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多级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0368发布日期:2018-09-04 20:45阅读:3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泵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立式多级泵。



背景技术:

多级立式泵不同于单级离心泵,其一种靠流体经多次升压以获得预期扬尘的泵体。具体的,当电机带动轴上的叶轮高速旋转时,充满在叶轮内的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叶轮中心沿着叶片间的流道甩向叶轮的四周,由于液体受到叶片的作用,使压力和速度同时增加,经过导壳的流道而被引向次一级的叶轮,就是这样原理,逐次地流过所有的叶轮和导壳,进一步使液体的压力能量增加。将每个叶轮逐级叠加之后,就获得一定扬程。多级泵运行过程中,由于泵轴转动,在轴向方向上多级泵的各个级位置会发生改变,如何在泵轴高速旋转过程中保证级间位置固定,成为制造泵过程中的一个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立式多级泵,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立式多级泵级间轴向位置不稳定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立式多级泵,包括泵体、与泵体一端固定的进出水段,与进出水段固定的底座,与泵体另一端固定的密封座,设置于泵体内部的泵轴、固定于密封座外部且与泵轴连接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泵体内部沿泵轴轴向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接邻的级,每个所述接邻的级包括中段、位于中段内部且套设在泵轴上的叶轮、以及用于引导流体的导叶,泵体底部第一级处设置有进水中段,进水中段将进出水段与泵体中第一级的中段连接,泵体顶部最后一级处设置有出水中段,出水中段与泵体中最后一级的中段固定,密封座的内壁设置有定位座,定位座中设置有调节桩,调节桩的端部抵靠在所述出水中段上。

优选的,所述中段包括柱状段、斜面段以及平面段,柱状段与斜面段一体成型,且中段的纵截面方向,所述斜面段与柱状段之间形成一钝角;每一级所述泵轴上设置有级间轴套,所述平面段的一端固定在级间轴套上,平面段的另一端延伸至柱状段。

优选的,远离斜面段的所述柱状段的端部设置有卡接部件,所述卡接部件包括两个斜板以及横板,所述横板与斜板一体连接形成倒“S”结构,倒“S”结构的卡接部件形成一个向泵轴方向开设的卡口,所述卡口抵靠在上一级中柱状段与斜面段的连接处。

优选的,所述导叶一端延伸至叶轮下盖板处,导叶的另一端延伸至柱状段,叶轮位于导叶以及平面段之间,导叶以及平面段围构形成一带导流口的导流腔体。

优选的,所述导叶包括弧形段、连接段以及倒“Z”型折弯段,弧形段、连接段与倒“Z”型折弯段一体成型,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连接端连接,弧形段的另一端向平面段弧形弯曲,所述倒“Z”型折弯段的一端与连接段连接,倒“Z”型折弯段的另一端延伸至叶轮下盖板处,倒“Z”型折弯段的底部固定在上一级的斜面段上。

优选的,所述密封座的一侧设置有拉杆固定座,所述拉杆固定座中设置有第一通孔,位于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底座中设置有螺纹孔,拉杆穿过第一通孔以及螺纹孔,且通过锁紧机构将拉杆固定座以及底座之间锁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立式多级泵通过在密封座上设置调节桩,利用调节桩施加给进水中段、接邻的级中的各个中段、以及出水中段的一个轴向推力,使得泵轴在运转过程中各级之间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提高了立式多级泵级间轴向位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立式多级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中附图标记,1-泵体;2-进出水段;3-底座,3.1-螺纹孔;4-密封座,4.1-定位座;5-泵轴;6-电机;7-接邻的级,7.1-中段,7.1.1-柱状段,7.1.11-斜板,7.1.12-横板,7.1.13-卡口,7.1.2-斜面段,7.1.3-平面段,7.2-叶轮,7.2.1-叶轮下盖板,7.3-导叶,7.3.1-上导叶段,7.3.2-下导叶段,7.3.1-弧形段,7.3.2-连接段,7.3.3-倒“Z”型折弯段,7.3.5-导流口,7.3.4-导流腔体;8-进水中段;9-出水中段;10-调节桩,10.1-柱体,10.2-端面;11-拉杆固定座,11.1-第一通孔;12-拉杆;13-垫片;14-螺母;15-级间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立式多级泵,如图1所示,包括泵体1、进出水段2、底座3、密封座4、泵轴5、以及电机6,泵体1的一端与进出水段2固定,进出水段2与底座3固定,泵体1的另一端与密封座4固定,泵轴5设置于泵体1内部,泵轴5与固定于密封座4外部的电机6之间轴连接。泵体1内部沿泵轴5轴向方向上设置有多个接邻的级7,每个接邻的级7包括中段7.1、位于中段7.1内部且套设在泵轴5上的叶轮7.2、以及用于引导流体的导叶7.3。泵体中接邻的级的数量由具体工况而定。靠近泵体1进水口处的级定义为第一级,依次往上称第二级、第三级等。靠近泵体1顶部出水口处的级定义为最后一级。泵体1底部第一级处设置有进水中段8,进水中段8的一端与进出水段2固定连接,进水中段8的另一端与泵体1中第一级的中段7.1连接,泵体1顶部最后一级处设置有出水中段9,出水中段9与泵体1中最后一级的中段7.1固定,密封座4的内壁设置有定位座4.1,定位座4.1中设置有调节桩10,调节桩10包括柱体10.1以及端面10.2,柱体10.1外部设置有外螺纹,定位座4.1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柱体10.1外部的外螺纹与定位座4.1内螺纹配合以调节柱体10.1在定位座4.1中的高度,调节桩10的端面10.2抵靠在出水中段9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调节桩中柱体相对定位座的高度,利用调节桩施加给进水中段、接邻的级中的各个中段、以及出水中段的一个轴向推力,使得泵轴在运转过程中各级之间的相对位置不会改变,提高了立式多级泵级间轴向位置的稳定性。

中段7.1包括柱状段7.1.1、斜面段7.1.2以及平面段7.1.3,柱状段与斜面段一体成型,且中段的纵截面方向,斜面段7.1.2与柱状段7.1.1之间形成一钝角。远离斜面段的柱状段7.1.1的端部一端设置有卡接部件。其中,卡接部件包括两个斜板7.1.11以及横板7.1.12,横板与斜板一体连接形成倒“S”结构,倒“S”结构的卡接部件形成一个向泵轴方向开设的卡口7.1.13,卡口7.1.13抵靠在上一级的柱状段7.1.1与斜面段7.1.2的连接处。斜面段7.1.2倾斜延伸至进水口的叶轮下盖板7.2.1处。导叶7.3的一端延伸至叶轮下盖板7.2.1位置处,导叶7.3的另一端向中段7.1中的柱状段7.1.1处延伸,叶轮7.2位于中段7.1中平面段7.1.3以及导叶7.3之间,平面段7.1.3以及导叶7.3围构形成一带导流口7.3.5的导流腔体7.3.4。

液体从叶轮中被甩出后,大部分液体从导流口流出进入上导叶段中。由于中段中斜面段与柱状段之间为一钝角,从导流口至泵轴的方向,斜面段与上导叶段之间的间距增大,进入上导叶段中的液体的机械能转化为静压能,形成高压液体,并流向下一级的叶轮中;此外,在柱状段的一端设置卡接部件,由于卡接部件中的倒“S”结构,卡接部件形成一个向泵轴方向开设的卡口,通过下一级中段中的卡口抵靠在上一级柱状段与斜面段的连接处,使得各接邻的级之间连接稳固,进一步提高各级之间的稳固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导叶7.3包括弧形段7.3.1、连接段7.3.2以及倒“Z”型折弯段7.3.3,弧形段7.3.1、连接段7.3.2与倒“Z”型折弯段7.3.3一体成型,其中弧形段7.3.1的一端与连接段7.3.2连接,弧形段7.3.1的另一端向中段中的平面段7.1.3弧形弯曲,倒“Z”型折弯段7.3.3的一端与连接段7.3.2连接,倒“Z”型折弯段7.3.3的另一端延伸至进水口的叶轮下盖板7.2.1处,倒“Z”型折弯段7.3.3的底部固定在上一级中的斜面段7.1.2上。

下导叶采用弧形段使下导叶段的边缘与上导叶段的边缘靠近,从而形成一较小的导流口,流体的速度增大,快速进入上导叶段中;且较小的导流口也可以减小从高压区返回至低压区的流体流量,提高泵的工作效率。

为了给各个接邻的级进一步施加轴向预紧力,密封座4的一侧固定设置有拉杆固定座11,拉杆固定座11中设置有第一通孔11.1,位于第一通孔的轴向方向上所述底座3中设置有螺纹孔3.1,拉杆12的两端设置有螺纹,拉杆12垂直穿过第一通孔11.1后与底座中的螺纹孔3.1匹配固定,拉杆的另一端采用螺母14以及垫片13将其锁紧在拉杆固定座11上,拉杆将固定座以及底座之间锁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