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气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19518发布日期:2018-08-07 22:35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筒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打气筒。



背景技术:

手拉气筒(也叫充气泵)种类相当多,其中传统式结构即如同一般人用来对充气产品进行充气的打气筒。该种打气筒具有一筒状的筒身,在筒身中组装有一由连接杆操作的活塞,活塞周侧设有向下凹的橡皮碗,并于连接杆顶端设有供用户握持的握把,在筒身下端延伸出一充气管,另在筒身的适当位置设置有活塞。当用户拉起握把时,空气会进入筒身内侧的活塞下方,而当用户将握把下压时,则会由活塞将筒身中的空气推入充气管中,提供一份充气的功效。

现有的打气筒的手把往往连接设置筒身的一端,为了方便用户的使用,手把的长度设置较长,底座上连接设置的踩脚部的体积也设置的比较大,从而造成手拉气筒的整体体积较大,不方便运输和存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打气筒。该打气筒的结构简单,并且便于运输和存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打气筒,所述打气筒包括:筒身,所述筒身的内部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将所述筒身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所述活塞包括一单向阀片;盖体,设置于所述筒身的第一端,所述盖体包括一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第一气室,所述盖体的中央还穿设有联动管,所述联动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活塞相连接;手把装置,所述手把装置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包括:一出气腔,所述出气腔连通所述联动管的第一端、用于将所述第二气室内的气体排出,其中,所述出气腔至少包括一个出气口,所述出气腔内的气体通过所述出气口向外排出;和两个连接部,设置于所述出气腔外壁,且分别向所述出气腔两端延伸;两个握把,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的两端,每个握把的一端分别与一个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相连接;底座,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筒身的第二端,所述底座的侧面设置有至少一个踩脚部,且所述踩脚部的一端与所述底座可旋转地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中空圆管,其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握把包括一向所述中空圆管内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所述握把通过所述内螺纹和所述外螺纹与所述连接部可拆卸地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延伸部延伸至所述出气腔的外壁。

优选地,所述出气腔包括两个出气口,两个所述出气口分别设置于所述出气腔的两侧;所述打气筒还包括至少一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可拆卸地设置于任一个所述出气口处,并且密封该出气口。

优选地,两个所述出气口的外壁均设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与所述出气口之间为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外壁包括至少一第一图案区,所述第一图案区包括多个第一凹孔。

优选地,所述握把的外壁包括至少一第二图案区,所述第二图案区包括多个第二凹孔。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还包括一与所述出气腔相连通的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用以检测压力的压力表,所述压力表的压力感应端显露于所述出气腔内。

优选地,所述底座与所述踩脚部连接的部位设置有转动槽,所述踩脚部的一端固定有转轴,所述转轴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转动槽中,且所述转轴相对于所述转动槽可转动。

优选地,所述底座与所述踩脚部连接处还设置有凹槽,所述转动槽为两个,且所述转动槽分别设置于所述凹槽的两个相对的内侧面上;所述踩脚部的一端插入所述凹槽中,所述转轴为两个,且所述转轴(91)分别设置于所述踩脚部的一端与所述转动槽相对应的位置,所述转轴分别嵌入所对应的转动槽中。

优选地,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筒身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凹槽的一侧开口至所述底座的第一表面,所述转动槽分别设置于所述凹槽的两个相对的内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转动槽为L型,所述转动槽的一边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筒身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转动槽的另一边开口至所述凹槽朝向所述踩脚部的边缘。

本实用新型的打气筒通过其手把装置的主体部的两个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握把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并且通过踩脚部与底座之间可旋转连接;进而,该打气筒在使用时,用户可以踩住踩脚部,方便打气和抽气工作的进行,保障工作过程中筒身的稳定,在不使用时,由于握把可拆卸且踩脚部可折叠收起,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小打气筒的整体体积,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也方便携带、储存及包装。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B—B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手把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手把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手把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底座和踩脚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给出详细的说明。尽管本实用新型将结合一些具体实施方式进行阐述和说明,但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仅仅只局限于这些实施方式。相反,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另外,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在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给出了众多的具体细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没有这些具体细节,本实用新型同样可以实施。在另外一些实例中,对于大家熟知的结构和部件未作详细描述,以便于凸显本实用新型的主旨。

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6,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立体图。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主视图。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后视图。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俯视图。图5示出了图4中A—A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4中B—B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在图1至图6所示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打气筒主要包括:筒身3、盖体4、手把装置以及底座7。

如图5和图6所示,筒身3的内部设置有活塞5。活塞5将筒身3的内部空间分隔成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在图5和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气室为位于活塞5上方的上气室31,第二气室为位于活塞5下方的下气室32。活塞5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其设有一单向阀片51。单向阀片51仅仅允许下气室32内的气体向联动管6(可参见下文)内流动。

盖体4位于筒身3的第一端(图1至图6中为上端)。如图5和图6所示,盖体4的中央穿设有联动管6。联动管6为一空心管,其第二端(图1至图6中为下端)与活塞5相连接,以此通过活塞5上的单向阀片51允许下气室32中的气体单向流入联动管6内。进一步地,盖体4上还设有一进气口41。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进气口41设置于盖体4的左侧,进气口41连通上气室31(第一气室),进而,筒身3外部的气体可以由进气口41流入筒体3的上气室31。

手把装置设置于筒身3的第一端(图1至图6中为上端),且与联动管6相连接。具体来说,请一并参见图7至图9,其分别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手把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和截面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可以理解为上述图4中A—A截面处的手把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9可以理解为上述图4中B—B截面处的手把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如图7至图9所示,手把装置包括主体部1以及两个握把2。

如图8和图9所示,主体部1包括一出气腔11以及两个连接部12。出气腔11的下端连通联动管6、用于将打气筒内下气室32中的气体排出进行充气。其中,出气腔11连通联动管6的第一端(图1至图6中的上端)。进一步地,出气腔11至少包括一个出气口111,出气腔11内部的气体通过出气口111向外排出。在图5和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出气口111设置于出气腔11的右侧,与进气口41的方向相反。下气室32内的气体通过出气腔11的下端通入出气腔11内,而后流向出气口111,并通过出气口111流出出气腔11。出气口111用于连接待充气的物品,如图7所示,出气口111的外部可以设置有外螺纹112,通过外螺纹112可以与外部的充气管或者直接与待充气的物品连接,以此实现对物品的充气。

如图9所示,两个连接部12设置于出气腔11外壁,且分别向出气腔11两端延伸,其中,两个连接部12的结构相同。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手把装置为了实现打气筒的运输、携带过程中的便捷性,因此,手把装置的主体部1和两个握把2之间可相互拆卸。主体部1的两个连接部12即用于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两个握把2。在图7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连接部12为中空圆管。进一步参见图9,连接部12的内壁设有内螺纹121,连接部12可以通过其内壁的内螺纹121与握把2可拆卸地连接(可参见下文)。进一步地,两个连接部12的外壁包括至少一第一图案区122(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每个连接部12包括两个第一图案区),第一图案区122包括多个第一凹孔,通过连接部12的外壁的第一图案区122可以在使用者充气的过程中增加连接部12与使用者的手掌之间的摩擦力,使充气更省力。

两个握把2分别设置于主体部1的两端,其中,两个握把2的结构相同。每个握把2的一端分别与主体部1的一个连接部12可拆卸地相连接。具体来说,在图7至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握把2包括一向中空圆管内延伸的延伸部21。延伸部21插置于中空的连接部12内。如图9所示,延伸部21优选地延伸至出气腔11的外壁,即延伸部21的长度与连接部12内部的长度相适应,使延伸部21可以完全插置于连接部12内,以此增加握把2与连接部12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手把装置的可靠性。延伸部21的外壁设有外螺纹211。外螺纹211可与连接部12内壁的内螺纹121相互啮合,以此实现握把2与连接部12之间可拆卸地相连接。进一步地,两个握把2的外壁包括至少一第二图案区22,第二图案区22包括多个第二凹孔,与上述第一图案区122类似地,通过握把2的外壁的第二图案区22可以在使用者充气的过程中增加握把2与使用者的手掌之间的摩擦力,使充气更省力。

进一步地,如图7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主体部1还包括一与出气腔11相连通的容置腔13。容置腔13内设有用以检测压力的压力表(图中未示出),该压力表的压力感应端显露于出气腔11内,以使压力表可以检测通入出气腔11内的气体的压力,通过对出气腔11中气压的检测保障充气过程的安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出气腔11可以包括两个出气口。两个出气口分别设置于出气腔11的两侧(结合图8所示,两个出气口分别设置于出气腔11的左侧和右侧)。进而,在这些实施例中,手把装置还包括至少一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可拆卸地设置于任一个出气口处,并且密封该出气口。具体来说,两个出气口的外壁均设有外螺纹。密封盖可以与出气口之间为螺纹连接。进而,在这些实施例中,使用者可以选择性地通过使用密封盖密封一个出气口,而使用另一个出气口来对物品进行充气;或者也可以同时对两个出气口来分别对两个待充气的物品进行充气,以此提高打气筒的实用性。

底座7设置于筒身3的第二端(图8和图9中为下端)。具体来说,底座7的侧面设置有踩脚部8,踩脚部8的一端相对于所述底座7为可旋转连接。

通过将踩脚部8和底座7设置为可旋转连接,在使用时,可以将踩脚部8放置于与底座7基本平齐,方便使用者踩踏,作为打气筒的一个支点,保证充气或抽气过程中筒身3的稳定,在不使用时,可以将踩脚部8折叠收起,从而减小了打气筒整体的收纳体积。

请参见图10,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打气筒的底座和踩脚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来说,为了使得踩脚部8的一端与底座7为可旋转连接,底座7与踩脚部8连接的部位可以设置有转动槽711,所述踩脚部8的一端固定有转轴81,所述转轴81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转动槽711中,且转轴81相对于转动槽711可旋转。即该实施例中通过转轴81和转动槽711之间的相对转动实现踩脚部8与底座7之间的可旋转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底座7与踩脚部8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凹槽71,转动槽711为两个,且转动槽711分别设置于凹槽71的两个相对的内侧面上;踩脚部8的一端插入凹槽71中,转轴81为两个,且转轴81分别设置于踩脚部8的一端与转动槽711相对应的位置,转轴81分别嵌入所对应的转动槽711中。在该实施例中,踩脚部8与凹槽71相配合,因此,转轴81相对于转动槽711转动时,踩脚部8的一端可以在凹槽71的内部转动。

进一步地,凹槽71的一侧开口至底座7的上表面,凹槽71的两个转动槽711分别设置于凹槽71的两个相对的内侧面上。采用这种设置方式,在不使用时,踩脚部8可以相对于底座7向上折叠,折叠至与筒身3的延伸方向(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一致的位置(即图1至图6中的向上折叠),从而减小踩脚部8占用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踩脚部8的一端为朝向凹槽71凸出,且凹槽71的形状与踩脚部8凸出的一端的形状相匹配。采用这种结构,在使用手拉气筒时,将踩脚部8放至与底座7基本平齐时,踩脚部8的上表面与底座7的上表面可以保持平齐,并且在踩脚部8绕转轴81旋转时,踩脚部8的一端的外表面与凹槽71的内表面可以保持紧密配合。同样地,此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转动槽711为L型,转动槽711的一边的延伸方向与筒身3的延伸方向一致(通常为竖直方向),转动槽711的另一边开口至凹槽71朝向踩脚部8的边缘。采用该种结构,可以大大方便踩脚部8在底座7上的的安装和拆卸,在安装时,踩脚部8两端的转轴81可以通过两个转动槽711在凹槽71边缘的开口,分别嵌入所对应的转动槽711中,嵌入后,转轴81沿转动槽711的轨迹滑入转动槽711的下方,从而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脱落;需要卸下踩脚部8时,可以将转轴81沿着转动槽711向上移动,然后向外移动,移动到转动槽711的开口处即可以与底座7脱离。此处转动槽711的开口仅为示例,另外,转动槽711也可以设置成一条直线的形状,将转动槽711的开口设置在凹槽的上侧边缘,安装踩脚部8时,将转轴81直接插入所对应的转动槽711即可。

本实施例中转动槽711和踩脚部8的配合关系仅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采取其他方式的可旋转连接,也是可以实现的,例如在底座7的侧面设置固定轴,踩脚部8的一端套设于固定轴上;或者在底座7的侧面设置一条整个的转动槽,而转轴为设置于踩脚部8的端部的一整条转轴,转轴完全嵌入在转动槽中,可以在转动槽中转动;或者更改凹槽的开口方向,更改转动槽的设置位置,更改踩脚部和凹槽的形状配合关系等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下面结合上述图1至图10所示,打气筒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当活塞5下移过程中,筒身3的上气室31通过盖体4的进气口41吸气,同时,筒身3的下气室32内的气体经由单向阀片51、联动管6后进入与联动管6连接的上述可拆卸式打气筒手把装置的出气腔11内。出气腔11内的气体可以从出气口111排出,进而向与出气口111相连的待充气物品进行充气。

而当活塞5上移的过程中,活塞5因其外周的密封圈变形,筒身3的上气室31内气体可以分别经由活塞5外周进入下气室32中,使下气室32中的气体得到补充(即下气室32中进行吸气)。而联动管6、出气腔11中的气体可以在单向阀片51的阻挡下,避免流入下气室32。

进而通过用户使用上述可拆卸式打气筒手把装置驱动连接该可拆卸式打气筒手把装置的联动管6和活塞5的同步上下移动,以此实现对带充气的物品的充气。

综上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打气筒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打气筒通过其手把装置的主体部的两个连接部分别与两个握把之间可拆卸地连接,并且通过踩脚部与底座之间可旋转连接;进而,该打气筒在使用时,用户可以踩住踩脚部,方便打气和抽气工作的进行,保障工作过程中筒身的稳定,在不使用时,由于握把可拆卸且踩脚部可折叠收起,因此,可以有效地减小打气筒的整体体积,降低运输成本,并且也方便携带、储存及包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