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体消音组件和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6986发布日期:2019-06-14 23:50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合体消音组件和压缩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压缩机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合体消音组件和压缩机。



背景技术:

家用空调产品已经成为现代家庭必不可少的家电产品,而压缩机是空调系统的心脏,它从吸气管吸入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通过电机运转带动活塞环对其进行压缩后,向排气管排出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液体,为制冷循环提供动力,从而实现压缩、冷凝、膨胀、蒸发、吸热的制冷循环。

虽然空调产品为我们的生活带了舒适,但是家用电器发出各种噪声,影响着人们的舒适生活。科学研究也表明:噪声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损害身体健康,一个人暴露在噪声环境中,特别是强噪声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时,能引起听力疲劳、暂时听域改变、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同时也可诱发多种多样的其它疾病,如失眠、头痛和烦躁,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肠胃、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同时也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噪声会分散人的注意力,降低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合体消音组件和压缩机,能够充分利用气缸的缸壁以及上缸盖的结构尺寸,通过设置于气缸和上缸盖的消音腔室组成合体消音腔室,从而消除中低频的气流噪声,并且不影响压缩机压缩过程中的余隙容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合体消音组件,包括:

上缸盖,设有一第一排气孔和一第一消音腔室;

气缸,设有一第二排气孔和一第二消音腔室,

所述第一消音腔室设置于所述上缸盖靠近所述气缸的一侧,所述第一消音腔室和所述第一排气孔通过一设置于所述上缸盖靠近气缸一侧表面的第一凹槽相连通;

所述第二消音腔室设置于所述气缸靠近所述上缸盖的一侧,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和所述第二排气孔通过一设置于所述气缸靠近所述上缸盖一侧表面的第二凹槽相连通,所述气缸和所述上缸盖配合后,所述第一排气孔和所述第二排气孔连通组成一用于冷媒排出的排气通道,所述第一消音腔室以及所述第二消音腔室组成一合体消音腔室,所述第一凹槽和所述第二凹槽拼合形成一气道,所述气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排气通道和所述合体消音腔室。

优选的,所述气缸包括一压缩腔室,所述合体消音腔室在所述气缸的径向上位于所述压缩腔室和所述排气通道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排气孔沿所述上缸盖的轴向设置,所述第二排气孔沿所述气缸的轴向设置。

优选的,所述气道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优选的,所述气道的截面形状为圆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消音腔室和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均为盲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消音腔室和所述第一消音腔室的直径之比为0.5~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压缩机,包括所述合体消音组件。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合体消音组件和压缩机能够充分利用气缸的缸壁以及上缸盖的结构尺寸,通过设置于气缸和上缸盖的消音腔室组成合体消音腔室,从而消除中低频的气流噪声,并且不影响压缩机压缩过程中的余隙容积。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以及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例的结构和操作,将在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注意,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本文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在本文给出的这些实施例仅仅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一种压缩机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中,图1中的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21 上缸盖

211 第一排气孔

22 气缸

221 第二排气孔

23 下缸盖

231 第三排气孔

24 合体消音腔室

241 第一消音腔室

242 第二消音腔室

25 气道

251 第一凹槽

252 第二凹槽

26 压缩腔室

从以下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中,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明显。贯穿附图,相同的附图标识相应元素。在附图中,相同附图标记通常指示相同的、功能上相似的和/或结构上相似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参考图1,图1是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图1示出的压缩机包括壳体、电机组件、压缩组件以及曲轴,电机组件、压缩组件和曲轴均设置于壳体的内部,曲轴连接于电机组件和压缩组件之间,曲轴用于将电机组件的旋转力传递至压缩组件。压缩组件包括上缸盖21、气缸22以及下缸盖,气缸22内设有用于压缩气体的滚子。上缸盖21和气缸22组成了本实施例中的合体消音组件。

参考图1,上缸盖21的中轴的左侧设有一竖直的第一排气孔211,气缸22的左侧的缸壁设有一竖直的第二排气孔221,下缸盖23的左侧也设有一竖直第三排气口。上缸盖21和下缸盖23分别安装到气缸22的两端时,均位于左侧的第一排气孔211、第二排气孔221以及第三排气孔231相互贯通,组成了一个用于冷媒排出的排气通道。

压缩机在工作时,气缸22内形成一压缩腔室26,位于压缩腔室26内的滚子由设置于上缸盖21的吸气口向着设置于气缸22的排气口运动,滑片在弹簧的作用下紧紧的顶住该滚子。吸气口、滚子以及滑片之间形成了一个体积不短扩大的封闭空间,气体流入该封闭空间就完成了吸气过程。在滚子转动的同时在排气口、滑片以及滚子之间形成了一个体积不断减小的封闭空间,气体在被压缩到一定压力时就会推开设置于排气口处的阀片排出,完成排气过程。压缩后的气体即冷媒从气缸22排出后,经过排气通道排出,即依次经过第三排气孔231、第二排气孔221以及第一排气孔211排出。

参考附图1和附图2,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上缸盖21和气缸22组成了用于消除中低频噪声的合体消音组件。于上缸盖21设置第一排气孔211和第一消音腔室,第一消音腔室241设置于上缸盖21靠近气缸的一侧(下表面),第一消音腔室241和第一排气孔211通过一设置于上缸盖21靠近气缸一侧表面(下表面)的第一凹槽251相连通。于气缸22设置一第二排气孔221和一第二消音腔室,第二消音腔室242设置于气缸22靠近上缸盖的一侧(上表面),第二消音腔室242和第二排气孔221通过一设置于气缸22靠近上缸盖一侧表面(上表面)的第二凹槽252相连通。第一排气孔211沿上缸盖21的轴向设置,第二排气孔221沿气缸22的轴向设置。

参考图2,气缸22和上缸盖21配合后,第一排气孔211和第二排气孔221组成了用于冷媒排出的排气通道。第一消音腔室241以及第二消音腔室242组成一合体消音腔室24,合体消音腔室24通过一由第一凹槽251和第二凹槽252组成的气道25与排气通道相连通。合体消音腔室24具有较大的共振腔容积,具有较低的消音频段,在冷媒通过第一排气孔211和第二排气孔221时可以消除中低频段的噪声。由第一消音腔室241和第二消音腔室242组成的合体消音腔室24在受到外界气体(排气通道中的冷媒)的强制压缩时,气道25中的气体会发生振动性运动,而合体消音腔室24内的气体则会产生一个恢复力,从而组成一个振动系统以到达到降低排气通道中的冷媒的振动的作用,进而在冷媒经过由第一排气孔211和第二排气孔221组成的排气通道时降低冷媒产生的中低频噪音。

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消音腔室241的周向深度为h1,第二消音腔室242的轴向深度为h2。为了达到更佳的消噪的效果,第一消音腔室241的轴向深度h1和第二消音腔室242的轴向深度h2之和可以大于上缸盖21的厚度L1。此时,由第一消音腔室241和第二消音腔室242组成的合体消音腔室24的固有频率处于中低频段,从而达到较好的消噪效果。

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消音腔室241的轴向深度h1和第二消音腔室242的轴向深度h2之和也可以大于气缸22壁厚L2。此时,由第一消音腔室241和第二消音腔室242组成的合体消音腔室24的固有频率也处于中低频段,从而达到较好的消噪效果。

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消音腔室241可以为开设于上缸盖21的下表面的盲孔,第二消音腔室242可以为开设于气缸22的上表面的盲孔。位于上缸盖21的盲孔和位于气缸22的盲孔的直径可以相等。这时,上缸盖21的盲孔和位于气缸22的盲孔组成了一个柱形的合体消音腔室24,该柱形的合体消音腔室24通过气道25与由第一排气孔211和第二排气孔221组成的排气通道相连连通。

较佳的实施例中,位于上缸盖21的盲孔和位于气缸22的盲孔的直径不同,并且第二消音腔室和第一消音腔室的直径之比为0.5~1。

较佳的实施例中,考虑到整体的加工工序,以及生产效率,气道25的截面的形状可以灵活的改变。由第一凹槽251和第二凹槽252组成的气道25的截面的形状可以为但不限于矩形或圆形。

较佳的实施例中,气缸22还包括一压缩腔室26,合体消音腔室24在气缸22的径向上位于压缩腔室26和排气通道之间,即合体消音腔室24位于图1示出的位置。合体消音腔室24位于压缩腔室26和排气通道之间时,可以便于加工,并且能更获得更加的消音效果。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合体消音组件和压缩机能够充分利用气缸的缸壁以及上缸盖的结构尺寸,通过设置于气缸和上缸盖的消音腔室组成合体消音腔室,从而消除中低频的气流噪声,并且不影响压缩机压缩过程中的余隙容积。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