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液压伺服测试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0058发布日期:2018-06-30 04:43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航空液压伺服测试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航空液压伺服部件测量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航空液压伺服测试车。



背景技术:

由于航空伺服部件的测试需要进行循环测试、位移测试、速度测试、角度测试等,这些测试需要相应的传感器配合伺服测试车来实现。而伺服测试车又没有现成的设备,无法满足航空维修的要求,国外OEM原厂价格及其昂贵且周期很长,导致公司的运营成本极高,一般公司无法承受,所以自主研发一套伺服测试车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航空液压伺服测试车,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对于航空伺服部件的测试没有现成的设备,无法满足航空维修的要求的问题,以满足公司生产的需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航空液压伺服测试车,包括伺服底座,所述伺服底座沿其长度方向分为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所述第一安装区上方安装有支架,所述第二安装区上方安装有滑轨组件;所述滑轨组件包括两个轴承滑块、两根滑轨导杆以及四个支撑块,所述两个轴承滑块分别穿在所述两根滑轨导杆中,所述两根滑轨导杆平行放置,所述两根滑轨导杆的四个端部分别通过所述四个支撑块安装在伺服底座上表面,所述四个支撑块与伺服底座用螺钉固定;所述支架上方安装有固定端支架,所述固定端支架与支架用螺钉固定;所述两个轴承滑块上方安装有移动端支架,所述移动端支架与轴承滑块用螺钉固定。

优选的,所述伺服底座采用300号槽钢,长度1.5米。

优选的,所述支架采用300号槽钢,长度470mm。

优选的,所述滑轨导杆表面镀硬铬。

优选的,所述轴承滑块上端设有四个安装孔。

优选的,所述伺服底座两边空出的区域安装有包括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在内的传感装置。

优选的,所述固定端支架与伺服产品的固定端连接,所述移动端支架与伺服产品的移动端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是为航空伺服部件测控所设计的与相应的传感器配合的专用伺服测试车。采用本实用新型能够完全满足航空伺服部件测控的要求,有良好的性能,同时经济成本低,市场前景可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视角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端支架的多视角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端支架的多视角结构图。

图中:1、伺服底座;2、支架;3、轴承滑块;4、滑轨导杆;5、支撑块;6、固定端支架;7、移动端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航空液压伺服测试车,包括一个表面呈矩形的伺服底座1,伺服底座1表面沿其长度方向可分为第一安装区和第二安装区,第一安装区上方安装支架2,第二安装区上方安装滑轨组件;滑轨组件由两个轴承滑块3、两根滑轨导杆4、四个支撑块5以及若干螺钉组成,两个轴承滑块3分别穿在两根滑轨导杆4中,并可滑动,两根滑轨导杆4平行放置,两根滑轨导杆4的四个端部分别通过四个支撑块5安装在伺服底座1上表面,用螺钉固定;支架2上方安装有固定端支架6,固定端支架6与支架2上端面用螺钉固定;两个轴承滑块3上方安装有移动端支架7,移动端支架7分别与两个轴承滑块3上端面用螺钉固定。固定端的结构支架见图2,其中a为固定端支架的主视图,b为固定端支架的左视图,c为固定端支架的俯视图,d为固定端支架的立体图。移动端的结构支架见图3,其中a为移动端支架的主视图,b为移动端支架的左视图,c为移动端支架的俯视图,d为移动端支架的立体图。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参阅图1,伺服底座1采用300号槽钢,长度1.5米,用于安装支架2和滑轨组件;伺服底座1一端采用300号槽钢,长度470mm局部升高作为支架2,以便于安装不同高度的航空液压伺服部件;滑轨组件采用滑动轴承的双滑轨设计,滑轨导杆4表面镀硬铬,不仅提高表面硬度、耐磨性而且美观;滑轨导杆4采用支撑块5安装在底座1槽钢上面,用螺钉固定,防止工作中发生晃动;轴承滑块3上端保留四个安装孔,用于方便和不同伺服件输出端连接;伺服底座1两边空出的地方,方便安装各种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等,使用时根据需要在合适的地方打孔安装即可;支架2和滑轨组件上端设计两个支架,一个固定端支架6与伺服产品的固定端连接,另一个移动端支架7与伺服产品的移动端连接,对于不同的伺服件可根据需要调整支架的高度和中心距即可。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应用本专利。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