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的复合防水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4592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的复合防水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防水排水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的复合防水板。



背景技术:

目前,隧道工程大多按照“以排为主”的防排水原则建造,一方面为满足隧道使用功能的防水要求,隧道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之间均铺设防水板;同时为排出二次衬砌背后的地下水,避免或减小水压对衬砌结构的不利作用。

专利号为201520039535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和地下工程的导流式防水板,所述导流式防水板包括主体和多个导流垄组;所述导流垄组由多个平行间隔并突起设置在主体同侧表面的导流垄组成,相邻的两个导流垄形成排水槽;所述导流式防水板铺设在土工布下方,其带导流垄组的一侧朝向土工布。该导流式防水板可迅速将防水层上出现的水流导流至纵向盲沟中排出,但是这种导流式防水板排水效果不够理想,导流垄支撑性能较差,易因长期受压而变形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的复合防水板,结构牢固稳定,不易变形,可迅速将防水层出现的水流导流至纵向盲沟中排出,充分发挥防水材料防、排、渗的功效,实用性较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的复合防水板,包括防水基板,防水板基板上方设有土工布,所述防水基板和土工布之间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上部呈弧形设置,防水板基板上分布有多个排水道,排水道呈弧形向内下陷,排水道和分隔板相互间隔设置,相邻分隔板之间设有支撑横杆,支撑杆的数量为多个,防水板基板内设有加强组件,加强组件包括主支撑纵杆和副支撑纵杆,主支撑纵杆和副支撑纵杆之间设有连接杆,主支撑纵杆、副支撑纵杆和连接杆首尾相接构成Z字形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多个支撑横杆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主支撑纵杆和/或副支撑纵杆均设置在排水道下部的防水基板内。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主支撑纵杆和副支撑纵杆平行设置。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排水道和分隔板连接处为弧形过渡。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杆和主支撑纵杆之间的夹角角度小于60°。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杆和主支撑纵杆之间的夹角角度为50°。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杆和副支撑纵杆之间的夹角角度小于60°。

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连接杆和副支撑纵杆之间的夹角角度为5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防水板基板上方设有土工布,所述防水基板和土工布之间设有分隔板,分隔板上部呈弧形设置,防水板基板上分布有多个排水道,排水道呈弧形向内下陷,排水道和分隔板相互间隔设置,相邻分隔板之间设有支撑横杆,支撑杆的数量为多个,防水板基板内设有加强组件,加强组件包括主支撑纵杆和副支撑纵杆,主支撑纵杆和副支撑纵杆之间设有连接杆,主支撑纵杆、副支撑纵杆和连接杆首尾相接构成Z字形结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的复合防水板,结构牢固稳定,不易变形,可迅速将防水层出现的水流导流至纵向盲沟中排出,充分发挥防水材料防、排、渗的功效,实用性较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道路桥梁工程用防护一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一局部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的复合防水板,包括防水基板1,防水板基板1上方设有土工布2,所述防水基板1和土工布2之间设有分隔板3。分隔板3上部呈弧形设置,防止雨水积聚。防水板基板1上分布有多个排水道4,排水道4呈弧形向内下陷,减小缓冲应力,防止水流冲击造成的应力集中,从而开裂等。

排水道4和分隔板3相互间隔设置,相邻分隔板3之间设有支撑横杆5,支撑杆5的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支撑横杆5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从而增强分隔板3的稳定性能。

防水板基板1内设有加强组件,加强组件包括主支撑纵杆6和副支撑纵杆7,主支撑纵杆6和副支撑纵杆7之间设有连接杆8,主支撑纵杆6、副支撑纵杆7和连接杆8首尾相接构成Z字形结构,从而增强防水基板1内部的结构稳定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主支撑纵杆6和/或副支撑纵杆7均设置在排水道4下部的防水基板1内。主支撑纵杆6和副支撑纵杆7平行设置。排水道4和分隔板3连接处为弧形过渡,进一步减小缓冲应力。连接杆8和主支撑纵杆6之间的夹角角度小于60°。连接杆8和副支撑纵杆7之间的夹角角度小于60°。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隧道工程的复合防水板,结构牢固稳定,不易变形,可迅速将防水层出现的水流导流至纵向盲沟中排出,充分发挥防水材料防、排、渗的功效,实用性较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