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风口导流装置及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7180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出风口导流装置及无叶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出风口导流装置及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风扇是夏天必备的降暑电器之一,传统的风扇大多数是三片扇叶的。通过叶片将空气加压加速然后吹向使用者。但是,传统的风扇也存在一些缺点,例如,扇叶的高速转动很容易伤及小孩儿、风感不平稳舒适、难以清洁、耗能高等等。

因此,无叶风扇应运而生。无叶风扇也叫空气增倍机,它能产生自然持续的凉风,因无叶片,不会覆盖尘土或伤到儿童插进的手指。更奇妙的是其造型奇特,外表既流线又清爽。产品灵感源于空气叶片干手器。干手器的原理是迫使空气经过一个小口"刷"干手上的水,空气增倍机是让空气从一个1.3毫米宽、绕着圆环转动的切口里吹出来。因空气是被强制从这一圆圈里吹出来的,通过的空气量可增到15倍,时速可最高增至35公里。无叶风扇于2009年10月12日在英国首度推出。2011年2月在香港推出第二代。

但是,现有的无叶风扇也存在送风效率低的问题,风带范围小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无叶风扇送风效率,扩大风带范围,成为影响行业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风口导流装置,不仅结构简单、方便清洁、装配简便,而且可有效地增加导流效率,扩大风带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叶风扇,利用此出风口导流装置进行导流及送风,可提高无叶风扇的导流效率,扩大风带范围,更多地带动无叶风扇周围的空气流动,增加纳凉效果。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出风口导流装置,用于对无叶风扇进行导流,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导流件、第二导流件以及由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限定的出风通道。第一导流件包括第一主连接端、卷曲形成导流环槽的第一次连接端以及设置于第一主连接端和第一次连接端之间且与出风通道连通的进风口。第二导流件包括第二主连接端与第二次连接端,第一主连接端和第二主连接端连接,且第二次连接端以间隙配合的方式插设于导流环槽。第二次连接端设置有以非平行于导流环槽轴向的方式布置的多个导流筋。

优选地,多个导流筋设置于第二次连接端与第一次连接端相面对的一面。

优选地,间隔设置的多个导流筋整体呈螺旋状。

优选地,第一次连接端具有两个第一直行部以及连接于两个第一直行部之间的第一弧形部。第二次连接端具有第二弧形部以及与第二弧形部连接的第二直行部。

优选地,导流筋由第二弧形部延伸至第二直行部。

优选地,第二主连接端呈斜坡状。第二主连接端由相对设置的主连接部和次连接部构成,第二主连接端由主连接部向次连接部倾斜,主连接部与第二直行部连接,次连接部与第一主连接端连接。

优选地,第二主连接端的斜坡坡度为13~20°。

优选地,第二主连接端的斜坡坡度为16°。

优选地,出风口导流装置还包括连接于进风口的进风接头。

一种无叶风扇,包括出风口导流装置。

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风口导流装置及无叶风扇。提供的出风口导流装置,主要用于对无叶风扇进行导流。出风口导流装置包括第一导流件、第二导流件以及由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之间所限定的出风通道。由于出风口导流装置的结构非常简单,因此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也方便清洁、装配简单。并且,由于没有叶片也相应的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第一导流件与第二导流件相互作用使得从进风口送入的风在出风口导流装置内得到有效地提速。同时,第一导流件设置有多个导流筋,不仅可以增加风的流速,并且可以改变吹出的风的效果,使得吹出的风效果更好,可以形成均匀的小范围的涡气流,帮助带动周围更多的空气流动,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然风,进而改善现有技术的无叶风扇吹出的风为直风且导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提供的无叶风扇,利用了此出风口导流装置进行送风、导流,可以提高无叶风扇的导流效率,更多地带动无叶风扇周围的空气流动,增加纳凉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出风口导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出风口导流装置的剖面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第一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导流件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第二导流件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的无叶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出风口导流装置;101-第一导流件;103-第二导流件;105-出风通道;107-第一主连接端;111-第一次连接端;113-进风口;115-第二主连接端;117-第二次连接端;119-导流筋;121-第一直行部;123-第一弧形部;127-第二弧形部;129-第二直行部;131-主连接部;133-次连接部;135-进风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出风口导流装置100,参阅图1与图2,出风口导流装置100包括:第一导流件101、第二导流件103、出风通道105。第一导流件101与第二导流件103连接并形成出风通道105。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导流件101大致呈开放的圆筒状。在本实用新型较优的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101的材料选择为透明材料,透明材料便于观察第一导流件101内部是否存在污渍,从而确定是否需要清洗。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流件101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第一导流件101的形状还可以为椭中空的圆柱体状、中空的立方体状等等。同时,第一导流件101的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对设备的需求为轻巧便捷时,第一导流件101的材料可以选择为较轻的材料,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第一导流件101包括第一主连接端107、第一次连接端111、进风口113。

具体地,第一主连接端107呈扁平状。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主连接端107可以根据需求进行不同地选择,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具体地,第一次连接端111呈弯曲状,并且其弯曲的部分形成导流环槽(图未标)。空气进入导流环槽后,可在导流环槽内进行短暂地加速,为后期的喷射作业积蓄能量。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次连接端111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第一次连接端111具有两个第一直行部121以及连接两个第一直行部121的第一弧形部123。其中一个第一直行部121(图2中仅标出一个)用于与第一主连接端107连接,另一个第一直行部121为第一次连接端111的自由端。第一弧形部123的弯曲度根据送出的风的所需速度决定,当所需速度较大时,第一弧形部123的弯曲度较大,当所需速度较小时,第一弧形部123的弯曲度较小,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具体地,进风口113为经过增压后的空气的进口。进风口113的形状为圆形,并且设置于第一主连接端107与第一次连接端111之间。通过进风口113后的风进入第一导流件101进行导流作业。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进风口113的形状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以为长方形、正方形、菱形、三角形等,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与图2以及图4与图5,第二导流件103大致呈圆柱状。与第一导流件101相同,第二导流件103的材料选择为透明材料,透明材料便于观察第二导流件103内部是否存在污渍,从而确定是否需要清洗。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流件103的形状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选择,例如,第二导流件103还可以为椭圆柱体状、立方体状等等。同时,第二导流件103的材料也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对设备的需求为轻巧便捷时,第二导流件103的材料可以选择为较轻的材料,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第二导流件103包括第二主连接端115与第二次连接端117。第二主连接端115与第二次连接端117连接。

具体地,第二主连接端115作为第二导流件103中用于与第一导流件101连接的部位。第二主连接端115与第一主连接端107采用扣合的方式连接,省去了繁琐的焊接工艺,也方便拆卸以及清洗。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主连接端115与第一主连接端107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求进行选择,例如,可以选择为卡接、粘接等,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其中,第二主连接端115呈斜坡状,斜坡状的设计便于风的送出。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主连接端115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第二主连接端115由主连接部131与次连接部133构成。主连接部131与次连接部133相对设置。次连接部133用于与第一主连接端107连接。同时,第二主连接端115由主连接部131向着次连接部133倾斜。作为优选地方案,第二主连接端115的斜坡坡度为16°,当斜坡坡度为16°时,风经过第二导流件103被送出后,能产生最大的气流速度与体积。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主连接端115的斜坡坡度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例如,第二主连接端115的斜坡坡度可以为13~20°之间时,均可以获得相对较大的气流速度,本实用新型不做限定。

具体地,第二次连接端117与第二主连接端115连接。并且,第二次连接端117采用间隙配合的方式插设于导流环槽中,使得从第一导流件101送出的风能通过间隙顺利的进入第二导流件103。第二次连接端117具有第二弧形部127与第二直行部129。第二弧形部127与第二直行部129连接,第二直行部129与主连接部131连接。第二次连接端117设置有非平行于导流环槽的轴线方向的方式布置的多个导流筋119。

其中,导流筋119设置于第二次连接端117与第一次连接端111相面对的一面。并且,导流筋119由第二弧形部127延伸至第二直行部129。从第一导流件101导流后送出的气流经过导流筋119后,其风的流速得到显著提高,让风形成一定的压力后再排出。作为优选地方案,多个导流筋119整体呈螺旋状,使得通过导流筋119后的风形成螺旋状的气流,进而形成均匀的小范围内的涡气流,帮助带动周围更多的空气流动,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然风,进而改善现有技术的风扇吹出的风为直风且导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与图2,出风通道105为第一导流件101与第二导流件103所限定的通道。同时,出风通道105与进风口113连通,便于从进风口113送出的气流进入出风通道105,为气流在出风通道105内加速做准备。

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1,出风口导流装置100还可以根据需求设置进风接头135,进风接头135能保证气流在出风口导流装置100之前的密闭性,防止由于漏气而造成的气压降低以及由于气压降低而带来的气流速度降低的问题,为气流在出风口导流装置100内加速做准备。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叶风扇(图未示),包括了出风口导流装置100。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出风口导流装置100及无叶风扇的工作原理为:

当无叶风扇启动时,无叶风扇基座内设置的电力马达通过进气孔将基座周围的空气快速吸入基座内,吸入的空气在基座内经过气旋加速器加速,并通过出风口导流装置100的进风接头135与进风口113被送入出风口导流装置100内。送入的气流在第一导流件101与第二导流件103所形成的出风通道105内流动并加速。快速流动的气流流经第二导流件103的导流筋119后被射出。气流经过导流筋119后,其风的流速得到显著提高,让风形成一定的压力后再排出。并且,多个导流筋119整体呈螺旋状,使得通过导流筋119后的风形成螺旋状的气流,进而形成均匀的小范围内的涡气流,帮助带动周围更多的空气流动,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然风,进而改善现有技术的风扇吹出的风为直风且导流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因而相应地提高了无叶风扇的导流效率,更多地带动无叶风扇周围的空气流动,增加其纳凉效果。同时,提供的出风口导流装置100的结构非常简单,因此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也方便清洁、装配简单。并且,由于没有叶片也相应的保证了使用的安全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