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98072发布日期:2020-05-20 00:51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隧道防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隧道在挖掘成型后,需要在隧道的内壁上喷射一衬混凝土,待一衬混凝土成型后,浇筑二衬混凝土。为保证施工质量,将隧道按照设定长度划分为多段,并采用分段方式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相邻的两个施工段的衔接处会存在施工缝。在浇筑二衬混凝土过程中,每个施工段也分段施工。通常,隧道呈圆筒状,每个施工段均呈圆筒状。每个施工段的二衬混凝土的浇筑顺序为下部仰拱和上部环拱,两者接触面存在施工缝。如上述施工缝处理不当,隧道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存在漏水现象。

为避免因漏水影响隧道的正常使用,在下部仰拱和上部环拱之间的施工缝内设置纵向止水带。通常,纵向止水带沿轴线以下部分置于下部仰拱段的端面内,纵向止水带沿轴线以上部分置于上部环拱段的端面内。纵向止水带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纵向止水带的表面设置有可提高变形度的止水筋,在下部仰拱和上部环拱两者的挤压下,纵向止水带可能产生形变,导致下部仰拱和上部环拱之间的施工缝与纵向止水带之间无法实现紧密连接,仍然无法消除漏水隐患。同时,在相邻的两个施工段衔接处的施工缝内设置环向止水带。环向止水带包括上止水带和下止水带,上止水带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施工段的上部环拱之间,下止水带设置在相邻的两个施工段的仰拱之间,由在先施工的施工段一侧铺设;仰拱施工完成后,需要预留足够长度的下止水带,然后施工上部环形段,同时安装上止水带,上止水带和下止水带需要结合成整体的圆环状,下止水带需要与纵向止水带连接在一起。因为纵向止水带和下止水带接头处施工面狭小,增加了连接难度,连接效果差,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丧失连接效果,无法消除漏水隐患。

因此,需要一种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使用纵向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降低纵向止水带安装难度,降低纵向止水带和环向止水带的衔接难度,使得施工缝与止水带之间实现紧密连接,消除漏水隐患。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包括:

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两个安装板以及用于锁定两个所述安装板相对位置的第一连接限位件,两个所述安装板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纵向止水带的顶部和底部,每个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纵向止水带一侧表面均设置有第一腔体,两个所述安装板的所述第一腔体相对且围合成与至少局部所述纵向止水带形状吻合的第一环向限位腔;

两组衔接机构,两组所述衔接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纵向止水带的相对两侧,每个所述衔接机构覆盖局部所述纵向止水带以及环向止水带两个衔接处中的一个,每组衔接机构包括两个衔接板以及用于锁定两个所述衔接板相对位置的第二连接限位件,所述衔接板包括第一衔接段和第二衔接段,两个所述衔接板的所述第一衔接段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所述纵向止水带的顶部和底部,每个所述第一衔接段朝向所述纵向止水带一侧表面均设置有第二腔体,两个所述第一衔接段的所述第二腔体相对且围合成与至少局部所述纵向止水带形状吻合的第二环向限位腔;两个所述衔接板的所述第二衔接段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与所述第一衔接段接近的所述衔接处的顶部和底部,每个所述第二衔接段朝向所述衔接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第三腔体,两个所述第二衔接段的所述第三腔体相对且围合成与所述衔接处形状吻合的第三环向限位腔。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限位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一限位件,每个所述安装板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件可贯穿两个所述安装板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连接孔以及所述纵向止水带;所述第一限位件可连接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且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相互配合,来限定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一限位件两者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安装机构还包括: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设置在所述安装板背向所述纵向止水带一侧表面,所述第一垫片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第一通孔。

优选地,所述安装板朝向所述纵向止水带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胶层。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限位件包括第二连接件和第二限位件,每个所述衔接板的所述第一衔接段和所述第二衔接段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件可贯穿两个所述第一衔接段的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及所述纵向止水带,和/或所述第二连接件可贯穿两个所述第二衔接段的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二连接孔以及所述衔接处;所述第二限位件可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件上,且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件相互配合,来限定两个所述衔接板之间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件和所述第二限位件两者通过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衔接机构还包括: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设置在所述衔接板的所述第一衔接段背向所述纵向止水带一侧表面,和/或所述第二垫片设置在所述衔接板的所述第二衔接段背向所述衔接处一侧表面,所述第二垫片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衔接板的所述第一衔接段朝向所述纵向止水带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密封胶层,所述衔接板的所述第二衔接段朝向所述衔接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三密封胶层。

另外,优选地,所述安装板和/或所述衔接板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

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安装机构与纵向止水带实现紧密连接,消除漏水隐患,并降低在施工缝内的安装难度,衔接机构用于实现纵向止水带和环向止水带的有效衔接,消除漏水隐患,并降低在施工缝内的安装难度;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稳定性高,防水效果显著,且对安装空间的要求较小。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安装机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安装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为安装在施工缝内的图1所示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安装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衔接机构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衔接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6为安装在施工缝内的图4所示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衔接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纵向止水带;2:环向止水带;

11:安装板;12:第一连接件;13:第一限位件;14:第一垫板;

21:衔接板;211:第一衔接段;212:第二衔接段;

22:第二连接件;23:第二限位件;24:第二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安装机构的爆炸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安装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3为安装在施工缝内的图1所示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安装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衔接机构的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衔接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6为安装在施工缝内的图4所示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衔接机构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1至图6所示,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包括:安装机构和两组衔接机构。

安装机构包括两个安装板11以及用于锁定两个安装板12相对位置的第一连接限位件,两个安装板11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纵向止水带1的顶部和底部,每个安装板1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均设置有第一腔体,两个安装板11的第一腔体相对且围合成与至少局部纵向止水带1形状吻合的第一环向限位腔;

两组衔接机构分别设置在纵向止水带1的相对两侧,每个衔接机构覆盖局部纵向止水带以及环向止水带2两个衔接处中的一个,每组衔接机构包括两个衔接板21以及用于锁定两个衔接板21相对位置的第二连接限位件,衔接板包括第一衔接段211和第二衔接段212,两个衔接板21的第一衔接段211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纵向止水带1的顶部和底部,每个第一衔接段21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均设置有第二腔体,两个第一衔接段211的第二腔体相对且围合成与至少局部纵向止水带1形状吻合的第二环向限位腔;两个衔接板21的第二衔接段212相对设置且分别位于与第一衔接段211接近的衔接处的顶部和底部,每个第二衔接段212朝向衔接处一侧表面均设置有第三腔体,两个第二衔接段212的第三腔体相对且围合成与衔接处形状吻合的第三环向限位腔。

安装机构用于实现纵向止水带1在施工缝内的安装,衔接机构用于实现环向止水带2的衔接处和纵向止水带1的有效衔接,以及在施工缝内的安装。安装机构的两个安装板11分别从纵向止水带1的顶部和底部进行夹持,第一环向限位腔的腔壁轮廓与纵向止水带1的轮廓吻合,以便两个安装板11与纵向止水带11实现有效限位,然后使用第一连接限位件对两个安装板11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便两个安装板11与纵向止水带1实现紧密连接;衔接机构的两个衔接板21的第一衔接段21分别对纵向止水带1的顶部和底部进行夹持,第二环向限位腔的腔壁轮廓与局部纵向止水带1的轮廓吻合,以便两个第一衔接段211与局部纵向止水带1实现有效限位,然后使用第二连接限位件对两个第一衔接段211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便两个第一衔接段211与纵向止水带1实现紧密连接;环向止水带2包括上环向带和下环向带,上环向带和下环向带两者具有两个衔接处,分别位于纵向止水带1的两侧。同一个衔接机构覆盖局部纵向止水带及与位于同一侧的衔接处,将该侧衔接处插入两个衔接板21的第二衔接段212内,且衔接处的端部与纵向止水带1的端部抵接,两个第二衔接段212分别对衔接处的顶部和底部进行夹持,第三环向限位腔的腔壁轮廓与衔接处的轮廓吻合,以便两个第二衔接段212与衔接处实现有效限位,然后使用第二连接限位件对两个第二衔接段212的位置进行限定,以便两个第二衔接段212与衔接处实现紧密连接。采用上述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安装机构能够降低纵向止水带安装难度,衔接结构能够降低纵向止水带和环向止水带的衔接难度以及安装难度,使得施工缝与止水带之间实现紧密连接,消除漏水隐患。

在本实施例中,纵向止水带1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侧面上均设置有相对的止水筋,多个(如4个)止水筋沿着纵向止水带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着纵向止水带1的中线呈对称分布;纵向止水带1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有止水端,止水端的横截面呈横置的等腰梯形;纵向止水带1上设置有两个通孔,分别靠近两个止水端设置,每个通孔用于第一连接限位件贯穿连接。安装板1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凹槽,多个第一凹槽沿着安装板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且沿着安装板11的中线呈对称分布,每个第一凹槽用于容纳一个止水筋;安装板11的两端端面均设置有与止水端的斜线匹配的倾斜面。在安装板11上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孔,分别靠近两个倾斜面设置。每个安装板11背向纵向止水带1的一侧表面呈平直面,位于纵向止水带1底部的安装板11通过平直面与仰拱端面抵接,位于纵向止水带1顶部的安装板11通过平直面与环拱端面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环向止水带2包括上环向带和下环向带,上环向带和下环向带两者具有两个衔接处,分别位于纵向止水带1的左侧和右侧(如图4所示),位于左侧的第一衔接段211可夹持限位半个纵向止水带,位于右侧的第一衔接段211可夹持限位另外半个纵向止水带。每半个纵向止水带均包括沿宽度方向的两侧侧面上均设置有相对的止水筋,多个(如2个)止水筋沿着纵向止水带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以及位于端部的一个止水端,在两个止水筋之间还设置有通孔,通孔用于第二连接限位件贯穿连接。左侧衔接机构与右侧衔接机构沿纵向止水带1的中线呈镜像对称分布,以左侧衔接机构为例,第一衔接段21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凹槽,多个第二凹槽沿着第一衔接段211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每个第二凹槽用于容纳一个止水筋;第一衔接段211上还设置有用于容纳局部止水端的限位凹槽,限位凹槽的截面呈直角三角形;在第一衔接段211的两个第二凹槽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二连接孔。第一衔接段211背向纵向止水带1的一侧表面呈平直面,位于纵向止水带1底部的第一衔接段211通过平直面与仰拱端面抵接,位于纵向止水带1顶部的第一衔接段211通过平直面与环拱端面抵接。上环向带和下环向带两者衔接处呈平直状,则第二衔接段212朝向衔接处一侧表面呈平直面,在第二衔接段212靠近自由端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衔接段212背向衔接处的一侧表面呈平直面,位于衔接处底部的第二衔接段212通过平直面与仰拱端面抵接,位于衔接处顶部的第二衔接段212通过平直面与环拱端面抵接。因衔接处的高度与纵向止水带的带体高度基本相同,则第二衔接段212朝向衔接处一侧表面与第一衔接处21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平齐设置。

优选地,第一连接限位件包括第一连接件12和第一限位件13,每个安装板11上均设置有第一连接孔(未标识);第一连接件12可贯穿两个安装板11相对设置的第一连接孔以及纵向止水带1;第一限位件13可连接在第一连接件12上,且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2相互配合,来限定两个安装板11之间的距离。当纵向止水带1置于两个安装板11围合形成的第一环向限位腔内,第一连接件12从上到下依次贯穿,然后将第一限位件13连接在第一连接件12上,两者相互配合用于调整两个安装板11之间的距离,使得安装板11可以挤压纵向止水带1,形成紧密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包括但不限于沉头孔,当第一连接件12以及第一限位件13可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板11的沉头孔内,可避免凸出于安装板11的表面,以便对施工缝进行密封。

优选地,第一连接件12和第一限位件13两者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为可拆卸连接方式的一种,拆装方便,同时连接稳定性好;而且,螺纹连接可提高调节精度,精确调整调节施加在安装板11上的外力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2包括但不限于螺杆,第一限位件13包括但不限于螺母。

优选地,安装机构还包括:第一垫片14,第一垫片14设置在安装板11背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第一垫片14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一连接件12的第一通孔(未标识)。通过设置第一垫片14可以增强对安装板11的第一连接孔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防水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垫片14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提高耐磨性,延长使用寿命。

第一垫片14的数量与第一连接限位件的数量相同,均根据安装板11上第一连接孔的数量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孔的数量为四个,且在安装板11上呈2×2阵列分布。

优选地,安装板1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胶层(未示出)。通过设置第一密封胶层,可以提高安装板11与纵向止水带1的连接强度,还可提高安装机构的防水性,进一步实现防水的目的。

优选地,第二连接限位件包括第二连接件22和第二限位件23,每个衔接板21的第一衔接段211和第二衔接段212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未标识);第二连接限位件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22可贯穿两个第一衔接段211的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以及纵向止水带1,至少一个第二连接件22可贯穿两个第二衔接段212的相对设置的第二连接孔以及衔接处;第二限位件23可连接在第二连接件22上,且用于与第二连接件22相互配合,来限定两个衔接板21之间的距离。当纵向止水带1置于两个衔接板21围合形成的第二环向限位腔内,第二连接件22从上到下依次贯穿,然后将第二限位件23连接在第二连接件22上,两者相互配合用于调整两个衔接板21之间的距离,使得衔接板21可以挤压纵向止水带1,形成紧密连接;当环向止水带21的衔接处置于两个衔接板21围合形成的第三环向限位腔内,第二连接件22从上到下依次贯穿,然后将第二限位件23连接在第二连接件22上,两者相互配合用于调整两个衔接板21之间的距离,使得衔接板21可以挤压环向止水带2的衔接处,形成紧密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孔包括但不限于沉头孔,当第二连接件22以及第二限位件23可分别安装在两个衔接板21的沉头孔内,可避免凸出于衔接板21的表面,以便对施工缝进行密封。

优选地,第二连接件22和第二限位件23两者通过螺纹连接。螺纹连接为可拆卸连接方式的一种,拆装方便,同时连接稳定性好;而且,螺纹连接可提高调节精度,精确调整调节施加在衔接板21上的外力强度。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22包括但不限于螺杆,第二限位件23包括但不限于螺母。

优选地,衔接机构还包括:第二垫片24,第二垫片24的数量为多个,至少一个第二垫片24设置在衔接板21的第一衔接段211背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至少一个第二垫片24设置在衔接板21的第二衔接段212背向衔接处一侧表面,第二垫片24上设置有用于安装第二连接件22的第二通孔(未标识)。通过设置第二垫片24可以增强对衔接板21的第二连接孔的密封性,进一步提高防水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垫片24采用金属材料制作而成,提高耐磨性,延长使用寿命。

第二垫片24的数量与第二限位连接件的数量相同,均根据衔接板21上第二连接孔的数量设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为四个,两两设置在第一衔接段211和第二衔接段212上,其中,两个第二连接孔沿第一衔接段211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靠近第一衔接段211的自由端设置,另外两个第二连接孔沿第二衔接段212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且靠近第二衔接段212的自由端设置。

优选地,衔接板21的第一衔接段21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二密封胶层(未示出),衔接板21的第二衔接段212朝向衔接处一侧表面设置有第三密封胶层(未示出)。通过设置第二密封胶层,可提高纵向止水带1与第二衔接段212的连接强度,通过设置第三密封胶层,可提高环向止水带2的衔接处与第二衔接段212的连接强度,通过设置第二密封胶层和第三密封胶层,还可提高衔接机构的防水性,进一步实现防水的目的。

另外,优选地,安装板11和/或衔接板21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橡胶材料富有弹性,在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有助于实现紧密连接;而且橡胶材料具有隔水性、耐磨性、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当纵向止水带1安装在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板11之间时,第一连接限位件为安装板11提供外力,纵向止水带1和安装板11之间产生形变,可形成紧密连接。同理,当纵向止水带1和环向止水带2相互抵接,且位于两个衔接板21之间时,第二限位连接件为衔接板21提供外力,纵向止水带1和第一衔接段211之间产生形变,可形成紧密连接;衔接处和第二衔接段212之间产生形变,可形成紧密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纵向止水带1和环向止水带2均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安装板11和衔接板21均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

下面进一步介绍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使用过程。

在安装板1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设置第一密封胶层,两个安装板11分别从纵向止水带1的顶部和底部进行夹持,每个止水筋插入与其相对的第一凹槽内,倾斜面与止水端抵接,然后纵向止水带1容置在第一环向限位腔内;在两个安装板背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安装第一垫片14,将第一连接件12依次贯穿位于顶部的安装板11的第一连接孔、纵向止水带1的通孔以及位于底部的安装板11的第一连接孔,然后,将第一限位件13连接在第一连接件12上,沿着第一连接件12移动第一限位件13的位置,两者相互配合用于调整两个第一垫片14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两个安装板11之间的距离,使得安装板11可以挤压纵向止水带1,形成紧密连接。

在衔接板21朝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表面设置第二密封胶层,在衔接板21朝向环向止水带2的衔接处一侧表面设置第三密封胶层;以左侧衔接机构安装为例,两个第一衔接段211分别从纵向止水带1的顶部和底部进行夹持,每个止水筋插入与其相对的第二凹槽内,局部止水端插入限位凹槽内,然后将局部的纵向止水带容置在第二环向限位腔内;在第一衔接段211背向纵向止水带1一侧安装第二垫片24,将第二连接件22贯穿位于顶部的第一衔接段211的第二连接孔、纵向止水带1的通孔以及位于底部的第一衔接段211的第二连接孔,然后,将第二限位件23连接在第二连接件22上,沿着第二连接件22移动第二限位件23的位置,两者相互配合用于调整两个第二垫片24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两个第一衔接段211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一衔接段211可以挤压纵向止水带1,形成紧密连接;两个第二衔接段212分别从衔接处的顶部和底部进行夹持,然后将衔接处容置在第三环向限位腔内,其中,衔接处位于第三环向限位腔的一端与纵向止水带位于第二环向限位腔的止水端紧密抵接;在第二衔接段212背向衔接处一侧安装第二垫片24,将第二连接件22贯穿位于顶部的第二衔接段212的第二连接孔、衔接处的通孔以及位于底部的第二衔接段212的第二连接孔,然后,将第二限位件23连接在第二连接件22上,沿着第二连接件22移动第二限位件23的位置,两者相互配合用于调整两个第二垫片24之间的距离,进而调整两个第二衔接段212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衔接段212可以挤压衔接处,形成紧密连接;左侧衔接机构与右侧衔接机构两者沿纵向止水带1的中线呈镜像对称分布,安装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安装机构与纵向止水带实现紧密连接,消除漏水隐患,并降低在施工缝内的安装难度,衔接机构用于实现纵向止水带和环向止水带的有效衔接,消除漏水隐患,并降低在施工缝内的安装难度;止水带定位衔接装置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连接稳定性高,防水效果显著,且对安装空间的要求较小。

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