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轴流风机及其风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7404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轴流风机及其风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轴流风机的风道、一种轴流风机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尤其是柜机一般采用离心风机或贯流风机作为送风结构,但随着对空调性能、结构等方面的不断深入设计和对产品品质要求的逐渐提高,轴流风机以其高效率、大风量等优势进入了研发人员的视线。但经实践发现,当将轴流风机运用到空调柜机中时,出风气流不能导向正前方,会出现风往上飘的现象,这影响了柜机送风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流风机的风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风道的轴流风机。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轴流风机的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轴流风机的风道,用于空调器,包括:本体,包括内圈、呈筒状的外壳和多个叶片,所述外壳套设在所述内圈外侧,多个所述叶片位于所述内圈与所述外壳之间,并与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壳相连,且多个所述叶片与所述内圈和所述外壳相配合限定出出风口;前压板,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处,且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所述前压板具有前缘和后缘,所述后缘向靠近所述空调器的送风口的方向倾斜延伸。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轴流风机的风道,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前压板,利用前压板在风道阶段将出风前压,最后确保了正前方出风,不出现风往上飘的现象,从而改善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适于推广。

具体而言,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后发现:现有技术中,气流通过轴流风机风道时,沿风道的轴线方向向上流动,到达空调器送风口时再转向流出,由于风道送出的气流向上的流速较大,导致气流到达送风口时不能完全转向,导致出现了风往上飘的现象;基于此,本申请在轴流风机的风道出风口处增设了前压板,利用前压板改变风道的形状,进而改善气流的流速和流向,以达到保证正前方出风的目的。具体地,空调器工作时,气流先沿着轴流风机的风道向上运动,达到出风口处的前压板时,会沿着前压板的前缘向后缘流动,由于前压板的后缘向靠近送风口的方向倾斜延伸,因而对气流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和引流作用,既适当降低了气流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又使气流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分速度,这样,当气流到达送风口处时,在导风板的作用下即可完全转向,确保正前方出风,从而避免了风往上飘的现象,改善了出风的舒适性。

值得说明的是,本申请中,前压板的“前缘”和“后缘”的前后方向是按照气流的流动方向定义的,即:位于上游的为前缘,位于下游的为后缘,而与实际方位中的上下左右前后没有必然联系。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轴流风机的风道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压板设置在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

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后发现:出风口靠近送风口的一侧送出的气流,在到达送风口处时会在导风板的作用下转向流出,然而仅靠导风板难以实现均匀出风,导致部分气流会往上飘,产生风往上飘的现象;而出风口远离送风口的一侧送出的气流则会向上到达空调器顶板,然后在顶板的作用下转向从送风口吹出,由于顶板能够确保这部分气流完全转向,故而这部分气流基本不会造成风往上飘的现象。因此,只在出风口靠近送风口的一侧设置前压板即可有效改善风往上飘的现象,且这样还简化了风道的结构,有利于节约成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缘与所述内圈的外壁面相连。

前压板的前缘与内圈的外壁面相连,则风道仅在靠近送风口一侧的出口处形成了异形的风道结构,既使得该侧的气流在流出风道时受到导向和引流作用,进而从送风口处垂直导出,保证了柜机空调可以正向出风,又避免了前压板的位置不规则导致风道结构变化过大致使气流发生紊乱或者产生过大风阻等不良影响。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前缘与所述内圈的外壁面平滑连接。

前压板的前缘与内圈的外壁面平滑连接(即弧形过渡连接),这样可以提高整个风道在轴向上的结构连续性,避免整个风道沿轴向尺寸变化梯度过大引起气流阻力过大的问题,实现降低气流的动能损失、且降低气流噪音的目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后缘与所述出风口平齐。

前压板的后缘与风道的出风口平齐,可以使气流在流经前压板后直接脱离风道,从而降低在前压板的背压侧的紊流影响,既进一步降低了气流的动能损失,又进一步降低了气流噪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压板的纵截面为弧面,所述弧面向靠近所述风道的轴线方向凸出。

前压板的纵截面为弧面,则前压板的板面沿风道的轴向方向也是弧面,这便于气流贴着前压板平稳地流动;由于弧面向靠近风道的轴线方向凸出,即:沿前压板的前缘指向后缘,前压板的外凸面的斜率逐渐减小,这样,气流沿着前压板流动时,其轴向方向的分速度逐渐被消耗,而径向方向的分速度逐渐增加,从而优化了前压板的导向作用,便于气流在送风口处顺利转向,进而沿垂直送风口的方向导出。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叶片包括主体和凸出部,所述主体具有呈内凹状的压力面和呈外凸状的吸力面,所述凸出部与所述主体的后端相连,且向所述压力面侧凸出;其中,所述前缘与所述凸出部的前端相平齐。

叶片包括主体和凸出部,凸出部向主体的压力面侧凸出,能够在风道的出风口前形成收敛结构,可以实现气流的聚拢,减小风量损失;而使前压板的前缘与凸出部的前端相平齐,则前压板可以与凸出部相配合,同时对气流的流向进行矫正,这相当于风道在出风口处的形状只改变了一次,避免了风道的形状连续变化造成气流损失过大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压板沿所述风道周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与两个所述叶片固定连接。

前压板沿风道周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与两个叶片固定连接,则前压板的两端延伸到了两个叶片上,这避免了前压板的端部与叶片之间具有间隙导致间隙附近产生气流紊乱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了因增设前压板导致空调器噪音增大等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压板在所述风道横截面上的投影沿所述风道的径向方向的宽度在5cm-12cm的范围内。

将前压板在风道横截面上的投影沿风道的径向方向的宽度控制在 5cm-12cm的范围内,既避免了前压板过窄导致导风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发生,又避免了前压板过宽导致风机出风口被大幅遮挡而严重影响轴流风机出风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压板与所述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前压板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一方面提高了二者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风道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二者可以一体成型,进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同时,还可以减少一道装配工序,因而也提高了装配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前压板与所述本体为分体式结构。

前压板与本体为分体式结构,即前压板与本体分开单独成型,然后将前压板安装到本体上的相应位置,这样简化了前压板和本体的结构,进而也简化了二者的模具结构,便于加工成型,且便于前压板和本体的维修和更换。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轴流风机,包括:如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机的风道;和风轮,安装在所述风道中。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轴流风机,因包括第一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体,所述机体具有送风口;和如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所述的轴流风机,安装在所述机体内,且所述轴流风机的风道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所述风道的轴线垂直于所述送风口的轴线。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二方面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轴流风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调器为轴流柜机,具体为轴流圆柱柜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风道的第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风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风道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风道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风道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风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所示风道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1所示风道第二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风道第三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1所示风道第四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所示风道第五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所示风道第六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内圈,20外壳,30叶片,31主体,32凸出部,40前压板,50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的轴流风机的风道、轴流风机及空调器。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流风机的风道,用于空调器,包括:本体和前压板40。

具体地,本体包括内圈10、呈筒状的外壳20和多个叶片30,如图1所示,外壳20套设在内圈10外侧,多个叶片30位于内圈10与外壳20之间,并与内圈10和外壳20相连,且多个叶片30与内圈10和外壳20相配合限定出出风口50;前压板40设置在出风口50处,且沿着气流的流动方向,前压板40 具有前缘和后缘,后缘向靠近空调器的送风口的方向倾斜延伸。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风机的风道,通过在出风口50 处设置前压板40,利用前压板40在风道阶段将出风前压,最后确保了正前方出风,不出现风往上飘的现象,从而改善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适于推广。

具体而言,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后发现:现有技术中,气流通过轴流风机风道时,沿风道的轴线方向向上流动,到达空调器送风口时再转向流出,由于风道送出的气流向上的流速较大,导致气流到达送风口时不能完全转向,导致出现了风往上飘的现象;基于此,本申请在轴流风机的风道出风口50处增设了前压板40,利用前压板40改变风道的形状,进而改善气流的流速和流向,以达到保证正前方出风的目的。具体地,空调器工作时,气流先沿着轴流风机的风道向上运动,达到出风口50处的前压板40时,会沿着前压板40的前缘向后缘流动,由于前压板40的后缘向靠近送风口的方向倾斜延伸,因而对气流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和引流作用,既适当降低了气流竖直方向的分速度,又使气流具有了一定的水平分速度,这样,当气流到达送风口处时,在导风板的作用下即可完全转向,确保正前方出风,从而避免了风往上飘的现象,改善了出风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前压板40设置在出风口50靠近送风口的一侧,如图1、图2、图3、图10、图11和图12所示。

本公司的技术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和研究后发现:出风口50靠近送风口的一侧送出的气流,在到达送风口处时会在导风板的作用下转向流出,然而仅靠导风板难以实现均匀出风,导致部分气流会往上飘,产生风往上飘的现象;而出风口50远离送风口的一侧送出的气流则会向上到达空调器顶板,然后在顶板的作用下转向从送风口吹出,由于顶板能够确保这部分气流完全转向,故而这部分气流基本不会造成风往上飘的现象。因此,只在出风口50靠近送风口的一侧设置前压板40即可有效改善风往上飘的现象,且这样还简化了风道的结构,有利于节约成本。

进一步地,前缘与内圈10的外壁面相连,如图1、图2、图3、图10、图 11和图12所示。

前压板40的前缘与内圈10的外壁面相连,则风道仅在靠近送风口一侧的出口处形成了异形的风道结构,既使得该侧的气流在流出风道时受到导向和引流作用,进而从送风口处垂直导出,保证了柜机空调可以正向出风,又避免了前压板40的位置不规则导致风道结构变化过大致使气流发生紊乱或者产生过大风阻等不良影响。

优选地,前缘与内圈10的外壁面平滑连接,如图1、图10、图11和图 12所示。

前压板40的前缘与内圈10的外壁面平滑连接(即弧形过渡连接),这样可以提高整个风道在轴向上的结构连续性,避免整个风道沿轴向尺寸变化梯度过大引起气流阻力过大的问题,实现降低气流的动能损失、且降低气流噪音的目的。

优选地,后缘与出风口50平齐,如图1、图10、图11和图12所示。

前压板40的后缘与风道的出风口50平齐,可以使气流在流经前压板40 后直接脱离风道,从而降低在前压板40的背压侧的紊流影响,既进一步降低了气流的动能损失,又进一步降低了气流噪音。

进一步地,前压板40的纵截面为弧面,弧面向靠近风道的轴线方向凸出,如图1、图10、图11和图12所示。

前压板40的纵截面为弧面,则前压板40的板面沿风道的轴向方向也是弧面,这便于气流贴着前压板40平稳地流动;由于弧面向靠近风道的轴线方向凸出,即:沿前压板40的前缘指向后缘,前压板40的外凸面的斜率逐渐减小,这样,气流沿着前压板40流动时,其轴向方向的分速度逐渐被消耗,而径向方向的分速度逐渐增加,从而优化了前压板40的导向作用,便于气流在送风口处顺利转向,进而沿垂直送风口的方向导出。

进一步地,叶片30包括主体31和凸出部32,如图1所示,主体31具有呈内凹状的压力面和呈外凸状的吸力面,凸出部与主体31的后端相连,且向压力面侧凸出;其中,前缘与凸出部32的前端相平齐,如图1、图10、图11 和图12所示。

叶片30包括主体31和凸出部32,凸出部32向主体31的压力面侧凸出,能够在风道的出风口50前形成收敛结构,可以实现气流的聚拢,减小风量损失;而使前压板40的前缘与凸出部32的前端相平齐,则前压板40可以与凸出部32相配合,同时对气流的流向进行矫正,这相当于风道在出风口50处的形状只改变了一次,避免了风道的形状连续变化造成气流损失过大的情况发生。

进一步地,前压板40沿风道周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与两个叶片30固定连接,如图1、图10、图11和图12所示。

前压板40沿风道周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两端与两个叶片30固定连接,则前压板40的两端延伸到了两个叶片30上,这避免了前压板40的端部与叶片30 之间具有间隙导致间隙附近产生气流紊乱的情况发生,从而避免了因增设前压板40导致空调器噪音增大等情况发生。

优选地,前压板40在风道横截面上的投影沿风道的径向方向的宽度在 5cm-12cm的范围内。

将前压板40在风道横截面上的投影沿风道的径向方向的宽度控制在 5cm-12cm的范围内,既避免了前压板40过窄导致导风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发生,又避免了前压板40过宽导致风机出风口50被大幅遮挡而严重影响轴流风机出风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前压板40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

前压板40与本体为一体式结构,一方面提高了二者的连接强度,进而提高了风道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二者可以一体成型,进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同时,还可以减少一道装配工序,因而也提高了装配效率。

可选地,前压板40与本体为分体式结构。

前压板40与本体为分体式结构,即前压板40与本体分开单独成型,然后将前压板40安装到本体上的相应位置,这样简化了前压板40和本体的结构,进而也简化了二者的模具结构,便于加工成型,且便于前压板40和本体的维修和更换。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流风机(图中未示出),包括: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轴流风机的风道和风轮,安装在风道中。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轴流风机,因包括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风道,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图中未示出),包括:机体和如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的轴流风机。

具体地,机体具有送风口;轴流风机安装在机体内,且轴流风机的风道与送风口相连通,风道的轴线垂直于送风口的轴线。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第二方面实施例中任一项的轴流风机,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所具有的一切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空调器为轴流柜机,具体为轴流圆柱柜机。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轴流风机的风道,通过在出风口处设置前压板,利用前压板在风道阶段将出风前压,最后确保了正前方出风,不出现风往上飘的现象,从而改善了空调器的出风舒适性;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适于推广。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