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双联叶片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19048发布日期:2018-09-25 18:5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变量叶片泵领域,涉及一种改进型双联叶片泵。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普遍使用的叶片泵主要是固定流量的叶片泵,这种定量叶片泵在使用过程中会存在功率损耗大、不能实现流量补偿目的、泵体发热量大、噪声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以南安市捷佳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车间作为本专利技术方案的实施地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型双联叶片泵,它具有结构新颖、功率损耗小、运转既稳定又安静、流量补偿效果佳、实用性强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具体技术措施:一种改进型双联叶片泵,它是由一对主泵盒体、一对配油盘、转轴、一对夹片轮、长方形叶片、一对管状定子、一对背托侧板、方形后盖、一对调压侧盖、一对弹簧、一对调压弹簧座、一对弹簧平衡活塞、一对调节螺栓、一对方形垫片、调流活塞、调流螺栓、调流螺钉、定位销、轴承、O形环、油封、六角螺栓、六角螺帽、调音螺栓、孔用C形卡鐄、半圆键组成,

第一主泵盒体设置有中空的油腔室一,该油腔室一作为液压油的流动空间,第一主泵盒体的前侧面一体成型有方形固定座,该方形固定座的中心部位钻有一个圆形轴孔一,该圆形轴孔一呈前后水平纵深走向并且与油腔室一相连通;

第一主泵盒体的左侧壁钻有一个圆形油孔一,该圆形油孔一作为第一出油口;

第一主泵盒体的右侧壁钻有一个圆形油孔二,该圆形油孔二作为第一进油口;

圆形油孔一与圆形油孔二之间左右对称设置并且均连通至油腔室一;

第一主泵盒体的左侧壁还钻有一个调节孔一,调音螺栓一的内端能旋入该调节孔一中,调音螺栓一的外端套接有第一O形环,调音螺栓一的外端头旋接有一颗六角螺帽一;

第一主泵盒体的顶面中部立置有一个长方体型囱管一,从长方体型囱管一的顶面中部向下钻有一个竖向通孔一并连通至油腔室一;

弹簧平衡活塞一、弹簧一、调压弹簧座一、调节螺栓一依次向下置入竖向通孔一中,调节螺栓一的上端套入一个第二O形环;

方形垫片一的中部冲有一个圆形镂空孔一,方形垫片一的四角位置均冲有一个栓孔一;

方形垫片一紧贴于调压侧盖一的底面,调压侧盖一的中部钻有一个栓孔二,调压侧盖一的四角位置均钻有一个栓孔三;

调压侧盖一和方形垫片一通过四个六角螺栓一紧固于长方体型囱管一的顶面之上,调节螺栓一的顶端依次向上贯穿圆形镂空孔一和栓孔二而出后旋接有一个六角螺帽二,调节螺栓一的底端能向下顶压调压弹簧座一的顶面中部,调压弹簧座一能将向下的顶压力传导给下方的弹簧一,弹簧一再将顶压力作用于位于下方的弹簧平衡活塞一;

长方体型囱管一的左侧壁钻有一个内漏油排出孔一,该内漏油排出孔一与竖向通孔一相连通;

第一配油盘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二,第一配油盘通过该圆形轴孔二从转轴的前端套入,转轴的前段紧固套接有一个夹片轮一,该夹片轮一呈圆柱体型结构,该夹片轮一的侧壁切有10~20道夹槽一,每道夹槽一的朝向与转轴的朝向相同,每道夹槽一均能嵌入一个长方形叶片一,嵌置有长方形叶片一的夹片轮一外围套接有一个管状定子一;

第一配油盘、转轴、嵌置有长方形叶片一的夹片轮一、管状定子一组合形成第一嵌入机构;

第一嵌入机构向前置入第一主泵盒体的油腔室一中,第一配油盘通过两个定位销一实现定位,转轴的前端从圆形轴孔一向前贯穿而出并通过套接第一轴承实现前支撑,转轴的前端还套接有一个油封,该油封通过孔用C形卡鐄实现固定,油封设置于第一轴承的前端;

转轴的前端头侧壁开有一个键槽,该键槽能置入一个半圆键,转轴的前端头与液压电机的轴端之间能通过花键头和半圆键实现紧固连接;

背托侧板一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三,背托侧板一通过该圆形轴孔三从转轴的后端向前套入,背托侧板一亦嵌入第一主泵盒体的油腔室一中并且盖置于管状定子一的后侧;

背托侧板一的后侧面还通过定位销二与第二主泵盒体的前侧面实现定位;

第三O形环、第四O形环、第五O形环均从转轴的后端向前套入并同时触接于背托侧板一的后侧面,第五O形环的孔径大于第三O形环,第三O形环的孔径大于第四O形环;

第二主泵盒体设置有中空的油腔室二,该油腔室二作为液压油的流动空间,第二主泵盒体的前侧面中心部位钻有一个圆形轴孔四,该圆形轴孔四呈前后水平纵深走向并且与油腔室二相连通;

第二主泵盒体的左侧壁钻有一个圆形油孔三,该圆形油孔三作为第二出油口;

第二主泵盒体的右侧壁钻有一个圆形油孔四,该圆形油孔四作为第二进油口;

圆形油孔三与圆形油孔四之间左右对称设置并且均连通至油腔室二;

第二主泵盒体的左侧壁还钻有一个调节孔二,调音螺栓二的内端能旋入该调节孔二中,调音螺栓二的外端套接有第六O形环,调音螺栓二的外端头旋接有一颗六角螺帽三;

第二主泵盒体的顶面中部立置有一个长方体型囱管二,从长方体型囱管二的顶面中部向下钻有一个竖向通孔二并连通至油腔室二;

弹簧平衡活塞二、弹簧二、调压弹簧座二、调节螺栓二依次向下置入竖向通孔二中,调节螺栓二的上端套入一个第七O形环;

方形垫片二的中部冲有一个圆形镂空孔二,方形垫片二的四角位置均冲有一个栓孔四;

方形垫片二紧贴于调压侧盖二的底面,调压侧盖二的中部钻有一个栓孔五,调压侧盖二的四角位置均钻有一个栓孔六;

调压侧盖二和方形垫片二通过四个六角螺栓二紧固于长方体型囱管二的顶面之上,调节螺栓二的顶端依次向上贯穿圆形镂空孔二和栓孔五而出后旋接有一个六角螺帽四,调节螺栓二的底端能向下顶压调压弹簧座二的顶面中部,调压弹簧座二能将向下的顶压力传导给下方的弹簧二,弹簧二再将顶压力作用于位于下方的弹簧平衡活塞二;

长方体型囱管二的左侧壁钻有一个内漏油排出孔二,该内漏油排出孔二与竖向通孔二相连通;

转轴的后端向后贯穿圆形轴孔四后依次套入第二轴承、第二配油盘、夹片轮二、管状定子二、背托侧板二,套接有第二轴承的转轴中段通过圆形轴孔四实现中段支撑;

其中,第二配油盘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五;

其中,夹片轮二呈圆柱体型结构,夹片轮二紧固套接于转轴的后段,该夹片轮二的侧壁切有10~20道夹槽二,每道夹槽二的朝向与转轴的朝向相同,每道夹槽二均能嵌入一个长方形叶片二,嵌置有长方形叶片二的夹片轮二外围套接有一个管状定子二;

其中,背托侧板二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六,背托侧板二盖置于管状定子二的后侧;

第二轴承、第二配油盘、嵌置有长方形叶片二的夹片轮二、管状定子二、背托侧板二组合形成第二嵌入机构;

第二嵌入机构从转轴的后端向前套入后置入第二主泵盒体的油腔室二中,第二配油盘通过两个定位销三实现定位;

第八O形环、第九O形环、第十O形环均从转轴的后端向前套入并同时触接于背托侧板二的后侧面,第十O形环的孔径大于第八O形环,第八O形环的孔径大于第九O形环;

方形后盖的前侧面焊接有一个圆形封板,该圆形封板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七,转轴的后端通过第三轴承支撑于圆形轴孔七中,

背托侧板二的后侧面还通过定位销四与圆形封板的前侧面实现定位;

方形后盖通过四个六角螺栓三紧固于第二主泵盒体的后侧实现密封目的;

从第一主泵盒体的底面中部向上钻有一个调流孔一,该调流孔一连通至油腔室一,第一调流活塞、第二调流活塞、第十一O形环、第十二O形环依次向上置入调流孔一中,调流螺栓一向上旋入调流孔一,调流螺栓一的中部钻有钉孔一,调流螺钉一的顶端向上旋入钉孔一中实现与调流螺栓一的连接,调流螺钉一的底端旋接有一个六角螺帽五;

第一调流活塞、第二调流活塞、第十一O形环、第十二O形环、调流螺栓一、调流螺钉一、六角螺帽五组合形成第一组流量调整机构;

从第二主泵盒体的底面中部向上钻有一个调流孔二,该调流孔二连通至油腔室二,第三调流活塞、第四调流活塞、第十三O形环、第十四O形环依次向上置入调流孔二中,调流螺栓二向上旋入调流孔二,调流螺栓二的中部钻有钉孔二,调流螺钉二的顶端向上旋入钉孔二中实现与调流螺栓二的连接,调流螺钉二的底端旋接有一个六角螺帽六;

第三调流活塞、第四调流活塞、第十三O形环、第十四O形环、调流螺栓二、调流螺钉二、六角螺帽六组合形成第二组流量调整机构。

本实用新型在压力设定的情况下具有液压油流量高速以及液压油自动补偿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它具有结构新颖、功率损耗小、运转既稳定又安静、流量补偿效果佳、实用性强的特点。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分解结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组合结构左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组合结构后视图。

图中:A1-第一主泵盒体、A2-油封、A3-孔用C形卡鐄、A4-调音螺栓一、A5-第一O形环、A6-六角螺帽一、A7-弹簧平衡活塞一、A8-弹簧一、A9-调压弹簧座一、A10-调节螺栓一、A11-方形垫片一、A12-调压侧盖一、A13-六角螺帽二、A14-六角螺栓一、A15-定位销一、A16-第一轴承、A17-第一配油盘、A18-夹片轮一、A181-长方形叶片一、A19-管状定子一、A20-背托侧板一、A21-第三O形环、A22-第四O形环、A23-第五O形环、A24-定位销二、A25-第一调流活塞、A26-第二调流活塞、A27-第十一O形环、A28-第十二O形环、A29-调流螺栓一、A30-调流螺钉一、A31-六角螺帽五、B1-第二主泵盒体、B4-调音螺栓二、B5-第六O形环、B6-六角螺帽三、B7-弹簧平衡活塞二、B8-弹簧二、B9-调压弹簧座二、B10-调节螺栓二、B11-方形垫片二、B12-调压侧盖二、B13-六角螺帽四、B14-六角螺栓二、B15-定位销三、B16-第二轴承、B17-第二配油盘、B18-夹片轮二、B181-长方形叶片二、B19-管状定子二、B20-背托侧板二、B21-第八O形环、B22-第九O形环、B23-第十O形环、B24-定位销四、B25-第三调流活塞、B26-第四调流活塞、B27-第十三O形环、B28-第十四O形环、B29-调流螺栓二、B30-调流螺钉二、B31-六角螺帽六、B32-第三轴承、C-转轴、D-方形后盖、D1-六角螺栓三、E1-第一出油口、F1-内漏油排出孔一、F2-内漏油排出孔二、G1-长方体型囱管一、G2-长方体型囱管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专利申请人以南安市捷佳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车间作为本专利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地点,提供如下具体实施例: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改进型双联叶片泵,它是由一对主泵盒体、一对配油盘、转轴C、一对夹片轮、长方形叶片、一对管状定子、一对背托侧板、方形后盖D、一对调压侧盖、一对弹簧、一对调压弹簧座、一对弹簧平衡活塞、一对调节螺栓、一对方形垫片、调流活塞、调流螺栓、调流螺钉、定位销、轴承、O形环、油封A2、六角螺栓、六角螺帽、调音螺栓、孔用C形卡鐄A3、半圆键组成,

第一主泵盒体A1设置有中空的油腔室一,该油腔室一作为液压油的流动空间,第一主泵盒体A1的前侧面一体成型有方形固定座,该方形固定座的中心部位钻有一个圆形轴孔一,该圆形轴孔一呈前后水平纵深走向并且与油腔室一相连通;

第一主泵盒体A1的左侧壁钻有一个圆形油孔一,该圆形油孔一作为第一出油口E1;

第一主泵盒体A1的右侧壁钻有一个圆形油孔二,该圆形油孔二作为第一进油口;

圆形油孔一与圆形油孔二之间左右对称设置并且均连通至油腔室一;

第一主泵盒体A1的左侧壁还钻有一个调节孔一,调音螺栓一A4的内端能旋入该调节孔一中,调音螺栓一A4的外端套接有第一O形环A5,调音螺栓一A4的外端头旋接有一颗六角螺帽一A6;

第一主泵盒体A1的顶面中部立置有一个长方体型囱管一G1,从长方体型囱管一G1的顶面中部向下钻有一个竖向通孔一并连通至油腔室一;

弹簧平衡活塞一A7、弹簧一A8、调压弹簧座一A9、调节螺栓一A10依次向下置入竖向通孔一中,调节螺栓一A10的上端套入一个第二O形环;

方形垫片一A11的中部冲有一个圆形镂空孔一,方形垫片一A11的四角位置均冲有一个栓孔一;

方形垫片一A11紧贴于调压侧盖一A12的底面,调压侧盖一A12的中部钻有一个栓孔二,调压侧盖一A12的四角位置均钻有一个栓孔三;

调压侧盖一A12和方形垫片一A11通过四个六角螺栓一A14紧固于长方体型囱管一G1的顶面之上,调节螺栓一A10的顶端依次向上贯穿圆形镂空孔一和栓孔二而出后旋接有一个六角螺帽二A13,调节螺栓一A10的底端能向下顶压调压弹簧座一A9的顶面中部,调压弹簧座一A9能将向下的顶压力传导给下方的弹簧一A8,弹簧一A8再将顶压力作用于位于下方的弹簧平衡活塞一A7;

长方体型囱管一G1的左侧壁钻有一个内漏油排出孔一F1,该内漏油排出孔一F1与竖向通孔一相连通;

第一配油盘A17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二,第一配油盘A17通过该圆形轴孔二从转轴C的前端套入,转轴C的前段紧固套接有一个夹片轮一A18,该夹片轮一A18呈圆柱体型结构,该夹片轮一A18的侧壁切有10~20道夹槽一,每道夹槽一的朝向与转轴C的朝向相同,每道夹槽一均能嵌入一个长方形叶片一A181,嵌置有长方形叶片一A181的夹片轮一A18外围套接有一个管状定子一A19;

第一配油盘A17、转轴C、嵌置有长方形叶片一A181的夹片轮一A18、管状定子一A19组合形成第一嵌入机构;

第一嵌入机构向前置入第一主泵盒体A1的油腔室一中,第一配油盘A17通过两个定位销一A15实现定位,转轴C的前端从圆形轴孔一向前贯穿而出并通过套接第一轴承A16实现前支撑,转轴C的前端还套接有一个油封A2,该油封A2通过孔用C形卡鐄A3实现固定,油封A2设置于第一轴承A16的前端;

转轴C的前端头侧壁开有一个键槽,该键槽能置入一个半圆键,转轴C的前端头与液压电机的轴端之间能通过花键头和半圆键实现紧固连接;

背托侧板一A20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三,背托侧板一A20通过该圆形轴孔三从转轴C的后端向前套入,背托侧板一A20亦嵌入第一主泵盒体A1的油腔室一中并且盖置于管状定子一A19的后侧;

背托侧板一A20的后侧面还通过定位销二A24与第二主泵盒体B1的前侧面实现定位;

第三O形环A21、第四O形环A22、第五O形环A23均从转轴C的后端向前套入并同时触接于背托侧板一A20的后侧面,第五O形环A23的孔径大于第三O形环A21,第三O形环A21的孔径大于第四O形环A22;

第二主泵盒体B1设置有中空的油腔室二,该油腔室二作为液压油的流动空间,第二主泵盒体B1的前侧面中心部位钻有一个圆形轴孔四,该圆形轴孔四呈前后水平纵深走向并且与油腔室二相连通;

第二主泵盒体B1的左侧壁钻有一个圆形油孔三,该圆形油孔三作为第二出油口;

第二主泵盒体B1的右侧壁钻有一个圆形油孔四,该圆形油孔四作为第二进油口;

圆形油孔三与圆形油孔四之间左右对称设置并且均连通至油腔室二;

第二主泵盒体B1的左侧壁还钻有一个调节孔二,调音螺栓二B4的内端能旋入该调节孔二中,调音螺栓二B4的外端套接有第六O形环B5,调音螺栓二B4的外端头旋接有一颗六角螺帽三B6;

第二主泵盒体B1的顶面中部立置有一个长方体型囱管二G2,从长方体型囱管二G2的顶面中部向下钻有一个竖向通孔二并连通至油腔室二;

弹簧平衡活塞二B7、弹簧二B8、调压弹簧座二B9、调节螺栓二B10依次向下置入竖向通孔二中,调节螺栓二B10的上端套入一个第七O形环;

方形垫片二B11的中部冲有一个圆形镂空孔二,方形垫片二B11的四角位置均冲有一个栓孔四;

方形垫片二B11紧贴于调压侧盖二B12的底面,调压侧盖二B12的中部钻有一个栓孔五,调压侧盖二B12的四角位置均钻有一个栓孔六;

调压侧盖二B12和方形垫片二B11通过四个六角螺栓二B14紧固于长方体型囱管二G2的顶面之上,调节螺栓二B10的顶端依次向上贯穿圆形镂空孔二和栓孔五而出后旋接有一个六角螺帽四B13,调节螺栓二B10的底端能向下顶压调压弹簧座二B9的顶面中部,调压弹簧座二B9能将向下的顶压力传导给下方的弹簧二B8,弹簧二B8再将顶压力作用于位于下方的弹簧平衡活塞二B7;

长方体型囱管二G2的左侧壁钻有一个内漏油排出孔二F2,该内漏油排出孔二F2与竖向通孔二相连通;

转轴C的后端向后贯穿圆形轴孔四后依次套入第二轴承B16、第二配油盘B17、夹片轮二B18、管状定子二B19、背托侧板二B20,套接有第二轴承B16的转轴C中段通过圆形轴孔四实现中段支撑;

其中,第二配油盘B17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五;

其中,夹片轮二B18呈圆柱体型结构,夹片轮二B18紧固套接于转轴C的后段,该夹片轮二B18的侧壁切有10~20道夹槽二,每道夹槽二的朝向与转轴C的朝向相同,每道夹槽二均能嵌入一个长方形叶片二B181,嵌置有长方形叶片二B181的夹片轮二B18外围套接有一个管状定子二B19;

其中,背托侧板二B20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六,背托侧板二B20盖置于管状定子二B19的后侧;

第二轴承B16、第二配油盘B17、嵌置有长方形叶片二B181的夹片轮二B18、管状定子二B19、背托侧板二B20组合形成第二嵌入机构;

第二嵌入机构从转轴C的后端向前套入后置入第二主泵盒体B1的油腔室二中,第二配油盘B17通过两个定位销三B15实现定位;

第八O形环B21、第九O形环B22、第十O形环B23均从转轴C的后端向前套入并同时触接于背托侧板二B20的后侧面,第十O形环B23的孔径大于第八O形环B21,第八O形环B21的孔径大于第九O形环B22;

方形后盖D的前侧面焊接有一个圆形封板,该圆形封板的中部钻有圆形轴孔七,转轴C的后端通过第三轴承B32支撑于圆形轴孔七中,

背托侧板二B20的后侧面还通过定位销四B24与圆形封板的前侧面实现定位;

方形后盖D通过四个六角螺栓三D1紧固于第二主泵盒体B1的后侧实现密封目的;

从第一主泵盒体A1的底面中部向上钻有一个调流孔一,该调流孔一连通至油腔室一,第一调流活塞A25、第二调流活塞A26、第十一O形环A27、第十二O形环A28依次向上置入调流孔一中,调流螺栓一A29向上旋入调流孔一,调流螺栓一A29的中部钻有钉孔一,调流螺钉一A30的顶端向上旋入钉孔一中实现与调流螺栓一A29的连接,调流螺钉一A30的底端旋接有一个六角螺帽五A31;

第一调流活塞A25、第二调流活塞A26、第十一O形环A27、第十二O形环A28、调流螺栓一A29、调流螺钉一A30、六角螺帽五A31组合形成第一组流量调整机构;

从第二主泵盒体B1的底面中部向上钻有一个调流孔二,该调流孔二连通至油腔室二,第三调流活塞B25、第四调流活塞B26、第十三O形环B27、第十四O形环B28依次向上置入调流孔二中,调流螺栓二B29向上旋入调流孔二,调流螺栓二B29的中部钻有钉孔二,调流螺钉二B30的顶端向上旋入钉孔二中实现与调流螺栓二B29的连接,调流螺钉二B30的底端旋接有一个六角螺帽六B31;

第三调流活塞B25、第四调流活塞B26、第十三O形环B27、第十四O形环B28、调流螺栓二B29、调流螺钉二B30、六角螺帽六B31组合形成第二组流量调整机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