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升降装置能量回收油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1968发布日期:2019-03-14 00:26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智能化升降装置能量回收油缸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智能化升降装置能量回收油缸。



背景技术:

步进式加热炉是机械化炉底加热炉中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加热炉。

在现有技术中,步进式加热炉的提油缸在工作过程中,要周而复始的提升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重量。

在实践中,被提升后的物体具有很大的重力势能,在现有技术中虽然也对油缸进行了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能量损失,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用于步进式加热炉的升降油缸进行改进,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智能化升降装置能量回收油缸,实现的目的之一是采用位移传感器对油缸伸出端的伸出量进行反馈,以此控制对应不同压力的蓄能器,在伸出端提升和收回时分别输出和回收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智能化升降装置能量回收油缸,包括从外向内同轴设置的缸套、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其中所述第一活塞杆和第二活塞杆均为中空的管状。

所述缸套的一端设有第一导向套,另一端设有后端盖;所述第一活塞杆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套内,一端伸出所述缸套外与连接头连接,另一端位于所述缸套内,且与所述缸套的内壁之间设有活塞。

所述第二活塞杆一端固定在所述后端盖上,所述第二活塞杆外壁与所述第一活塞杆之间设有第二导向套,所述第二导向套与所述第一活塞杆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导向套、所述缸套和所述活塞围成第一油室,所述第一油室上设有第一油口。

所述第一活塞杆、所述缸套、所述活塞、所述第二导向套、第二活塞杆和所述后端盖围成第二油室,所述第二油室设有第二油口。

所述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二导向套、所述第二活塞杆和所述后端盖围成第三油室,所述第三油室设有第三油口。

所述第一活塞杆和所述缸套之间设有位移传感器,所述位移传感器采集所述第一活塞杆伸出的长度信息。

所述第三油口与最少两个压力不同的蓄能器连接。

在工作时,当所述第一活塞杆运行到预设位置,每一个所述蓄能器根据所述位移传感器发回的信号,分别打开与所述第三油室之间的管路。

优选的,所述后端盖籍由法兰螺母与所述缸套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活塞杆籍由压盖和卡键与所述后端盖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利用位移传感器对油缸伸出端的伸出量进行反馈,以此控制对应不同压力的蓄能器,在伸出端提升和收回时分别输出和回收能量,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降低成本。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智能化升降装置能量回收油缸,包括从外向内同轴设置的缸套4、第一活塞杆2和第二活塞杆5,其中第一活塞杆2和第二活塞杆5均为中空的管状。

缸套4的一端设有第一导向套3,另一端设有后端盖9;第一活塞杆2设置于第一导向套3内,一端伸出缸套4外与连接头1连接,另一端位于缸套4 内,且与缸套4的内壁之间设有活塞6。

第二活塞杆5一端固定在后端盖9上,第二活塞杆5外壁与第一活塞杆2 之间设有第二导向套7,第二导向套7与第一活塞杆2固定连接。

第一活塞杆2、第一导向套3、缸套4和活塞6围成第一油室,第一油室上设有第一油口13。

第一活塞杆2、缸套4、活塞6、第二导向套7、第二活塞杆5和后端盖9 围成第二油室,第二油室设有第二油口14。

第一活塞杆2、第二导向套7、第二活塞杆5和后端盖9围成第三油室,第三油室设有第三油口15。

第一活塞杆2和缸套4之间设有位移传感器12,位移传感器12采集第一活塞杆2伸出的长度信息。

第三油口15与最少两个压力不同的蓄能器连接。

在工作时,当第一活塞杆2运行到预设位置,每一个蓄能器根据位移传感器12发回的信号,分别打开与第三油室之间的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于,当升降装置下降时会释放重力势能,重力势能可以籍由蓄能器进行回收,在再次上升时,籍由蓄能器进行释放,可以起到节能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升降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载荷,可能前段行程负载较低,而后端行程较高,遇到这种情况,通过油缸上的位移传感器12来检测第一活塞杆2的行程位置,在负载低时,用低压蓄能器吸收和释放重力势能,在负载高时,用高压蓄能器吸收和释放重力势能,实现在升降过程中,自适应的智能化势能回收和释放。

在某些实施例中,后端盖9籍由法兰螺母8与缸套4固定连接。

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二活塞杆5籍由压盖10和卡键11与后端盖9固定。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做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