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318157阅读:318来源:国知局
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包括第一前探梁、第二前探梁、吊环、连接骨架和护网,第一前探梁包括第一主梁、第一副梁和第一连接横梁,第一主梁前端与第一连接横梁中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横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一副梁;第二前探梁包括第二主梁、第二副梁和第二连接横梁,第二主梁前端与第二连接横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横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二副梁;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均穿过多个吊环并固定在吊环内,吊环上端与顶板锚杆固定连接;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之间固设有连接骨架,连接骨架上固设有护网。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省时省力省料,节约了生产成本,减少了作业工序,消除了频繁移动前探梁带来的安全隐患。
【专利说明】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井下支护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锚网带索支护是采矿行业目前常用的一种井下巷道加固支护方式,在井下锚网支护巷道施工过程中,需要利用前探梁及吊环进行临时支护,操作时吊环固定在锚杆的尾端,前探梁穿入并固定到吊环内。由于巷道顶面坑洼不平,现有吊环不能调节前探梁的上下位置,不能使前探梁很好的托紧顶板和锁紧护网,直接影响到掘进工作面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现有锚网支护巷道的前探梁大都由3根4米长的轨道制成,每根前探梁由多个吊环固定,由于打锚杆位置与放置前探梁位置处在一条直线上,所以在施工前方锚杆时,必须将前探梁向两侧偏移一些距离才能施工锚杆钻孔,这就给施工带来很多不便和安全隐患,使用前探梁材料多,施工成本高,施工周期长。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快速施工、安全生产可靠、低成本的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
[0004]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一种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包括第一前探梁、第二前探梁、吊环、连接骨架和护网,第一前探梁包括第一主梁、第一副梁和第一连接横梁,第一主梁前端与第一连接横梁中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横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一副梁;第二前探梁包括第二主梁、第二副梁和第二连接横梁,第二主梁前端与第二连接横梁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横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二副梁;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均穿过多个吊环并固定在吊环内,吊环上端与顶板锚杆固定连接;第一主梁与第二主梁之间固设有连接骨架,连接骨架上固设有护网。
[0005]进一步的,吊环底部设有丝杆螺母,旋转丝杆通过丝杆螺母穿入到吊环内部,在旋转丝杆上端设有托板,在旋转丝杆下端设置有旋转手柄。
[0006]进一步的,第一前探梁与第二前探梁的上表面固定设有橡胶垫。
[0007]进一步的,第一主梁的长度为2.4m并穿过3个吊环,相邻两个吊环之间的距离为
0.Sm ;第一连接横梁的长度为0.72m,第一副梁的长度为1.4m,第一连接横梁与其相邻的吊环之间的距离为0.1-0.4m。
[0008]进一步的,第二主梁的长度为2.4m并穿过3个吊环,相邻两个吊环之间的距离为
0.Sm ;第二连接横梁的长度为0.72m,第二副梁的长度为1.4m,第二连接横梁与其相邻的吊环之间的距离为0.1-0.4m。
[0009]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合理,由于第一前探梁包括第一主梁、第一副梁和第一连接横梁,第一主梁前端与第一连接横梁中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横梁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一副梁,两根第一副梁起到很好的超前支护的作用,相应的,两根第二副梁也起到很好的超前支护的作用,此种结构省时省力省料,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在超前支护的同时,由于锚杆钻孔的位置是在第一主梁和第二主梁的直线上,施工前方锚杆钻孔已由第一副梁和第二副梁避开,第一前探梁与第二前探梁不必移动,减少了作业工序,消除了频繁移动前探梁带来的安全隐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中:1、第一前探梁,2、第二前探梁,3、吊环,4、连接骨架,5、护网,6、锚杆,7、橡胶垫,11、第一主梁,12、第一副梁,13、第一连接横梁,21、第二主梁,22、第二副梁,23、第二连接横梁,31、丝杆螺母,32、旋转丝杆,33、托板,34、旋转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包括第一前探梁1、第二前探梁2、吊环3、连接骨架4和护网5,第一前探梁I包括第一主梁11、第一副梁12和第一连接横梁13,第一主梁11前端与第一连接横梁13中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横梁1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一副梁12 ;第二前探梁2包括第二主梁21、第二副梁22和第二连接横梁23,第二主梁21前端与第二连接横梁23固定连接,第二连接横梁2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二副梁22 ;第一主梁11与第二主梁21均穿过多个吊环3并固定在吊环3内,吊环3上端与顶板锚杆6固定连接;第一主梁11与第二主梁21之间固设有连接骨架4,连接骨架4上固设有护网5。
[0015]吊环3底部设有丝杆螺母31,旋转丝杆32通过丝杆螺母31穿入到吊环3内部,在旋转丝杆32上端设有托板33,在旋转丝杆32下端设置有旋转手柄34 ;第一前探梁I与第二前探梁2的上表面固定设有橡胶垫7。通过旋转丝杆32和托板33可以调整第一前探梁I和第二前探梁2上下位置,遇到巷道顶面坑洼不平,橡胶垫7可以很好的对坑洼地点进行填充,第一前探梁I和第二前探梁2就能很好的托紧顶板和锁紧护网5。
[0016]第一主梁11的长度为2.4m并穿过3个吊环3,相邻两个吊环3之间的距离为
0.Sm,这样等分位置的顶板锚杆6与吊环3可以很好的对第一主梁11固定并承重;第一连接横梁13的长度为0.72m,第一副梁12的长度为1.4m,第一连接横梁13与其相邻的吊环3之间的距离为0.1-0.4m,两根第一副梁12能够更好的起到超前支护作用。
[0017]第二主梁21的长度为2.4m并穿过3个吊环3,相邻两个吊环3之间的距离为
0.Sm,这样等分位置的顶板锚杆6与吊环3可以很好的对第二主梁21固定并承重;第二连接横梁23的长度为0.72m,第二副梁22的长度为1.4m,第二连接横梁23与其相邻的吊环3之间的距离为0.1-0.4m,两根第二副梁22能够更好的起到超前支护作用。
[0018]使用时,由于第一前探梁I包括第一主梁11、第一副梁12和第一连接横梁13,第一主梁11前端与第一连接横梁13中部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横梁1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一副梁12,两根第一副梁12起到很好的超前支护的作用,相应的,两根第二副梁22也起到很好的超前支护的作用,此种结构,两根第一副梁12和两根第二副梁22可以很好的替代原结构三根前探梁的超前支护,省时省力省料,节约了生产成本;并且在超前支护的同时,由于锚杆钻孔的位置是在第一主梁11和第二主梁21的直线上,施工前方锚杆钻孔已由第一副梁12和第二副梁22避开,第一前探梁I与第二前探梁2不必移动,减少了作业工序,消除了频繁移动前探梁带来的安全隐患。
[001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包括第一前探梁(I)、第二前探梁(2)、吊环(3)、连接骨架(4)和护网(5),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探梁(I)包括第一主梁(11)、第一副梁(12)和第一连接横梁(13),所述第一主梁(11)前端与第一连接横梁(13)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横梁(1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一副梁(12);所述第二前探梁(2)包括第二主梁(21)、第二副梁(22)和第二连接横梁(23),所述第二主梁(21)前端与第二连接横梁(23)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横梁(23)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一根第二副梁(22);所述第一主梁(11)与第二主梁(21)均穿过多个吊环(3)并固定在吊环(3)内,所述吊环(3)上端与顶板锚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梁(11)与第二主梁(21)之间固设有连接骨架(4),所述连接骨架(4)上固设有护网(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3)底部设有丝杆螺母(31),旋转丝杆(32)通过丝杆螺母(31)穿入到吊环(3)内部,所述旋转丝杆(32)上端设有托板(33),所述旋转丝杆(32)下端设置有旋转手柄(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探梁(I)与第二前探梁(2)的上表面固定设有橡胶垫(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梁(II)的长度为2.4m并穿过3个吊环(3),相邻两个吊环(3)之间的距离为0.Sm ;所述第一连接横梁(13)的长度为0.72m,所述第一副梁(12)的长度为1.4m,所述第一连接横梁(13)与其相邻的吊环⑶之间的距离为0.1-0.4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支护巷道超前支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梁(21)的长度为2.4m并穿过3个吊环(3),相邻两个吊环(3)之间的距离为0.Sm ;所述第二连接横梁(23)的长度为0.72m,所述第二副梁(22)的长度为1.4m,所述第二连接横梁(23)与其相邻的吊环⑶之间的距离为0.1-0.4m。
【文档编号】E21D17/00GK203925541SQ201420388518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7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7日
【发明者】王立功, 纵瑞盘, 王龙, 李效军, 张海涛, 张 林 申请人:安徽恒源煤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