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495010阅读:104来源:国知局
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叶轮所具有的翼被形成为,在纵剖视看该翼时,翼的压力面以及该压力面的相反一侧的负压面随着从叶轮的旋转轴去向翼的外侧而在叶轮旋转方向弯曲并被形成为翼的中央附近相对于将翼的内侧端部和外侧端部连结的直线最远离的弓形,压力面以及负压面由通过至少一个圆弧形成的曲面形成,一方侧与曲面连接,另一方侧向翼的内侧端部侧延展,压力面以及负压面中的由圆弧形成的一方的表面连续,形成作为平面的直线部,在使与压力面以及负压面内切的圆的直径为翼厚时,外侧端部比内侧端部小,从外侧端部开始渐渐增加,在直线部成为大致相同的壁厚。
【专利说明】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搭载了作为送风构件使用的横流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提出了具备如下横流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该横流风扇将叶轮的翘曲线形成为半径不同的2个圆弧,与I个圆弧的情况相比,空气在翼间通过的空气的流动沿着翼表面。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是使叶轮外周侧的翘曲线半径R2比叶轮内周侧的翘曲半径Rl大,做成“叶片壁厚从叶轮内周侧到外周侧大致相同”或者做成“叶轮内周端为最大壁厚到外周侧逐渐小”的技术。
[0003]另外,提出了具备下述的横流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2),所述横流风扇具有“在叶片的叶轮内周侧做成最大壁厚,使壁厚朝向叶片的叶轮的外周侧渐渐减少的壁厚分布”的叶片,并规定了叶片的最大翘曲高度位置。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通过搭载这样的叶片的横流风扇,使相同的每噪音单位的风量性能增加。
[0004]另外,提出了具备下述的横流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3),所述横流风扇“越在叶轮外周侧越使翼薄壁化,以便使翼和翼之间的翼间尺寸在叶轮的外周侧和内周侧大致相等”。
[0005]再有,提出了具备下述的横流风扇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参见专利文献4),所述横流风扇被形成为叶片的最大壁厚位置成为从该叶片的翼弦长的内侧开始的4%处,且将壁厚形成得从叶片的最大壁厚位置朝向两端部依次变薄。
[0006]另外,提出了下述的横流风扇,所述横流风扇将翼的长边方向长度分割为多个区域,在使与支撑板邻接的部分为第I区域,使翼中央部为第2区域,使第I区域和第2区域之间的部分为第3区域的情况下,各区域的翼外周端部中的翼出口角按第2区域〈第I区域〈第3区域的顺序增大(例如,参见专利文献5)。
[0007]在先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80288号公报(例如,第4页、
[0035]、
[0040]以及图5)
[0010]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23891号公报(例如,第2页、
[0016]以及
[0018]以及图5)
[0011]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5-79492号公报(第2页、
[0010]以及图1)
[0012]专利文献4:专利第3661579号公报(第2页、
[0011]以及图1)
[0013]专利文献5:专利第4896213号公报(第6页、
[0024]以及图7)


【发明内容】

[0014]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5]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因为叶片壁厚从叶轮内周侧朝向外周侧大致相同,即,在从作为箱体的卷曲开始部的上游侧到稳定件侧的下游侧为止的范围内是翼壁厚为大致相同薄壁,所以,存在流动在叶轮内周侧分离的可能性。
[0016]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因为叶轮内周端为最大壁厚到外周侧逐渐变小,所以,存在流动在内周端碰撞,此后,不会在叶轮的外周侧再次附着,而是维持朝向下游侧分离的状态的可能性。
[0017]这样,专利文献I记载的技术存在引起流动的分离,无扰乱地在翼间通过的有效翼列范围变窄,吹出风速增加而噪音恶化这样的课题。
[0018]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由于做成在叶片的叶轮内周侧做成最大壁厚,使壁厚朝向叶片的叶轮的外周侧渐渐减少的壁厚分布,所以,例如在使最大壁厚位置为内周端(从翼弦长的内周侧开始的比率O % )的I处的情况下,存在流动在该内周端碰撞,此后,不会再次附着在翼面,而是向下游侧分离的可能性。
[0019]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中,即使使最大壁厚位置为内周端以外的任意的位置,也由于内周端为薄壁,而存在流动未再次附着在叶轮反转方向面,而维持着分离的状态向下游侧流动的可能性。
[0020]这样,专利文献2记载的技术存在引起流动的分离,有效翼间距离变窄,吹出风速增加而噪音恶化这样的课题。
[0021]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由于翼和翼之间的翼间尺寸在叶轮的外周侧和内周侧大致相等,所以,存在与这部分相应地使得翼的壁厚变厚,翼间距离变小,通过风速增加而引起噪音恶化的可能性。
[0022]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由于叶轮内周端为最大壁厚,所以,存在流动在该内周端碰撞,此后,不再附着在翼面而是向下游侧分离的可能性。
[0023]这样,专利文献3记载的技术存在通过风速增加而噪音恶化、以及不再附着在翼面而是向下游侧分离,有效翼间距离变窄,吹出风速增加而噪音恶化这样的课题。
[0024]专利文献4记载的技术由于叶片的最大壁厚位置是从该叶片的翼弦长的内侧起的4%处,所以,大致最大壁厚位置是内周端。由此,存在流动在内周端碰撞,此后,不再在叶轮的外周侧附着而是维持着朝向下游侧分离的状态的可能性。
[0025]这样,专利文献4记载的技术存在引起流动的分离,有效翼间距离变窄,吹出风速增加而噪音恶化这样的课题。
[0026]专利文献5记载的技术中,翼出口角在翼长边方向变化,翼出口角按照第2区域(翼中央部)〈第I区域(支撑板邻接部)〈第3区域(第I区域和第2区域之间)的顺序增大。但是,在翼截面形状中,叶轮内周端部从最大壁厚部开始渐渐地成为薄壁,在过薄的情况下,担心流动分离。
[0027]这样,专利文献5记载的技术存在引起流动的分离,有效翼间距离变窄,吹出风速增加而噪音恶化以及效率恶化的课题。
[0028]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中的至少I个而做出的发明,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抑制噪音的产生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0029]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30]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具有:主体,其具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 ;横流风扇,其被设置在主体内,具有通过本身旋转将空气从吸入口取入到主体内并从吹出口吹出的叶轮;和稳定件,其由横流风扇将主体内的空间划分成作为上游侧的吸入侧流路和作为下游侧的吹出侧流路,叶轮所具有的翼被形成为,在纵剖视看该翼时,翼的压力面以及该压力面的相反一侧的负压面随着从叶轮的旋转轴去向翼的外侧而在叶轮旋转方向弯曲,并被形成为翼的中央附近相对于将翼的内侧端部和外侧端部连结的直线最远离的弓形,压力面以及负压面由通过至少一个圆弧形成的曲面形成,一方侧与曲面连接,另一方侧向翼的内侧端部侧延展,压力面以及负压面中的由圆弧形成的一方的表面连续,形成作为平面的直线部,在使与压力面以及负压面内切的圆的直径为翼厚时,外侧端部比内侧端部小,从外侧端部开始渐渐增加,在直线部成为大致相同的壁厚。
[0031]发明效果
[0032]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所以,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是设置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4]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0035]图3 (a)是图2所示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正视图,(b)是图2所示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侧视图。
[0036]图4是在图3所示的横流风扇的叶轮上述设置了 I片翼的状态的立体图。
[0037]图5是图3的横流风扇的翼的A-A剖视图。
[0038]图6是图3的横流风扇的翼的A-A剖视图。
[0039]图7是翼弦最大翘曲长度Lp、Ls与翼弦长Lo之比Lp/Lo、Ls/Lo和噪音的关系的说明图。
[0040]图8是最大翘曲高度Hp、Hs的与翼弦长Lo之比和噪音值的关系的说明图。
[0041 ] 图9是用于说明图3的横流风扇的翼的变形例的A-A剖视图。
[0042]图10是Lf/Lo和风扇马达输入Wm的关系的说明图。
[0043]图11是Lf/Lo和噪音的关系的说明图。
[0044]图12是弯曲角度Θ e和风扇马达输入Wm[W]的关系的说明图。
[0045]图13是风扇马达输入相对于Lt/Lo的变化的说明图。
[0046]图1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正视图,(b)是横流风扇的叶轮的侧视图。
[0047]图15是图14的C-C剖视图,是与实施方式I的图5对应的图。
[0048]图16是图14的C-C剖视图,是与实施方式I的图6对应的图。
[0049]图17是图14的C-C剖视图,是与实施方式I的图9对应的图。
[0050]图18是将图14的A-A剖视图、B-B剖视图以及C-C剖视图重叠地表示的图。
[0051]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设置了 I片翼的状态的立体概要图。
[0052]图20是各区域中的翼外周侧端部的翼出口角之差和噪音差的关系的说明图。
[0053]图21是连结部的翼长度WL4的相对于环之间的翼长度WL的比率和噪音差的关系的说明图。
[0054]图22是第3区域中的翼弦长Lo3与直线部翼弦长度Lt3之比和风扇马达输入Wm的关系的说明图。
[0055]图23是WL3/WL和风扇马达输入的关系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6]实施方式1.
[0057]下面,根据【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58]图1是设置了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状态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图3的(a)是图2所示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正视图,(b)是图2所示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侧视图。图4是在图3所示的横流风扇的叶轮设置了 I片翼的状态的立体图。
[0059]本实施方式I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为了能够抑制噪音的产生而对被搭载在室内机上的横流风扇的翼加以改进。
[0060][室内机100的构成]
[0061]如图1图示的那样,室内机100由主体I以及设置在主体I的前面的前面面板Ib构成室内机100的外轮廓。这里,图1中,室内机100被设置于作为空调对象空间的房间11的壁11a。即,在图1中,图示了室内机100为壁挂型的例,但是,并非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顶棚埋入型等。另外,室内机100并不限定于被设置在房间11的室内机,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大厦的一室、仓库等。
[0062]如图2所图示的那样,在构成主体I的上部的主体上部Ia上形成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室内机100内的吸入格栅2,在主体I的下侧形成用于将空调空气向室内供给的吹出口3,而且,形成将从后述的横流风扇8排放的空气向吹出口 3引导的导向墙10。
[0063]如图2所示,主体I具有将从吸入格栅2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除去的过滤器5、将制冷剂的热能或者冷能向空气传递而生成空调空气的热交换器7、划分吸入侧风路El和吹出侧风路E2的稳定件9、从吸入格栅2吸入空气并从吹出口 3吹出空气的横流风扇8、调整从横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的上下风向叶板4a以及左右风向叶板4b。
[0064]吸入格栅2是由横流风扇8强制性地将室内空气取入到室内机100内部的开口。吸入格栅2在主体I的上面开口而形成。另外,在图1以及图2中,图示了该吸入格栅2仅在主体I的上面开口而形成的例,但是,当然也可以在前面面板Ib上开口而形成。另外,该吸入格栅2的形状未被特别限定。
[0065]吹出口 3是在将从吸入格栅2吸入并通过了热交换器7的空气向室内供给时供该空气通过的开口。吹出口 3在前面面板Ib上开口而形成。另外,吹出口 3的形状未被特别限定。
[0066]导向墙10是与稳定件9的下面侧一起构成吹出侧风路E2的部件。导向墙10形成从横流风扇8到吹出口 3倾斜的斜面。该斜面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与涡卷形状的“一部分”对应。
[0067]过滤器5例如被形成为网孔状,将从吸入格栅2吸入的空气中的尘埃等除去。过滤器5被设置在从吸入格栅2到吹出口 3为止的风路(主体I内部的中央部)中的吸入格栅2的下游侧,并且在热交换器7的上游侧。
[0068]热交换器7(室内热交换器)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将空气冷却,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冷凝器(散热器)发挥功能,将空气加热。该热交换器7被设置在从吸入格栅2到吹出口 3为止的风路(主体I内部的中央部)中的过滤器5的下游侧,并且在横流风扇8的上游侧。另外,在图2中,热交换器7的形状做成将横流风扇8的前面以及上面包围那样的形状,但是,未被特别限定。
[0069]另外,热交换器7做成与具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以及节流装置等的室外机连接,构成冷冻循环的部件。另外,热交换器7例如也可以由十字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构成,该十字翅片式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由传热管和多个翅片构成。
[0070]稳定件9是划分吸入侧风路El和吹出侧风路E2的部件。
[0071]稳定件9如图2所图示的那样,被设置在热交换器7的下侧,其上面侧是吸入侧风路E1,其下面侧成为吹出侧风路E2。稳定件9具有暂时储存附着在热交换器7上的结露水的排水盘6。
[0072]横流风扇8用于从吸入格栅2吸入室内空气,并从吹出口 3吹出空调空气。横流风扇8被设置在从吸入格栅2到吹出口 3为止的风路(主体I内部的中央部)中的热交换器7的下游侧,并且在吹出口 3的上游侧。
[0073]横流风扇8如图3所示,具有例如由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构成的叶轮8a、用于使叶轮8a旋转的马达12和将马达12的旋转向叶轮8a传递的马达主轴12a。
[0074]叶轮8a例如由ABS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构成,通过本身旋转,从吸入格栅2吸入室内空气,并作为空调空气送入吹出口 3。
[0075]叶轮8a连结多个具有多个翼8c以及被固定在多个翼8c的端部侧的环8b的叶轮单体8d而构成。S卩,叶轮8a是将多个叶轮单体8d熔敷并连结而做成一体的部件,从圆板状的环8b的外周部侧面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多个翼Sc在环Sb的周方向以规定间隔连续设置而构成上述叶轮单体8d。
[0076]叶轮8a具有向叶轮8a的内部侧突出的风扇轮毂8e和由螺钉等固定着马达主轴12a的风扇主轴8f。而且,叶轮8a中,叶轮8a的一方侧经风扇轮毂8e被马达主轴12a支撑,叶轮8a的另一方侧由风扇主轴8f支撑。据此,叶轮8a在两端侧被支撑的状态下,以叶轮8a的旋转轴中心O为中心,在旋转方向RO上旋转,能够从吸入格栅2吸入室内空气,向吹出口 3送入空调空气。
[0077]另外,通过图4?图7,更详细地说明叶轮8a。
[0078]上下风向叶板4a调整从横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中的上下,左右风向叶板4b调整从横流风扇8吹出的空气的方向中的左右。
[0079]上下风向叶板4a与左右风向叶板4b相比被设置在下游侧。上下风向叶板4a如图2所示,其上部被转动自由地安装于导向墙10。
[0080]左右风向叶板4b与上下风向叶板4a相比被设置在上游侧。左右风向叶板4b如图1所示,其两端部侧被转动自由地安装于主体I中的构成吹出口 3的部分。
[0081]图4是在图3所示的横流风扇8的叶轮8a设置了 I片翼8c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以及图6是图3的横流风扇的翼的A-A剖视图。另外,在图4中,为了说明方便,图示了设置I片翼8c的状态。
[0082]如图5以及图6所示,翼8c的外周侧端部(外侧端部)15a以及内周侧端部(内侧端部)15b分别由圆弧形状形成。而且,翼8c被形成为外周侧端部15a相对于内周侧端部15b向叶轮旋转方向RO前倾。即,在纵剖视看翼Sc时,翼Sc的压力面13a以及负压面13b随着从叶轮8a的旋转轴O去向翼8c的外侧而在叶轮旋转方向RO上弯曲。而且,翼8c被形成弓形,以便使翼8c的中央附近相对于连结外周侧端部15a和内周侧端部15b的直线最远离。
[0083]使与形成在外周侧端部15a的圆弧形状对应的圆的中心为Pl (也称为圆弧中心Pl),使与形成在外周侧端部15a的圆弧形状对应的圆的中心为P2(也称为圆弧中心P2)。另外,若使连结圆弧中心P1、P2的线段为翼弦线L,则如图6所示,翼弦线L的长度为Lo (下面,也称为翼弦长Lo)。
[0084]翼8c具有作为叶轮8a的旋转方向RO侧的表面的压力面13a和作为与叶轮8a的旋转方向RO相反一侧的表面的负压面13b,翼Sc做成翼弦线L的中央附近在从压力面13a去向负压面13b的方向弯曲的凹形状。
[0085]另外,翼8c的与压力面13a侧的圆弧形状对应的圆的半径在叶轮8a的外周侧和叶轮8a的内周侧不同。
[0086]S卩,如图5所示,翼8c的压力面13a侧的表面具有与叶轮8a的外周侧的圆弧形状对应的半径(圆弧半径)为Rpl的外周侧曲面Bpl和与叶轮8a的内周侧的圆弧形状对应的半径(圆弧半径)为Rp2的内周侧曲面Bp2,做成多重圆弧曲面。
[0087]再有,翼8c的压力面13a侧的表面具有与内周侧曲面Bp2的端部中的内周侧的端部连接并做成平面形状的平面Qp。
[0088]这样,翼8c的压力面13a侧的表面连续地将外周侧曲面Bpl、内周侧曲面Bp2以及平面Qp连接而构成。另外,在纵剖视看翼8c时,构成平面Qp的直线在与构成内周侧曲面Bp2的圆弧连接的点处成为切线。
[0089]另一方面,翼8c的负压面13b侧的表面成为与压力面13a侧的表面对应的表面。具体地说,翼8c的负压面13b侧的表面具有与叶轮8a的外周侧的圆弧形状对应的半径(圆弧半径)为Rsl的外周侧曲面Bsl和与叶轮8a的内周侧的圆弧形状对应的半径(圆弧半径)为Rs2的内周侧曲面Bs2。再有,翼8c的负压面13b侧的表面具有与内周侧曲面Bs2的端部中的内周侧的端部连接并做成平面形状的平面Qs。
[0090]这样,翼8c的负压面13b侧的表面将外周侧曲面Bsl、内周侧曲面Bs2以及平面Qs连续地连接而构成。另外,在纵剖视看翼8c时,构成平面Qs的直线在与构成内周侧曲面Bs2的圆弧连接的点处成为切线。
[0091]这里,在纵剖视翼8c时,使与其翼面内切的圆的直径为翼厚t。
[0092]这样一来,如图5以及图6所示,外周侧端部15a的翼厚tl比内周侧端部15b的翼厚t2薄。另外,翼厚tl与构成外周侧端部15a的圆弧的圆的半径Rl X2对应,翼厚t2与构成内周侧端部15b的圆弧的圆的半径R2X2对应。
[0093]也就是说,在使与翼Sc的压力面13a以及负压面13b内切的圆的直径为翼厚时,翼厚被形成为外周侧端部15a比内周侧端部15b小,从外周侧端部15a去向中央渐渐增加,在中央附近的规定位置为最大,去向内侧渐渐成为薄壁,在直线部Q成为大致相同的壁厚。
[0094]更详细地说,翼Sc的翼厚t在除外周侧端部15a以及内周侧端部15b以外的由压力面13a和负压面13b形成的外周侧曲面以及内周侧曲面Bpl、Bp2、Bsl、BS2的范围中,从外周侧端部15a去向翼8c的中央渐渐地增加,在翼弦线L的中央附近的规定位置成为最大壁厚t3,去向内周侧端部15b渐渐地薄壁化。而且,翼厚t在直线部Q的范围,即,平面Qp和平面Qs之间的范围中,成为大致一定值的内周侧端部壁厚t2。
[0095]这里,将翼8c中的作为表面而具有内周侧端部15b的平面Qp、Qs的部分称为直线部Q。S卩,翼Sc的负压面13b从叶轮外周侧到内周侧,由多重圆弧和直线部Q形成。
[0096](I)由此,在翼8c通过吸入侧风路El时,在翼表面的流动在外周侧曲面Bsl就要分离完时,由下一个圆弧半径不同的内周侧曲面Bs2流动再次附着。
[0097](2)另外,由于翼8c具有平面Qs,生成负压,所以,即使流动在内周侧曲面Bs2就要分离完,也再次附着。
[0098](3)另外,由于对于翼厚t而言叶轮内周侧比叶轮外周侧增加,所以,与相邻的翼8c之间的距离缩小。
[0099](4)再有,因为平面Qs平坦,所以,与曲面的情况相比,翼厚t没有朝向叶轮外周急剧增加,因此,能够抑制摩擦阻力。
[0100]翼8c的压力面13a也从叶轮外周侧到内周侧由多重圆弧和直线部(平面)形成。
[0101](5)由此,由于在空气从外周侧曲面Bpl向圆弧半径不同的内周侧曲面Bp2流动时,流动渐渐地加速,向负压面13b产生压力梯度,所以,抑制分离,不会产生流体异响。
[0102](6)另外,下游侧的平面Qp成为相对于内周侧曲面Bs2的切线。换言之,翼8c由于具有下游侧的平面QP,所以,成为相对于旋转方向RO弯曲规定角度的形状。由此,与不存在直线表面(平面Qp)的情况相比,即使内周侧端部15b的翼壁厚t2为厚壁,也能够使流动朝向负压面13b,能够抑制从内周侧端部15b向叶轮内部流入时的拖尾涡旋。
[0103]翼8c的内周侧端部15b为厚壁,相对于吹出侧风路E2中的各种各样的流入方向难以分离。
[0104](8)另外,翼Sc在作为平面Qs的下游侧的翼弦中央附近具有最大壁厚。由此,若流动在通过平面Qs后欲分离,则由于在内周侧曲面Bs2处翼厚t朝向翼弦中央附近渐渐地变厚,所以,流动沿行,能够抑制分离。
[0105](9)再有,由于翼8c在内周侧曲面Bs2的下游侧具有圆弧半径不同的内周侧曲面Bp2,所以,能够抑制流动的分离,扩大从叶轮开始的有效吹出侧风路,能够谋求吹出风速的降低以及均匀化,减少施加给翼面的负荷扭矩。其结果为,因为能够在叶轮吸入侧、吹出侧抑制翼面上的流动的分离,所以,能够谋求低噪音化,另外,降低风扇马达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搭载了安静且节能的横流风扇8的室内机100。
[0106]〈翼8c的变形例I>
[0107]翼Sc也可以形成为对于圆弧半径Rpl、Rp2、RsU Rs2满足下面那样的大小关系。即,翼8c也可以被形成为Rsl>Rpl>Rs2>Rp2。
[0108]在这种情况下,在吹出侧风路E2,翼8c发挥下面那样的效果。
[0109](10)负压面13b成为外周侧曲面Bsl的圆弧半径Rsl比内周侧曲面Bs2的圆弧半径Rs2大,弯曲的程度小的有些平坦的圆弧。由此,在吹出侧风路E2中,流动一直沿行到外周侧曲面Bsl的外周侧端部15a附近,能够使拖尾涡旋小。
[0110]因为压力面13a成为外周侧曲面Bpl的圆弧半径Rpl比内周侧曲面Bp2的圆弧半径Rp2大,弯曲的程度小的有些平坦的圆弧,所以,流动没有向压力面13a侧集中而是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使摩擦损失小。
[0111]另一方面,在吸入侧风路El中,翼Sc发挥下面那样的效果。
[0112](11)由于外周侧曲面Bsl是弯曲程度小的有些平坦的圆弧,所以,流动没有急剧地转向。由此,流动没有分离,能够使流动沿着负压面13b。
[0113](10)以及(11)的结果是,因为能够在叶轮吸入侧、吹出侧抑制翼面上的流动的分离,所以,能够谋求低噪音化,另外,降低风扇马达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搭载了安静且节能的横流风扇8的室内机100。
[0114]〈翼8c的变形例2>
[0115]如图6所示,使与压力面13a相切的翼弦线L的平行线Wp和压力面13a的切点为最大翘曲位置Mp,使与负压面13b相切的翼弦线Ls的平行线Ws和负压面13b的切点为最大翘曲位置Ms。
[0116]另外,使翼弦线L与穿过最大翘曲位置Mp的翼弦线L的垂线的交点为最大翘曲翼弦点PP,使翼弦线L与穿过最大翘曲位置Ms的翼弦线L的垂线的交点为最大翘曲翼弦点Ps0
[0117]另外,使圆弧中心P2和最大翅曲翼弦点Pp的距尚为翼弦最大翅曲长度Lp,使圆弧中心P2和最大翅曲翼弦点Ps的距尚为翼弦最大翅曲长度Ls。
[0118]再有,使最大翘曲位置Mp和最大翘曲翼弦点Pp的线段距离为最大翘曲高度Hp,使最大翘曲位置Ms和最大翘曲翼弦点Ps的线段距离为最大翘曲高度Hs。
[0119]这里,通过像下面那样设定翼弦最大翘曲长度Lp、Ls与翼弦长Lo之比Lp/Lo、Ls/Lo,能够降低噪音。
[0120]图7是翼弦最大翘曲长度Lp、Ls与翼弦长Lo之比Lp/Lo、Ls/Lo和噪音的关系的说明图。
[0121]若最大翘曲位置超过外周侧,则内周侧曲面Bs2的平坦的范围扩大。另外,若最大翘曲位置超过内周侧,则外周侧曲面Bsl的平坦的范围扩大。再有,使内周侧曲面Bs2过度翘曲。这样,若翼8c的“平坦的范围”扩大或“过度翘曲”,则在吹出侧风路E2中容易产生分离,噪音恶化。
[0122]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翼Sc形成为成为最佳范围的最大翘曲位置。
[0123]如图7所示,Ls/Lo、Lp/Lo比40 %小,最大翘曲位置靠近叶轮内周侧的情况与翼8c的内周侧曲面Bs2、Bp2的圆弧半径小的情况对应。而且,翼8c的内周侧曲面Bs2、Bp2的圆弧半径小的情况是指翘曲变大,急剧地弯曲的情况。由此,在吹出侧风路E2中,穿过内周侧端部15b且通过了平面Qs以及平面Qp的流动不能沿着内周侧曲面Bs2、Bp2而是分离,产生压力变动。
[0124]另外,Ls/Lo、Lp/Lo比50%大,靠近叶轮外周侧的情况与翼8c的外周侧曲面Bsl、Bpl的圆弧半径大的情况对应。而且,翼8c的外周侧曲面Bsl、Bpl的圆弧半径大的情况是指翼8c的翘曲小的情况。由此,流动在翼8c的外周侧曲面BsUBpl分离,拖尾涡旋增大。
[0125]另外,即使Lp/Lo、Ls/Lo在40 %到50 %的范围内,若为Ls/Lo>Lp/Lo,则与压力面13a相比负压面13b的最大翘曲位置处于外周侧,相邻的翼8c彼此的间隔从内周侧端部15b到外周侧端部15a反复增减,产生压力变动。
[0126]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翼8c形成为满足40%彡Ls/Lo〈Lp/Lo < 50%,能够在叶轮吸入侧、吹出侧抑制翼面上的流动的分离,能够谋求低噪音化,另外,降低风扇马达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搭载了安静且节能的横流风扇8的室内机100。
[0127]〈翼8c的变形例3>
[0128]图8是最大翘曲高度Hp、Hs的与翼弦长Lo之比和噪音值的关系的说明图。
[0129]若最大翘曲高度Hp、Hs过大,曲面圆弧半径小,翘曲大,或最大翘曲高度Hp、Hs过小,则曲面圆弧半径大,翘曲过小。另外,相邻的翼8c彼此的间隔过宽,不能控制流动,在翼面产生分离涡旋,产生流体异响,或者反之会过窄,风速增加,噪音恶化。
[013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翼Sc形成为成为最佳范围的最大翘曲高度。
[0131]Hp、Hs因为分别是压力面13a、负压面13b的最大翘曲高度,所以,成为Hs>Hp的关系O
[0132]如图8所示,在Hs/Lo、Hp/Lo比10%小的情况下,曲面圆弧半径大,翘曲过小,相邻的翼8c彼此的间隔过宽,不能控制流动,在翼面产生分离涡流,产生流体异响,最终,噪音值急剧地恶化。
[0133]另外,在Hs/Lo、Hp/Lo比25%大的情况下,相邻的翼彼此的间隔过窄,风速增加,噪音急剧地恶化。
[0134]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翼8c形成为满足25%彡Hs/Lo>Hp/Lo彡10%,能够在叶轮吸入侧、吹出侧,抑制翼面上的流动的分离,能够谋求低噪音化,另外,降低风扇马达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搭载了安静且节能的横流风扇8的室内机100。
[0135]〈翼8c的变形例4>
[0136]图9是用于说明图3的横流风扇8的翼8c的变形例4?6的剖视图。图10是Lf/Lo与风扇马达输入Wm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1是Lf/Lo与噪音的关系的说明图。
[0137]如图9所示,使被描绘成与内周侧曲面Bp2和平面Qp的连接位置(第I连接位置)以及内周侧曲面Bs2和平面Qs的连接位置(第2连接位置)相切的内切圆的中心为P4。在翼8c中的与直线部Q相比的外周侧,使在内周侧曲面Bp2以及内周侧曲面Bs2之间穿过的翼8c的中心线为壁厚中心线Sb。
[0138]另外,使在中心P4和圆弧中心P2穿过的直线为延长线Sf。使壁厚中心线Sb的中心P4上的切线为Sbl。使切线Sbl和延长线Sf所成的角度为弯曲角度0e。
[0139]再有,使在圆弧中心P2穿过的翼弦线L的垂线和在中心P4穿过的翼弦线L的垂线的距离为直线部翼弦长度Lf。使翼的最大壁厚部中的内切圆的中心为P3。使在中心P3穿过的翼弦线L的垂线和在圆弧中心P2穿过的翼弦线L的垂线的距离为最大壁厚部长度Lt0
[0140]若翼Sc的内周侧端部15b的直线部Q的翼弦长度Lf相对于翼弦长Lo过大,则其结果为与直线部Q相比外周侧的外周侧曲面BpUBsl以及内周侧曲面Bp2、Bs2的圆弧半径小,翘曲大。由此,流动为分离倾向,损失增加,风扇马达输入增加,而且,翼8c彼此之间的距离从内周侧开始在外周侧极端地变化,产生压力变动,因此,噪音恶化。
[0141]反之,若直线部Q的翼弦长度Lf相对于翼弦长Lo过小,流动立即在由曲面形成,则在内周侧端部15b碰撞后,由于没有在负压面13b产生负压,所以,没有再次附着而是分离,噪音恶化。尤其是,在灰尘堆积于过滤器5,通风阻力增加的情况下,明显地产生。
[0142]如图10所示,若Lf/Lo在30%以下,则风扇马达输入Wm的变化小,相对于形状变化的恶化小。另外,如图11所示,若Lf/Lo在5%以上,30%以下,则噪音变化小,相对于形状变化的恶化小。
[0143]因此,通过将翼8c形成为满足30%彡Lf/Lo彡5%,能够在叶轮吸入侧、吹出侧抑制翼面上的流动的分离,能够谋求低噪音化,另外,降低风扇马达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搭载了安静且节能的横流风扇8的室内机100。
[0144]〈翼8c的变形例5>
[0145]图12是弯曲角度Θ e与风扇马达输入Wm[W]的关系的说明图。
[0146]由作为形成在翼8c的叶轮内周侧的直线部Q的表面的平面Qs、Qp形成的翼直线部Q相对于叶轮外周侧的多重圆弧形状部相切或向叶轮旋转方向弯曲,由此,与即使内周侧端部15b的翼壁厚t2为厚壁也不存在直线表面的情况相比,也使流动朝向负压面13b,据此,能够抑制从内周侧端部15b向叶轮内部流入时的拖尾涡旋,但是,若弯曲角度过大,则拖尾涡旋宽度反而扩大,或者在吹出侧风路E2中,在内周侧端部15b大幅产生分离,会导致效率恶化,风扇马达输入增加。
[0147]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翼8c形成为成为最佳范围的弯曲角度。
[0148]如图12所示,在弯曲角度Θ e为负,g卩,向反旋转方向弯曲的情况下,在吹出侧风路E2中,流动在作为压力面侧的平面Qp处碰撞,在作为负压面侧的平面Qs处分离,流动失速。
[0149]另外,若弯曲角度Θ e比15°大,则在吸入侧风路El中流动在作为直线部Q的压力面侧的表面的平面Qp处急剧地折曲,且流动集中,风速增加。再有,流动在作为直线部Q的负压面侧的表面的平面Qs处分离,拖尾涡旋被大幅地扩大并被排放,损失增大。
[0150]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翼8c形成为满足0° ( 0e彡15°,能够在叶轮吸入侧以及吹出侧抑制翼面上的流动的分离,能够谋求低噪音化,另外,降低风扇马达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搭载了安静且节能的横流风扇8的室内机100。
[0151]〈翼8c的变形例6>
[0152]图13是风扇马达输入相对于Lt/Lo的变化的说明图。
[0153]在翼Sc的最大壁厚部与翼弦线L的中点相比靠近叶轮外周侧的情况(也就是Lt/Lo比50%大的情况)下,用如下的内切圆的直径表现的翼间距离变窄,上述内切圆被描绘成与翼8c的负压面、和与该翼Sc相邻的翼Sc的压力面相切。据此,通过风速增加,通风阻力增加,风扇马达输入增加。
[0154]另外,在最大壁厚部处于靠近内周侧端部15b的位置的情况下,在吹出侧风路E2中,流动在内周侧端部15b处碰撞后,没有再次附着而是分离到下游侧的外周侧曲面Bpl、Bsl,通过风速增加,损失增加,风扇马达输入增加。
[0155]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翼8c形成为成为最佳范围的Lt/Lo。
[0156]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翼8c形成为满足40%< Lt/Lo < 50%,能够在叶轮吸入侧、吹出侧抑制翼面上的流体的分离,能够谋求低噪音化,另外,降低风扇马达的消耗电力。也就是说,能够得到搭载了安静且节能的横流风扇8的室内机100。
[0157][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所具有的效果]
[0158]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因为具有多重圆弧曲面以及直线部Q,所以,能够抑制流动的分离,抑制有效翼间距离变窄、吹出风速增加而噪音恶化的情况。
[0159]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中,翼8c的翼厚为外周侧端部15a比内周侧端部15b小,从外周侧端部15a朝向中央渐渐增加,在中央附近的规定位置为最大,朝向内侧渐渐成为薄壁,在直线部Q成为大致相同的壁厚。这样,室内机100的翼Sc由于翼壁厚大致相同,不是薄壁,所以,能够抑制流动的分离,抑制有效翼间距离变窄、吹出风速增加而噪音恶化的情况。
[0160]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将翼8c形成为满足25%彡Hs/Lo>Hp/Lo彡10%,40%(Lt/Lo ( 50%。由此,能够抑制翼的壁厚变厚、翼间距离变小、通过风速增加而引起噪音恶化的情况。
[0161]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00能够降低宽波带噪音整体的噪音值,防止吹出流动的不稳定造成的向风扇的倒流。其结果为,能够得到高效节能,听觉好、低噪音且安静,能够防止叶轮结露并将结露水向外部排放的高品质的空气调节装置。
[016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压力面13a以及负压面13b这两方做成多重圆弧形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非限定于此。即,翼8c也可以采用将压力面13a以及负压面13b中的至少一方做成多重圆弧形状的翼。
[0163]实施方式2.
[0164]图14(a)是本实施方式2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正视图,(b)是横流风扇的叶轮的侧视图。另外,图14(a)以及图14(b)是与实施方式I中的图3(a)以及图3(b)对应的图。
[0165]图15?图17是图14的C-C剖视图。另外,图15与实施方式I的图5对应,图16与实施方式I的图6对应,图17与实施方式I的图9对应。再有,图19是实施方式2的横流风扇的叶轮的设置了I片翼的状态的立体概要图。
[0166]这里,图15?图17是与翼环近旁部Sca和翼中央部Scb之间的为规定长度WL3的翼间部8cc的旋转轴正交的C-C剖视图,上述翼环近旁部8ca相对于图14(b)中的2个支撑板(环)Sb之间的距离WL,从各环Sb表面开始到叶轮单体8d内方为规定长度WLl,上述翼中央部8cb在2个环8b之间的长边方向中心为规定长度WL2。另外,因为图15?图17所示的结构、各种长度(例如,翼厚t、最大壁厚部长度Lt等)在实施方式I中已经说明,所以省略说明。参见图14?图17以及图19,对实施方式2的叶轮的翼Sc的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
[0167]本实施方式2的翼8c如图19所示,在翼8c的长边方向的宽度中,被分割为3个区域。该3个区域是在形成于叶轮的状态下被设置在与环Sb邻接的两端部侧的翼环近旁部8ca、被设置在翼中央部的翼中央部Scb和被设置在翼环近旁部Sca和翼中央部Scb之间的翼间部8cc。这里,在下面的说明中,还将翼环近旁部8ca称为第I区域,将翼中央部Scb称为第2区域,将翼间部Scc称为第3区域。
[0168]第I区域和第3区域之间设置与翼Sc的凹形状对应地弯曲的作为第I连结部的连结部Sg。也就是说,第I区域和第3区域由连结部Sg连接。
[0169]另外,在第3区域和第2区域之间设置与翼Sc的凹形状对应地弯曲的作为第2连结部的连结部Sg。也就是说,第3区域和第2区域由连结部Sg连接。
[0170]另外,连结部Sg在沿翼Sc的长边方向看时,从一方的区域侧到另一方的区域侧倾斜。即,是指连结部Sg如图19所示,在具有因翼Sc为凹状而形成的短边方向的倾斜的基础上,也在长边方向倾斜。
[0171]更详细地说,如图19所示,连结部Sg倾斜成,与第I区域侧相比第3区域侧被配置于在翼旋转方向上后退的一侧。即,连结部Sg倾斜成,第3区域与第I区域相比位于纸面进深侧。
[0172]另外,连结部Sg倾斜成,与第2区域侧相比第3区域侧配置于在翼旋转方向上后退的一侧。即,连结部Sg倾斜成,第3区域与第2区域相比位于纸面进深侧。
[0173]这里,如图19所示,将翼Sc的长边方向上的翼环近旁部Sca的宽度定义为WLlJf翼中央部8cb的宽度定义为WL2,将翼间部8cc的宽度定义为WL3。
[0174]另外,如图19所示,将翼8c的长边方向上的连结部8g的宽度定义为WL4。
[0175]另外,将翼8c的长边方向上的翼8c的长度,即,全长定义为WL。
[0176]沿着翼Sc的长边方向,按次序将翼Sc近旁的结构列举如下。
[0177]g卩,翼8c按照作为支撑板的一方侧的环8b、作为一方侧的支撑板的环8b、一方侧的翼环近旁部8ca、连结部8g、一方侧的翼间部8cc、连结部8g、翼中央部8cb、连结部8g、另一方侧的翼间部8cc、连结部8g、另一方侧的翼环近旁部8ca、作为支撑板的另一方侧的环Sb的次序设置各结构。是指翼Sc在两端部侧的环Sb之间具有5个区域以及4个连结部8g。
[0178]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翼8c的翼环近旁部8ca、翼中央部8cb、翼间部8cc分别在规定长度WLl、WL2、WL3的宽度之间以长边方向相同形状形成。
[0179]图18是将图14的A-A剖视图、B-B剖视图以及C-C剖视图重叠地表示的图。更详细地说,图18是将与翼环近旁部8ca的旋转轴正交的A-A截面、与在2个环8b之间的长边方向中心为规定长度WL2的翼中央部8cb的旋转轴正交的B-B截面和与翼环近旁部8ca和翼中央部8cb之间的为规定长度WL3的翼间部8cc的旋转轴正交的C-C截面重叠的图,上述翼环近旁部Sca相对于图14(b)中的2个支撑板(环)8b之间的距离WL,从各环Sb表面开始到叶轮单体8d内方为规定长度WL1。参见图18,对于翼8c,说明翼8c的外径等。
[0180]在将图14的A-A截面、B-B截面、C-C截面重叠的图18中,连结翼8c的圆弧形状的外周侧端部15a的圆弧中心Pl和叶轮旋转中心O的直线O-Pl的外径Ro与翼环近旁部8ca、翼中央部8cb、翼间部8cc均大致相同,成为整个翼的外接圆的直径的叶轮有效外径半径在长边方向相同。
[0181]S卩,是指若沿着叶轮旋转轴方向逐个看翼Sc的纵截面,则外径Ro的值在哪个纵截面均大致相同。
[0182]另外,也能够指本实施方式2的翼8c被形成为,在与横流风扇8的叶轮旋转轴正交的翼截面上,与连结该叶轮旋转轴和翼8c的外周侧端部15a的线段对应的外径Ro从作为叶轮旋转轴方向的长边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侧到另一方的端部侧大致相同。
[0183]这样,因为在作为横流风扇8的叶轮旋转轴方向的长边方向上,与叶轮旋转轴正交的翼截面图中的翼8c的外周侧端部15a的外径Ro大致相同,所以,与以往那样外径在叶轮旋转轴方向不同的翼形状相比,能够抑制将叶轮吸入区域和吹出区域分离的稳定件上的泄漏流动,能够提高效率。
[0184]这里,对翼出口角进行说明。
[0185]做成翘曲线Sb,该翘曲线Sb作为翼8c的旋转方向RO侧面(压力面)13a、反旋转侧面(负压面)13b的壁厚中心线。这样一来,能够从叶轮旋转中心O开始,将从半径R03起的外侧的翘曲线Sb定义为外周侧翘曲线Sla,从叶轮旋转中心O开始,将规定半径R03的内侧的翘曲线定义为内周侧翘曲线S2a。
[0186]另外,使叶轮旋转中心O为中心,在穿过翼8c的外周侧端部15a的圆弧中心Pl的圆上,能够在该圆上划出I条圆弧中心Pl上的切线。
[0187]翼出口角Pb是指该切线和外周侧翘曲线Sla所成的狭窄角。
[0188]因此,如图18所示,将第I区域(翼环近旁部8ca)的翼出口角定义为Pbl,将第2区域(翼中央部8cb)的翼出口角定义为i3b2,将第3区域(翼环近旁部Sca和翼中央部8cb之间的翼间部8cc)的翼出口角定义为i3b3。
[0189]做成在第I区域(翼环近旁部8ca)、第2区域(翼中央部8cb)、第3区域(翼环近旁部Sca和翼中央部Scb之间的翼间部8cc)不同的翼出口角。也就是说,是指翼出口角i3bl、翼出口角i3b2、翼出口角i3b3的值分别被设定为不同的值。
[0190]另外,也可以做成翼中央部8cb的外周侧与其它的区域相比最在叶轮旋转方向RO上前进,翼间部8cc的外周侧反之最后退的形状。是指外周侧端部15a在第3区域最朝向旋转方向相反侧,为后退的翼截面形状,成为在第2区域最在旋转方向前进的翼截面形状。更详细地说,是指优选翼出口角Pbl、翼出口角Pb2、翼出口角Pb3满足Pb2〈ebl〈eb3这样的关系。
[0191]另外,将在叶轮旋转中心O和翼8c的内周侧端部15b的圆弧中心P2穿过的直线和在叶轮旋转中心O和翼8c的外周侧端部15a的圆弧中心Pl穿过的直线所成的角度定义为前进角。
[0192]而且,如图18所示,将第I区域(翼环近旁部8ca)的前进角定义为δ?,将第2区域(翼中央部8cb)的前进角定义为δ 2,将第3区域(翼环近旁部Sca和翼中央部Scb之间的翼间部8cc)的前进角定义为δ3。
[0193]在上述的翼出口角Pb的关系中,虽然是i3b2〈i3bl〈i3b3,但是,若替代翼出口角3 b,利用前进角δ来表述,则为δ3〈δ1〈δ2。
[0194]这样,翼8c在一对支撑板之间,将翼8c在长边方向分割为多个区域,分割成与形成于叶轮的状态下的支撑板邻接的两端部的区域为第I区域,翼中央部为第2区域,在第I区域和第2区域之间的配设在翼中央部两侧的区域为第3区域。而且,因为各区域将翼出口角Pb以及前进角δ以不同的形状做成适当的翼出口角Pb以及前进角δ,所以,能够抑制流动的分离,进行低噪音化。
[0195]由此,与在长边方向为相同的翼形状的翼相比,能够得到搭载了更高效率、低噪音的横流风扇的节能且安静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0196]如图14所示,在以往的在长边方向为相同翼截面形状的横流风扇中,如吹出口高度方向的风速分布Vl那样,是风速相对地在环之间中央部快,在翼环近旁部Sca因环Sb表面的摩擦损失的影响而慢的分布。
[0197]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2的横流风扇8中,风速分布如V2所示。这样,因为是翼中央部8cb的翼出口角i3b2最小(翼前进角最大)地向翼旋转方向RO突出、翼间距离小的形状,所以,能够抑制流动向环之间的长边方向中央部过度集中的情况。另外,翼间部8cc通过使翼出口角β b3最大(前进角最小),与其它的区域(第I区域以及第2区域)相比,相对地向半径方向吹出,还扩大与翼旋转方向RO相邻的翼8c和翼8c之间的距离,由此能够降低风速。
[0198]另外,低速的环近旁部8ac使翼出口角^bl小(使前进角大),缩小翼间距离。据此,能够防止生成因流动的不稳定造成的扰乱,且能够增加风速。
[0199]再有,并非像以往那样,通过外周侧端部15a形成在长边方向渐渐地弯曲的波形来使流动在外周侧端部15a扩散而抑制扰乱,在本实施方式2中,因为翼形状变化为具有不同的翼出口角Pb的区域成为规定宽度一定的矩形状,所以,通过在长边方向控制叶轮的吹出风向,能够谋求去向下游侧的吹出口的风速分布的均匀化。
[0200]其结果为,与在长边方向具有相同的翼形状的翼相比,能够得到搭载了更高效率、低噪音的横流风扇的节能且安静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0201]图20是各区域中的外周侧端部的翼出口角之差与噪音差的关系的说明图。更详细地说,图20是分别表示第3区域和第2区域的各自的外周侧端部的翼出口角之差与噪音的关系图以及第I区域和第2区域的各自的外周侧端部的翼出口角之差与噪音的关系图。
[0202]在相邻的区域,若翼出口角Pb之差过大,则在每个区域的通过风速差过大,产生剪切扰乱,效率以及噪音恶化。因此,存在相邻的区域的翼出口角度差的适当范围。
[0203]如图20那样,翼Sc通过将翼形成为第3区域和第2区域的各自的外周侧端部15a的翼出口角之差为7°?15°,第I区域和第2区域的各自的外周侧端部15a的翼出口角之差为4°?10°,能够维持低噪音。
[0204]另外,因为翼出口角不同的5个区域通过倾斜面的连结部Sg相连,不是大致直角阶梯差,所以,在翼面上没有急剧地产生流动的变化,因此,没有产生因阶梯差造成的扰乱。
[0205]由此,因为在流动方向上风速分布被均匀化,局部地消除高风速域,所以,负荷扭矩降低,因此,能够降低马达的消耗电力。另外,因为局部的高速流也没有撞到被配设在下游侧的风向叶板,所以,通风阻力降低,能够进一步降低负荷扭矩。
[0206]另外,因为向风向叶板的风速均匀化,局部地消除高速的区域,所以,还能够降低因风向叶板表面的边界层扰乱造成的噪音。
[0207]这样,通过本发明的翼形状进一步在叶轮外周侧、内周侧两方防止分离,谋求风速分布的均匀化等,能够得到高效率且低噪音的横流风扇以及搭载了节能且安静的横流风扇8的室内机100。
[0208]图21是连结部的翼长度WL4相对于环8b之间的翼长度WL的比率与噪音差的关系的说明图。
[0209]但是,若连结部Sg的翼长度过长,则成为主功能的翼面积减少,特性恶化。因此,在连结部8g的翼长度上存在适当范围。
[0210]如图21那样,通过将翼形成为使各区域相连的连结部各自的翼长度WL4与支撑板之间的翼长度WL的比率为2?6%,维持低噪音化。
[0211]而且,因为翼在第1、第2、第3的各区域,内周侧端部15b侧的表面为平面,具有成为大致相同壁厚的直线部,再有,在外周侧,翼截面形状在叶轮长边方向变化,直线部被形成为翼截面形状在叶轮长边方向相同,所以,在平面Qs生成负压,因此,即使流动在内周侧曲面Bs2就要分离完,也再次附着。
[0212]再有,因为平面Qs平坦,所以,与曲面的情况相比,翼厚t没有朝向叶轮外周急剧地增加,因此,能够抑制摩擦阻力。
[0213]另外,因为在叶轮轴方向具有相同形状部,所以,抑制在树脂成形时因凹凸由树脂流动、冷却的影响而产生的翘曲,能够容易实现组装制造性。
[0214]图22是第3区域中的翼弦长Lo3与直线部翼弦长度Lt3之比和风扇马达输入Wm的关系的说明图。
[0215]在纵剖视看翼Sc时,该翼Sc的外周侧端部15a以及内周侧端部15b分别由圆弧形成,使作为将外周侧端部15a的圆弧中心Pl和内周侧端部15b的圆弧中心P2连结的线段的翼弦线的长度为翼弦长Lo,使第3区域的翼弦长为Lo3。
[0216]另外,使在内切于压力面13a以及负压面13b的圆,也就是翼8c的最大壁厚部中的内切圆的中心穿过的翼弦线的垂线和该翼弦线的交点为最大壁厚部翼弦点。再有,使内周侧端部15b的圆弧中心P2和最大壁厚部翼弦点的距离为直线部翼弦长度Lt,使第3区域(翼间部8cc)的直线部翼弦长度为Lt3。
[0217]根据图22,通过将翼8c形成例如满足30%< Lt3/Lo3 ^50%,能够将风扇马达输入维持得低,能够得到节能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0218]另外,因为本实施方式2的翼Sc在各区域的每一个具有不同的翼出口角i3b,所以,能够抑制翼面的分离,能够扩大最大壁厚位置的范围。
[0219]图23是WL3/WL与风扇马达输入的关系的说明图。
[0220]另外,若第3区域的翼长度WL3相对于作为支撑板的环Sb之间的翼长度WL过短,则在翼长度方向整体上,翼间距离变窄,翼间风速增加。由此,风扇马达输入恶化。另一方面,若第3区域的翼长度WL3相对于作为支撑板的环Sb之间的翼长度WL过长,则翼出口角
的差变小到在翼长度方向为相同的翼形状(WL3/WL = 100% )。由此,存在第3区域的翼长度WL3相对于支撑板之间的翼长度WL的适当范围。
[0221]如图23所示,通过将翼8c形成为例如WL3/WL为20%?40%,能够将风扇马达输入维持得低,得到节能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
[0222]附图标记说明
[0223]1:主体;la:主体上部;lb:前面面板;2:吸入格栅;3:吹出口 ;4a:上下风向叶板;4b:左右风向叶板;5:过滤器;6:排水盘;7:热交换器;8:横流风扇;8a:叶轮;8b:环;8c:翼;8d:叶轮单体;8e:风扇轮毂;8f:风扇主轴;8g:连结部;9:稳定件;10:导向墙;
11:房间;lla:房间的壁;12:马达;12a:马达主轴;13a:压力面;13b:负压面;15a:外周侧端部;15b:内周侧端部;100:室内机;Bpl、Bsl:外周侧曲面;Bp2、Bs2:内周侧曲面;E1:吸入侧风路;E2:吹出侧风路;Hp:最大翘曲高度(第I最大翘曲高度);Hs:最大翘曲高度(第2最大翅曲闻度);L:翼弦线;Lo:翼弦长;Lo3:弟3区域的翼延长;Lp:翼弦最大翅曲长度(第I翼弦最大翘曲长度);Ls:翼弦最大翘曲长度(第2翼弦最大翘曲长度);Lt:翼的最大壁厚部的内切圆的中心为P3。作为在中心P3穿过的翼弦线L的垂线与在圆弧中心P2穿过的翼弦线L的垂线的距离的最大壁厚部长度;Lt3:第3区域的最大壁厚部长度;Mp:最大翘曲位置(第I最大翘曲位置);Ms:最大翘曲位置(第2最大翘曲位置);0:叶轮旋转轴中心;P1、P2、P4、P13:中心;Pp:最大翅曲翼弦点(弟I最大翅曲翼弦点);Ps:最大翅曲翼弦点(第2最大翘曲翼弦点)屮1最大壁厚部翼弦点;1^1、1^2、1^1、1^2:圆弧半径;0:直线部;Qp、Qs:平面;R0:旋转方向;Sb:壁厚中心线;Sbl:切线;Sf:延长线;Wp、Ws:平行线;tl:翼厚(外周侧端部);t2:翼厚(内周侧端部);t3:最大壁厚;0b:翼出口角;Pbl:第I区域的翼出口角;β b2:第2区域的翼出口角;β b3:第3区域的翼出口角;δ:翼前进角;S 1:第I区域的翼前进角;δ 2:第2区域的翼前进角;δ 3:第3区域的翼前进角;Θ e:弯曲角度;8ca:翼环近旁部;8cb:翼环间中央部;8cc:翼间部;8ce:连结部;U1:以往的风速分布;U2:本发明的风速分布;WL:横流风扇的叶轮的2个环之间的距离;WL1:翼环近旁部长度;WL2:翼环之间的中央部长度;WL3:翼间部长度;WL4:连结部的翼长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主体,其具有吸入口以及吹出口 ; 横流风扇,其被设置在前述主体内,具有通过本身旋转将空气从前述吸入口取入到前述主体内并从前述吹出口吹出的叶轮;和 稳定件,其由前述横流风扇将前述主体内的空间划分成作为上游侧的吸入侧流路和作为下游侧的吹出侧流路, 前述叶轮所具有的翼被形成为, 在纵剖视看该翼时, 前述翼的压力面以及该压力面的相反一侧的负压面随着从前述叶轮的旋转轴去向前述翼的外侧而在前述叶轮旋转方向上弯曲,并被形成为前述翼的中央附近相对于将前述翼的内侧端部和外侧端部连结的直线最远离的弓形, 前述压力面以及前述负压面由通过至少一个圆弧形成的曲面形成, 一方侧与前述曲面连接,另一方侧向前述翼的前述内侧端部侧延展,前述压力面以及前述负压面中的由圆弧形成的一方的表面连续,形成作为平面的直线部, 在使与前述压力面以及前述负压面内切的圆的直径为翼厚时,前述外侧端部比前述内侧端部小,从前述外侧端部开始渐渐增加,在前述直线部成为大致相同的壁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在纵剖视看该翼时, 前述压力面以及前述负压面中的至少一方由通过二个以上的不同的半径的圆弧形成的多重圆弧曲面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 在纵剖视看该翼时, 在使与前述压力面以及前述负压面内切的圆的直径为翼厚时,前述外侧端部比前述内侧端部小,从前述外侧端部朝向中央渐渐增加,在中央附近的规定位置为最大,朝向内侧渐渐成为薄壁,在前述直线部成为大致相同的壁厚。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 在纵剖视看该翼时, 前述压力面以及前述负压面分别由二个圆弧形成, 当在前述压力面,使前述翼的前述外侧端部侧的圆弧的半径为Rpl, 在前述压力面,使前述翼的前述内侧端部侧的圆弧的半径为Rp2, 在前述负压面,使前述翼的前述外侧端部侧的圆弧的半径为Rsl, 在前述负压面,使前述翼的前述内侧端部侧的圆弧的半径为Rs2时, 满足 Rsl>Rpl>Rs2>Rp2。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翼的长边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侧以及另一方的端部侧设置支撑前述翼的支撑板, 前述翼被形成为, 在与前述横流风扇的前述叶轮旋转轴正交的翼截面中,与将该叶轮旋转轴和前述翼的前述外侧端部连结的线段对应的外径从作为前述叶轮旋转轴方向的长边方向上的一方的端部侧到另一方的端部侧大致相同, 并且, 在将前述翼在一方的前述支撑板和另一方的前述支撑板之间,在长边方向分割为多个区域,使与形成于前述叶轮的状态的前述支撑板邻接的两端部的区域为第I区域,使翼中央部为第2区域,使前述第I区域和前述第2区域之间的配设在前述翼中央部两侧的区域为第3区域时, 前述第I区域、前述第2区域以及前述第3区域的翼出口角不同。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 在使前述第I区域的前述翼出口角为Pbl,使前述第2区域的前述翼出口角为Pb2,使前述第3区域的前述翼出口角为β b3时, 满足i3b2〈i3bl〈i3b3的关系。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 在前述第2区域的前述外侧端部与前述第I区域的前述外侧端部相比向旋转方向前进, 前述第I区域的前述外侧端部与前述第3区域的前述外侧端部相比向旋转方向前进,使前述第I区域的前进角为δ 1,使前述第2区域的前进角为δ 2,使前述第3区域的前进角为δ 3时, 满足δ 3〈 δ 1〈 δ 2的关系。
8.如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具有将前述第I区域和前述第3区域连接的第I连结部和将前述第3区域和前述第2区域连接的第2连结部, 前述第I连结部以及第2连结部在作为前述横流风扇的前述叶轮旋转轴方向的长边方向上,从与一方连接的区域侧朝向与另一方连接的区域侧倾斜。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 在前述第I区域、第2区域以及第3区域, 至少前述内侧端部侧的表面为平面, 在成为大致相同壁厚的前述直线部的外周侧,翼截面形状在叶轮长边方向变化, 前述直线部在前述翼的长边方向翼截面形状相同。
10.如权利要求5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在前述第3区域和第2区域的各自的前述外侧端部中的翼出口角之差为7。?15°。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前述第I区域和第2区域的各自的前述外侧端部中的翼出口角之差为4。?10°。
12.如权利要求5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 在纵剖视看该翼时, 该翼的前述外侧端部以及前述内侧端部分别由圆弧形成, 在使作为将前述外侧端部的圆弧中心和前述内侧端部的圆弧中心连结的线段的翼弦线的长度为翼弦长, 使穿过与前述压力面以及前述负压面内切的圆,也就是前述翼的最大壁厚部中的内切圆的中心的前述翼弦线的垂线和该翼弦线的交点为最大壁厚部翼弦点, 使前述内侧端部的圆弧中心和前述最大壁厚部翼弦点的距离为直线部翼弦长度, 使前述第3区域中的前述翼弦长为Lo3,使前述第3区域中的前述直线部翼弦长度为Lt3 时,
满足 30 % < Lt3/Lo3 < 50 %。
13.如权利要求5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 前述第3区域的长度也就是前述翼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除以作为前述一方的端部侧的前述支撑板和前述另一方的端部侧的前述支撑板之间的长度的翼长度所得到的比率为20%?40%。
14.如权利要求5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装置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前述翼被形成为, 前述连结部的长度也就是前述翼的长边方向的长度除以作为前述一方的端部侧的前述支撑板和前述另一方的端部侧的前述支撑板之间的长度的翼长度所得到的比率为2?6% ο
【文档编号】F04D17/04GK104302979SQ201280073250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6日
【发明者】池田尚史, 田所敬英, 代田光宏, 平川诚司, 山口幸治, 梅津纮一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