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489596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縮机领域。
技术背景如图1所示,现有的压縮机一般由压縮机外壳l、泵体2、储液器3、定子4 和转子5组成,部分压縮机在马达的转子5上面还安装有挡油板6,挡油板 6将由曲轴油孔7压上去的冷冻机油阻拦下来,防止机油从排气管8中排出 压縮机,排入空调系统。现有挡油板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挡油板6只 是一个平面,安装在转子5上面,只能阻挡通过曲轴油孔的冷冻机油,对于 混在冷媒中的雾状油滴起不到分离作用。图2中的挡油板6上靠近中心部位 较大的为定位孔61,用于令转子和曲轴的位置能够吻合,周缘四个较小的为 铆钉孔62,用于固定档油板。为提高挡油效果,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平4-101100中公布了一种密闭型 回转式压縮机,它在挡油板的上面设置有挡油隧道,在挡油板旋转时,在挡 油隧道外的油滴打在隧道外表面,然后在旋转下流向外侧,与此同时,从隧 道内侧向排气管流去的油滴在旋转下与隧道内壁相接触,受离心力的作用向 外侧流去(甩出去)。在该结构中,排气管的下端开口延伸到挡油板上表面 至所述挡油隧道上端之间的位置范围内,要排出的冷媒和油滴必须从挡油板 和挡油隧道上端之间通过。因此,该技术结构复杂,排气管下端开口必须开 在隧道上端和挡油板中间,长度比现行排气管长很多,造价较高,而且冷媒 要排出就必须经过一个高速旋转的紊乱的流场,冷媒会有压力损失,对压縮机的功率有影响。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压縮机,在不影响压縮 机的性能的前提下,以简单的结构和较低的成本解决目前转子式压缩机油吐 出量过大的问题,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比,同时还能够保持压縮机内部的冷 冻机油量,提高压縮机的信赖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压縮机,包括外壳、外壳内的压 縮机构以及马达,马达包括定子、转子和固定在转子上的挡油板,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挡油板上设有片状的挡油叶片。
所述的挡油叶片由挡油板中心向四周辐射。
所述挡油叶片的形状呈平板或弧面形状。
所述挡油叶片的数量为一片或多片。
与转子转动方向相反,所述挡油叶片由外而内逐渐偏离挡油板的半径方向。
所述挡油叶片的外径不超过转子的外径。
所述排气管下端开口距挡油叶片上端的距离不超过挡油叶片高度的四倍。
本实用新型的挡油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仅在现行通用的结构上增加 片状的挡油叶片, 一方面,叶片范围内的油滴在叶片旋转时会附着在叶片上, 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外侧;另一方面,叶片在高速旋转时,会形成一 个旋转的流场,由于冷媒的密度小于油滴的密度,冷媒会留在流场内部,再 经由排气管排出,而油滴被甩向外侧,附着在定子和压縮机内壁上,再流回压縮机下部。本实用新型可有效减少油吐出量,经对比试验,比使用现行通
用结构的挡油板减少油吐出量达20%以上,提高了空调系统的传热效率,并 增加了留在压縮机内的冷冻机油量,从而提高了空调的能效与信赖性。

图l是现有压縮机的剖面图2是现有压縮机中的挡油板示意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压縮机的剖面图4、图5、图6分别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3中的挡油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目前大冷媒量、高效空调系统搭载的高效压縮机的开发,本实用新 型是提供一种压縮机,如图3所示,包括外壳l、外壳l内的压縮机构以及 马达,马达包括定子4、转子5和固定在转子5上的挡油板10,其中,在所 述的挡油板10上设有片状的挡油叶片9。所述的挡油叶片9由挡油板10中 心向四周辐射,其形状呈平板或弧面形状,数量为一片或多片。挡油叶片9 的各棱边通过倒角平滑过渡。
高速旋转的转子5带动叶片9旋转,在压縮机的上部形成一个旋转流场, 在冷媒和雾状油滴经过这个流场时,由于具有密度差,在旋转流场的作用下, 密度大的油滴被甩向四周,附着在定子4和压縮机内壁上,并在重力作用下 流回压縮机下部,密度小的冷媒向中间迁移,并向上运动,最后由排气管8 排出,这样就达到了分离的目的。
在流场中的油滴和冷媒的受力分析
采用现行挡板(无叶片)的压縮机中,冷媒和冷冻机油的分离主要依靠重力沉降。
而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平4-101100所示的压縮机中,由于排气管长度较
采用现行挡板(无叶片)的压縮机长,重力沉降的距离比现行的压缩机短, 重力沉降效果要低于采用现行挡板(无叶片)的压缩机。其冷媒和冷冻机油
分离主要依靠冷媒通过排气管排出压縮机必须通过一个高速旋转的隧道或 隧道的旁边,油滴附着在叶片上,然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鬼到四周,再顺 着管壁流下去或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去。
本实用新型主要依靠高速转动的叶片形成一个旋转的流场,在这个流场 中,由于冷媒和冷冻机油的密度不同,会分离开来,油滴离开旋转流场时也 会获得一个较大的径向上的速度,使得油滴打在管壁上或飞向四周,再顺着 管壁流下去或在重力作用下沉降下去。
由于冷媒和冷冻机油的密度不同,二者的加速度也是不同的,加速度的 不同会导致速度产生差异,使冷媒和油滴分离开来。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
转子5带动挡油板10的叶片9高速旋转,流场的流速很高,流场所形成的
力要远大于该点处的压差所形成的力,所产生的加速度的差也要远大于在只 有重力环境下的加速度差,分离效果会好于现行无叶片的挡油板。在旋转流 场中,油滴相对与冷媒会有一个向旋转流场外的加速度,即油滴被甩到外侧, 冷媒随流场流走。并且该加速度要大于在只有重力环境下的加速度差,流场 的转速越高,加速度差越大,油滴越容易被甩到外侧,油滴和冷媒的分离效 果越好。离开旋转流场后,由于冷媒的密度比油滴的小,冷媒的指向中心的 加速度比油滴的大,导致冷媒指向外侧的速度小于油滴的速度,冷媒最后流
向中心位置时,油滴留在四周或者打在压縮机内壁上。在叶片9范围内的油滴,由于叶片9的高速旋转,会使油滴打在叶片9上,然后在离心力的作用 下被甩出去,这种情况下的分离效果也比只有重力环境下的分离效果好。
综上所述,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压縮机中,由于冷媒和油滴的加速度差大 于现行无叶片挡油板压縮机中的加速度差,并且由于在旋转流场中,冷媒和 油滴的流程比现行的长,所以分离效果要好于现行的挡油板。实际上,采用 现行挡油板的压縮机中,由于转子的高速度旋转,也会形成一个旋转的流场, 但这个流场没有本实用新型中的流场强度和范围大。而流场的旋转速度越 高,范围越大,分离的效果越好。简单地说,通过在挡油板上追加片状叶片 9,更多的本来会随着冷媒一起流出的油滴,受到旋转流场的作用,在离心 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四周,附着在定子巻线和压縮机内壁上,再流回压縮机下 部,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油吐出量。
根据实验和理论分析,排气管8下端开口距叶片9的距离H越近,叶片 9的高度h越高,直径d越大,分离的效果越好,但综合考虑流动阻力损失、 风损损失和成本因素,叶片9的外径d等于转子5外径D为宜,叶片9的高 度h为5mm左右;排气管8下端开口距叶片9上端面的距离H不应超过叶 片9高度h的四倍,这种条件下的叶片设计既能起到较好的分离效果,又不 会对压縮机的性能造成较大的影响。 实施例1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挡油板10上的挡油叶片9,为了不影响定子巻 线和排气管,叶片9的外径d等于转子5的外径D,高度h约5mm,排气管 下端口和叶片之间的距离H不超过叶片高度的四倍。叶片9为两片弧面状的 叶片,其高度一致(或具有高度差也可),叶片之间不交汇,由挡油板10中 心向四周辐射排列。而且,与转子5转动方向(图中箭头所示)相反,所述挡油叶片9由外而内逐渐偏离挡油板半径方向。叶片9可以是焊接在挡油板10 上,或者也可以是和挡油板10—体冲压成型。叶片9的材料可以是铜或铁。
实施例2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挡油板10上的挡油叶片9,为一片弧面状的叶 片,叶片9中心与挡油板10中心重合,叶片9的外径d等于转子5的外径D。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挡油板10上的挡油叶片9,为三片平板状的叶 片,叶片9的外径d等于转子5的外径D,叶片之间不交汇,由挡油板10 中心向四周辐射排列。而且,与转子5转动方向(图中箭头所示)相反,所述 挡油叶片9由外而内逐渐偏离挡油板半径方向。
权利要求1.一种压缩机,包括外壳、外壳内的压缩机构以及马达,马达包括定子、转子和固定在转子上的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油板上设有片状的挡油叶片。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油叶片由挡油 板中心向四周辐射。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叶片的形 状呈平板或弧面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叶片的 数量为一片或多片。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片的挡油叶 片的高度是一致的,或者是具有高度差的。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与转子转动方向相 反,所述挡油叶片由外而内逐渐偏离挡油板半径方向。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油叶片的外 径不超过转子的外径。
8.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下端开 口距挡油叶片上端的距离不超过挡油叶片高度的四倍。
9.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油叶片的 各棱边通过倒角平滑过渡。
10.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縮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油叶片 通过焊接固定于挡油板上表面,或者是与挡油板一体冲压成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缩机,包括外壳、外壳内的压缩机构以及马达,马达包括定子、转子和固定在转子上的挡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油板上设有片状的挡油叶片。本实用新型的挡油板仅在现行通用的结构上增加挡油叶片,和冷媒混合在一起的冷冻机油,在进入排气管之前,会受到叶片旋转的离心力的作用,而被甩向外侧附着在定子和压缩机内壁上,再流回压缩机下部,同时,叶片在高速旋转时,会形成一个旋转的流场,同样会把油滴甩向外侧,并顺着定子和壳体内壁流回压缩机润滑部。本实用新型有效减少了排油量,提高了空调系统的传热效率,从而提高了空调的能效与信赖性。
文档编号F04C29/02GK201152259SQ20072017904
公开日2008年1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9日
发明者炊军立, 玮 熊, 胡培海 申请人:松下·万宝(广州)压缩机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