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蔽罩及其所应用的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82149发布日期:2019-02-15 22:1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遮蔽罩及其所应用的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遮蔽罩,所述遮蔽罩可用于风扇、灯具、空气净化器等电器设备中,不仅可以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为电器设备提供气流通道或透光通道。本发明还涉及应用所述遮蔽罩的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风扇的外侧通常设置有防护罩,防护罩上一般设置有径向和周向延伸布置的辐条。辐条的机械结构和外形轮廓主要受制于通风、降噪等因素,如果辐条过于密集会增加气流的扰动和阻力,增加涡流和噪音的产生。如果辐条过于稀疏,人眼可以通过相邻辐条之间的间隙看到位于防护罩内的扇叶等部件,严重破坏了风扇的外观。中国发明专利cn201020688912.x中公开了一种传统的风扇罩结构,包括外环1、辐条2和内圆3,所述内圆3的外围设有一侧沿,该侧沿垂直于所述内圆3的圆面,所述辐条2的一端折成l形后再焊接在所述内圆3的侧沿上,所述辐条2的外端焊接所述外环1。如此在所述内圆3和所述外环1之间焊接有多根所述辐条2,该结构简单实用,减少了模具投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专利cn201020688912.x中的辐条呈铁丝状,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对气流的扰动和阻力都非常小,但是同时也导致无论从何种角度观看,都可以通过所述风扇罩的相邻辐条之间的大空隙直接看到设置在其内的扇叶等部件。另外专利cn201020688912.x中并没有公开所述风扇罩和后罩体之间的连接结构。一般而言,为了能够把所述风扇罩安装到风扇的后罩体上,需要在所述风扇罩和后罩体之间设置一个收紧箍,安装完后所述收紧箍也是完全处于外露状态的,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所述风扇罩外观的整体性。而且不能忽视的是,外露的所述收紧箍非常容易被损坏而影响风扇的应用。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可应用于风扇、灯具、带照明功能的多功能风扇等电器设备产品中的遮蔽罩,所述遮蔽罩不仅具有良好的连接结构,还能减少连接结构对其整体外观的破坏性影响。本发明提出一种遮蔽罩,所述遮蔽罩在整体上呈盆状,所述遮蔽罩包括中心岛部,以xy坐标为参考,所述中心岛部的中轴线位于y轴线;所述遮蔽罩还包括从所述中心岛部上沿径向延伸出来并间隔布置的多个辐条,所述辐条包括与所述中心岛部连接并形成盆底壁的横向延伸部、位于所述辐条后端位置并竖向延伸形成盆侧壁的后端竖向延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辐条呈扁平状,就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辐条而言,以所述中心岛部的中心点与所述辐条连接所述中心岛部的任意一个连接点之间的连线为x轴线,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的扁平幅面与x轴线呈夹角方向布置并且所述夹角角度φ小于90°;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前面辐条的后端竖向延伸部的外侧缘投影在后面邻接辐条的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上;在前后相邻的辐条之间设置有沿周向布置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辐条的尾端外边缘、中心岛部之间分别具有间距,所述连接板布置在所述辐条的靠内侧的位置并与所述辐条一体成型,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装构件的第一连接机构。

其中,所述遮蔽罩在整体上呈盆状,这样所述遮蔽罩具有能够容置物品的盆腔。所述横向延伸部和后端竖向延伸部之间可以存在明显的转弯分界线。在所述横向延伸部和后端竖向延伸部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转弯分界线的平滑过渡衔接结构中,所述横向延伸部和后端竖向延伸部仅仅只是相对靠近所述遮蔽罩的盆沿部位远近的相对部位,距离所述盆沿部位相对较远的部位是所述横向延伸部,距离所述盆沿部位相对较近的部位是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

其中,辐条是间隔布置的,即在立体三维空间中,相邻辐条之间存在间隙空间,所述间隙空间可以成为气流、光线通过的通道。

其中,所述辐条呈扁平状,上述特征定义了所述辐条的截面形状,所述辐条至少并不是专利cn201020688912.x中辐条的铁丝状。所述辐条具有相对辐条厚度大的扁平幅面,扁平幅面的最大宽度(w):所述辐条的辐条厚度(d)可以选择为5:1、6:1、7:1、8:1等。如此,当所述遮蔽罩应用到风扇上并合理设置所述辐条的位置后,可以利用所述辐条的扁平幅面形成整理气流的流动方向的导风面。另外,扁平状的所述辐条可以丰富所述遮蔽罩的外观轮廓造型,提升所述遮蔽罩的立体感和饱满度。

其中,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的扁平幅面与x轴线呈夹角方向布置并且所述夹角角度φ小于90°。如此,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并不与所述x轴线平行布置,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是相对x轴线倾斜布置的。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的外侧边可以呈直线状、弧线状或其他的异形形状也是可以的。至于所述横向延伸部外侧边的形状并没有特别的限制。所述横向延伸部外侧边可以为与x轴线平行的直线状或与x轴线呈夹角方向布置的直线状、弧线状或其他的异形形状也是可以的。

其中,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前面辐条的后端竖向延伸部的外侧缘投影在后面邻接辐条的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上。这样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前后邻接辐条的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之间存在重叠区域。需要说明的,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定义的是一种观看方向,即沿x轴线从所述遮盖罩的外部空间朝所述遮盖罩的盆腔方向观看。

其中,所述连接板,是一体成型于所述辐条上的构造体。所述连接板可以是通过铸造或注塑等制造工艺在制造过程中与所述辐条自然熔接一体。如此,可以简化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辐条之间的连接结构,另外可以借助所述连接板连接前后相邻辐条的过渡部或后端竖向延伸部加强前后相邻辐条之间的连接强度并有利于强化所述遮蔽罩整体的结构强度。

其中,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辐条的尾端外边缘、中心岛部之间分别具有间距,即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辐条的尾端外边缘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连接板与所述中心岛部之间也具有间距。这样,所述连接板不会类似cn201020688912.x中的外环位于辐条的尾端外边缘上,也不位于中心岛部上。所述尾端是所述辐条上远离所述中心岛部的一端,相反靠近所述中心岛部的一端为起始端。

其中,所述连接板布置在所述辐条的靠内侧的位置,可以解读为,在径向方向上,所述连接板的外侧边与所述辐条的外侧边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连接板不会在径向方向上贯穿整条所述辐条。

其中,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装构件的第一连接机构,上述特征首先定义了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布局位置,第一连接机构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连接板不仅可以连接前后相邻的辐条,还可以为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设置提供布局空间。另外,上述特征还定义了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是用于连接挂装构件的机构,其可以是所述连接板上的构造体,或者是独立于所述连接板并定位于所述连接板上的构件。所述挂装构件是独立于所述遮蔽罩并连接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独立构件。所述挂装构件根据不同的应用情景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例如当所述遮蔽罩用于吊扇上让所述遮蔽罩的横向延伸部水平布置时,所述挂装构件可以是把所述遮蔽罩吊挂到屋顶上的吊杆,所述吊杆直接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上;又或者当所述遮蔽罩应用于落地风扇上让所述遮蔽罩的横向延伸部与水平面大致垂直时,所述挂装构件可以是连接到固定座上的呈盘型的后罩体,所述后罩体直接连接到所述第一连接机构上。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由于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前面辐条的后端竖向延伸部的外侧缘投影在后面邻接辐条的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上,这样,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所述遮蔽罩首先至少能够部分遮挡布置在其盆腔内的扇叶、设置在所述辐条的靠内侧位置的连接板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一连接机构。即所述连接板和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在x轴线上可以得到所述辐条的遮挡而不会完全暴露出来形成生硬地切割所述辐条,破坏所述辐条甚至所述遮蔽罩的整体外观效果的不良后果。而且由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辐条的尾端外边缘之间具有间距的布局方式使得所述连接板是下沉到所述遮蔽罩的盘腔内的,这样,在所述辐条的阻隔保护下,外物难以从外侧碰撞损坏所述连接板。而为了能够进一步保护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挂装结合部,在实际的设置中可选择适当设置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辐条的尾端外边缘之间的间距,例如设置为大于50mm,如此所述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一连接机构以及所述挂装构件上的直接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连接的挂装结合部也是下沉到所述遮蔽罩的盘腔内,在所述辐条的阻隔保护下,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和所述挂装结合部同样也难以被外物碰撞而损坏。除此之外,当所述连接板与所述辐条的尾端外边缘之间的间距足够大时,还可进一步让所述挂装构件上除所述挂装结合部外的其他部分更多地容置到所述遮蔽罩的盘腔内,此时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所述遮蔽罩还能够更多地遮挡所述挂装构件,减少所述挂装构件的外露。另外,所述连接板为灵活布置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提供了布局空间,方便了所述遮蔽罩与所述挂装构件或其他构件之间的连接。

为了能够实现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机构把所述遮蔽罩吊装到屋顶上,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包括呈板状的并用于结合挂装构件的第一悬臂。其中,所述第一悬臂呈板状相对铁线状而言,具有更大的支撑面,便于与所述挂装构件的结合和提高吊装稳定性。为了使所述挂装构件能够进一步相对稳定地定位在所述第一悬臂上,可以单独或混搭使用下列技术方案:

第一种定位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第一阻挡壁,所述第一阻挡壁连接所述第一悬臂,所述第一阻挡壁用于阻挡连接于所述第一悬臂上的挂装构件向一个周向方向移动。这样,所述挂装构件可以在所述一个周向方向上借助所述第一阻挡壁进行周向定位,而在没有其他阻挡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向另一个周向方向移动脱离所述第一悬臂。

第二种定位方案,所述第一连接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悬臂上的定位用的第一定位孔。在不同的设置方案中,所述第一定位孔具有不同的定位作用。例如螺钉穿过所述挂装构件拧紧到所述第一定位孔上从而把所述挂装构件锁定在第一悬臂上。又或者,所述第一定位孔与所述第一阻挡壁在周向方向上前后间隔布置。这样当在所述第一定位孔上插接上定位销后,所述定位销能够与所述第一阻挡壁协同阻挡所述挂装构件在周向正反方向上大位移地移动脱离所述第一悬臂。但是当拆离所述定位销时,所述挂装构件可以向远离所述第一阻挡壁的方向周向移动脱离所述第一悬臂。此定位方案不仅可以适用于吊装式电器设备例如吊扇中,还可以适用于非吊装式电器设备例如落地风扇中。

所述第一连接机构除了采用上述的机械结构外,还可以采用孔结构。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连接板上还设置有连接用的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辐条与所述连接板的交叉结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孔延伸到所述辐条中。这样,可以通过螺钉把所述挂装构件拧紧到所述第一连接孔上而把所述挂装构件和所述连接板连接一起,此时所述第一连接孔成为所述第一连接机构。当然所述第一连接孔还可以用于连接除所述挂装构件之外的构件,例如下面将要论述到的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孔的连接对象按照实际设置而定。另外,由于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在所述辐条与所述连接板的交叉结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孔延伸到所述辐条中,这样,所述第一连接孔可以借助所述辐条的偏平的造型设置适当的深度从而有利于增强连接稳定性,并能够借此布置位置巧妙地融合到所述辐条中,不仅可以减少占有空间,还能够减少对所述遮蔽罩外观的不良影响。

所述辐条的轮廓造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提出其中的两种造型:

第一种,所述横向延伸部与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之间的过渡部位的外侧缘呈外凸弧形,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的内侧缘呈直边形。这样可以优化所述辐条的外观轮廓,同时通过所述外凸弧形强化所述辐条的结构强度。

第二种,从y轴向看所述辐条呈抛物线型布置。

当所述遮蔽罩应用于轴流式的风扇产品上时,气流主要是在y轴线方向上流动的。如果在y轴线方向上存在大面积的阻碍物,会在阻碍物的背风侧形成大量涡流继而产生大量的噪音。鉴于此,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辐条的扁平幅面大致平行于y轴线。如此,在y轴线方向上,所述辐条的投影面积比较小,减少对气流的阻碍,有利于减少噪音的产生。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中心岛部呈环状,所述辐条的起始端连接于呈环状的所述中心岛部的外侧,呈环状的所述中心岛部的中央位置呈通孔状。这样,所述辐条的起始端通过中心岛部而连接一起,有利于进一步强化所述遮蔽罩的结构强度。另外由于所述中心岛部的中央位置呈通孔状,即在所述中心岛部的中央位置设置有通孔,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选择借助所述通孔丰富所述遮蔽罩的外观造型,又或者借助所述通孔为设置在所述中心岛部上的照明灯组件等电器件提供信号线连接通道。

为了便于在所述中心岛部上连接上电器件或装饰件,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中心岛部上设置有连接用的第二连接孔。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至少部分所述辐条的侧边位置设置有用于衔接电线或灯带的衔接槽。这样,可以借助所述衔接槽为电线或灯带提供安装空间,并且所述衔接槽附设于所述辐条上的结构降低了所述衔接槽的设置对所述遮蔽罩整体外观的不良影响。例如可以把所述衔接槽设置在所述辐条的内侧边位置,此时如果所述辐条的厚度大于所述衔接槽的槽宽,可以借助所述辐条完全遮挡所述衔接槽,而如果所述辐条的厚度小于所述衔接槽的槽宽时,所述衔接槽形成辐条上的加宽带,与其他没有设置所述衔接槽的辐条之间形成明显的宽度差,丰富所述遮蔽罩的造型。当所述衔接槽设置在所述辐条的外侧边位置并在其上衔接上灯带后,能够在所述辐条的外侧边位置形成装饰发光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连接板设置在所述横向延伸部与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之间的过渡部位的附近区域、所述横向延伸部的中间区域或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的中间区域。

所述遮蔽罩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小型电器设备上,也可以应用于大型电器设备上。当应用于大型电器设备上时,所述遮蔽罩的体积是庞大的,需要使用大型模具制造,生产难度、成本都非常大。鉴于此,本发明进一步提出如下的解决方案,在整体上将所述遮蔽罩分置为四个各自独立的子罩体,每个所述子罩体占据90°的角空间,四个所述子罩体组合形成一个所述遮蔽罩,相邻的所述子罩体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

为了使所述子罩体构成的遮蔽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强度,本发明对所述连接件作进一步的改进,具体如下,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相邻的所述子罩体上所设置的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与相邻的所述子罩体上所设置的子中心岛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可以通过螺钉连接到上面所论述到的连接板上的第一连接孔上。这样,所述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协同从所述子罩体的首尾两端对相邻所述子罩体进行连接,使得相邻所述子罩体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连接关系,提高所述遮蔽罩的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装构件的第二连接机构,所述第二连接机构的机械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的机械结构相同。这样,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与所述挂装构件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遮蔽罩的挂装稳定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在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还设置有沿y轴线方向布置的限位壁,所述限位壁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内侧边位置,所述限位壁用于阻止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上的挂装构件从所述第一连接件上向所述中心岛部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内侧边位置是指当所述第一连接件安装到所述遮蔽罩上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的相对靠近所述中心岛部的一侧。这样,通过所述限位壁对所述挂装构件在径向方向上进行限位。

在具体应用中,所述遮蔽罩可以用于多种电器设备上,例如灯具。因此,本发明还提出应用所述遮蔽罩的电器设备,包括所述遮蔽罩,在所述遮蔽罩的中心岛部上设置有第一照明灯组件。

除此之外,本发明还提出另一种电器设备,具体如下:包括所述遮蔽罩,在所述遮蔽罩的内侧设置有挂装构件,所述挂装构件包括用于挂装到固定基体上的挂装部、用于连接所述遮蔽罩的连接结合部和将所述连接结合部与所述挂装部连接起来的连接杆体,所述连接结合部连接到所述连接板上,所述挂装部位于所述中心岛部的上方。其中,所述遮蔽罩的内侧是指,以所述遮蔽罩的辐条为参考基准,所述遮蔽罩的盘腔所在的一侧。所述固定基体可以是建筑物的竖立墙体、屋顶或者落地式底座。其中,所述挂装部可以直接挂装到固定基体上,亦可以通过中间过渡连接件间接挂装到固定基体上。

上述电器设备可以用作灯具,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可以是,在所述挂装构件上设置有第二照明灯组件。

上述电器设备还可以用作风扇,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可以是,在所述挂装部上设置有电机,在所述挂装构件与所述遮蔽罩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扇叶,所述扇叶连接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端上。这样,若让所述辐条的后端竖向延伸部的偏置方向与所述扇叶的工作旋转方向一致,所述扇叶旋转工作时,所述遮蔽罩外部空间空气能够通过前后相邻布置的所述辐条的后端竖向延伸部之间的间距空间进入到所述遮蔽罩内,在进入过程中沿所述间距空间的偏置方向流动而形成与所述扇叶旋转方向一致的流向并及时补给到所述扇叶的背风侧,避免在所述扇叶的背风侧和迎风侧形成巨大的风压差而产生大量噪音。

一般扇叶的迎风面朝向遮蔽罩,让气流直面吹向使用者,这样并不利于使用者的身体健康。鉴于此,本发明采用另一种送风结构,具体如下:所述扇叶的迎风面朝向所述挂装构件从而当所述扇叶旋转时能够将所述遮蔽罩内的空气朝所述挂装构件输送。这样,所述扇叶旋转时产生的气流主要是背向所述遮蔽罩吹送的,当碰撞到布置于所述挂装构件后方的例如建筑物的屋顶、竖立墙体等挡风物时,气流会被屋顶、竖立墙体反射回来形成相对均匀、柔和并大面积吹送的反射气流,吹送效果非常接近自然风,舒适度非常好。

由于本发明具有上述特点和优点,为此可以应用到遮蔽罩及其所应用的电器设备上。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电器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电器设备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遮蔽罩的主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亦是沿y轴线从外向内看所得的视图;

图4是图3所示的遮蔽罩的右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子罩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组装有挂装构件的遮蔽罩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a方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是所述第一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另一视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出一种可应用于风扇、灯具、带照明功能的多功能风扇等电器设备产品中的遮蔽罩100,下面结合附图以应用有所述遮蔽罩100的带照明功能的风扇为例对所述遮蔽罩100的结构和应用作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带照明功能的风扇包括所述遮蔽罩100,在所述遮蔽罩100的内侧设置有挂装构件5,所述挂装构件5包括用于挂装到建筑物上的挂装部51和呈盘状的后罩体50,所述挂装部51连接于所述后罩体50的中央。所述后罩体50包括呈环形的横向连接环54以及连接于所述横向连接环54上的多条纵向连接栅条52,相邻的所述纵向连接栅条52间隔布置。所述纵向连接栅条52包括形成盘侧壁和盘底壁的栅条主体522和位于所述栅条主体522尾端位置的l型脚部521。所述l型脚部521成为用于连接所述遮蔽罩100的连接结合部,所述栅条主体522成为将所述连接结合部与所述挂装部51连接起来的连接杆体。所述挂装部51位于所述遮蔽罩100的中心岛部1002的上方。所述挂装部51内设置有容置腔,在所述容置腔内设置有电机7。在所述电机7上连接有吊杆8和将吊杆8吊装到建筑物上的吊装座81。这样,所述挂装部51间接挂装到建筑物基体上。在所述挂装构件5与所述遮蔽罩100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扇叶4,所述扇叶4连接在所述电机7的输出轴端71上。所述扇叶4的迎风面朝向所述挂装构件5从而当所述扇叶4旋转时能够将所述遮蔽罩100内的空气朝所述挂装构件5方向输送。这样,所述扇叶4旋转时产生的气流主要是背向所述遮蔽罩100吹送的,当碰撞到布置于所述挂装构件5的后方如屋顶等建筑物时,气流会被屋顶反射回来形成相对均匀、柔和并大面积吹送的反射气流,吹风效果类似自然风,舒适度非常好。

如图2所示,所述遮蔽罩100在整体上分置为四个各自独立的子罩体(1、1a、1b和1c),每个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占据90°的角空间。每个子罩体(1、1a、1b和1c)上分别设置有子中心岛部(12、12a、12b和12c),相邻的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之间通过连接件连接起来,四个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上呈盆状的所述遮蔽罩100,四个子中心岛部(12、12a、12b和12c)组合形成所述遮蔽罩100的中心岛部1002。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的结构类似,下面以所述子罩体1为例作介绍。所述子罩体1还包括从所述子中心岛部12上沿径向延伸出来并间隔布置的多个辐条10,所述辐条10包括与所述子中心岛部12连接并形成所述遮蔽罩100的盆底壁的横向延伸部101、位于所述辐条10后端位置并竖向延伸形成所述遮蔽罩100的盆侧壁的后端竖向延伸部102。所述辐条10呈扁平状,就其中任意一个所述辐条10而言,以xy坐标为参考,所述中心岛部1002的中轴线位于y轴线。以所述中心岛部1002的中心点o与所述辐条10连接所述子中心岛部12的任意一个连接点,例如连接点a之间的连线为x轴线,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102的扁平幅面102a与x轴线呈夹角方向布置并且所述夹角角度φ小于90°;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即图3中箭头t所指方向),前面辐条10'的后端竖向延伸部102'的外侧缘投影在后面邻接辐条10"的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102"上(辐条10'、辐条10"用于表示前后相邻布置的辐条10);在前后相邻的辐条(10'、10")之间设置有沿周向布置的连接板11,所述连接板11与所述辐条10的尾端外边缘10b、子中心岛部12之间分别具有间距,所述连接板11布置在所述辐条10的靠内侧的位置并与所述辐条10一体成型,所述连接板1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装构件5的第一连接机构14。

其中如图3所示,从y轴向看,所述辐条10呈抛物线型并间隔布置,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从y轴向看所述辐条10不间隔布置也是可以的,只要在立体三维空间中,相邻辐条10之间存在间隙空间,让所述间隙空间成为气流、光线通过的通道即可。所述辐条10呈扁平状,所述辐条10具有相对大的扁平幅面,所述辐条10扁平幅面的最大宽度(w):所述辐条10的辐条厚度(d)为5:1,当然亦可以选择为6:1、7:1、8:1等。所述辐条10的扁平幅面(101a、102a)大致平行于y轴线。如此,在y轴线方向上,所述辐条10的投影面积比较小,对气流的阻力相应的也就比较小,有利于减少噪音的产生。另外,所述辐条10的后端竖向延伸部102的偏置方向与所述扇叶4的工作旋转方向是一致的,所述扇叶4旋转工作时,所述遮蔽罩100外部空间空气能够通过前后相邻布置的所述辐条10的后端竖向延伸部102之间的间距空间进入到所述遮蔽罩100内,在进入过程中沿所述间距空间的偏置方向流动而形成与所述扇叶4旋转方向一致的流向,并及时补给到所述扇叶4的背风侧,避免在扇叶4的背风侧和迎风侧形成巨大的风压差而产生大量噪音。所述辐条10的扁平幅面成为整理气流的流动方向的导风面。其次,扁平状的所述辐条10可以丰富所述遮蔽罩100的外观轮廓造型,提高所述遮蔽罩100的立体感和饱满度。进一步的,所述辐条10的横向延伸部101与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102之间的过渡部位的外侧缘呈外凸弧形,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102的内侧缘呈直边形。

其中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板11布置在所述辐条10的靠内侧的位置。在径向方向上,所述连接板11的外侧边与所述辐条10的外侧边之间具有间距,所述连接板11不会在径向方向上贯穿整条所述辐条10。所述连接板11与所述辐条10一体成型,这样简化了所述连接板11与所述辐条10之间的连接结构,还可以借助所述连接板11连接前后相邻辐条10,加强前后相邻辐条10之间的连接强度并有利于强化所述子罩体1的结构强度。另外,所述连接板11与所述辐条10的尾端外边缘10b、子中心岛部12之间分别具有间距,这样,所述连接板11不会类似cn201020688912.x中的外环位于辐条的尾端外边缘上,也不位于所述子中心岛部12上。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11设置在所述横向延伸部101与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102之间的过渡部位的附近区域。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是所述连接板11设置在所述横向延伸部101的中间区域或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102的中间区域。

如图5至图8所示,所述连接板1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装构件5的第一连接机构14。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包括呈板状的并用于结合所述挂装构件5的l型脚部521的第一悬臂141和第一阻挡壁143,所述第一阻挡壁143连接所述第一悬臂141并在它们之间形成收容所述l型脚部521的卡接容洞404,所述第一阻挡壁143用于阻挡所述l型脚部521向顺时针周向方向移动。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悬臂141上的定位用的第一定位孔142,所述第一定位孔142与所述第一阻挡壁143在周向方向上前后间隔布置。安装时,顺时针旋转所述挂装构件5,让其上的l型脚部521进入到所述卡接容洞404内,然后在所述第一定位孔142上插接上定位销(图中未画出)后,所述定位销能够与所述第一阻挡壁143协同阻挡所述挂装构件5在周向正、反两个方向上大位移地移动脱离所述第一悬臂141。但是当拆离所述定位销时,所述挂装构件5可以逆时针周向方向移动脱离所述第一悬臂141,最终把所述挂装构件5拆离所述遮蔽罩100。

当然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还可以采取其他的结构形式,例如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包括呈板状的第一悬臂141,在所述第一悬臂141上设置有定位用的第一定位孔142。所述l型脚部521上设置有连接环。安装时,螺钉穿过所述l型脚部521的连接环拧紧到所述第一定位孔142上从而把所述挂装构件5锁定在第一悬臂141上。此方式中可以省略所述第一阻挡壁143的设置。

如图5所示,所述连接板11上设置有连接用的第一连接孔111,所述第一连接孔111设置在所述辐条10与所述连接板11的交叉结合位置并且所述第一连接孔111延伸到所述辐条10中。这样,所述第一连接孔111可以借助所述辐条10的偏平的造型设置适当的深度从而有利于增强连接稳定性,并能够借此布置位置巧妙地融合到所述辐条10中,不仅可以减少占有空间,还能够减少对所述遮蔽罩100外观的不良影响。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孔111是用于与下面将要论述到的第一连接件2连接的。而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设置更多的第一连接孔111,让部分所述第一连接孔111用于与其他构件例如所述l型脚部521连接,此时可选择省略第一悬臂141和所述第一阻挡壁143的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孔111成为所述第一连接机构。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发现,由于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前面辐条10'的后端竖向延伸部102'的外侧缘投影在后面邻接辐条10"的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102"上,这样,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所述遮蔽罩100首先至少能够部分遮挡布置在其内的所述扇叶4、设置在所述辐条10的靠内侧位置的连接板11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板11上的第一连接机构14。即所述连接板11和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在x轴线上可以得到所述辐条10的部分遮挡而不会完全暴露出来形成生硬地切割所述辐条10,破坏所述辐条10甚至所述遮蔽罩100的整体外观效果的不良后果。而且,由于所述连接板11设置在所述横向延伸部101与所述后端竖向延伸部102之间的过渡部位的附近区域,这样使得不仅所述连接板11、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下沉到所述遮蔽罩100的盘腔内,连所述挂装构件5上的直接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连接的l型脚部521和所述栅条主体522的大部分栅体也是下沉到所述遮蔽罩100的盘腔内的,在所述辐条10的保护下,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和所述l型脚部521难以被外物碰撞而损坏。而且沿x轴线从外向内看,所述遮蔽罩100还能够更多地遮挡所述挂装构件5,减少所述挂装构件5的外露对所述风扇的整体外观产生不良影响。另外,所述连接板11为灵活布置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提供了布局空间,方便了所述遮蔽罩100与所述挂装构件5或其他构件之间的连接。

为了使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构成的遮蔽罩100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2、2a、2b和2c)和第二连接件3。所述第一连接件(2、2a、2b和2c)分别用于与相邻的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上所设置的所述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2a、2b和2c)的结构类似,下面以所述第一连接件2为例作介绍。如图9和图10所示,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首尾两端分别设置有连接件通孔(23、24)。一对螺钉分别穿过所述第一连接件2上的连接件通孔(23、24)以及相邻所述子罩体(1、1a)连接板上的第一连接孔把相邻的所述子罩体(1、1a)连接一起。

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上还设置有用于连接挂装构件5的第二连接机构21,所述第二连接机构21的机械结构与所述第一连接机构14的机械结构相同。这样,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机构21与所述挂装构件5的l型脚部521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所述遮蔽罩100的挂装稳定性。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上还设置有沿y轴线方向布置的限位壁22,所述限位壁22位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的内侧边位置,所述限位壁22用于阻止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机构21上的挂装构件5的横向连接环54从所述第一连接件2上向所述子中心岛部12方向移动。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连接件3呈环形,用于连接相邻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上所设置的子中心岛部(12、12a、12b和12c)。这样,所述第一连接件(2、2a、2b和2c)和第二连接件3协同从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的首尾两端对相邻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进行连接,使得相邻所述子罩体(1、1a、1b和1c)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连接关系,提高所述遮蔽罩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所述中心岛部1002呈环状,所述辐条10的起始端10a连接于呈环状的所述中心岛部1002的外侧,呈环状的所述中心岛部1002的中央位置呈通孔状,即在所述中心岛部1002的中央位置设置有通孔。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选择借助所述通孔丰富所述遮蔽罩100的外观造型。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中心岛部1002上设置有第一照明灯组件6。具体说所述第一照明灯组件6为集成灯盘,在所述中心岛部1002上设置有连接用的第二连接孔121。所述集成灯盘通过螺钉锁定到所述第二连接件3上,然后预装有集成灯盘的所述第二连接件3通过螺钉锁定到所述第二连接孔121上。灯盖61扣接到所述第二连接件3上收藏所述第一照明灯组件6。

如图3和图5所示,4条所述辐条10的内侧边位置设置有用于衔接电线的衔接槽13。所述衔接槽13的槽宽大于所述辐条10的厚度,所述衔接槽13成为所述辐条10上的加宽带,与其他没有设置所述衔接槽13的辐条10之间形成明显的宽度差,丰富所述遮蔽罩100的造型。这样,既满足了借助所述衔接槽13为电线提供安装空间的要求,还能够借助所述衔接槽13附设于所述辐条10上的结构降低所述衔接槽13的设置对所述遮蔽罩100整体外观的不良影响。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可设置为所述辐条10的厚度大于所述衔接槽13的槽宽,此时借助所述辐条10完全遮挡所述衔接槽13。除此之外,所述衔接槽13亦可以设置在所述辐条10的外侧边位置并在所述衔接槽13上衔接灯带。亦可以把设置有衔接槽13的所述辐条10的数量设置为1条、2条甚至全部也是可行的。

所述遮蔽罩100的应用非常广泛,除应用于上述带照明功能的风扇外,还可以应用于灯具上。此灯具的结构类似图1所示的带照明功能的风扇,主要区别在于没有设置风扇和所述第一照明灯组件6,而在所述挂装构件5上设置有第二照明灯组件,所述第二照明灯组件收纳在所述挂装构件5与所述遮蔽罩100之间的空间内。所述第二照明灯组件的光线透光通过相邻辐条10之间的间隙空间照射到外部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