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520129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压缸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压缸,且特别是关于一种带双向液压锁和溢流阀的液压缸。
背景技术
用于大型工程起重机中需要保压的高压双作用液压缸,由于液压缸内孔和密封件存在的缺陷,可能会产生内泄漏。因此,在液压系统中需设置双向液压锁和溢流阀,双向液压锁可将液压缸有杆腔和无杆腔的液压油密封,以保持作业状态的液压缸内的液压油不泄漏。但由于环境温度影响、负载的急剧变化可能引起液压缸内压力急剧升高,从而导致缸筒变形甚至破裂,而溢流阀可限制液压缸的工作压力。请参照图1,一种现有的双作用液压缸100包括缸体11、活塞12、活塞杆13、双向液压锁17和溢流阀18。活塞杆13 —端与活塞12连接,活塞12活动地容置在缸体11内。·缸体11具有一个缸底112和一个开口端114。开口端114设有导向套14,活塞杆13的另一端穿过导向套14后与运动机构(图未示)连接。缸体11内部缸底112与活塞12之间为无杆腔15,活塞12与导向套件14之间为有杆腔16。缸体11靠近缸底112处开设无杆腔油口 116,缸体11靠近导向套14处开设有杆腔油口 118。液压锁17和溢流阀18设置在缸体11外部。双向液压锁17包括Al’ 口、BI’ 口,在有杆腔油口 118与液压锁17的Al’ 口之间的管路中增加一分支管路与溢流阀18的进油口 P相连。当油液从油口 A’进入并通过液压锁17的Al’ 口到达有杆腔油口 118,然后进入有杆腔16,有杆腔16压力增大,活塞12和活塞杆13缩回,无杆腔15的油液从无杆腔油口 116排出,通过液压锁17的BI’ 口和油口 B’,接通回油路。当有杆腔16压力突然增大超过溢流阀18预设压力时,溢流阀18打开将部分油液排出到油箱19,从而降低有杆腔16的压力,避免缸体11变形甚至破裂。但是现有的这种液压缸100外接管路多,需要较大的空间,且不美观;另外,外接管路易被碰撞、造成性能不可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减少占用空间、性能可靠的带双向液压锁和溢流阀的液压缸。为达上述优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压缸,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双向液压锁、溢流阀和外接油管,所述活塞杆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活塞将缸体内部分成无杆腔和有杆腔;所述外接油管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所述缸体具有一个缸底,所述双向液压锁和所述溢流阀插入所述缸底;所述双向液压锁包括Al 口和BI 口,所述缸底开设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BI 口和所述无杆腔,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Al 口和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一端口,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有杆腔连通;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中的一个。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二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位于所述Al 口和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一端口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位于所述BI 口和所述无杆腔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液压缸还包括插入所述缸底内的另一溢流阀,所述缸底还开设第四油道,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二油道,所述第四油道连通所述另一溢流阀和所述第一油道。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油道位于所述Al 口和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一端口之间,所述第四油道位于所述BI 口和所述无杆腔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溢流阀由所述缸体的底部插入在所述缸底内,所述另一溢流阀由所述缸体的侧向插入在所述缸底内。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接油管设置在所述缸体的侧向,所述双向液压锁沿所述缸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插入在所述缸底的中部位置。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缸底还开设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Al 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与外界第一油口 A连接,所述BI 口通过所述第三通道与外界第二油口 B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平行并排,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垂直。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缸底还开设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BI 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与外界第一油口 B连接,所述Al 口通过所述第三通道与外界第二油口 A连接。相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在液压缸内插入安装双向液压锁和溢流阀,所占用安装空间小、布置方便、外接管路少、不易被碰撞、性能可靠。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I是一种现有的液压缸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液压缸的局部剖示图。图3是图2所示液压缸的俯视示意图。图4是图2所示液压缸沿IV-IV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图2所示液压缸的油路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液压缸的局部剖示图。图7是图6所示液压缸沿VII-VII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图6所示液压缸的俯视示意图。图9是图6所示液压缸的油路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液压缸的缸底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2至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液压缸200包括缸体20、活塞30、活塞杆40、双向液压锁50、溢流阀60和外接油管70。活塞杆40 —端与活塞30连接,活塞30活动地容置在缸体20内。缸体20具有一个缸底22和一个开口端24。开口端24设有一密封件25,活塞杆40的另一端穿过密封件25后与运动机构(图未示)连接。缸体20内部,缸底22与活塞30之间为无杆腔26,活塞30与密封件25之间为有杆腔28。液压锁50和溢流阀60插入到液压缸200的缸底22内。双向液压锁50沿缸体20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插入在缸底22的中部位置,溢流阀60沿缸体20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插入在所述缸底22内且与液压锁50临近设置。液压锁50包括Al 口和BI 口,其中Al 口与外 界第一油口 A相通,BI 口与外界第二油口 B相通,以与外界压力油源连接。溢流阀60包括P 口和T 口。缸底22设有第一油道222 (图2)、第二油道224和第三油道226。第一油道222连通液压锁50的BI 口和无杆腔26。外接油管70设置在缸体20的侧向,外接油管70包括第一端口 72和第二端口 74。第二油道224连通液压锁50的Al 口和外接油管70的第一端口 72。第三油道226位于液压锁50的Al 口与外接油管70的第一端口 72之间,连通第二油道224和溢流阀60的P 口。外接油管70的第二端口 74与有杆腔28连通,且靠近密封件25。当外界压力油液从第一油口 A流入,经过液压锁50的Al 口和第二油道224后通过外接油管70进入有杆腔28,有杆腔28压力增大,油液推动活塞30缩回,无杆腔26的油液从第一油道222流出,经过液压锁50的BI 口、和第一油口 A形成回路。当负载压力急剧变化而引起有杆腔28压力急剧升高时,溢流阀60开始溢流,高压油液经溢流阀60的T 口流入油箱80,直到有杆腔28压力下降到预设的压力值。为了保证外接油口 A、B有足够的接管空间,增大第一油口 A和第二油口 B的间隔,缸底22还开设第一通道221、第二通道223和第三通道225,第二通道223与第三通道225平行并排,第一通道221与第二通道223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油口 A通过第一通道221和第二通道223与液压锁50的Al 口连接,第二油口 B通过第三通道225与液压锁50的BI 口连接。但是,通道221、223、225与油口 A、A1、B、B1的连接也可以变换,另一实施例中,第二油口 B通过第一通道221和第二通道223与连接液压锁50的BI 口连接,第一油口A通过第三通道225与液压锁50的Al 口连接。可以理解,当外界压力油液从第二油口 B流入,经过液压锁50的BI 口和第一油道222后进入无杆腔26,无杆腔26的压力增大,油液推动活塞30向外运动,有杆腔28的油液从外接油管70流出,经过第二油道224、液压锁50的Al 口和第一油口 A形成回路。当负载压力急剧变化而引起无杆腔26压力急剧升高时,容易导致缸体20变形甚至破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请参照图6至图9,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液压缸3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的液压缸200的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溢流阀60插入在液压锁50的BI 口附近,溢流阀60由缸体20的侧向插入在缸底22内,第三油道226位于液压锁50的BI 口和无杆腔26之间,连通第一油道222和溢流阀60的P 口。当负载压力急剧变化而引起无杆腔26压力急剧升高时,溢流阀60开始溢流,高压油经溢流阀60的T 口流入油箱80,直到无杆腔26压力下降到预设的压力值。请参照图10,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液压缸400为第一实施例和第二实施例的结合,在液压锁50的Al 口和BI 口附近均插入溢流阀60,其中一个溢流阀60由缸体20的底部插入在所述缸底22内,另一个溢流阀60由缸体20的侧向插入在缸底22内,缸底22还开设第四油道228。第三油道226位于液压锁50的Al 口与外接油管70的第一端口 72之间,连通第二油道224和溢流阀60的P 口。第四油道228位于液压锁50的BI 口和无杆腔26之间,连通第一油道222和另一溢流阀60的P 口。在本实施例中,当负载压力急剧变化而引起液压缸400无杆腔26的压力或有杆腔28的压力急剧升高时,对应的溢流阀60开始溢流,高压油经溢流阀60的T 口流入油箱80,直到无杆腔26或有杆腔28的压力下降到预设的压力值。如上所述,在液压缸内插入安装双向液压锁50和溢流阀60,可用双向液压锁50使不同负载状况下液压缸200、300、400的两腔保持高压,还可通过溢流阀60限定液压缸200、300,400的最大工作压力值,以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且插入安装所占用空间小、布置方便、外接管路少、不易被碰撞、性能可靠。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 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液压缸,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双向液压锁和溢流阀,所述活塞杆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活塞将缸体内部分成无杆腔和有杆腔,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还包括外接油管,所述外接油管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所述缸体具有一个缸底,所述双向液压锁和所述溢流阀插入所述缸底;所述双向液压锁包括Al 口和BI 口,所述缸底开设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BI 口和所述无杆腔,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Al口和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一端口,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有杆腔连通;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中的一个。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二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位于所述Al 口和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一端口之间。
3.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位于所述BI 口和所述无杆腔之间。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缸还包括插入所述缸底内的另一溢流阀,所述缸底还开设第四油道,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二油道,所述第四油道连通所述另一溢流阀和所述第一油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油道位于所述Al口和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一端口之间,所述第四油道位于所述BI 口和所述无杆腔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阀由所述缸体的底部插入在所述缸底内,所述另一溢流阀由所述缸体的侧向插入在所述缸底内。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油管设置在所述缸体的侧向,所述双向液压锁沿所述缸体的顶部与底部之间插入在所述缸底的中部位置。
8.如权利要求I至7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底还开设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Al 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与外界第一油口 A连接,所述BI 口通过所述第三通道与外界第二油口 B连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三通道平行并排,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垂直。
10.如权利要求I至7任一项所述的液压缸,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底还开设第一通道、第二通道和第三通道,所述BI 口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第一通道与外界第一油口 B连接,所述Al 口通过所述第三通道与外界第二油口 A连接。
专利摘要一种液压缸,包括缸体、活塞、活塞杆、双向液压锁、溢流阀和外接油管;所述活塞杆一端与所述活塞连接,所述活塞将缸体内部分成无杆腔和有杆腔;所述外接油管包括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缸体具有一个缸底,所述双向液压锁和所述溢流阀插入所述缸底;所述双向液压锁包括A1口和B1口,所述缸底开设第一油道、第二油道和第三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B1口和所述无杆腔,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A1口和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一端口,所述外接油管的第二端口与所述有杆腔连通;所述第三油道连通所述溢流阀和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中的一个。本实用新型在液压缸内插入安装双向液压锁和溢流阀,所占用安装空间小、外接管路少、不易被碰撞、性能可靠。
文档编号F15B15/14GK202441666SQ20122008171
公开日2012年9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7日
发明者刘琴, 胡廷江, 龙可游 申请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