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55913阅读:1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送风装置。
近年来,由于设备的小型化、电子化,电气线路广泛采用高密度安装。由于与此相应的电子设备的发热密度增加,故设备冷却用送风装置正在得到采用。
如图3所示,以往的送风装置系由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凸极1a的定子1和具有多极磁化的永磁铁2a的转子2构成的永磁铁电动机3驱动具有多个叶片4a的风扇4,在其外周配置有罩壳5,电动机部和罩壳通过多个辐条6加以固定。
然而,由于加工定子铁芯时的加工变形及铁芯磁性材料的组成的差异,定子铁芯的磁气特性因各凸极而异,由于这种变形,即使定子凸极和转子的位置、电流的通电状态相同,凸极发生的转矩也会产生差异。由于这种定子部分的变形产生的转矩的变动与转子旋转相对,其变动的次数为转子磁极数。该转矩的变动成为起振源而产生电动机的振动和噪音。另外,在使风扇旋转的场合,旋转一圈产生次数为叶片数的振动。这里,以转子的旋转频率数为一次,如将对于转子旋转一圈变动的次数称为振动的次数,一旦安装与因定子变形而产生的振动的次数同数或约数、倍数的叶片,则因定子变形而产生的振动与因叶片的旋转产生振动的次数一致而产生使振动变大的问题。这里,在以往例子中,转子磁极数为4,风扇叶片数为6,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12次。
另外,即使在转子部分中,由于转子框架或永磁铁的机械变形、永磁铁的磁化变形、轴和轴承的装配变形引起的偏心等,从转子永磁铁交链到定子绕组的有效磁通量因各磁极而异。即,由于各磁极产生的转矩不同而产生旋转变形,并成为振动的原因。因这种转子变形引起的振动与转子旋转相对,其振动次数为定子凸极数。一旦安装与该振动的次数同数或约数、倍数的叶片,则因转子变形而产生的振动与因叶片的旋转产生振动的次数一致而产生使振动变大的问题。这里,在以往例子中,定子凸极数为4,风扇叶片数为6,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6的公倍数的12次。
而且,在永磁铁电动机中,虽然由转子永磁铁产生的磁通交链到定子铁芯,但由于定子铁芯为凸极形状,磁阻因转子的旋转位置而变动,因此在转子中产生称为凿密转矩的、与磁阻的变化率成比例的转矩。由于该凿密转矩因定子铁芯的凸极和转子磁极的位置关系而变动,故相对于转子旋转产生次数为定子凸极数和转子磁极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变动从而成为电动机的起振力。一旦安装与该振动相同数或约数、倍数的叶片,则因凿密转矩产生的振动与叶片的旋转产生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而产生风扇振动变大的问题。这里,在以往例子中,由于定子凸极数为4,转子磁极数为4,风扇叶片数为6,凿密转矩的基本次数为定子凸极数与转子磁极数的最小公倍数即4次,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即12次。
在送风装置中,由于安装风扇的电动机系经辐条与外壳固定,故电动机或风扇处产生的振动传递到辐条和外壳上。因此,辐条和外壳的形状与送风装置的振动有很大关系。
作为使送风装置的振动降低的方法虽然有提高零件精度降低作为起振源的凿密转矩、各零件形状的最佳化等,但也有即使降低电动机部和风扇部各个振动源也不能通过它们的组合降低整个送风装置的振动的情况。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噪音、振动均低的送风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包括一由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和与上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的P个磁极的永磁铁的转子部组成的电动机,并由该电动机使具有N个叶片的风扇旋转,在风扇的外周配置具有Q个边的多边形的外壳,外壳和电动机部分通过R个辐条加以固定,其特点是将各数组合的最小公倍数增大。
采用上述装置,能增加振动的次数,即降低振动的能量,抑制送风装置的振动和噪音。另外,在作为电子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等带有上述送风装置的场合,还能实现电子设备的静音化。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送风装置包括一由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和与上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的P个磁极的永磁铁的转子部组成的电动机,并由该电动机使具有N个叶片的风扇旋转,在风扇的外周配置具有Q个边的多边形的外壳,外壳和电动机部分通过R个辐条加以固定,其特点是,满足mN≠nM。
另外,本发明满足mN≠nP。
另外,本发明将作为凿密转矩的次数的定子凸极数M与磁场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作为A,并满足mN≠nA。
另外,本发明满足mQ≠nM。
另外,本发明满足mQ≠nP。
另外,本发明满足mQ≠nA。
另外,本发明满足mQ≠nN。
另外,本发明满足mR≠nM。
另外,本发明满足mR≠nP。
另外,本发明满足mR≠nA。
另外,本发明满足mR≠nN。
另外,本发明满足mR≠nQ。
还有,本发明为内部装有上述送风装置的电子设备。
这里,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因此,在上述结构的送风装置中能抑制噪音和振动。具体地说,本发明的各种形态具有以下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第1形态,由于将定子凸极数M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定子凸极数M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而风扇叶片数N不是定子凸极数M的倍数,从而避免了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风扇振动的次数对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2形态,由于将转子磁极数P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转子磁极数P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而风扇叶片数N不是转子磁极数P的倍数,避免了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风扇振动的次数对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3形态,由于将定子凸极数M、转子磁极数P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凿密转矩的次数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而风扇叶片数N不是凿密转矩的次数的倍数,避免了因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风扇振动的次数对因永磁铁电动机特有的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4形态,由于将定子凸极数M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定子凸极数M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定子凸极数M的倍数,避免了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对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5形态,由于将转子磁极数P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转子磁极数P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转子磁极数P的倍数,避免了因转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对因转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6形态,由于将定子凸极数M、转子磁极数P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凿密转矩的次数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凿密转矩的次数的倍数,避免了因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风扇振动的次数对因永磁铁电动机特有的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7形态,由于将风扇叶片数N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风扇叶片数N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避免了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送风装置的信号次数对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8形态,由于将定子凸极数M和辐条数R选定为定子凸极数M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而辐条数R不是定子凸极数M的倍数,避免了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对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9形态,由于将转子磁极数P和辐条数R选定为转子磁极数P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而辐条数R不是转子磁极数P的倍数,避免了因定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对因定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10形态,由于将定子凸极数M、转子磁极数P和辐条数R选定为凿密转矩的次数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而辐条数R不是凿密转矩的次数的倍数,避免了因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风扇振动的次数对因永磁铁电动机特有的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11形态,由于将风扇叶片数N和辐条数R选定为风扇叶片数N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而辐条数R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避免了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送风装置的振动的次数对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另外,采用本发明的第12形态,由于将辐条数R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辐条数R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避免了因辐条数R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能通过提高送风装置的振动的次数对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
此外,采用本发明的第13形态,具有电子设备低振动化和静音化的效果。
附图简单说明图1A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风扇电动机的剖面图;图1B为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风扇电动机的外形图;图2A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动机的剖面图;图2B为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电动机的外形图;图3A为以往的风扇电动机的分解说明图;图3B为以往的风扇电动机的剖面图;图3C为以往的风扇电动机的外形图。
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如图1A、1B所示,本实施例的送风装置以由具有多个凸极1a的定子1和与该磁极面相对并通过间隙配设的永磁铁2a的转子2组成的电动机3作为驱动源,使带有安装在转子框架2b上的多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在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带有Q个边的多边形外壳5,外壳5和电动机3通过R根辐条6加以固定。在本实施例中,定子凸极数M和风扇叶片数N满足mN≠nM(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定子凸极数M为4,风扇叶片数N为6,故转子变形和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12,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N≠nM的一例,如图1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4,风扇叶片数N设定为7,则振动次数为28,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定子凸极数M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定子凸极数M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而风扇叶片数N不是定子凸极数M的倍数,避免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风扇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风扇的振动次数比转子变形和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构成及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定子凸极数M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满足mN=nM±1,即能进一步增大定子凸极数M和风扇叶片数N的最小公倍数。例如,如图2A、2B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6,风扇叶片数N设定为7,则振动频率数提高到42次,可对振动进一步加以抑制。
(实施例2)在本实施例中,转子磁极数P和风扇叶片数N为满足mN≠nP(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转子磁极数P为4,风扇叶片数N为6,故定子变形和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12,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N≠nP的一例,如图1A、1B所示,将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4,风扇叶片数N设定为7,则振动次数为28,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转子磁极数P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转子磁极数P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而风扇叶片数N不是转子磁极数P的倍数,避免因定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风扇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风扇的振动次数比定子变形和风扇叶片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构成及定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转子磁极数P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满足mN=nP±1,即能进一步增大转子磁极数P和风扇叶片数N的最小公倍数。例如,如图2A、2B所示,将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6,风扇叶片数N设定为7,则振动频率数提高到42次,可对振动进一步加以抑制。
(实施例3)在本实施例中,定子凸极数M和转子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A和风扇叶片数N满足mN≠nA(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定子凸极数M为4,转子磁极数P为4,风扇叶片数N为6,故凿密转矩的变动即定子凸极数M和转子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A为4,凿密转矩和风扇叶片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12,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N≠nA的一例,如图1A、1B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4,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4,风扇叶片数N设定为7,则振动次数为28,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定子凸极数M、转子磁极数P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凿密转矩的次数A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而风扇叶片数N不是凿密转矩的次数A的倍数,避免因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风扇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风扇的振动次数比凿密转矩和风扇叶片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构成及永磁铁电动机特有凿密转矩的引起的振动和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凿密转矩的次数A和风扇叶片数N选定为满足mN=nA±1,即能进一步增大凿密转矩的次数A和风扇叶片数N的最小公倍数。例如,如图2A、2B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6,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6,即凿密转矩的次数设定为6,风扇叶片数N设定为7,则振动频率数提高到42次,可对振动进一步加以抑制。
(实施例4)在本实施例中,定子凸极数M和设于风扇外周的多边形外壳的边数Q为满足mQ≠nM(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定子凸极数M为4,多边形外壳的边数Q为4,故转子的变形和外壳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4,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Q≠nM的一例,如图2A、2B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6,多边形外壳的边数Q设定为4,则振动次数为12,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定子凸极数M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定子凸极数M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定子凸极数M的倍数,避免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转子的变形和外壳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构成及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定子凸极数M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满足mQ=nM±1,即能进一步增大定子凸极数M和外壳边数Q的最小公倍数。
(实施例5)在本实施例中,转子磁极数P和外壳边数Q为满足mQ≠nP(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转子磁极数P为4,外壳边数Q为4,故定子的变形和外壳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4,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Q≠nP的一例,如图2A、2B所示,将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6,外壳边数Q设定为4,则振动次数为12,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转子磁极数P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转子磁极数P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转子磁极数P的倍数,避免因定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定子的变形和外壳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构成及定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转子磁极数P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满足mQ=nP±1,即能进一步增大转子磁极数P和外壳边数Q的最小公倍数。
(实施例6)在本实施例中,定子凸极数M与转子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A和外壳边数Q满足mQ≠nA(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定子凸极数M为4,转子磁极数P为4,外壳边数Q为4,故凿密转矩的变动即定子凸极数M与转子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A为4,凿密转矩和外壳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4,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Q≠nA的一例,如图2A、2B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6,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6,外壳边数Q设定为4,则振动次数为12,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定子凸极数M、转子磁极数P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凿密转矩的次数A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凿密转矩的次数A的倍数,避免因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凿密转矩和外壳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构成及永磁铁电动机特有凿密转矩的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凿密转矩的次数A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满足mQ≠nA=1,即能进一步增大凿密转矩的次数A和外壳边数Q的最小公倍数。
(实施例7)在本实施例中,风扇叶片数N和外壳边数Q为满足mQ≠nN(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风扇叶片数N为6,外壳边数Q为4,故风扇叶片和外壳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6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12,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Q≠nN的一例,如图2A、2B所示,将风扇叶片数N设定为7,外壳边数Q设定为4,则振动次数为28,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风扇叶片数N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风扇叶片数N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避免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风扇叶片和外壳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构成及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风扇叶片数N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满足mQ=nN±1,即能进一步增大风扇叶片数N和外壳边数Q的最小公倍数。
(实施例8)在本实施例中,定子凸极数M和将设于风扇外周的外壳与电动机固定的辐条数R满足mR≠nM(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定子凸极数M为4,辐条数R为4,故由转子的变形和辐条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4,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R≠nM的一例,如图2A、2B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6,辐条数R设定为3,则振动次数为6,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定子凸极数M和辐条数R选定为定子凸极数M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而辐条数R不是定子凸极数M的倍数,避免因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转子变形和辐条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构成及转子的变形和偏心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定子凸极数M和辐条数R选定为满足mR=nM±1,即能进一步增大定子凸极数M和辐条数R的最小公倍数。例如,如图1A、1B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4,辐条数R设定为3,则振动频率数提高到12次,可对振动进一步加以抑制。
(实施例9)在本实施例中,转子磁极数P和辐条数R满足mR≠nP(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转子磁极数P为4,辐条数R为4,故由定子的变形和辐条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4,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R≠nP的一例,如图2A、2B所示,将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6,辐条数R设定为3,则振动次数为6,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转子磁极数P和辐条数R选定为转子磁极数P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而辐条数R不是转子磁极数P的倍数,避免因定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定子变形和辐条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结构及定子的变形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转子磁极数P和辐条数R选定为满足mR=nP±1,即能进一步增大转子磁极数P和辐条数R的最小公倍数。例如,如图1A、1B所示,将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4,辐条数R设定为3,则振动频率数提高到12次,可对振动进一步加以抑制。
(实施例10)在本实施例中,定子凸极数M与转子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A和辐条数R满足mR≠nA(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定子凸极数M为4,转子磁极数P为4,辐条数R为4,故凿密转矩的变动即定子凸极数M与转子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A为4,凿密转矩和辐条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4,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R≠nA的一例,如图1A、1B所示,将定子凸极数M设定为4,转子磁极数P设定为4,辐条数R设定为3,则振动次数为12,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定子凸极数M、转子磁极数P和辐条数R选定为凿密转矩的次数A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而辐条数R不是凿密转矩的次数A的倍数,避免因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凿密转矩和辐条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结构及永磁铁电动机特有凿密转矩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凿密转矩的次数A和辐条数R选定为满足mR=nA±1,即能进一步增大凿密转矩的次数A和辐条数R的最小公倍数。
(实施例11)在本实施例中,风扇叶片数N和辐条数R满足mR≠nN(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风扇叶片数N为6,辐条数R为4,故定子变形和辐条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6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12,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R≠nN的一例,如图1A、1B所示,将风扇叶片数N设定为7,辐条数R设定为3,则振动次数为21,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风扇叶片数N和辐条数R选定为风扇叶片数N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而辐条数R不是风扇叶片数N的倍数,避免因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风扇叶片和辐条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结构及风扇叶片引起的振动和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风扇叶片数N和辐条数R选定为满足mR=nN±1,即能进一步增大风扇叶片数N和辐条数R的最小公倍数。
(实施例12)在本实施例中,辐条数R和外壳边数Q满足mQ≠nR(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在以往例子中由于辐条数R为4,外壳边数Q为4,故辐条和外壳引起的振动的基本次数为4和4的最小公倍数的4,但本实施例作为满足mQ≠nR的一例,如图1A、1B所示,将辐条数R设定为3,外壳边数Q设定为4,则振动次数为12,可大幅度提高振动频率的次数,对振动加以抑制。
因此,通过将辐条数R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辐条数R不是外壳边数Q的倍数,而外壳边数Q不是辐条数R的倍数,避免因辐条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的次数一致,并提高送风装置振动的次数。由于这种场合下送风装置的振动次数比辐条和外壳分别产生的振动高,故振动能量减小。从而能对因上述结构及辐条引起的振动和因外壳引起的振动加以抑制。另外,一旦将辐条数R和外壳边数Q选定为满足mQ=nR±1,即能进一步增大辐条数R和外壳边数Q的最小公倍数,并能进一步抑制振动。
虽然在上述实施例中仅示出转子磁场磁极数P为4、定子的凸极数M为4、外壳为四边形、辐条为3根的情况和转子磁场磁极数P为6、定子的凸极数M为6、外壳为四边形、辐条为3根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
权利要求
1.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其特征在于,满足mN≠nM(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N=nM±1。
3.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其特征在于,满足mN≠nP(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N=nP±1。
5.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并由该电动机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其特征在于,以定子凸极(1a)的数量M与磁场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为A,则满足mN≠nA(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N=nA±1。
7.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其特征在于,满足mQ≠nM(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Q=nM±1。
9.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其特征在于,满足mQ≠nP(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Q=nP±1。
11.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其特征在于,以定子凸极数M与磁场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为A,则满足mQ≠nA(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Q=nA±1。
13.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其特征在于,满足mQ≠nN(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Q=nN±1。
15.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外壳(5)和电动机部分以R根辐条(6)加以固定,其特征在于,满足mR≠nM(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R=nM±1。
17.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外壳(5)和电动机部分以R根辐条(6)加以固定,其特征在于,满足mR≠nP(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R=nP±1。
19.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外壳(5)和电动机部分以R根辐条(6)加以固定,其特征在于,以定子凸极数M与磁场磁极数P的最小公倍数为A,则满足mR≠nA(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R=nA±1。
21.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外壳(5)和电动机部分(3)以R根辐条(6)加以固定,其特征在于,满足mR≠nN(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R=nN±1。
23.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该风扇(4)的外周配置有具有Q条边的多边形外壳(5),外壳(5)和电动机部分(3)以R根辐条(6)加以固定,其特征在于,满足mR≠nQ(m、n为自然数,且任一方为另一方的因数)。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满足mR=nQ±1。
25.内部装有如权利要求1、3、5、7、9、11、13、15、17、19、21或23所述的送风装置的电子设备。
全文摘要
一种送风装置,具有带有电枢绕组的M个凸极(1a)的铁芯构成的定子部(1)和与所述定子磁极面相对且可旋转地配置P个磁极的永磁铁(2a)的转子部(2)组成的电动机(3),并由该电动机(3)使具有N个叶片(4a)的风扇(4)旋转,其特点是满足mN≠nM或mN≠nP。由此使因电动机凿密转矩产生的振动和因风扇旋转引起的振动的相乘作用缓和,从而降低振动和噪音。
文档编号F04D25/02GK1318892SQ0111682
公开日2001年10月24日 申请日期2001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4月14日
发明者横手静, 藤中广康, 冈田幸弘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