺寸等来设定,当物料所需要传送的高度偏高,船体具有相应的长度时,可以适当增加提升皮带机的级数,反之亦然。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料模块设置了一级提升皮带机,即为图1中所示的一级提升皮带机3,一级提升皮带机3的首部通过横向皮带机2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I的尾部连接,横向皮带机2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I垂直设置,用于对物料进行转向;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3的首部位于所述皮带舱内,其尾部位于所述船体上方,并且舱内下皮带机I的尾部高度比其首部高度要高,由此实现物料通过舱内下皮带机I进行初步提升,进一步通过一级提升皮带机3出舱和二次提升。当所述供料模块具有多于一级的提升皮带机时,将后续的提升皮带机与一级提升皮带机3进行顺次提升相连即可,由后一级提升皮带机承接上一级提升皮带机输送的物料,并再次对物料进行提升。[0026]本实施例中,所述供料模块还包括与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3的尾部相连的供料皮带机,供料皮带机为溜管供料,以对水下沉管10进行锁固回填。上述溜管具有两个,分别为第一溜管8和第二溜管9,第一溜管8和一级提升皮带机3的尾部之间通过第一供料皮带机4相连,第二溜管9和一级提升皮带机3的尾部之间通过第二供料皮带机5相连,以通过第一供料皮带机4和第二供料皮带机5将物料分别供给第一溜管8和第二溜管9,满足两个溜管对沉管10均匀锁固回填的需要。为了实现一级提升皮带机3所传送的物料能够按照溜管回填各自所需进行有效分配,本实施例在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3的尾部与第一供料皮带机4和第二供料皮带机5之间设置了分料塔6,以通过分料塔6将一级提升皮带机3所传送的物料分为两部分,分别传送给所述第一供料皮带机4和第二供料皮带机5。所述锁固回填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船体船舷一侧的两个移动台车,两个所述移动台车分别与第一溜管8和第二溜管9 一一对应相连,以带动两个溜管移动,通过两个溜管在沉管10两侧进行均匀对称回填。两个移动台车采用变频电机驱动链轮、链条的方式实现,台车行走速度为0-10m/min ;两个溜管规格为:Φ 1200x16mm,有效作业高度为水线以下35m左右,溜管的长度可调且在每个溜管上均设由数个进料口,以适应在不同水深时送料需要,溜管采用卷扬机升降,并可在不同位置锁固。在进行沉管10两侧的回填作业时,可参照图2所示,将第一溜管8和第二溜管9之间的距离设置为与沉管10的宽度相同;在进行沉管10顶部回填作业时,可停止向一个溜管供料,仅适用另一个溜管,如图3中所示,将第二溜管9移向船体尾部,并将第二溜管9相对水面上移一定高度,停止向第二溜管9供料,同时将第一溜管8向船体中部移动一定距离,使第一溜管8的出料口位于沉管10顶部上方,由第一供料皮带机4向第一溜管8供料,一次完成沉管10顶部的回填作业。本实施例中,根据沉管10的宽度,第一溜管8的移动范围设置为船中向船首21m左右,第二溜管9的移动范围设置为船中向船尾36m左右,船体上还设置有储料容器,该储料容器具有一定的物料储存能力,保证当物料运输船不能按时到达或更换物料运输船时,对两个溜管的物料供应不间断。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 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船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船体上的锁固回填系统;所述锁固回填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船体船舷一侧的两个可移动的溜管以及与所述溜管相连的供料模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模块包括设置在皮带舱内承接所述船体的料箱供给物料的舱内下皮带机,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连接并对所述物料进行高度提升的至少一级提升皮带机,以及与所述提升皮带机连接并将所述物料供给所述溜管的供料皮带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模块包括一级提升皮带机,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的首部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的尾部连接,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的首部位于所述皮带舱内,其尾部位于所述船体上方。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的首部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的尾部之间通过横向皮带机相连,所述横向皮带机与所述舱内下皮带机垂直设置,以对所述物料进行转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模块还包括分别与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的尾部和两个溜管连接的第一供料皮带机和第二供料皮带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提升皮带机与所述第一供料皮带机和第二供料皮带机之间通过分料塔连接。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溜管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多个进料口。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回填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船体船舷一侧的两个移动台车,两个所述移动台车分别与两个所述溜管一一对应相连,以带动所述溜管移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物料回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溜管的长度可调。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属于沉管隧道建造,公开了一种物料回填系统,其包括船体,以及设置在所述船体上的锁固回填系统;所述锁固回填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船体船舷一侧的两个可移动的溜管以及与所述溜管相连的供料模块。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船体上设置可移动的溜管以及与溜管相连的供料模块,能够实现对溜管供料,由溜管完成对沉管隧道的锁固回填,溜管的可移动设置,能够实现对沉管隧道各个位置的回填,保证沉管整体的牢固稳定,提高沉管隧道的安全性。
文档编号E02D29/073GK203129152SQ20132000836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8日
发明者吴利科, 刘德进, 蒋健, 李增军, 彭瑞, 关秋枫, 尹海卿, 刘亚平, 曲俐俐, 陆连洲, 王正权, 马宗田, 宿发强, 汪立宏, 张建军, 尚乾坤 申请人: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