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空气压缩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3729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空气压缩机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所有空气压缩机统一采用的压力反馈方式控制,但压力采集点都放在空气压缩机出口处,距离终端压缩空气使用接口很远,而且压力传输过程中还会经过压缩空气后处理装置,导致压缩空气到终端压缩空气使用接口会有一定幅度压降,而这个压降又是不确定性的。所以目前市场上的用户都会把空气压缩机的压力设置偏高,来满足使用要求。但这样使用会带来2个问题,一是终端压缩空气使用接口处的压力不稳定,时高时低,二是采用过高的压力会带来能源的浪费,压力每提高0.1Mpa,会多消耗7%的电能。采用本实用新型发明的控制方法,可以降低空气压缩机0.05Mpa的压力输出,为全国压缩机降低能耗约3.5%(工业空气压缩机系统年耗电量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9%左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节能的新型空气压缩机系统。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新型空气压缩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用于压缩空气;

气体输送管道,所述气体输送管道与所述空气压缩机连通,用于将被压缩的空气输送至使用位置;

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用于控制空气压缩机工作;

信号接收装置,所述信号接收装置与所述中央控制器通信连接,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输给中央控制器;

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气体输送管道内,用于检测气体输送管道内的气体压力;

信号输送装置,所述信号输送装置与所述压力传感器通信连接,用于将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

所述压力传感器检测所述气体输送管道内的气体压力,并将压力信号通过所述信号输送装置输出;所述信号接收装置接收压力信号后输送给所述中央控制器,所述中央控制器根据所述气体输送管道内的压力大小控制所述空气压缩机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信号接收装置与所述信号输送装置通过有线通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信号接收装置与所述信号输送装置均设置有无线通信模块,两者通过无线通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信号接收装置与所述信号输送装置均设置有蓝牙通信模块,两者通过蓝牙通信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气体输送管道上设置有储气罐、过滤器、干燥器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气体输送管道的末端。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空气压缩机系统,用于确保用户精准压缩气体压力和能源节约,压力传感器检测气体输送管道内的气体压力,并通过信号输送装置输送至信号接收装置,再输送至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根据气体输送管道内的气体压力调整空气压缩机的输出功率,增加或减小输出气体的压力。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空气压缩机的使用方式采用了新的闭环控制方法,满足用户精准压缩气体压力需求和能源节约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空气压缩机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新型空气压缩机系统,包括空气压缩机5、气体输送管道2、中央控制器7、信号接收装置6、压力传感器4和信号输送装置3。所述空气压缩机5用于压缩空气。所述气体输送管道2与所述空气压缩机5连通,用于将被压缩的空气输送至使用位置。所述中央控制器7用于控制空气压缩机5工作。所述信号接收装置6与所述中央控制器7通信连接,用于将接收的信号传输给中央控制器7。所述压力传感器4设置于气体输送管道2内,用于检测气体输送管道2内的气体压力。所述信号输送装置3与所述压力传感器4通信连接,用于将压力传感器4的信号输出。所述信号接收装置6与所述信号输送装置3通过有线通信连接或无线通信连接。无线通信如蓝牙通信。所述气体输送管道2上设置有储气罐8、过滤器9、干燥器10中的一个或多个。所述压力传感器4设置于所述气体输送管道2的末端,即压缩空气的使用位置。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所述压力传感器4检测所述气体输送管道2内的气体压力,并将压力信号通过所述信号输送装置3输出;所述信号接收装置6接收压力信号后输送给所述中央控制器7,所述中央控制器7根据所述气体输送管道2内的压力大小控制所述空气压缩机5工作。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空气压缩机系统,用于确保用户精准压缩气体压力和能源节约,压力传感器检测气体输送管道内的气体压力,并通过信号输送装置输送至信号接收装置,再输送至中央控制器,由中央控制器根据气体输送管道内的气体压力调整空气压缩机的输出功率,增加或减小输出气体的压力。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空气压缩机的使用方式采用了新的闭环控制方法,满足用户精准压缩气体压力需求和能源节约需求。

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