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31759发布日期:2019-01-25 18:05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电风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扇技术领域,特指一种新型电风扇。



背景技术:

在炎炎夏日,电扇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样物品。现在绝大多数电风扇使用久了,都会因为里面所涂的润滑油用尽,在电风扇运行的过程中发出噪音。而且电风扇里面的润滑油用完以后还会影响电风扇的使用寿命,电风扇中间的长管容易因为没有润滑油和外壳之间的摩擦过大,产生热量,从而烧坏电风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组装方便、使用寿命长的新型电风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电风扇,包括壳体、前防尘罩、后防尘罩、底座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驱动装置,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壳体,壳体一侧设置有后防尘罩,防尘罩内设置有风扇座;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磁圈、长管线圈、磁环以及黑芯,所述黑芯一端设置在风扇座内,黑芯的另一端连接有所述长管;

所述长管包括长管前部、长管中部以及长管后部,所述长管中部开设有若干条储油槽,所述壳体内成型有密封件,长管中部外套设有所述密封件,密封件前端面抵靠在黑芯的后端面,密封件的后端面抵靠在长管后部的一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长管前部外缘成型有若干条凹槽,所述长管前部穿设在黑芯内,凹槽与黑芯内部成型的若干条限位条相适配,所述黑芯后端面抵靠在长管中部前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长管后部两端面成型有第一环形槽和第二环形槽,所述密封件抵靠在第一环形槽内;所述第二环形槽一端设置有限位件。

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形槽内设置有弹簧。

优选地,所述长管的形状呈圆柱体形状且所述长管上成型有三级阶梯形状。

优选地,所述风扇座外周还可拆卸安装有若干片扇叶。

优选地,所述风扇座内部固定安装有磁环和主轴,磁环外周面与所述风扇座内壁过盈配合;主轴外周安装有所述黑芯,黑芯一端外侧套设有线圈。

优选地,所述黑芯下方成型有连接轴,连接轴外套设有所述线圈。

优选地,所述线圈固定在爪极组内,所述爪极组之间形成一个腔体。

优选地,所述主轴包括轴杆和安装台,安装台固定安装在所述电扇座底部,轴杆设置于所述安装台上方并连接于所述连接轴内部;所述连接轴下端面设置在所述安装台上端面。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储油槽的设置能够减小长管与电风扇壳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电风扇的使用寿命;

2.凹槽与限位条相互配合,防止长管从黑芯中脱落,影响电风扇的使用寿命;还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3.环槽的设置,能够防止在电风扇运行过程中,电风扇的不见因为离心力掉落出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并且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4.弹簧的设置,使得电风扇启动的时候长管旋转半圈带动风扇转动的时候,弹簧能够使长管自动复位,并且在电风扇运行过程中起到一个减震的作用;

5.长管外表面为圆柱体的形状,方便长管转动带动电扇运行,轮廓呈现阶梯状,就是为了别的零件和长管更好地配合,实现整体结构更加稳定;

6.设置有可拆卸的扇叶,方便更换和维修,不用的时候方便存放,不占空间;

7.设置有爪极和线圈能够产生磁场,从而扇叶切割磁感线,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实现电风扇的转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长管的结构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电风扇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长管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风扇前端的结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黑芯的结构图;

图6是图2中A处的剖视图。

图中:1-壳体;2-前防尘罩;3-后防尘罩;4-底座;5-驱动装置;6-风扇座;7-爪极组;8-线圈;9-磁环;10-黑芯;101-限位条;102-连接轴;11-长管;12-长管前部;121-凹槽;13-长管中部;131-储油槽;14-长管后部;141-第一环形槽;142-第二环形槽;15-密封件;16-限位件;17-弹簧;18-扇叶;19-主轴;191-轴杆;192-安装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6所示,一种新型电风扇,包括壳体1、前防尘罩2、后防尘罩3、底座4以及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驱动装置5,所述底座4上设置有壳体1,壳体1一侧设置有后防尘罩3,前防尘罩2和后防尘罩3之间设置有风扇座6;所述驱动装置5包括爪极组7、线圈8、磁环9以及黑芯10,所述黑芯10一端设置在风扇座6内,黑芯10的另一端连接有所述长管11;

所述长管11包括长管前部12、长管中部13以及长管后部14,所述长管中部13开设有若干条储油槽131,所述壳体1内成型有密封件15,长管中部13外套设有所述密封件15,密封件15前端面抵靠在黑芯10的后端面,密封件15的后端面抵靠在长管后部14的一端面上,储油槽131的设置能够减小长管11与电风扇壳体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增加电风扇的使用寿命,密封件15完全包住储油槽131,并且分别抵住黑芯10以及长管后部14,实现完全密封的状态,防止里面的油漏出,使电风扇更加耐用,这样的设计,就可以让每次长管11跟密封件15转动的时候减小摩擦力,增加使用寿命。本实用的黑芯这部分技术可以参考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文中所述的连接芯体,专利号为:2017210033956。

优选地,所述长管前部12外缘成型有若干条凹槽121,所述长管前部12穿设在黑芯10内,凹槽121与黑芯10内部成型的若干条限位条101相适配,所述黑芯10后端面抵靠在长管中部13前端面上,凹槽121与限位条101相互配合,防止长管11从黑芯10中脱落,影响电风扇的使用寿命;还增加了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长管后部14两端面成型有第一环形槽141和第二环形槽142,所述密封件15抵靠在第一环形槽141内;所述第二环形槽142一端设置有限位件16,环槽的设置,能够防止在电风扇运行过程中,电风扇的内部零件因为离心力掉落出来,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并且增加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形槽142内设置有弹簧17,弹簧17的设置,使得电风扇启动的时候长管11旋转半圈带动风扇转动的时候,弹簧17能够使长管11自动复位,并且在电风扇运行过程中起到一个减震的作用。这个技术在电风扇技术领域中属于现有技术,这里不多做赘述。

优选地,所述长管11外表面成圆柱体形状、轮廓呈三级阶梯形状,长管外表面为圆柱体的形状,方便长管转动带动电扇运行,轮廓呈现阶梯状,就是为了与长管11接触的零件和长管11更好地配合,实现整体结构更加稳定,所述长管前部与长管中部之间成型的凸台抵住黑芯,三级阶梯形状指长管前部和长管中部之间构成两级以及长管中部和长管后部之间构成两级,舍掉重复的一级从而实现三级阶梯的形状,本技术方案所述的三级阶梯分别抵靠住黑芯和限位件,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的防止长管发生偏移,从而影响电风扇的使用寿命。

优选地,所述风扇座6外周还可拆卸安装有若干片扇叶18,设置有可拆卸的扇叶18,方便更换和维修,不用的时候方便存放,不占空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扇叶的第一种连接方式:所述扇叶连接座6开设有若干个用于安装所述扇叶7的安装平台61,所述扇叶7包括叶片74和安装座71,安装座71通过螺丝或螺钉紧钉在所述安装平台61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扇叶的第二种连接方式:所述安装平台61包括位于两侧的滑槽63以及设置在壳体2上的限位块64,所述安装平台61上还成型有限位凸起65,所述扇叶7包括叶片74,所述叶片74前端成型有安装座71,所述安装座71上成型有限位孔75,安装座71两侧沿着所述滑槽63安装在所述安装平台61上,所述限位块64位于所述安装座71上方,所述限位凸起65匹配在所述限位孔75内,限位凸起65和限位孔75的设计,能够使扇叶7连接的结构更加稳定,防止扇叶7掉出,保证使用者安全;滑槽63的设计能够使限位凸起65的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防止扇叶7从上面掉出来,提高安全系数。

优选地,所述风扇座6内部固定安装有磁环9和主轴19,磁环9外周面与所述风扇座6内壁过盈配合;主轴19外周安装有所述黑芯10,黑芯10一端外侧套设有线圈8,设置线圈8在电风扇运行的时候能够产生磁场,从而扇叶18切割磁感线,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实现电风扇的转动。

优选地,所述黑芯10下方成型有连接轴102,连接轴102外套设有所述线圈8。

优选地,所述线圈8固定在所述爪极组7内,所述爪极组之间形成一个腔体。

优选地,所述主轴19包括轴杆191和安装台192,安装台192固定安装在所述风扇座6底部,轴杆191设置于所述安装台192上方并连接于所述连接轴102内部;所述连接轴102下端面设置在所述安装台192上端面。

工作原理:电风扇在利用电机驱动扇叶18旋转之前,电机带动长管11转动半圈,形成一个引导力引导风扇座6中的主轴转动。因而在每次启动过程中,长管11都会跟密封件15有一个半圈的摩擦。而现有技术中,长管普遍都是规则的圆柱体,没有储油机构,使用时间长了以后,电风扇会出现各种噪音,影响使用者体验并影响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储油机构,在每次启动过程中,长管11都会跟密封件15有一个半圈的摩擦的时候,储油槽内的油会润滑密封件,减小长管与密封件之间的摩擦,从而达到增加使用寿命的效果。

线圈通电以后形成一个磁场相当于发动机中的定子,而设置在风扇座6沿圆周内侧的磁环9相当于一个转子,转子绕定子转动的同时切割磁感线,同时爪极组7的旋转使周围的磁场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个过程就是把通电线圈8的电能转化为动能,实现扇叶18的转动;同时由于线圈电阻,因此不可避免的有一部分电能要转化为热能。电风扇工作时,由于有电流通过电风扇的线圈8,导线是有电阻的,所以会不可避免的产生热量向外放热,温度自然会升高,热能通过防尘罩上的散热孔散发出热量。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