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体组件、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29048发布日期:2019-02-10 23:3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泵体组件、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泵体组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泵体组件、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活塞套容易发生偏心、倾斜转动,导致活塞套易与气缸及活塞发生摩擦,严重地影响了泵体组件的工作效率及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泵体组件、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活塞套易发生偏心转动、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效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包括:下法兰;下减磨环;气缸,下减磨环位于气缸内,下法兰位于气缸的下方;活塞组件,设置在气缸内,活塞组件包括活塞套及滑动设置在活塞套内的活塞,活塞套的下端面与下减磨环之间限位配合,以防止活塞套相对于下法兰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地,活塞套的朝向下减磨环的表面具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伸入下减磨环的中心孔内,且与下减磨环的中心孔的内表面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活塞套的朝向下减磨环的表面具有限位凸起,下减磨环的朝向活塞套的表面具有第七限位凹槽,限位凸起伸入第七限位凹槽内且与第七限位凹槽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下减磨环的朝向活塞套的表面具有第五延伸部,第五延伸部伸入活塞套内且与活塞套的内表面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下减磨环的朝向活塞套的表面具有第五延伸部,活塞套的下端面具有第六限位凹槽,第五延伸部伸入第六限位凹槽内且与第六限位凹槽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结构件,气缸设置在两个结构件之间,活塞套的上端面与位于活塞套上方的结构件的下端面之间限位配合,以防止活塞套相对于结构件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地,位于活塞套上方的结构件为上法兰。

进一步地,活塞套的上端面具有第一延伸部,上法兰的下端面具有凹部,第一延伸部伸入至凹部内且与凹部在活塞套的径向方向上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上法兰的下端面具有朝向活塞套延伸的限位部,限位部与活塞套限位止挡,以防止活塞套相对于上法兰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地,限位部伸入活塞套内且与活塞套的内表面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活塞套的上端面具有第一限位凹槽,限位部伸入第一限位凹槽内且与第一限位凹槽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结构件,气缸设置在两个结构件之间,结构件包括上法兰及上限位板,上限位板位于上法兰与气缸之间,活塞套的上端面与上限位板的下端面之间限位配合,以防止活塞套相对于上法兰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地,活塞套的上端面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伸入上限位板的中心孔内,且与上限位板的中心孔的内表面限位配合。

进一步地,上限位板朝向活塞套的表面具有第四限位凹槽,活塞套的上端面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伸入第四限位凹槽内且与第四限位凹槽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上限位板朝向活塞套的表面具有第三延伸部,第三延伸部伸入活塞套内且与活塞套的内表面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上限位板朝向活塞套的表面具有第三延伸部,活塞套的上端面具有第一限位凹槽,第三延伸部伸入第一限位凹槽内且与第一限位凹槽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结构件,气缸设置在两个结构件之间,结构件包括上法兰和上限位板,上限位板位于上法兰与气缸之间,活塞套的上端面具有第一延伸部,第一延伸部伸入上限位板的中心孔内且与上法兰的下端面之间限位配合,以防止活塞套相对于上法兰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地,上法兰的下端面具有凹部,第一延伸部伸入至凹部内且与凹部在活塞套的径向方向上限位止挡。

进一步地,上法兰的下端面具有朝向活塞套延伸的限位部,限位部与第一延伸部限位止挡,以防止活塞套相对于上法兰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

进一步地,泵体组件还包括位于活塞组件上方的上法兰,泵体组件还包括:转轴,转轴依次穿设在上法兰、活塞套及下法兰,且转轴与上法兰及下法兰同轴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包括上述的流体机械。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泵体组件包括下法兰、下减磨环、气缸及活塞组件。其中,下减磨环位于气缸内,下法兰位于气缸的下方。活塞组件设置在气缸内,活塞组件包括活塞套及滑动设置在活塞套内的活塞,活塞套的下端面与下减磨环之间限位配合,以防止活塞套相对于下法兰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这样,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下减磨环对活塞套的下端进行限位止挡,进而避免活塞套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径向方向上的移动,保证活塞套能够正常转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活塞套易发生偏心转动、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效率的问题,提升了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及工作性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泵体组件的下法兰的俯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6示出了图4中的泵体组件的下减磨环的俯视图;

图7示出了图6中的下减磨环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图4中的泵体组件的活塞套的剖视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三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图9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11示出了图9中的泵体组件的下减磨环的俯视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的下减磨环的剖视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四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图13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15示出了图13中的泵体组件的下减磨环的俯视图;

图16示出了图15中的下减磨环的剖视图;

图17示出了图13中的泵体组件的活塞套的剖视图;

图1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五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图18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20示出了图18中的泵体组件的下法兰的俯视图;

图2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图21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23示出了图21中的泵体组件的下法兰的俯视图;

图2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图24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26示出了图24中的泵体组件的上限位板的剖视图;

图27示出了图24中的泵体组件的活塞套的剖视图;

图2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八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9示出了图28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30示出了图28中的泵体组件的上限位板的剖视图;

图31示出了图28中的泵体组件的活塞套的剖视图;

图3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泵体组件的实施例九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3示出了图32中的泵体组件的剖视图;

图34示出了图32中的泵体组件的上限位板的仰视图;

图35示出了图34中的上限位板的剖视图;以及

图36示出了图32中的泵体组件的活塞套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1、上法兰;111、凹部;112、限位部;12、下法兰;14、上限位板;141、第四限位凹槽;142、第三延伸部;20、气缸;30、转轴;40、活塞套;41、第一延伸部;42、第一限位凹槽;43、限位凸起;44、台阶面;45、第六限位凹槽;50、活塞;60、下减磨环;61、第七限位凹槽;62、第五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需要指出的是,除非另有指明,本申请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左、右”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左、右;“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活塞套易发生偏心转动、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效率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泵体组件、流体机械及换热设备。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3所示,泵体组件包括下法兰12、下减磨环60、气缸20及活塞组件。其中,下减磨环60位于气缸20内,下法兰12位于气缸20的下方。活塞组件设置在气缸20内,活塞组件包括活塞套40及滑动设置在活塞套40内的活塞50,活塞套40的下端面与下减磨环60之间限位配合,以防止活塞套40相对于下法兰12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下端进行限位止挡,进而避免活塞套40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径向方向上的移动,保证活塞套40能够正常转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活塞套易发生偏心转动、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效率的问题,提升了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及工作性能。

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套40的朝向下减磨环60的表面具有限位凸起43,限位凸起43伸入下减磨环60的中心孔内,且与下减磨环60的中心孔的内表面限位配合。具体地,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活塞套40的限位凸起43伸入下减磨环60的中心孔内,且限位凸起43的外表面能够与中心孔的孔壁接触,中心孔的孔壁对限位凸起43进行限位止挡,以实现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径向方向的限位、支撑,避免活塞套40与活塞50或气缸20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泵体组件的正常运行,提升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及工作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凸起43为朝向下减磨环60延伸的凸环,且凸环与活塞套40同轴设置。具体地,在凸环与下减磨环60限位止挡的过程中,凸环使得活塞套40的受力更加均匀、稳定,进而使得活塞套40的运行更加平稳,提升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

如图3所示,下法兰12朝向活塞套40的表面具有偏心凸台,偏心凸台在下法兰12上的偏心量为e。具体地,限位凸起43的靠近活塞套40中心轴的表面能够与偏心凸台限位止挡,限位凸起43的远离活塞套40中心轴的表面能够与下减磨环60的中心孔的孔壁限位配合,以对限位凸起43进行径向方向的限位,进而实现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径向方向的限位,避免活塞套40相对于上、下法兰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提升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及工作平稳性。

需要说明的是,限位凸起43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限位凸起43为朝向下减磨环60延伸的多个凸台,且多个凸台沿活塞套40的周向间隔设置。上述设置不仅能够减小活塞套40的质量,且使得活塞套40的结构更加简单,降低了活塞套40的加工成本。

如图1和图2所示,泵体组件还包括位于活塞组件上方的上法兰11。泵体组件还包括转轴30。其中,转轴30依次穿设在上法兰11、活塞套40及下法兰12,且转轴30与上法兰11及下法兰12同轴设置。具体地,转轴30依次穿过上法兰11、活塞套40及下法兰12,且转轴30与上法兰11及下法兰12同轴设置。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转轴30绕上法兰11的中心轴线旋转,活塞套40绕凹部111的中心轴线旋转,活塞50相对于活塞套40仅往复运动,活塞50相对于转轴30往复运动,两个往复运动相互垂直,即泵体组件的运行遵循十字滑块机构原理。随着活塞50与活塞套40之间的往复运动,活塞50的头部弧面、气缸20的内表面、活塞套40的导向孔之间形成的两个空腔容积逐渐变化,完成吸气、压缩、排气过程。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流体机械(未示出),包括上述的泵体组件。可选地,流体机械为压缩机。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换热设备(未示出),包括上述的流体机械。可选地,换热设备为空调器。

实施例二

实施例二中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下减磨环60的结构不同。

如图4至图8所示,活塞套40的朝向下减磨环60的表面具有限位凸起43,下减磨环60的朝向活塞套40的表面具有第七限位凹槽61,限位凸起43伸入第七限位凹槽61内且与第七限位凹槽61限位止挡。具体地,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活塞套40的限位凸起43伸入下减磨环60的第七限位凹槽61内,则限位凸起43的表面与第七限位凹槽61的槽壁限位止挡,以实现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径向方向的限位、支撑,避免活塞套40与活塞50或气缸20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泵体组件的正常运行,提升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及工作性能。

可选地,第七限位凹槽61为环形槽,且环形槽与下减磨环60的中心孔同轴设置。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实施例三

实施例三中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下减磨环60的结构不同。

如图9至图12所示,下减磨环60的朝向活塞套40的表面具有第五延伸部62,第五延伸部62伸入活塞套40内且与活塞套40的内表面限位止挡。具体地,第五延伸部62伸入活塞套40的下端且与活塞套40的内表面限位配合,以实现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径向限位,防止活塞套40在径向方向上发生移位,实现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上端的限位、支撑,防止活塞套40发生偏心、倾斜转动,保证泵体组件正常运行,提升泵体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可选地,第五延伸部62为环状结构,且环状结构与下减磨环60同轴设置。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第五延伸部62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五延伸部62由多个弧形段围绕形成。

实施例四

实施例四中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下减磨环60的结构不同。

如图13至图17所示,下减磨环60的朝向活塞套40的表面具有第五延伸部62,活塞套40的下端面具有第六限位凹槽45,第五延伸部62伸入第六限位凹槽45内且与第六限位凹槽45限位止挡。具体地,下减磨环60的第五延伸部62伸入活塞套40的第六限位凹槽45内,且第五延伸部62的表面与第六限位凹槽45的槽壁限位配合,以实现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径向限位,防止活塞套40在径向方向上发生移位,实现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上端的限位、支撑,防止活塞套40发生偏心、倾斜转动,保证泵体组件正常运行,提升泵体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可选地,第五延伸部62和第六限位凹槽45呈环状,且第五延伸部62及第六限位凹槽45与活塞套40同轴设置。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降低了泵体组件的加工成本。

实施例五

实施例五中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上法兰11的结构不同。

如图18至图20所示,上法兰11的下端面具有朝向活塞套40延伸的限位部112,活塞套40的内表面上具有台阶面44,且台阶面44位于活塞套40朝向上法兰11的端部,限位部112与台阶面44限位配合,以实现上法兰11对活塞套40的径向限位,防止活塞套40在径向方向上发生移位,实现上法兰11对活塞套40的上端的限位、支撑,防止活塞套40发生偏心、倾斜转动,同时,下减磨环60对活塞套40的下端进行限位止挡,进而避免活塞套40相对于转轴30或上、下法兰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保证泵体组件正常运行,提升泵体组件的工作可靠性。

可选地,限位部112为环状结构,且限位部112在上法兰11上偏心设置,偏心量为e。

实施例六

实施例六中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上法兰11的结构不同。

如图21至图23所示,上法兰11的下端面具有朝向活塞套40延伸的限位部112,活塞套40的上端面具有第一限位凹槽42,限位部112伸入第一限位凹槽42内且与第一限位凹槽42限位止挡。具体地,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限位部112伸入至第一限位凹槽42内以对第一限位凹槽42进行限位、支撑,以实现上法兰11对活塞套40的上端的限位、支撑,避免活塞套40与活塞50或气缸20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泵体组件的正常运行。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可选地,限位部112为环状结构,且限位部112在上法兰11上偏心设置,偏心量为e。

可选地,可选地,第一限位凹槽42为环形槽,且环形槽与活塞套40同轴设置。

实施例七

实施例七中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泵体组件的结构不同。

如图24至图27所示,泵体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结构件,气缸20设置在两个结构件之间,结构件包括上法兰11及上限位板14,上限位板14位于上法兰11与气缸20之间,活塞套40的上端面与上限位板14的下端面之间限位配合,以防止活塞套40相对于上法兰11发生径向方向的位移。具体地,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活塞套40的上端被上限位板14限位、支撑,进而防止活塞套40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径向方向上的移动,保证活塞套40能够正常转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活塞套易发生偏心转动、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效率的问题,提升了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及工作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41呈环形,且第一延伸部41与活塞套40同轴设置。这样,上述设置保证活塞套40能够相对于上法兰11进行转动,进而保证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活塞套40与上法兰11偏心设置,且偏心量为泵体组件的偏心量e。这样,上述设置使得活塞套40的第一延伸部41能够在上限位板14的中心孔内绕活塞套40的中心轴线转动,保证上限位板14对活塞套40的限位、支撑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延伸部41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延伸部41为双层环状结构,最外层的环状结构与上限位板14的中心孔的内表面进行限位止挡。这样,上述设置使得第一延伸部41的结构更加多样性,进而使得活塞套40的加工、制造更加容易、简单,降低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可选地,第一延伸部41为凸环,凸环与活塞套40同轴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延伸部41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一延伸部41为至少一个凸起,当凸起为多个时,多个凸起围绕形成的圆与活塞套40同轴设置。

如图26所示,上限位板14朝向活塞套40的表面具有第四限位凹槽141,活塞套40的上端面具有第一延伸部41,第一延伸部41伸入第四限位凹槽141内且与第四限位凹槽141限位止挡。具体地,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第一延伸部41伸入活塞套40的第四限位凹槽141内且与第四限位凹槽141限位止挡,进而实现上限位板14对活塞套40上端的限位、支撑,避免活塞套40与活塞50或气缸20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泵体组件的正常运行。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可选地,第四限位凹槽141为环形槽。具体地,环形槽与上限位板14的中心孔同轴设置。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实施例八

实施例八中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七的区别在于:上限位板14和活塞套40的结构不同。

如图28至图31所示,上限位板14朝向活塞套40的表面具有第三延伸部142,第三延伸部142伸入活塞套40内且与活塞套40的内表面限位止挡。具体地,活塞套40的内表面上具有台阶面44,且台阶面44位于活塞套40朝向上法兰11的端部,第三延伸部142伸入活塞套40的台阶面44内对台阶面44限位止挡,以实现上法兰11对活塞套40径向方向的限位。

可选地,第三延伸部142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与上限位板14的中心孔同轴设置。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延伸部142的结构不限于此。可选地,第三延伸部142由多个圆弧段围绕形成,且多个圆弧段围绕形成的圆与上限位板14的中心孔同轴设置。

实施例九

实施例九中的泵体组件与实施例七的区别在于:上限位板14和活塞套40的结构不同。

如图32至图36所示,上限位板14朝向活塞套40的表面具有第三延伸部142,活塞套40的上端面具有第一限位凹槽42,第三延伸部142伸入第一限位凹槽42内且与第一限位凹槽42限位止挡。具体地,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第三延伸部142伸入至第一限位凹槽42内以对第一限位凹槽42进行限位、支撑,以实现上限位板14对活塞套40的上端的限位、支撑,避免活塞套40与活塞50或气缸20发生结构干涉而影响泵体组件的正常运行。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实现。

可选地,第三延伸部142为环形结构,且环形结构与上限位板14的中心孔同轴设置。上述结构的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可选地,第一限位凹槽42为环形槽,且环形槽与活塞套40同轴设置。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在泵体组件运行过程中,下减磨环对活塞套的下端进行限位止挡,进而避免活塞套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径向方向上的移动,保证活塞套能够正常转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泵体组件的活塞套易发生偏心转动、影响泵体组件工作效率的问题,提升了泵体组件的运行可靠性及工作性能。

显然,上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工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