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17334发布日期:2023-03-25 02:06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保径圈(1)、位于所述保径圈(1)内的若干个合抱器(2)以及连接所述保径圈(1)和合抱器(2)的单向伸缩结构(3),所述单向伸缩结构(3)包括固定在所述保径圈(1)内壁上的第一固定杆(31)、固定在所述合抱器(2)外侧的第二固定杆(34)、与所述第一固定杆(31)活动连接的第一活动杆(32)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杆(34)活动连接的第二活动杆(33),所述第一活动杆(32)和所述第二活动杆(33)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销(36)活动连接,所述单向伸缩结构(3)的一侧至少固定设有一个单向板(3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31)和所述第一活动杆(32)之间通过第一活动销(35)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33)和所述第二固定杆(34)之间通过另外的第一活动销(35)活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杆(31)和所述第一活动杆(32)的活动连接处设有所述单向板(37),和/或所述第二活动杆(33)和所述第二固定杆(34)的活动连接处设有另一个单向板(37)。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板(37)的上部固定在所述单向伸缩结构(3)上,下部与所述单向伸缩结构(3)不连接,或所述单向板(37)的下部固定在所述单向伸缩结构(3)上,上部与所述单向伸缩结构(3)不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板(37)的上部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杆(31)上且所述单向板(37)的下边线超过所述第一固定杆(31)和所述第一活动杆(32)的连接处,或所述单向板(37)的下部固定在所述第一活动杆(32)上且所述单向板(37)的上边线超过所述第一固定杆(31)和所述第一活动杆(32)的连接处。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板(37)的上部固定在所述第二活动杆(33)上且所述单向板(37)的下边线超过所述第二固定杆(34)和所述第二活动杆(33)的连接处,或所述单向板(37)的下部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杆(34)上且所述单向板(37)的上边线超过所述第二固定杆(34)和所述第二活动杆(33)的连接处。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板(37)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杆(31)和所述第一活动杆(32)的活动连接处,另一端所述第二活动杆(33)和所述第二固定杆(34)的活动连接处。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深井井管用可回收式扶正器,属于降水技术领域,包括保径圈、位于相对保径圈内的若干个合抱器以及连接相对保径圈和合抱器的单向伸缩结构,相对单向伸缩结构包括固定在相对保径圈内壁上的第一固定杆、固定在相对合抱器外侧的第二固定杆、与相对第一固定杆活动连接的第一活动杆以及与相对第二固定杆活动连接的第二活动杆,相对第一活动杆和相对第二活动杆之间通过第二活动销活动连接,相对单向伸缩结构的一侧至少固定设有一个单向板。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保径圈与合抱器之间设置单向伸缩结构,采用提拉单向伸缩结构迫使保径圈和合抱器相对运动,从而达到对保径圈和合抱器的再次回收利用的目的。保径圈和合抱器的再次回收利用的目的。保径圈和合抱器的再次回收利用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冯恒北 王晨瑄 陆旺 毛喜云 张勤羽 杨砚宗 宋一萍 潘虎 付尚彦 韩聪 张淑朝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1.18
技术公布日:2023/3/24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