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式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7832发布日期:2018-09-14 21:14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式压缩机。



背景技术:

压缩机有外壳、顶盖、底盖、脚架和过滤瓶等结构组成。泵浦结构包括缸体、上支座、下支座、轴和环,轴和环在电机马达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将上、下支座和缸体形成的密闭空间内的冷媒气体压缩。压缩完成的高温高压冷媒从缸体、上支座吐出口、消音罩排出压缩机,从而达到制冷和制热的效果。

定频回转式压缩机定子马达热套在外壳内表面上,转子热套在泵浦结构的轴上。马达定子上端的接线盒连接在顶盖的电接头上,外部电源连通顶盖电接头。在外部电源的作用下,定子内部形成磁场,带动转子和泵浦高速运转,从而达到制冷和制热的效果。

为了保证泵浦结构运转,转子需要热套在泵浦的轴上。随着转子高度增加,高速旋转的转子和轴组件会发生偏摆问题,造成转定子间隙异常,从而出现磨损卡死的现象。为了改善转子和轴组件偏摆问题,需要增加上支座上端高度,减小轴的偏摆问题。但是在压合过程中由于上支座上端抬高,转子压合时和上支座上端产生干涉,造成压合异常。为克服压合问题,在转子下端铝端环部分加大沉孔尺寸。使转子内部铸铝量减少,转速降低,造成压缩机整体能效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通过在内径的上端外壁设置环形切边,环形切边使转子与上支座压合时避免产生干涉的回转式压缩机。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外壳,外壳的内表面热套有定子,外壳内设有泵浦结构,所述泵浦结构包括缸体和轴,缸体的上沿设有上支座,下沿设有下支座,缸体内部设有环,轴的下部依次穿过上支座、环和下支座,轴上热套有转子,所述上支座呈圆形,包括中间部,中间部的中心设有向上凸出的内径,内径的上端外壁设有环形切边,轴的下端与内径套接,所述转子包括圆柱形的铁芯,铁芯的中心轴处设有转子内孔,顶端连有上端环,底端连有下端环,上端环内设有上端孔,下端环内设有下端孔,环形切边位于下端孔内。

优选地,所述上端孔与转子内孔的上端相衔接,下端孔与转子内孔的下端相衔接。

优选地,所述外壳的顶部焊接有顶盖,底部焊接有底盖,底盖上焊接有脚架。

优选地,所述轴的底端与下支座的下端面平齐。

优选地,所述铁芯上设有铝柱,铝柱上固定有平衡块。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回转式压缩机通过在内径的上端外壁设置环形切边,避免了热套干涉现象,通过设计环形切边可以取消沉孔设计,取消了沉孔设计增加了转子整体铸铝量,提高转动速度,减小沉孔造成的能效损失,减小高速运转带来的偏摆问题。

该新型回转式压缩机取消沉孔设计,使上支座上端抬高,增大与轴的接触面积,减小轴的偏摆问题,环形切边可以在增大高度的同时重量几乎不变,避免泵浦整体重量增加。

附图说明

图1为回转式压缩机泵浦、转子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支座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上支座主视图;

图4为转子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转子剖视图。

其中,1为缸体,2为上支座,3为转子,4为环形切边,5为铁芯,6为铝柱,7为上端环,8为上端孔,9为下端孔,10为转子内孔,11为下端环,12为平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5所示,一种回转式压缩机,包括外壳,外壳的内表面热套有定子,外壳内设有泵浦结构,所述泵浦结构包括缸体1和轴,缸体1的上沿设有上支座2,下沿设有下支座,缸体1内部设有环,轴的下部依次穿过上支座、环和下支座,轴上热套有转子3,所述上支座呈圆形,包括中间部,中间部的中心设有向上凸出的内径,内径的上端外壁设有环形切边4,轴的下端与内径套接,所述转子包括圆柱形的铁芯5,铁芯5的中心轴处设有转子内孔10,顶端连有上端环7,底端连有下端环11,上端环7和下端环11均采用铝制材料制成,上端环7内设有上端孔8,下端环11内设有下端孔9,装配过程中,环形切边4位于下端孔9内。

上端孔8与转子内孔10的上端相衔接,下端孔9与转子内孔10的下端相衔接。

外壳的顶部焊接有顶盖,底部焊接有底盖,底盖上焊接有脚架。

轴的底端与下支座的下端面平齐。

铁芯5上设有铝柱6,铝柱6上固定有平衡块12,平衡块12也可以叫做配重块,起到保证转子旋转平衡的作用。

该回转式压缩机通过在内径的上端外壁设置环形切边4,转子取消沉孔也不会出现热套干涉现象,取消了沉孔设计能够增加转子整体铸铝量,提高转动速度,减小沉孔造成的能效损失,减小高速运转带来的偏摆问题。

该新型回转式压缩机取消沉孔设计,使上支座上端抬高,增大与轴的接触面积,减小轴的偏摆问题,环形切边可以在增大高度的同时重量几乎不变,避免泵浦整体重量增加。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