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92352阅读: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容量压缩机,尤其涉及能够将润滑油向压缩机的各个驱动部输送的机械结构的发明背景技术在需要对驱动流体进行压缩的各种装置,特别是像冰箱这类利用制冷循环系统的家电产品中,载荷大小事实上是随时变化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驱动效率,需要压缩机的压缩容量能够根据载荷的变化而变化。为了解决这种容量变化的问题,已有技术的压缩机作了很多的尝试,例如已经开发出了旋转速度可变的压缩机和多气缸压缩机等。但是,由于技术存在成本高、压缩机体积大等问题,因此在应用上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最近又开发出了能够利用简单的机械结构就实现双重压缩容量的旋转式压缩机。
在这种双容量压缩机中,由于电动机和驱动轴等驱动部件进行的是高速运动,因此与一般的压缩机一样,需要施以适当的润滑。特别是为了使压缩容量可变,要求各个驱动部件进行更多的运动,因此可以说这些驱动部件处在了更加严酷的作业环境中,因此,要求在开发可变容量的机械结构的基础上,还要开发出与其相适应的润滑机械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本发明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设计出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双容量压缩机的容量可变机械结构的润滑机械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做为本发明的一种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第一流路在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驱动轴的内部延长,能够抽吸润滑油,第二流路在轴承中的某一个上形成,轴承用来封闭气缸的同时支撑着可旋转的驱动轴,第二流路能够使被抽吸过来的润滑油均匀地在轴承与驱动轴之间流动。该第二流路具有无论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都能够使润滑油在各个轴承与驱动轴之间流动的结构。该第二流路在驱动轴出现偏心的程度较小的位置上形成。该第二流路在驱动轴不会十分接近的位置上形成。该第二流路在轴承的一定位置上形成,这个位置以驱动轴的中心轴为中心,与叶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一定的角度。该第二流路的宽度为3.8mm。该第二流路的深度为1.67mm。该第二流路至少在安装在气缸上部的上部轴承上形成。该第二流路在轴承的内表面上形成。该第二流路从轴承的下端开始一直延伸到上端。该第二流路具有能够将从第一流路流过来的润滑油引入的结构。该第二流路与第一流路相连通。该第一流路包括至少一个孔,孔在驱动轴上形成并能够将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连接起来。第一流路具有能够使润滑油向压缩机的驱动部飞散的结构。该第一流路从驱动轴的下端开始一直延伸到上端。该第一流路沿驱动轴的长度方向上下贯通。该第二流路由至少一个直线形的槽构成,无论驱动轴朝哪个方向旋转,这种直线形的槽都能够使润滑油流动。直线形槽与叶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170。至210°。而且,该直线形槽与叶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190°。
做为本发明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的改进,该第二流路由第一螺旋形槽和第二螺旋形槽构成,第一螺旋形槽和第二螺旋形槽可以分别使润滑油从驱动轴的相应旋转方向流入。该第一螺旋形槽和第二螺旋形槽分别朝相反的方向延长。同时,该第一螺旋形槽和第二螺旋形槽相互不交叉。另外,该第一螺旋形槽与气缸内部的叶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130°至190°,第二螺旋形槽与气缸内部的叶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190°至250°。
做为本发明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的另一种改进,该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还包括辅助流路,辅助流路在驱动轴的轴颈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该辅助流路在轴颈的外表面上形成。同时,该辅助流路具有无论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都能够使润滑油在各个轴承与驱动轴之间流动的结构。该辅助流路可以至少包括一个直线形的槽,无论驱动轴朝任何方向旋转,这种直线形的槽都能够使润滑油流动。该辅助流路也可以由在第一螺旋形辅槽和第二螺旋形辅槽构成,第一螺旋形辅槽和第二螺旋形辅槽可以分别使润滑油从驱动轴的相应旋转方向流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以在双容量压缩机的相应驱动部运转的过程中,对这些驱动加以适当的润滑。


图1为采用了本发明的润滑油流路的双容量压缩机的局部纵剖视2为显示了气缸内部结构的图1的I-I剖视3为本发明的双容量压缩机的润滑油流路的主视4A为图3II-II剖视图,显示了第二流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图4B为显示了包括第二流路的第一实施例在内的轴承的内表面结构的局部平面4C为第二流路的第一实施例的最佳形成角度的图表图5A为图3的I-I剖视图,显示了第二流路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图5B为显示了包括第二流路的第二实施例在内的轴承的内表面结构的局部平面5C为第二流路的第二实施例的最佳形成角度的图表图6A为具有单一直线形的槽的驱动轴的局部主视图,显示了辅助流路的结构图6B为具有两个螺旋形槽的驱动轴的局部主视图,显示了辅助流路的结构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以下对本实施例所做的说明中,对于那些结构相同的部分,这里采用相同的名称和符号,并且省略对这些部分的说明。
图1为采用了本发明的润滑油流路的双容量旋转式压缩机的局部纵剖视图。图2为显示了气缸内部结构的图1的I-I剖视图。
首先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由机壳1、动力发生部10、压缩部20和容量可变部30构成,动力发生部10、压缩部20和容量可变部30位于机壳1内部。在图1中,动力发生部10位于压缩机的上部,压缩部20位于压缩机的下部,但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它们的位置互换。机壳1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装有上盖3和底盖5,由此机壳1的内部形成了密闭空间。用来吸入驱动流体的吸入管7安装在机壳1的一侧,并且吸入管7上还连接着能够将润滑油从制冷剂中分离出来的气液分离器8。另外,上盖3的中心装有排气管9,被压缩的流体可以通过这个排气管9排出。底盖5内装有一定数量的润滑油0,这些润滑油0可以对进行摩擦运动的部件起到润滑和冷却的作用。在这里,驱动轴13的末端浸泡在润滑油0中。
动力发生部10包括以下部件,即固定在机壳1内的定子11、安装在定子11的内部并可以旋转的转子12、压入在转子12内的驱动轴13。转子12可以在电磁力的作用下旋转,驱动轴13可以把转子12的旋转力传导给压缩部20。为了将外部电源输入给定子11,上盖3上装有接线端子4。在这里,转子12可以逆向旋转。即转子12既可以朝顺时针方向也可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同时驱动轴13也可以同这样的转子12一起朝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
参照图2,压缩部20大体上由气缸21、滚动子22、上部轴承24和下部轴承25组成,气缸21固定在机壳1内,滚动子22位于气缸21内部,上部和下部轴承24、25分别安装在气缸21的上部和下部。
气缸21的内部形成了具有一定体积的内部空间,并且气缸21需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便能够承受被压缩的流体的压力。如图2所示,气缸21的内部空间内装有在驱动轴13上形成的偏心部13a。偏心部13a是一种偏心的凸轮,它的中心距驱动轴13的旋转中心一定的距离。另外,气缸21上还形成了从其内表面开始凹陷一定深度的槽21a。槽21a内装有叶片23,并且为了使叶片23能够完全装入槽21a内,槽21a需具有足够的长度。
滚动子22是一个环状的部件,它的外径比气缸21的内径小。如图2所示,滚动子22组装在偏心部13a上并可以旋转,同时它还紧贴气缸21的内表面。因此当驱动轴13旋转时,滚动子22可以一边贴着偏心部13a的外表面自转,一边沿着气缸21的内表面滚动。另外,滚动子22在做滚动运动期间,会在偏心部13a的作用下距旋转中心一定的距离进行公转。由于做运动的滚动子22的外表面在偏心部13a的作用下总是与气缸的内表面相接触,因此通过滚动子22的外表面和气缸的内表面可以在气缸的内部空间中形成另外的流体腔29,在旋转式压缩机中,流体腔29用来吸入和压缩流体。
叶片23如上所述,安装在气缸21的槽21a内。另外,槽21a内还装有弹性部件23a,这个弹性部件23a能够对叶片23予以弹性支撑,因此可以使叶片23总是保持与滚动子22相接触的状态。也就是说,弹性部件23a的一端固定在气缸21上,另一端组装在叶片23上,它可以将叶片23推向滚动子22。叶片23如图2所示,可以将流体腔29分隔成相互独立的两个空间29a、29b。当驱动轴13旋转使滚动子22公转时,空间29a、29b的大小是可变或互补的。例如,当滚动子22朝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其中的一个空间29a会逐渐缩小,相反另一个空间29b则相对逐渐增大。但是,各个空间29a、29b的体积之和总是固定的,大致与流体腔29的大小相同。当驱动轴13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中某一方向旋转,上述各个空间29a、29b可以分别起到能够吸入流体的吸入室和能够压缩流体的压缩室的作用。同上所述,随着滚动子22的旋转,空间29a、29b中的压缩室就会逐渐缩小,从而对之前吸入的流体进行压缩,而吸入室则会逐渐增大,从而吸入新的流体。如果滚动子22的旋转方向相反,那么各个空间29a、29b的功能就会正好相反。即当滚动子22朝逆时针方向公转时,滚动子22右侧的空间29b为压缩室,当滚动子22朝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则左侧空间29a为压缩室。
上部轴承24和下部轴承25如图1所示,分别安装在气缸21的上部和下部,它们支撑着驱动轴13并使其可以旋转。通过螺栓和螺母等连接部件,气缸21与上、下部轴承24、25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将气缸的内部空间,特别是流体腔29封闭起来。
容量可变部30由排出口、吸入口和阀门组件组成,在驱动轴13的两个旋转方向下,排出口和吸入口都能够将流体吸入到气缸21内和将流体从汽缸21内排出,阀门组件用来控制吸入口。排出口在上部轴承24上形成并且靠近叶片23,它们分别对应于驱动轴13的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发挥作用。吸入口的情况与排出口类似,它们在下部轴承25上形成,它们分别对应于驱动轴13的顺时针旋转或逆时针旋转发挥作用,同时它们之间相隔一定的角度。阀门组件安装在下部轴承25与气缸21之间,可以根据驱动轴的旋转方向有选择地开启吸入口中的某一个。众所周知,在旋转式压缩机中,压缩是在吸入口与相应的排出口之间实现的,由于吸入口之间相距一定的间隔,因此在流体腔中,用于压缩的空间会随着驱动轴的旋转方向而有所不同,由此可以得到两种不同的压缩容量。容量可变部30的发明与本发明为同一申请人,具体记载在国际申请号PCT/KR2004/000998中。但是,容量可变部30只不过是一个示例,只要能够使容量随旋转方向而变化,任何其它结构的容量可变部都可以用作本发明的压缩机中的容量可变部。
另外,在压缩机驱动的过程中,电动机11、12、驱动轴13以及滚动子22这类机械部件是处于高速运动中的。特别是驱动轴13,如上所述,驱动轴13要反复交替着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可以说本发明中的驱动轴的作业环境更加严酷。因此要想使压缩机顺利运转,给这些部件加以适当润滑以及设计适当的润滑机械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本发明就提供了一种做为润滑机械结构的润滑油流路,这种润滑油流路能够向各个驱动部件供油,即润滑油0。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润滑油流路予以详细说明。
图3为本发明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润滑油流路的主视图,图4A-4C为显示了润滑油流路中的第二流路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的视图,图5A-5B为第二流路的第二实施例的视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的润滑油机械结构即润滑油流路100在驱动轴13和轴承24、25上形成。驱动轴13的各个轴颈13b、13c分别被上部和下部轴承24、25所包裹,它们实际上形成了支撑着垂直于中心轴方向上的载荷的径向轴承。此外,各个轴环形成了支撑着在轴承24、25驱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轴向上的载荷的推力轴承。润滑油流路100主要由在上述驱动轴13内部形成的轴流路构成,轴流路以下称为第一流路110。
具体来讲,第一流路110从驱动轴13的下端开始一直延伸到上端,事实上等于沿着驱动轴13的长度方向上下贯通。第一流路110的下端装有油泵111。油泵111是一种离心泵,它包括润滑油提取器111a和插在提取器111a内的推进器111b。参照图1,油泵111浸入在压缩机底部的润滑油0内,依照这种结构,润滑油可以经由油泵111流入到第一流路110内。润滑油沿着第一流路110被抽吸上来之后,会在驱动轴13的上端飞散出去,从而流向各个驱动部件。此外,第一流路110还包括在偏心部13a的上部和下部形成并与第一流路110相连通的孔112a、112b。润滑油会首先通过各个孔112a、112b流入到气缸21的内部,从而润滑滚动子22和偏心部13a。另外,通过各个孔112a、112b还可以将润滑油输送至上部轴承24、25与驱动轴,准确地讲是与各个轴颈13b、13c之间。
但是,如图所示,由于各个轴颈13b、13c以及轴承24、25都有相当大的摩擦面,因此单纯通过各个孔112a、112b来输送润滑油是无法使润滑油到达摩擦面的末端的。也就是说,润滑油无法在各个摩擦面上均匀分布,同时也就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用来防止摩擦的油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图3、图4A-4B以及5A-5B所示,在本发明中,润滑油流路100中还包括了至少在轴承24、25中的某一个上形成的轴承流路,轴承流路以下称为第二流路120。第二流路事实上是在某一个轴承的内表面上形成的槽。第二流路120与邻近的孔112a、112b中的某一个相连通,这样就可以使润滑油从驱动轴13,准确地讲是从第一流路110流入。另外,第二流路120最好从轴承内表面的上端一直延长至下端。这样的话,润滑油就可以通过各个孔112a、112b中的某一个流入第二流路120,然后沿着第二流路120在轴承内表面的两端之间流动。也就是说,由于形成了第二流路120,因此通过润滑油流路100可以使润滑油在各个轴承24、25与驱动轴13之间均匀地流动。由于润滑油可以通过第二流路流入并均匀分布在各个摩擦面上,因此可以形成一个整体的油膜,从而有效地防止摩擦。如上所述的第二流路最好至少在上部轴承24上形成。这是因为在下部轴承25中,润滑油会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孔112b向下流动一段距离。但是,为了起到更有效的润滑作用,最为理想的是在上部和下部轴承24、25上都形成第二流路120。
如上所述,由于驱动轴13既可朝顺时针方向,也可以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要求第二流路在驱动轴13朝两个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方向旋转的时候都能够输送润滑油。第二流路120可以是螺旋形的槽,这种螺旋形槽可以扩大流动范围,从而输送更多的润滑油。但是,螺旋形槽从几何学特性上来讲,只能在驱动轴13朝某一个方向旋转时输送润滑油。也就是说,螺旋形槽只有朝与驱动轴13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延长,才能使润滑油在其内部流动并上升。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第二流路120最好如图4A和4B所示,是单一直线形的槽。与螺旋形槽不同,直线形的槽不会受几何学特性的影响,无论驱动轴13朝哪个方向旋转,它都能够使润滑油在驱动轴13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流动。另外,作为第二实施例,第二流路120可以如图5A和图5B所示,由两个螺旋形槽即第一和第二螺旋形槽120a、12b构成。具体来讲,如上所述,由于螺旋形槽只能在驱动轴13朝某一个方向旋转的时候输送润滑油,因此本发明中采用了两个对应于不同旋转方向的螺旋形的槽,它们分别朝相反的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延长。另外,如果第一和第二螺旋形槽120a、120b在轴承24、25的内表面上交叉的话,那么在某一螺旋形槽内流动的润滑油可能会中途流入另一个螺旋形槽。这样流动的润滑油是无法使各个轴承24、25和轴颈13b、13c得到整体润滑的,因此要想实现最有效的润滑,不让螺旋形槽120a、120b相互交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如图4A和图5A所示,各个轴承24、25与驱动轴13之间,准确地讲是与各个轴颈13b、13a之间形成了一定大小的间隙C,润滑油可以通过第二流路120流入并填满间隙C,从而形成油膜。在压缩机驱动的过程中,驱动轴13会受到来自于驱动流体的压力,从而偏离轴承24、25的中心0一定的距离并以偏心的状态旋转。另外,由于第二流路120沿着长度方向给轴承24、25的内表面造成了连续的缺口,因此间隙C在第二流路120处会增大,并且由于存在这样的增大了的间隙C,因而会使得第二流路120的周边不能形成了充分的油膜。这样的话,如果第二流路120位于驱动轴13出现偏心程度较大的位置上,那么驱动轴13就有可能接触到轴承24、25的内表面。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轴承24、25和驱动轴13会发生磨损,同时还会使压缩机在驱动的过程中产生噪音。除此之外,过度的摩擦还会给驱动轴13的动力带来损失。因此,第二流路120最好在驱动轴13出现偏心的程度较小的位置上形成。具体来讲,在轴承24、25的内表面形成的第二流路120的位置最好与驱动轴13出现偏心的程度较小的位置面对面。
在本发明中,第二流路120的最佳位置是通过实验确定的,图4C和图5C分别显示了为确定第二流路120的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最佳位置所做的实验的结果。
如图所示,图4C和图5C为偏心率随距离叶片的角度而变化的图表。首先,将位于轴承24、25下方的叶片23处的角度设为0°,然后沿着能够产生最大压缩容量的旋转方向,角度逐渐增加。在实验中,将压缩机设定成了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时能够产生最大压缩容量,因此角度就如图所示,沿着逆时针方向逐渐增加。另外,将偏心率定义为驱动轴的偏心距离相对于间隙C的比率,偏心距离是从轴承的中心0至驱动轴的中心的距离。偏心率事实上是表示旋转中的驱动轴13与各个轴承24、25的接近程度的数值。也就是说,由于间隙C的值是一定的,因此偏心率较大的话,就意味着驱动轴13偏心量较大,即驱动轴13非常接近轴承24、25的内表面。如图所示,实验中对于最大压缩容量和最小压缩容量所对应的偏心率都进行了测定。最大容量的偏心率是在驱动轴13朝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测定的,最小容量的偏心率是在驱动轴13朝着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测定的。由于存在压缩容量的差异、因旋转方向不同而带来的压缩容量的差异以及其它多种驱动条件的差异,因此最大容量和最小容量的偏心率处在不同的相位上。实验结果表明,偏心率不会因压缩机规格的不同而产生很大的变化,其变化规律基本相同。
首先,如图4C和图5C所示,由于驱动流体在叶片23的附近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压缩,因此偏心率无论是在最大容量时,还是在最小容量时,都是在叶片23附近数值较高,规定为0°即360°。如果第二流路120在叶片23的正上方处形成,那么在叶片23附近,由于驱动流体会产生最大的压力,因而有可能泄漏到第二流路120内。考虑到这一点,第二流路120最好相对于中心0,与叶片23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距一定的间隔。
具体来讲,如图4C所示,在第二流路120的第一实施例中,最大和最小容量的偏心率在170°至210°之间数值相对较小。因此第一实施例中的单一直线形的槽最好沿逆时针方向与叶片23相隔处于170°至210°范围之间的一个角度A。另一方面,根据需要也可以将压缩机设计成沿着顺时针方向能够产生最大压缩容量,反之,沿逆时针方向产生最小压缩容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与图4A相反,把角度设定为沿最大压缩容量方向即顺时针方向增加,那么我们就很容易理解可以得到与图4C相同的实验结果这一事实。据此,单一直线形的槽可以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与叶片23相隔170°至210°。另外,各个偏心率都同样地在190°处的数值最小。也就是说,在这个角度处,无论顺时针还是逆时针旋转,旋转轴与轴承接触的可能性最小。因此,角度A最好为190°。另一方面,在第二实施例中,由于第二流路120由第一和第二螺旋形槽120a、120b构成,因此重要的是如何将它们设置在偏心率相对较小的角度范围内,以使它们不会相互交叉。如图所示,第一和第二螺旋形槽120a、120b沿着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分别于与述叶片23相隔角度B1和角度B2,并且角度B1、B2分别在130°至190°和190°至250°范围之内。此外,为了尽可能减小第二流路120给轴承的内表面造成的妨碍油膜形成的缺口,同时还保证有足量的润滑油流动,第二流路120需具有合适的宽度w和深度d。虽然宽度w和深度d随着压缩机规格的不同而稍有变化,但最好分别为3.8mm和1.67mm。
另外,为了使润滑油能够更充分地在轴承24、25与驱动轴13之间流动,润滑油流路100可以如图4A、5A和图6A-6B所示,还包括辅助流路130。辅助流路130事实上由在轴颈13b、13c上形成的槽构成,并且这样的槽最好沿着长度方向贯穿整个轴颈13b、13c。同样地,辅助流路130最好在驱动轴13朝任何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都能够使润滑油流动。因此辅助流路130可以如图4A和图6A所示,由单一直线形的槽构成,也可以如图5A和图6B所示,由两个螺旋形辅槽130a、130b构成。
虽然以上对几个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在总的发明构思和权利要求范围内,还可以有其它不同的结构,这对于本专业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不能局限于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只能作为本发明的例子,在权利要求保护及其等效范围内的所有实施例都已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畴之内。
在本发明中,通过润滑机械结构的作用,可以在驱动轴和轴承上形成均匀的油膜。因此即使在严酷的作业环境下,也可以有效地防止驱动轴发生磨损。另外,不管驱动轴朝哪个方向旋转,润滑机械结构都可以使润滑油流动,并且润滑机械结构在驱动轴出现偏心的程度较小的位置上形成。因此说可以更加稳定并且有效地实施润滑,从而防止驱动轴发生磨损。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包括第一流路(110)和第二流路(120),第一流路(110)在朝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的驱动轴的内部延长,能够抽吸润滑油,第二流路(120)在轴承(24、25)中的某一个上形成,轴承(24、25)用来封闭气缸(21)的同时支撑着可旋转的驱动轴(13),第二流路(120)能够使被抽吸过来的润滑油均匀地在轴承(24、25)与驱动轴之间流动(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具有无论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都能够使润滑油在各个轴承与驱动轴之间流动的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由至少一个直线形的槽构成,无论驱动轴(13)朝哪个方向旋转,这种直线形的槽都能够使润滑油流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由第一螺旋形槽(120a)和第二螺旋形槽(120b)构成,第一螺旋形槽(120a)和第二螺旋形槽(120b)可以分别使润滑油从驱动轴(13)的相应旋转方向流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螺旋形槽(120a)和第二螺旋形槽(120b)分别朝相反的方向延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螺旋形槽(120a)和第二螺旋形槽(120b)相互不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在驱动轴(13)出现偏心的程度较小的位置上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在驱动轴(13)不会十分接近的位置上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在轴承(24、25)的一定位置上形成,这个位置以驱动轴的中心轴为中心,与叶片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一定的角度。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直线形槽与叶片(23)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170°至21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直线形槽与叶片(23)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190°。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螺旋形槽(120a)与气缸(21)内部的叶片(23)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130°至190°,第二螺旋形槽(120b)与气缸(21)内部的叶片(23)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相隔190°至25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的宽度为3.8m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的深度为1.67mm。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至少在安装在气缸(21)上部的上部轴承(24)上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在轴承(24、25)的内表面上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从轴承(24、25)的下端开始一直延伸到上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具有能够将从第一流路(110)流过来的润滑油引入的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二流路(120)与第一流路(110)相连通。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流路(110)包括至少一个孔(112a、112b),孔(112a、112b)在驱动轴(13)上形成并能够将第一流路(110)和第二流路(120)连接起来。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第一流路(110)具有能够使润滑油向压缩机的驱动部飞散的结构。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流路(110)从驱动轴(13)的下端开始一直延伸到上端。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第一流路(110)沿驱动轴(13)的长度方向上下贯通。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还包括辅助流路(130),辅助流路(130)在驱动轴(13)的轴颈(13b、13c)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辅助流路(130)在轴颈(13b、13c)的外表面上形成。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辅助流路(130)具有无论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逆时针方向旋转,都能够使润滑油在各个轴承(24、25)与驱动轴(13)之间流动的结构。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辅助流路(130)由至少一个直线形的槽构成,无论驱动轴朝任何方向旋转,这种直线形的槽都能够使润滑油流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其特征是所述辅助流路(130)由在第一螺旋形辅槽(130a)和第二螺旋形辅槽(130b)构成,第一螺旋形辅槽(130a)和第二螺旋形辅槽(130b)可以分别使润滑油从驱动轴的相应旋转方向流入。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容量压缩机用润滑油流路,包括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第一流路在旋转的驱动轴的内部延长,能够抽吸润滑油,第二流路在轴承中的某一个上形成,轴承用来封闭气缸的同时支撑着可旋转的驱动轴,第二流路能使被吸入的润滑油均匀地在轴承与驱动轴之间流动,该第二流路可由第一螺旋形槽和第二螺旋形槽构成,第一、第二螺旋形槽可以分别使润滑油从驱动轴的相应旋转方向流入,本发明还包括辅助流路,辅助流路在驱动轴的轴颈中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本发明润滑油流路可以在双容量压缩机的相应驱动部运转中,对这些驱动加以适当的润滑。
文档编号F04C29/02GK1904372SQ20051001460
公开日2007年1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5日
发明者金镇国, 金钟奉, 裵智荣, 高永桓, 朴垧俊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