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2412发布日期:2021-08-13 15:58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巷道掘进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我国巷道掘进施工过程中,迎头面的掘进作业不允许在空顶下进行,所以巷道掘进施工设备都必须在有支护的巷道下作业,而现有普遍采用超前支护的形式都是先临时护住巷道顶部,再通过锚杆机钻锚杆孔或锚索孔,然后用锚杆或锚索将锚网锁固在巷道顶部及二侧帮,在锚网上再喷上水泥浆后便形成了永久支护。但由于在巷道掘进过程中,地质条件会随着巷道掘进的不断深入而产生变化,加上冲击地压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因炮采过程中的爆破或钻孔等震动也会加据地质条件恶化,严重时会导致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出现局部塌落现象,这是巷道掘进过程中所不允许的。而目前现有的超前支护平台,大多是悬臂式结构,这种悬臂式结构必然存在支撑力不平衡现象,在遇到巷道顶部局部出现塌落时,其支护力是不够的,而一旦出现巷道顶部塌落现象,这类超前支护是不能有效的支护住巷道顶部,势必会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因此,提供一种带辅助支撑的新型支护平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超前支护所存在的支护力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可以通过调整辅助支撑组件的伸出状态,保证辅助支撑组件能与待支撑面支撑牢固,从而加大支护平台的支撑力,确保支护安全可靠,保证施工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包括支护平台,所述支护平台用于与单轨吊连接,所述支护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辅助支撑组件,所述辅助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待支撑面。

优选的,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包括转角驱动机构、辅助支撑杆和撑脚,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支护平台铰接,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支撑杆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护平台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撑脚铰接,所述撑脚与待支撑面接触;所述辅助支撑杆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铰耳。

优选的,所述转角驱动机构为转角油缸或螺旋摆动油缸或回转减速器。

优选的,所述支护平台包括支护框架、连杆前座、上连杆组件、下连杆组件、液压油缸和连杆后座,所述支护框架的后端与所述连杆前座的前端固定连接,至少一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铰接在所述支护框架或所述连杆前座上,所述上连杆组件的前端与所述连杆前座的顶部铰接,所述上连杆组件的后端与所述连杆后座的顶部铰接,所述下连杆组件的前端与所述连杆前座的底部铰接,所述下连杆组件的后端与所述连杆后座的底部铰接,所述上连杆组件与所述下连杆组件平行设置,所述连杆后座与悬轨平台连接,所述液压油缸的一端与所述上连杆组件的前端铰接,所述液压油缸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杆后座的底部铰接。

优选的,所述支护框架包括主框架和对称设置在所述主框架两侧的侧框架,所述主框架包括横向架体和竖向架体,所述横向架体、所述竖向架体和所述侧框架均为矩形框结构,所述横向架体与所述竖向架体垂直设置,所述竖向架体与所述连杆前座固定连接,所述横向架体与所述竖向架体之间设置有斜撑。

优选的,所述辅助支撑组件为一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横向架体前端,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横向架体铰接,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中部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横向架体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撑脚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在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能够收缩重叠在所述横向架体中。

优选的,所述辅助支撑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每侧的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侧框架铰接,每侧的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中部铰接,每侧的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侧框架铰接,每侧的所述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撑脚铰接。

优选的,所述辅助支撑组件为三个,其中一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横向架体前端,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横向架体铰接,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中部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横向架体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撑脚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在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带动下能够收缩重叠在所述横向架体中;另外两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侧框架上,每侧的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侧框架铰接,每侧的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中部铰接,每侧的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侧框架铰接,每侧的所述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撑脚铰接。

优选的,所述辅助支撑组件为一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连杆前座的底端的中部,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连杆前座铰接,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中部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杆前座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撑脚铰接。

优选的,所述辅助支撑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辅助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杆前座的底端,每侧的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一端与所述连杆前座铰接,所述转角驱动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中部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杆前座铰接,所述辅助支撑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撑脚铰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进行支护时,辅助支撑组件能够调整支撑角度,使辅助支撑组件能与待支撑面支撑牢固,通过控制辅助支撑组件的液压压力从而调整平台的支撑力,确保支护安全可靠,保证施工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示意图(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护框架前端,支撑框架上升到最高);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示意图(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护框架前端,支撑框架下降到最低);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示意图(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护框架前端,支撑框架上升到最高且辅助支撑组件伸展的状态);

图4为图1的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a向示意图(一个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护框架前端);

图5为图1的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a向示意图(两个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护框架前端);

图6为图1的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a向示意图(三个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护框架前端);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应用示意图(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护框架前端,支护框架上升到最高且辅助支撑组件撑住巷道迎头面状态);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应用示意图(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支护框架前端,支护框架上升到最高且辅助支撑组件撑住巷道左右邦状态);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示意图(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连杆前座上,支护框架上升到最高且辅助支撑组件收缩状态);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示意图(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连杆前座上,支护框架下降到最低且辅助支撑组件收缩状态);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示意图(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连杆前座上,支护框架上升到最高且辅助支撑组件伸展状态);

图12为图11的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b向示意图(一个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连杆前座上);

图13为图11的本实用新型的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b向示意图(两个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连杆前座上);

其中:1-连杆前座,2-上连杆组件,3-下连杆组件,4-液压油缸,5-连杆后座,6-转角驱动机构,7-辅助支撑杆,8-横向架体,9-竖向架体,10-斜撑,11-主框架,12-侧框架,13-铰座,14-撑脚。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超前支护所存在的支护力不足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可以通过调整辅助支撑组件的伸出状态,保证辅助支撑组件能与待支撑面支撑牢固,从而加大支护平台的支撑力,确保支护安全可靠,保证施工安全。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带辅助支撑的支护结构,包括支护平台,支护平台用于与单轨吊连接,支护平台上设置有至少一个辅助支撑组件,辅助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待支撑面。

本实施例中,辅助支撑组件包括转角驱动机构6、辅助支撑杆7和撑脚14,转角驱动机构6的一端与支护平台铰接,转角驱动机构6的另一端与辅助支撑杆7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一端与支护平台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另一端与撑脚14铰接,撑脚14与待支撑面接触。辅助支撑杆7为液压驱动的伸缩杆,伸缩杆的两端均设置有铰耳。转角驱动机构6为转角油缸或螺旋摆动油缸或回转减速器。辅助支撑杆7为筒式伸缩结构,截面可为圆形或多边形,可做成单级或多级伸缩式结构,所用转角驱动机构6也可为单级或多级油缸,辅助支撑组件工作时可与巷道地面或迎头面或二邦侧面支撑,从而保证支护平台对巷道顶部有足够的支撑力,确保支护安全可靠。

本实施例中,支护平台包括支护框架、连杆前座1、上连杆组件2、下连杆组件3、液压油缸4和连杆后座5,支护框架的后端与连杆前座1的前端固定连接,至少一个辅助支撑组件铰接在支护框架或连杆前座1上,上连杆组件2的前端与连杆前座1的顶部铰接,上连杆组件2的后端与连杆后座5的顶部铰接,下连杆组件3的前端与连杆前座1的底部铰接,下连杆组件3的后端与连杆后座5的底部铰接,上连杆组件2与下连杆组件3平行且等长,上连杆组件2和下连杆组件3组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稳定。连杆后座5与悬轨平台连接,液压油缸4的一端与上连杆组件2的前端铰接,液压油缸4的另一端与连杆后座5的底部铰接。

采用本实施例进行支护时,连杆后座5与悬轨平台连接,通过液压油缸4的伸缩带动上连杆组件2和下连杆组件3绕着与连杆后座5的铰接点同步上移或下移,进而实现支护框架的升降;转角驱动机构6的伸缩带动辅助支撑杆7调整支撑角度,使辅助支撑杆7能与待支撑面支撑牢固,通过控制辅助支撑杆的液压压力从而调整平台平台的支撑力,确保支护安全可靠,保证施工安全。

本实施例中,支护框架包括主框架11和对称设置在主框架11两侧的侧框架12,主框架11包括横向架体8和竖向架体9,横向架体8、竖向架体9和侧框架12均为矩形框结构,横向架体8与竖向架体9垂直设置,竖向架体9与连杆前座1固定连接,横向架体8与竖向架体9之间设置有斜撑10。

辅助支撑组件的数量根据断层构造进行选择,本实施例中,辅助支撑组件为一个,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横向架体8前端,转角驱动机构6的一端与横向架体8铰接,转角驱动机构6的另一端与辅助支撑杆7的中部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一端与横向架体8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另一端与撑脚14铰接,撑脚14与待支撑面接触,辅助支撑杆7在转角驱动机构6的带动下能够收缩重叠在横向架体8中。本实施例中,各铰接点均通过铰座13、铰耳和销轴配合连接。

本实施例使用时,将连杆前座1安装在悬轨平台前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工况需要提供向上的支撑力,即可增加支护框架支护巷道顶部的支撑力,进一步增加支护安全性,辅助支撑组件在非工作状态时可收缩折叠,不会与地面设备干涉。辅助支撑组件的支撑力大小可以调整:通过控制辅助支撑杆7的液压压力,可保证辅助支撑组件的支撑力符合巷道对临时支护的要求,避免因支护力过大而对顶板造成破坏。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5和图8所示,辅助支撑组件为两个,两个辅助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侧框架12上,每侧的转角驱动机构6的一端与侧框架12铰接,每侧的转角驱动机构6的另一端与辅助支撑杆7的中部铰接铰接,每侧的辅助支撑杆7的一端与侧框架12铰接,每侧的辅助支撑杆7的另一端与撑脚14铰接。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辅助支撑组件为三个,其中一个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横向架体8前端,转角驱动机构6的一端与横向架体8铰接,转角驱动机构6的另一端与辅助支撑杆7的中部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一端与横向架体8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另一端与撑脚14铰接,辅助支撑杆7在转角驱动机构6的带动下能够收缩重叠在横向架体8中;两个辅助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侧框架12上,每侧的转角驱动机构6的一端与侧框架12铰接,每侧的转角驱动机构6的另一端与辅助支撑杆7的中部铰接铰接,每侧的辅助支撑杆7的一端与侧框架12铰接,每侧的辅助支撑杆7的另一端与撑脚14铰接。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9-图12所示,辅助支撑组件为一个,辅助支撑组件设置在连杆前座1的底端的中部,转角驱动机构6的一端与连杆前座1铰接,转角驱动机构6的另一端与辅助支撑杆7的中部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一端与连杆前座1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另一端与撑脚14铰接。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如图13所示,辅助支撑组件为两个,两个辅助支撑组件对称设置在连杆前座1的底端,每侧的转角驱动机构6的一端与连杆前座1铰接,转角驱动机构6的另一端与辅助支撑杆7的中部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一端与连杆前座1铰接,辅助支撑杆7的另一端与撑脚14铰接。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支护平台为伸缩式结构。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支护平台为组合式结构。

本说明书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