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水循环屏蔽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38655发布日期:2018-08-24 17:21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水循环壁挂炉配件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热水循环屏蔽泵。



背景技术:

普通离心泵的驱动是通过联轴器将泵的叶轮轴与电动轴相连接,使叶轮与电动机一起旋转而工作,而屏蔽泵是一种无密封泵,泵和驱动电机都被密封在一个被泵送介质充满的压力容器内,此压力容器只有静密封,并由一个电线组来提供旋转磁场并驱动转子。这种结构取消了传统离心泵具有的旋转轴密封装置,故能做到完全无泄漏。

目前,市场上的热水循环屏蔽泵,它包括泵头、置于泵头内的叶轮、与叶轮连接的泵轴、用于驱动泵轴旋转的电机、套于电机外且与泵头连接的机壳以及设置于泵头外的接线盒。传统的屏蔽泵会因为进出水口之间的压力差,形成内循环水路,而这部分效果是需要通过控制以及调节泵轴的轴向长度和叶轮的直径之间的范围进行的,并且,传统的屏蔽泵在对泵内水进行排处时,会因为泵内存在余压,将泵内的余水喷出,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进出水口压差恒定,结构简单以及实用性强的屏蔽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热水循环屏蔽泵,包括泵头、置于泵头内的叶轮、与叶轮连接的泵轴、用于驱动泵轴旋转的电机、套于电机外且与泵头连接的机壳以及设置于泵头外的接线盒,所述泵头上设有进水口及出水口,机壳内设有内循环水路,内循环水路包括引流腔、设置于泵轴内的中空流道以及设置于中空流道内的调压球体,所述引流腔的一侧与出水口连通,引流腔的另一侧与中空流道相连通,中空流道与引流腔连通一侧的另一侧与进水口相连通,所述机壳一侧设有与引流腔相适配的堵头,所述泵轴的轴向长度和叶轮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在1.1-1.2之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中空流道包括依次连接的流道A、流道B以及流道C,所述调压球体置于流道C内,且调压球体的外径与流道C的内径相适配,流道B的内径大于流道A的内径,流道C的内径大于流道B的内径,且流道C和流道B之间还设有连接流道,连接流道的内径由流道B往流道C方向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进水口包括外流道及内流道,外流道和内流道之间设有弧形壁A和弧形壁B,内流道上设有弧形壁C,弧形壁A和弧形壁C同侧且与弧形壁B异侧,弧形壁A和弧形壁B均呈外凸结构,弧形壁C呈内凹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出水口的内壁呈内凹结构,出水口包括输入端及输出端,且出水口的内径由输入端往输出端逐渐增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泵头上设有放置环槽,放置环槽上设有挡流环,挡流环包括挡圈A以及挡圈B,叶轮上设有挡圈C,挡圈A与放置环槽的内壁抵触,挡圈C止于挡圈A和挡圈B之间,且挡圈C的内径与挡圈B的外径相适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1)因为内循环水路的形成是依靠进水口和出水口之间的压力差,而这一部分的压力差时通过叶轮的旋转以及泵轴的轴向长度进行控制,因此将泵轴的轴向长度和叶轮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在1.1-1.2之间,使得形成的内循环水路不会存在间隙,提高内循环水路的连贯性,提高润滑及冷却的效果;

(2)中空流道的结构设置,确保内循环水路在泵轴部分降低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提高内循环水路的连贯性,并且在中空流道内设置的调压球体,确保了在对打开机壳一侧的堵头,对泵内余水进行排出时,防止了水流因为余压而喷出;

(3)泵头出水口及进水口的结构设置,确保形成的压差在恒定的范围内,进而保证了内循环水路的连续性,提高润滑及冷却的效果;

(4)泵头上设有放置环槽,放置环槽上设有挡流环,提高了叶轮在旋转时具备良好的自吸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水循环屏蔽泵及其操作方法实施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1-泵头,10-进水口,101-弧形壁A,102-弧形壁B,103-弧形壁C,11-出水口,12-放置环槽,13-挡流环,130-挡圈A,131-挡圈B,2-泵轴,20-引流腔,21-中空流道,210-流道A,211-流道B,212-流道C,213-连接流道,22-调压球体,3-叶轮,30-挡圈C,4-机壳,5-堵头。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一种热水循环屏蔽泵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热水循环屏蔽泵,包括泵头1、置于泵头1内的叶轮3、与叶轮3连接的泵轴2、用于驱动泵轴2旋转的电机、套于电机外且与泵头1连接的机壳4以及设置于泵头1外的接线盒,该电机的结构是通过定子、转子以及设置于定子和转子之间的屏蔽套形成的,泵头1上设有进水口10及出水口11,机壳4内设有内循环水路,形成的内循环水路提高对了机壳4内部的润滑及冷却的效果,内循环水路包括引流腔20、设置于泵轴2内的中空流道21以及设置于中空流道21内的调压球体22,引流腔20的一侧与出水口11连通,引流腔20的另一侧与中空流道21相连通,中空流道21与引流腔20连通一侧的另一侧与进水口11相连通,机壳4一侧设有与引流腔20相适配的堵头5,通过在中空流道21内设置的调压球体22,确保了在对打开机壳4一侧的堵头5,对泵内余水进行排出时,防止了水流因为余压而喷出,泵轴2的轴向长度和叶轮3的直径之间的比值在1.1-1.2之间,因为屏蔽泵具有不同的大小,但是泵轴2的轴向长度和叶轮3的直径之间的比值是可以保证恒定的,泵轴2的轴向长度影响到的因素是内循环水路的有效距离,叶轮3的直径影响到的因素是进出水口的能够形成的压差,因此上述比值设置,进出水口的压差处于能够形成内循环水路且保证恒定的状态,确保了内循环水路的连续性,提高润滑及冷却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中空流道21包括依次连接的流道A210、流道B211以及流道C212,调压球体22置于流道C212内,且调压球体22的外径与流道C212的内径相适配,流道B211的内径大于流道A210的内径,流道C212的内径大于流道B211的内径,且流道C212和流道B211之间还设有连接流道213,连接流道213的内径由流道B211往流道C212方向逐渐增大,中空流道21的结构设置,确保内循环水路在泵轴部分降低一定程度上的冲击,提高内循环水路的连贯性,并且在中空流道21内设置的调压球体22,确保了在对打开机壳4一侧的堵头5,对泵内余水进行排出时,防止了水流因为余压而喷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进水口10包括外流道及内流道,外流道和内流道之间设有弧形壁A101和弧形壁B102,内流道上设有弧形壁C103,弧形壁A101和弧形壁C103同侧且与弧形壁B102异侧,弧形壁A101和弧形壁B102均呈外凸结构,弧形壁C103呈内凹结构,出水口11的内壁呈内凹结构,出水口11包括输入端及输出端,且出水口11的内径由输入端往输出端逐渐增大,泵头1出水口及进水口的结构设置,确保形成的压差在恒定的范围内,进而保证了内循环水路的连续性,提高润滑及冷却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泵头1上设有放置环槽12,放置环槽12上设有挡流环13,挡流环13包括挡圈A130以及挡圈B131,叶轮3上设有挡圈C30,挡圈A130与放置环槽12的内壁抵触,挡圈C30止于挡圈A130和挡圈B131之间,且挡圈C30的内径与挡圈B131的外径相适配,泵头1上设有放置环槽12,放置环槽12上设有挡流环13,提高了叶轮3在旋转时具备良好的自吸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